民國大同:最後的私塾先生

2020-12-14 騰訊網

李瑛字玉藻,生於一八六六年(清同治五年)卒於一九四一年。大同東韓嶺人。自幼習舉於業。十六歲時,負笈懷仁鵝毛口孟謙門下,學八股文。當時大同西南鄉讀書人,能考取秀才者,多受業於孟許謙門下,大同有「孟半榜」之譽,謂秀才錄取榜上有半數出自孟謙門下。

當時大同府集二州(應州、渾源州)、七縣(大同、懷仁、山陰、天鎮、陽高、靈丘、廣靈)士子於一堂,發榜能取得半數,確是高師。但李瑛在孟謙門下,十年而經十試,皆不就,退而為私教師。初出茅廬在甘河村,一連十年,以「法重」(教師對學生體罰,打手心,甚至打屁股,俗名「打板子」)聞名,所教學生受到啟蒙識字的益處,博得家長擁護。

後在東嶺、海力村、小村房子等村一直私塾,一九二六年,再到甘河、任家庭教師(也你專館)只教一個學生,由《四書》而《五經》、《孝經》,回頭再教《四書,朱喜集注》三年後開講《四書》,四年後教學生開筆,學做八股文。專館五年,又回原籍教書,一九三七年冬到一九三八年最後又在甘河教書二年。老先生雖年邁古稀,仍視聽聰明,不誤學生學業。

私塾的一套學規,先生可謂典型也。一天三上學,飯後也不休息。早上,學生背誦生書(指新教材)。上午,寫仿,開講或逢「課日」(一月九次,一旬三次作文),先生出題,學生作文。下午背熟書(已讀過的,要反覆溫習),日入而放學。

課餘之暇,先生興起,展讀《古文釋義》或《古唐詩合解》、搖首閉目,韻調鏗鏘,抑揚頓挫,悠然自得;久之,學生亦仿得一二。

先生愛酒,四十左右,因怒後飲酒,大醉睡熱炕,致一腿痙攣,成為破足,故綽號「李拐先生」。先生常自指其腿,「現身說法」,告學生戒酒,並吟「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明朱廬《治家格言》語),諄諄告誡學生。

先生一生為人正派,循規蹈矩,教人敦品勵行,勿貪財害人。經常提命學生讀書人千萬要緊記三不。三不就是不「畫虎」、不計村的公帳,不書婚書。先生育學生,「這三不是讀書人起碼要做到的,否則,遺臭萬年,禍延子孫。」這是先生常常說的。

「三不」需解釋一下:封建制度下的縣衙門,受理訟狀,有「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之諺語,其時、打官司(民刑訴訟)不憑事實,官府不調查,不重證據,只憑訴狀強詞奪理,捏造事實,這個訴狀,每每花費重金而可得之。寫訴狀俗名「畫虎」,在封建社會條件下,「畫虎」的人和官府勻結,所以社會上把這認為是大缺德的事。

舊社會書村中公帳的,人稱「吃廟賊」。村中的公帳,記載村內的攤派款項村長由少數地主階級人物輪流,貪汙村款,寫帳人要給「做鬼」就是做假帳。有骨氣的讀書人是不屑於寫這類帳的。

至於婚書,專指婦人再醮或買賣子女及離婚文件。這在封建社會也視為是不道德的事。的確,在李瑛先生門下的學生,是沒有一人違背師訓,犯過這「三不」或其中之「一不」的。

先生與人交談,常說,「要有一天恢復科舉制度」。總說八股文好,鄙棄學堂,視科學為「末技」。這裡,寫先生之長,也不敢護先生之短。後先生無疾而終,享年七十六歲。

相關焦點

  • 兩張老照片牽出播州辦學史 民國時期遵義私立大同中學師生合影...
    現代辦學的先進,是當時私立學校遙不可及的,但我們依舊對那時候的學校、私塾充滿好奇。近日,遵義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室徵集到兩張來自民國時期遵義私立大同中學的老照片,起初查閱《遵義市志》,並未發現「大同」身影。帶著諸多疑問,遵義晚報記者求助歷史專家,所幸大同的存在被確定,雖然線索不多,卻牽出了民國時期遵義縣的輝煌辦學史。
  • 2500年私塾教育終結中國最後一個私塾封館
    在去歲的最後幾天,記者走進五峰私塾,見證了中國最後一個私塾的逝去。   向孔子「辭職」   12月30日下午3時,五峰私塾。  平江縣教育局的李亞舟介紹說,能夠從事私塾教書的往往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們開辦私塾都不是出於生活的需要,像朱執中所收的學生每個月只交四五十元的學費,有的家境困難就免交了,而很多家庭也往往是定期給老先生送一點糧食來代替學費。「哪怕是有夠資格教古書的年輕人,看到這點收入,又怎麼願意去教私塾呢?」
  • 始建於民國二年的大同麵粉廠
    大同地處雁北地區,系九邊重鎮之首,自古商貿繁盛。時至民國時期,在大同地區不僅傳統手工業發達,現代機械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本期起,小編將和大家一起說道說道民國時期大同地區的實業。今天首先來了解一下始建於民國二年的大同麵粉廠。
  • 清朝一位私塾先生寫的字,楷書一級棒,可惜已經失傳了!
    《姚孟起臨九成宮碑》散頁姚孟起我們如今知道的關於他的消息比較少,只知道他是一位民間的私塾先生,也沒有太大的功名,也沒有做過官。這位「私塾先生」之所以聞名天下,是因為他的楷書寫得「一級棒」,能把《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寫得極為逼俏,自唐人以來,臨摹歐楷者,以姚孟起水平為最高。
  • 民國大同地區:同盟會的那些事兒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長達268年之久的清王朝政權,結束了延續中國二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沉睡千年的中國土地上燃起了新時代的火炬。在這場革命中,有不少革命志士的熱血灑在了雁門關外地區(簡稱雁北地區),這些先驅者們前赴後繼的鬥爭,為後來尋求真理的人們打開了先路。他們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將永遠載入雁北的史冊。
  • 2009感人教師系列—— 朱執中:中國最後的私塾先生
    6月8日,朱夫子去世當天,他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地的弟子都趕到平江,在先生靈前跪泣。 「葬禮很隆重。弟子們跪在地上,悲痛萬分。說他是名片,這話一點都不假。」朱夫子的堂弟朱荷堯說。 朱夫子的兒子早已在嶽陽城區安家。先前,兒子想接老人進城,但老人捨不得那個私塾,離不開那個天人合一的村居環境,一直沒有去。
  • 五四來臨,民國十大先生筆墨
    明天就是五四青年節了把我們的記憶拉回到近百年前的民國「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
  • 民國大同:龍形拳傳人,許殿林
    在民國武術的綠茵芳草中,有一枝絢麗的奇葩十二形龍派拳亦稱龍形拳。因其獨一無二、絕世少有,所以多次在全國武術觀摩表演交流大會上屢展雄姿,令人叫絕。它的傳人就是譽滿「雲中」大同城,名振京包、同蒲線的許殿林。
  • 慷慨激昂的民國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大同中學老校歌
    民國山西省立三中.大同中學舊址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入北京。清朝戰敗後,於第二年與侵略者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屈辱、賣國到了極點。民國山西省立三中.大同中學舊址大同在滿清是個府,下應州、渾源兩個州,大同、懷仁、山陰、靈丘、廠靈、天鎮、陽高七個縣。在上述國內形勢下,創辦了大同中學堂。
  • 坐標大同古城縣長大院,來邂逅一場民國的光影歲月!
    坐標——縣樓北街縣長大院來邂逅一場民國的光影歲月!01、縣長大院的前世大同縣長大院即大同古城縣樓北街原11號院,古城改造後編為7號院。始建於晚清或民國初,三進院落布局,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於2009年被確定為大同市不可移動文物。民國時期1934年至1936年,時任大同縣縣長盧宗孚曾經在此居住。解放前夕1946年至1948年間還有一位叫傅名顯的縣長,也在此居住過,因此老大同人稱這個大院為「縣長大院」。
  • 民國「四大才女」的珍貴照片,個個才高八鬥,最長壽的是最後一個
    民國四大才女之呂碧城。 呂碧城是安徽旌德縣人,是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驅,也是女權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在事業上,呂碧城在作詞方面非常有成就,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對20世紀初的中國文化影響甚遠。民國四大才女之呂碧城。
  • 「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王」,私塾先生不好嗎?古人為何不提倡
    私塾先生的來源私塾先生必然是讀書人,往往都是些不第秀才,作為讀書人沒有通過科舉博取功名,踏入仕途,反而落魄到以教書勉強生計,因此往往不被同行乃至世人傾世。此外,由落魄不第書生組成的私塾先生群體,他們不僅要面臨同行業的鄙夷,還要收到其他階層的非議,有句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這些私塾先生由於自己年輕時候,將全部精力放在讀書做學問,久而久之五穀不分、四肢不勤,更別提從事農耕生產活動。加上古代私塾教學收費很低,往往私塾先生的生活過得相對清貧拮据。
  • 民間故事:私塾先生不信世上有鬼,被當地人惡作劇,居然引來真鬼
    一位私塾先生就喜歡鼓吹世界上沒有鬼的言論,他對於這些神鬼之學也是非常的不屑一顧,經常會說:「這個世界上哪裡有什麼鬼魂,明明就是人們做賊心虛所以才會幻想出來有這種東西來嚇唬自己的,而且經過和尚們和老道們的煽動,所以才會有大量神鬼謠言。」
  • 七先生
    陳金耀,字煥之,時人稱為「七先生」,今興化市臨城鎮西滸中村人。生於一八八七年農曆八月初八,歿於一九五零年三月十七日,享年64歲。短暫的一生,歷經三個朝代。七先生的父親陳晉(生卒不詳),生有七男二女。七先生是家裡的老巴子,在男孩中排行第七;因為他是個私塾先生(兼行醫),村裡人尊稱他「七先生」,既親切,又禮貌。
  • 【2018年明德私塾冬令營】——第六天
    今天是明德私塾的第六天了,離別的日子漸漸地近了,看到我們四組每一位同學的改變,心裡暖暖的。這幾天來我們吃再多苦,受再多的累,我們也願意。在我們生命中能有這十位孩子的陪伴,我們是富足的。         這一期冬令營的孩子真是特別的幸福,可以去參加我們明德私塾冠名的春晚,一次特別好的鍛鍊機會。
  • 夢回大宋鄉野,當一名私塾先生,帶你看「教書匠」的日常
    我來到了自家時光機器面前,輸入宋朝以後,眼前一片漆黑,入夢之後,已經身在大宋鄉野,模樣打扮是便是私塾先生。我的私塾在開封城西的一個村莊裡,由於家境貧寒,再加上多年科舉不第,只能勉強結廬三間,一間臥室兼書房,供自己和妻兒居住,其餘兩間用來傳道受業。儘管生活上過的清貧,但我卻窮則獨善其身,向學童們傳授《六經》,課程安排也井井有條。
  • 民國時靜寧最後一任縣長王漢傑逸事
    王漢傑,民國時靜寧最後一任縣長,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人。鄉人取綽號「王鞭杆」,據說是因為在任時號召鄉民植樹造林,並親自督陣,誰若耍奸溜滑,當即以柳棍杖責。柳棍,在吾鄉俗稱鞭杆,鄉人對王縣長的嚴厲既怕又恨,私下起綽號「王鞭杆」。 「王鞭杆」與我的祖父是表兄弟,幼時常聽祖父講起「王鞭杆」的一些軼聞趣事。
  • 桂花村的陳家私塾
    清末私塾。從碑記可以看出,陳家有讀書傳統,而且家裡在子明公的晚年還開起了私塾。這個私塾一直傳到子明公的曾孫,也就是陳家懷字輩陳懷義那裡,此時正是民國年間。  陳懷義名下有三子三女:長陳景堂、次陳仲謀,三陳光乾。三子俱已成家,共同居住在一個四合院裡。四合院佔地兩畝多,外圍石砌牆垣,龍門進來後,穿過地壩,先是廳房,穿過廳房,迎面立了一架屏風,屏風正對堂屋,然後是左右廂房。
  • 【人物】民國大家之吳昌碩: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十大先生】民國的學者、政要、作家、名士,縱有諸多稱呼,終不及「先生」二字來的親近且大氣……
    如果說民國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猶如華夏的背影,漸行漸遠。民國的學者、政要、作家、名士,縱有諸多稱呼,終不及「先生」二字來的親近且大氣,可以俯身可以仰望。先生,幾千年的敬語,也被冬烘過,也被秋殺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私塾和學堂已遠,戒尺和鞠躬已遠,破四舊裡,先生落魄;三十年後的市場化中,先生貶值或被作價。教育大景,江河日下入大壩,藍天白雲走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