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王」,私塾先生不好嗎?古人為何不提倡

2020-12-14 讀史匯

中華民族是尊師重教的民族,有著悠久的尚師美德。韓愈在《師說》中,將老師定義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話可以代表著封建私塾時代,老師的基本內涵。

師者的傳道與授業

首先要傳道。傳道是教授基本知識,教書育人是老師最基本的職責。自古至今,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是最初的知識需求,一教一學的對等關係。

其次是授業。古代的私塾先生與今天的老師存在很大不同,古代的私塾先生職責更廣,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子曰詩云、之乎者也等四書五經,同時還肩負著教導學生走向社會後安身立命的責任,所以謂之「授業」。

教書育人原本是個令人尊敬的高尚職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師職業的地位並不是很高,甚至有人諷刺說「臭老九」。為什麼舊社會教師不太受人看重,究其原因它是個尷尬的職業。

私塾先生的來源

私塾先生必然是讀書人,往往都是些不第秀才,作為讀書人沒有通過科舉博取功名,踏入仕途,反而落魄到以教書勉強生計,因此往往不被同行乃至世人傾世。此外,由落魄不第書生組成的私塾先生群體,他們不僅要面臨同行業的鄙夷,還要收到其他階層的非議,有句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這些私塾先生由於自己年輕時候,將全部精力放在讀書做學問,久而久之五穀不分、四肢不勤,更別提從事農耕生產活動。

加上古代私塾教學收費很低,往往私塾先生的生活過得相對清貧拮据。所以,若不是沒有其他謀生的路子,不到萬不得已,舊社會不提倡走私塾講學的道路。為此還有句專門規勸的話「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王」。

隔夜糧,是有口飯吃的意思,能個幹活的好體力或者吃飯的手藝。孩子王也很好理解,孩子中的大王首領即是教師的意思。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是,只要家裡有口飯吃,餓不著肚子,千萬不要去從事私塾先生的行業。

即便是千年以來,華夏有著「尊天地君親師」的禮制,人活著要有五尊敬即天、地、君主、雙親、老師,也有一說男兒膝下有黃金,敬天地、跪君父、尊老師。咋一聽,老師的地位非常高,排在君主和父母之後。看起來很有派頭的樣子,儼然與天地君親位居同列。

宋前元後,私塾先生地位驟變

真實的現狀是封建社會中,崇尚讀書科舉是真的,但私塾先生的地位一直不高,甚至他們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尊重過他們。私塾先生的地位原本還可以,特別是宋朝社會以前,知識分子的生活還算不錯,宋朝的秀才與八九品的縣令相遇,雙方只要相互作揖行禮即可。

蒙元的鐵騎入主中原後,為了消滅華夏夷狄之辯的思想和否定中原文明碩果,大肆地打壓中原知識分子。他們將社會職業,劃分為十個等級,分別是「官吏僧道醫工獵娼儒丐」。

儒即是包括私塾先生在內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地位僅僅排在十等級中九位,稍微比乞丐高一級,難怪舊社會那麼多落魄書生。中華歷史上最早的也是辦學規模最大的私塾先生非孔子莫屬。

縱觀孔子的一生,作為私塾先生的祖師爺,雖然表面上坐擁三千弟子,又有孔門七十二賢者。每次周遊列國,總是一大隊人馬出行,看上去風風光光、浩浩蕩蕩。真實的孔門生活,孔子不僅精神上抑鬱不得志,物質上更是貧乏不已,經常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過著誠惶誠恐,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生活。

愛徒顏回去世,顏回父親顏路向孔子借車,希望為顏回做一個棺槨。雖然孔子以所謂的禮數拒絕顏路的請求,但歸根結底還是貧窮的限制。若是他真的有錢,又何必在意給愛徒做一個棺槨呢,又何必悻悻然地說「顏回一生清貧,用簡單的方式才是對顏回身後的尊重」,這樣的說法實在有些無奈。

私塾的退去

隨著公學的興起,私塾的消失,教書先生逐漸地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教師職業,但是私塾的精神缺值得後人緬懷傳承。魯迅先生、郭沫若先生、鄒韜奮先生都曾經專門寫文章懷念自己的私塾生活和那位令人望而生畏的私塾先生。特別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是詳盡地向大家展示一個相隔就遠又似曾相識的私塾讀書環境。

誠如很多人懷念小時候對自己嚴厲嚴格的老師一樣,老師與學生總是一對「歡喜冤家」,越是要求嚴格的老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越是令學生心懷感激;越是調皮聰明的學生,同樣往往會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許,這正是私塾魅力所在吧。

相關焦點

  • 農村有人說:「家有五鬥糧,不當孩子王」!現在還是這樣嗎?
    五鬥糧,就是有一口吃的,不被餓著的意思。孩子王,教書先生,現在一般指中小學教師。家裡只有一口吃的,不受餓,就決不當老師。在古代,教師都是私塾先生,是受僱於有錢人家的,教有錢人家的孩子讀書。而這些私塾先生,都是不及第的秀才,及第的考上舉人進士的,就是古代的「幹部身份」,都是公務員了,是不會教書的。雖然一直以來都有天地君親師之說,好像教師地位很高的樣子,排在父母的後面,其他行業可沒有這樣尊崇的地位,跟天地都能並列。其實,這都是假象,教師的地位,自古以來,就沒有尊崇過。在元代,統治者把人分成十個等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
  • 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老師為什麼向錢看,其實也是迫不得已
    也說教師該不該向錢看。今天看到網上有人撰文,說老師不應該向錢看,因為老師一旦向錢看,仿佛就不守師德,就不是真正的教師了。這話貌似有理,因為教師是所謂人類靈魂工程師,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如果向錢看豈不是渾身銅臭味,哪還有當老師的樣子呢?
  • 俗語:「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講了些啥
    只有付出才有回報,想要賺取報酬就得通過自己的勞動,如今許多人整日奔波都是為了錢財,希望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過工作有好有壞,人的能力品格不同,所選取的工作也不一樣,那麼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最好的,什麼樣的工作最不被大家認同呢?
  • 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從《紅樓夢》看塾師收入和地位的變遷
    如今的老師地位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自古以來就有「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網上還流行著一個段子,大致意思是說女老師從幼兒園到大學教授都非常容易找對象,而男老師則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存在,家裡有個女老師,既有文化又有修養,工作相對穩定清閒,對於自家孩子日後的成長大有裨益。
  • 新民隨筆丨家有五鬥糧,也當孩子王
    過去有句俗話,「家有五鬥糧,不當孩子王」。這種說法在時下多數地方已經「翻篇」。幾天前,2019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結束,全國有590萬考生步入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的考場,創下歷史新高。不但報名考試的「大軍」規模創新高,而且增幅較大。
  • 夢回大宋鄉野,當一名私塾先生,帶你看「教書匠」的日常
    為了養家餬口,我也開了家私塾教書育人,畢竟咱也是個秀才,本村鄰村的家長也樂意把孩子送到我這。我們宋人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學童們5歲或7歲就入學了,我教他們識字以及日常的倫理道德。在我們這,私塾上課叫做「升堂」,每學年第一次升堂,我都要給孩子們立下學規,「長幼有序,學無先後,金榜題名,需日夜苦讀,不聽教誨,為師自當責罰」。
  • 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中小學男教師的出路在哪?
    看著比我年紀大的男教師,一個個拿到了職稱,有退休金做保障,安然退休,安度晚年,真的挺好。這不就是一個普通人該有的活法嗎?為什麼會有「中小學男教師出路在哪?」的疑問,我想不外乎以下原因:1.待遇不高。眾所周知,教師的待遇並不高,就一普通工薪階層水平,養家餬口尚可,大富大貴就別指望了。如果一個家庭就靠男教師那點工資的話,估計離揭不開鍋也就不遠了。
  • 古代私塾的學生有寒暑假與休息日嗎
    古代學生有寒暑假嗎?如果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寒暑假的呢?如今的學生年年放暑假,已經成慣例了,但是,暑假是怎麼來的呢?一、古代學生有寒暑假嗎?暑假到了,我國的中小學生都放假休息,突然想到古代的孩子是否有假期呢?難道他們真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日日苦讀?古代的孩子不管是伏天還是寒冬都在苦讀嗎?有人說,暑假源於私塾。
  • 俗話說:「家有萬擔糧,不養脖子長」,你知道什麼是脖子長嗎?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家有萬擔糧,不養脖子長」,到底什麼才是脖子長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說起「脖子長」,很多人首先會想起鵝或者鴨子,因為鵝的消化能力特別強,可以說養幾隻大鵝幾乎能頂上一頭豬的食量了。
  • 《古文觀止》:私塾先生編的啟蒙讀物,為何成了傳世經典之作?
    私塾先生吳楚材清朝康熙年間,紹興有一個屢試不第的讀書人叫吳楚材,對科考失去信心之後就去投靠了家族裡的親戚,給在福州做巡撫的族伯吳興祚充當文書,順便做巡撫公子的伴讀。紹興私塾本來當伴讀教小孩讀書只是順便的事情,沒想到後來卻成了吳楚材賴以為生的飯碗,他回到老家紹興辦起了私塾,後來又找到了個幫手,他的侄兒吳調侯。
  • 打孩子不被提倡?李玫瑾教授一席話,讓很多家長自慚形穢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父母有著小時候被爸媽打過的童年經歷,所以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重蹈覆轍」,堅持用說教的形式來教育自己的娃,殊不知,這樣的教育真的有用嗎?在某論壇上看過這樣的帖子,孩子在家闖了禍,把自家的花盆從6樓丟了下去,幸虧沒砸到人。
  • 日本私塾的水有多深「入坑」了才知道
    見面之前,她讓我先去書店或者圖書館找找與私塾相關的書來看看,有個基本概念,不然一下子涉及太多信息擔心我不好接受。我有些詫異,覺得她在故弄玄虛,一個補習班有這麼深奧嗎?只是聊聊,還需要「預習」?結果,一了解才發現,日本私塾的水原來這麼深。
  • 清朝一位私塾先生寫的字,楷書一級棒,可惜已經失傳了!
    《姚孟起臨九成宮碑》散頁當然,這是一般人的認知,其中也不乏特例,有的人字寫得很好,就是不入會員,不當理事啥的,也是有的。但是衡量古人的書法水平,一般沒有一定之規,我們今天介紹一個人,楷書寫得「一級棒」,只可惜已經失傳了,如今知道的人不多了!這人叫做姚孟起。
  • 老照片:晚清課堂上的老師,私塾先生最有範兒,帝師最有名望
    晚清私塾裡上課情景。古代雖然也有官學,但所能招收的學生很少,孩子們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還是私塾,2000餘年延綿不衰,堪稱人才培養的搖籃。私塾學生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課程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書五經」。
  • 民國大同:最後的私塾先生
    當時大同西南鄉讀書人,能考取秀才者,多受業於孟許謙門下,大同有「孟半榜」之譽,謂秀才錄取榜上有半數出自孟謙門下。 當時大同府集二州(應州、渾源州)、七縣(大同、懷仁、山陰、天鎮、陽高、靈丘、廣靈)士子於一堂,發榜能取得半數,確是高師。但李瑛在孟謙門下,十年而經十試,皆不就,退而為私教師。
  • 古人體罰時為何愛「笞尻」
    但如何體罰,古人還是有講究的,一般選擇「打屁股」,而非「隨便打」……「笞尻」為何是體罰學生的常見方式?《詠歲考生童》:「求打聲如沸,賜打甘如醴」屁股,生理學上稱為「臀」。對於臀,明代寧一玉在《析骨分經》中的「臀」條稱:「尻上橫骨為腰,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屬足太陽膀胱經。」與研究臀一樣有歷史的,則是體罰中的「打屁股」行為。
  • 古人說:眉上一根長,能敵萬擔糧,老祖宗的識人之術,有道理嗎?
    有句老話講的是,「眉上一根長,能敵萬擔糧」,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到古人的眉毛比我們現代人更堅硬有力,可以扛得住數十斤糧食的重量?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答案當然不可能是這樣。畢竟我們現代人和古代人並沒有多大的生物種類差別,所以眉毛有多重多輕我們也是知道的,別說和糧食的重量相當,想必連一張紙也無力託起。
  • 隔夜的茶水是否可以喝,喝了會生病嗎?詳細答覆
    大部分人都非常喜歡喝茶,但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品茶方面上的問題,例如隔夜的茶水,到底能不能喝?那麼,隔夜的茶水能不能飲用呢?其實這要根據很多種情況綜合判斷,例如隔夜的時間、茶水的顏色甚至於茶蓋是否蓋好。其實,隔夜茶水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飲用的。在大部分人的想法當中,隔夜的茶水是不能喝的,喝了十分容易對身體造成不當的影響。
  • 古人講「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化骨龍是啥?古人經驗之談
    但如果一個人的家庭環境不好,他卻發憤圖強,積極進取,相信未來他所取得的成就肯定比前者還要大。古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這句話到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句真言,同時隱含著古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智慧。
  • 2500年私塾教育終結中國最後一個私塾封館
    平江縣教育局的李亞舟介紹說,能夠從事私塾教書的往往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們開辦私塾都不是出於生活的需要,像朱執中所收的學生每個月只交四五十元的學費,有的家境困難就免交了,而很多家庭也往往是定期給老先生送一點糧食來代替學費。「哪怕是有夠資格教古書的年輕人,看到這點收入,又怎麼願意去教私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