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尊師重教的民族,有著悠久的尚師美德。韓愈在《師說》中,將老師定義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話可以代表著封建私塾時代,老師的基本內涵。
師者的傳道與授業
首先要傳道。傳道是教授基本知識,教書育人是老師最基本的職責。自古至今,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是最初的知識需求,一教一學的對等關係。
其次是授業。古代的私塾先生與今天的老師存在很大不同,古代的私塾先生職責更廣,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子曰詩云、之乎者也等四書五經,同時還肩負著教導學生走向社會後安身立命的責任,所以謂之「授業」。
教書育人原本是個令人尊敬的高尚職業,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師職業的地位並不是很高,甚至有人諷刺說「臭老九」。為什麼舊社會教師不太受人看重,究其原因它是個尷尬的職業。
私塾先生的來源
私塾先生必然是讀書人,往往都是些不第秀才,作為讀書人沒有通過科舉博取功名,踏入仕途,反而落魄到以教書勉強生計,因此往往不被同行乃至世人傾世。此外,由落魄不第書生組成的私塾先生群體,他們不僅要面臨同行業的鄙夷,還要收到其他階層的非議,有句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這些私塾先生由於自己年輕時候,將全部精力放在讀書做學問,久而久之五穀不分、四肢不勤,更別提從事農耕生產活動。
加上古代私塾教學收費很低,往往私塾先生的生活過得相對清貧拮据。所以,若不是沒有其他謀生的路子,不到萬不得已,舊社會不提倡走私塾講學的道路。為此還有句專門規勸的話「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王」。
隔夜糧,是有口飯吃的意思,能個幹活的好體力或者吃飯的手藝。孩子王也很好理解,孩子中的大王首領即是教師的意思。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是,只要家裡有口飯吃,餓不著肚子,千萬不要去從事私塾先生的行業。
即便是千年以來,華夏有著「尊天地君親師」的禮制,人活著要有五尊敬即天、地、君主、雙親、老師,也有一說男兒膝下有黃金,敬天地、跪君父、尊老師。咋一聽,老師的地位非常高,排在君主和父母之後。看起來很有派頭的樣子,儼然與天地君親位居同列。
宋前元後,私塾先生地位驟變
真實的現狀是封建社會中,崇尚讀書科舉是真的,但私塾先生的地位一直不高,甚至他們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尊重過他們。私塾先生的地位原本還可以,特別是宋朝社會以前,知識分子的生活還算不錯,宋朝的秀才與八九品的縣令相遇,雙方只要相互作揖行禮即可。
蒙元的鐵騎入主中原後,為了消滅華夏夷狄之辯的思想和否定中原文明碩果,大肆地打壓中原知識分子。他們將社會職業,劃分為十個等級,分別是「官吏僧道醫工獵娼儒丐」。
儒即是包括私塾先生在內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地位僅僅排在十等級中九位,稍微比乞丐高一級,難怪舊社會那麼多落魄書生。中華歷史上最早的也是辦學規模最大的私塾先生非孔子莫屬。
縱觀孔子的一生,作為私塾先生的祖師爺,雖然表面上坐擁三千弟子,又有孔門七十二賢者。每次周遊列國,總是一大隊人馬出行,看上去風風光光、浩浩蕩蕩。真實的孔門生活,孔子不僅精神上抑鬱不得志,物質上更是貧乏不已,經常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過著誠惶誠恐,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生活。
愛徒顏回去世,顏回父親顏路向孔子借車,希望為顏回做一個棺槨。雖然孔子以所謂的禮數拒絕顏路的請求,但歸根結底還是貧窮的限制。若是他真的有錢,又何必在意給愛徒做一個棺槨呢,又何必悻悻然地說「顏回一生清貧,用簡單的方式才是對顏回身後的尊重」,這樣的說法實在有些無奈。
私塾的退去
隨著公學的興起,私塾的消失,教書先生逐漸地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教師職業,但是私塾的精神缺值得後人緬懷傳承。魯迅先生、郭沫若先生、鄒韜奮先生都曾經專門寫文章懷念自己的私塾生活和那位令人望而生畏的私塾先生。特別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是詳盡地向大家展示一個相隔就遠又似曾相識的私塾讀書環境。
誠如很多人懷念小時候對自己嚴厲嚴格的老師一樣,老師與學生總是一對「歡喜冤家」,越是要求嚴格的老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越是令學生心懷感激;越是調皮聰明的學生,同樣往往會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許,這正是私塾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