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蔣介石:七進私塾

2021-02-08 傳統文化教育網


  為承傳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懈努力,歡迎關註並轉發!隨喜您功德!!!

 

摘要:

蔣介石主要學歷1892年年齡6,家塾學校,任介眉老師,《三字經》、《百家姓》。
1893年年齡7,家塾學校,任介眉老師,《三字經》、《百家姓》。
1894年,年齡8,家塾學校,蔣謹藩老師,《大學》、《中庸》。
1895年,年齡9,家塾學校,任介眉老師,《論語》、《孟子》。
1895年6月,年齡9,家塾學校,蔣謹藩老師,《禮記》。
1896年,年齡10,家塾學校,蔣謹藩老師,《孝經》。
1897年,年齡11,家塾學校,蔣謹藩老師,《春秋》、《左傳》。
1898年,年齡12,家塾學校,蔣謹藩老師,《詩經》。
1899年,年齡13,私塾學校,姚宗元老師,《尚書》,校址今斑竹鄉。
1900年,年齡14,私塾學校,毛鳳美老師,《易紀》,校址今巖頭鄉榆林村。
1901年,年齡15,私塾學校,竺景崧老師,《左傳》、策論,校址畸山下村。
1902年,年齡16,私塾學校,毛思誠老師,《左傳》、《綱鑑》,校址今巖頭鄉。
1903年,年齡17,鳳麓學堂,校長周枕棋老師,數、理、化等,校址奉化縣城。
1904年,年齡18,鳳麓學堂,校長周枕棋老師,數、理、化等,校址奉化縣城。
1905年,年齡19,箭金學堂,顧清廉老師,《說文解字》《曾文正公集》,校址寧波文昌街。

蔣介石出生於清代末年,當時尚未「廢科舉,興學校」,兒童入學只能進私人開設的學館,叫做私塾。私塾一般只有一個教師,沒有一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學子入塾,也沒有規定的年齡。所以,蔣介石還未到入學的年齡,即被送入私塾讀書。

                      

蔣介石究竟在哪一年入塾讀書?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有這樣的記載:「公元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公五歲,王太夫人以公好嬉,早送塾。公元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公六歲,始入家塾,從任介眉讀。」既說1891年「早送入塾」,又雲1892年「始入家塾」,究以何說為準?原蔣氏家庭帳房唐瑞福解開了這個謎。原來在任介眉之前,蔣介石還有一位老師,名叫周能有。他是蔣介石五歲時的第一個開筆老師。                      

                 

1892年,蔣介石進入任氏私塾。當時溪口,眾姓雜居,其中四個大姓,即蔣、毛、周、任,尤以蔣姓人數最多。任姓聚居鎮的東邊,與蔣姓為鄰。塾師任介眉,又名亨瀆,是溪口鎮上飽學之士,他的私塾辦在「小井頭」附近,不少蔣姓子弟就近入塾,蔣介石的祖父也把孫子送進了離自家後門僅一箭之遙的任氏學館就讀。                      

                 

上學那天,王採玉著力把兒子打扮了一番,讓他身穿標誌著富貴吉祥的薑黃色綢袍,頭戴一頂紅結子西瓜皮帽,腦後的小辮子梳得精光鋥亮,辮梢上還扎了根紅頭繩。早飯後,由一直關懷疼愛的祖父蔣斯千陪同,跟著一名肩桃紅氈條、幢籃擔的長工,到學校拜師。進入私塾,先在「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丘的神位前擺好供品,鋪開紅氈條,先拜孔夫子,再拜任介眉,然後與同學們行見面禮,分送糕果點心。蔣斯千臨離開學校,一再向任介眉拜託:「孫兒頑皮,小不懂事,如有越軌,請多包涵。」

                      

在任介眉的私塾裡,蔣介石是學生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因為他年幼無知,老師講課又聽不懂,所以常在課堂上任性喧鬧,不守塾規。儘管蔣斯千常在老師面前反覆關照,懇請原諒,但由於蔣介石「犯規」次數太多,老師有時也難免動用戒尺。據同在任介眉私塾讀書的蔣介石堂兄蔣周蘭說:「志清(當時蔣介石學名)在任介眉老師私塾讀書,人最小,也最不守規矩,常挨老師的責罰。一次,老師拉過他的手心,正要揚起戒尺打下去時,他突然掙脫出來,躺倒在地,甩手蹬腳,邊哭邊叫:打壞了,要你賠。弄得老師沒有辦法。志清在學堂裡得了個外號,叫無賴。」

                      

蔣介石在任介眉的私塾究竟讀了什麼書,至今未發現記載。2001年10月21日,由臺灣輾轉赴美經營出版事業的美籍華人劉冰先生,送來一本蔣介石自雲「少年誦讀」的《神童詩》,可能就是蔣介石在任介眉私塾就讀時的啟蒙讀物。

                      

這本神童詩,墨綠色絹面,針線裝訂,土紙內芯,為清光緒年間所印。封面右首是幅畫,畫面上有一小學生在課桌前練習寫字,旁邊站一老師,伸手指點;左面直寫書名《繪圖注釋神童詩》。翻開正文,每頁上面三分之一為配圖,下面三分之二為文字。蔣介石在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以下題詞:「此書為我少年誦讀之書,孝文大孫玩讀珍藏,四十四年七月八日於角畈山。」《神童詩》作者汪洙,北宋晚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九歲時被宋徽宗封為「神童」。書名就顯示它是一種兒童讀物。

 

它的開頭寫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這是赤裸裸的向兒童灌輸「讀書做官」的人生觀,被儒家奉為經典,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所以,蔣介石所謂「少年誦讀之書」,很可能就是他在任介眉私塾用過的教科書。「四十四年」為民國紀年,即公元1955年。「角畈山」為今臺灣桃園大溪之舊稱,因其地背山面水,風景秀美,極似奉化溪口,蔣介石為思戀家鄉,故改名大溪,生前留言作為其遺體暫放處。

 

劉冰先生說:「1955年暑期,蔣孝文高中畢業,去看望在角畈山避暑的祖父。蔣介石希望其孫多讀些中國古籍,故以自己珍藏幾十年的《神童詩》相贈,希望他按照《神童詩》的指引步步高升。該年下半年,蔣孝文入臺灣軍校第28期接受軍事訓練,當時擔任其班長的是劉冰之弟劉沛(軍校27期畢業生),兩人感情很好,分別時,蔣孝文把祖父送給他的《神童詩》轉送給了劉沛。

劉沛中年去世,此書落入劉冰之手。1972年,劉冰赴美經商,將此書帶到美國,最後贈送給了奉化有關部門。

                      

據蔣氏宗譜記載,1894年,蔣介石「改從蔣謹藩讀大學中庸」,1895年春「復從任介眉讀論語孟子」,該年6月,任介眉患病,「再從蔣謹藩讀禮記」。任介眉因醫治無效,不久即去世。

                      

1894年,蔣介石的族兄蔣謹藩,譜名蔣周益,在蔣氏宗祠開辦私塾。蔣介石的祖父斯千鑑於任介眉過於嚴厲和暴虐,不捨得孫子常受責罰,因而把蔣介石轉送到蔣謹藩的學館就讀。蔣謹藩教的是《大學》、《中庸》,傳授孔夫子的為人之道。讀了一年,對比之下,還是任介眉教得好,又返回任氏學館,讀《論語》、《孟子》。

 

這時蔣介石已稍為懂事,對《孟子》特別感興趣,學得比較認真,其中道理影響一生。以後,他在給兒子經國的信中多次提到學習《孟子》的重要。據蔣介石的侍從秘書汪日章回憶,在蔣介石的官邸,掛有孟子語錄,其中一條汪日章在20世紀80年代還能背下來,原文是:「天下烏乎定?曰定於一。誰能一之,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1

 

949年4月12日,蔣介石為其子經國40生辰寫了一幅祝詞,懸掛於蔣氏故居豐鎬房報本堂的走廊上。右邊大字「寓理帥氣」,左邊幾行小字:「每日晚課,默誦孟子養氣章,十三年未曾或間,自覺於此略有領悟,嘗以『寓理帥氣』自銘,尤以寓理之『寓』字,體認深切,引為自快,但不敢示人。餘以經兒四十生辰,特書此以代私祝,並期其能切己體察,卓然自強,而不負所望耳。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十二日,中正題並跋。」

                     

1895年6月,任介眉患病,學館停辦,蔣介石又回到蔣謹藩的私塾,學習《禮記》。

                      

從1896年到1898年,有史可查的,蔣介石還讀了《孝經》、《春秋)、《左傳》、《詩經》、《古文辭》等典籍,其中《孝經》對蔣介石影響最深。蔣介石從小無法無天,經常惹事生非,他人很難管教,惟見到母親服服貼貼,不敢違抗。

                      

蔣介石小時,喜歡做小人頭腦,組織一夥頑童,仿戲臺上兩軍對陣,大打出手。蔣介石自封「大將」,指揮「戰鬥」,結果有的孩子被打得鼻青臉腫。事後,受傷孩子的家長,跑到蔣介石母親王採玉那裡「告狀」。王採玉性情暴躁,一氣之下,把蔣介石關在家裡,拿起掃把,痛責兒子。這時,蔣介石總是站在那裡,一動不動,承受責打。

 

蔣介石在縣城讀書時,和他的一位同窗好友周厚齋,在一個星期天同去溪口,兩地相隔30餘華裡,到蔣家已是午後一時左右。蔣介石一進門便被其母喝令跪下,蔣母提起掃帚柄打擊兒子臀部,蔣介石乖乖受罰,嚇得周厚齋不敢進門。事後蔣母解釋,回來太晚會餓壞腸胃,所以要做規矩。

                      

1899年,蔣介石虛齡13歲。蔣母得知其娘家葛竹村聘請一位飽學之士、嵊縣名儒姚宗元,在王氏宗祠溯源堂設帳授徒,決定將兒子送往葛竹私塾就讀。

                      

王氏的這一決定,出於多方面考慮:一是望子成龍心切,慕姚宗元之名,期望兒子在學業上快速長進;二是蔣介石在溪口與一群頑童為伍,遊心太重,分散學習精力,而換一個環境,與純樸的山區孩子為伍,可能會收束一下放蕩不羈的野性。加上蔣介石在葛竹有外婆和舅舅們的照應,生活上可以放心,而且自己也可以借兒子在葛竹求學之機,常去娘家盤桓,和親人以及小時熟稔的同村眾姐妹相聚。所以,儘管蔣介石當時還很幼小,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王採玉還是忍痛割愛,送子外出就讀了。

                      

蔣介石的外公王有則,在蔣介石出世前5年即已離開人間。王有則的續弦姚氏,生於1836年,對蔣介石十分鐘愛。蔣介石在1932年11月8日所寫的《外王母姚太夫人家傳》中有許多生動的記述,其中具體描寫了蔣介石在葛竹求學時所給予的關愛。他說:「中正年十三,從姚宗元先生館於外氏,外王母時其寒溫,謹其飲食,考其學業,循循而善誘。故不孝之孤遠離膝下,而先妣無姑息之愛者,以有外王母在也。夫世之賢母多矣,然其賢大抵止於其子或及其孫,未有施及外孫如我外王母者也。」

                      

正由於有外婆在學業上督導,在生活上關心,加上塾師姚宗元教學有方,蔣介石在這段時間長進很快。葛竹多竹,學館窗外即可望見搖曳多姿的竹山。這年夏季有一天,姚宗元即興名題,命蔣介石作一首詠竹詩。蔣應聲吟出:「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與三國時曹操的「望梅止渴」聯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姚宗元聽後極為讚賞,晚上到蔣介石的娘舅家串門,說:「汝甥悟力非常,若教養得法,前程不可限量。」

                      

蔣介石在葛竹求學,還結識了革命黨人竺紹康。竺紹康,浙江嵊縣東鄉靈鵝村人,能文善武,光緒年間秀才,有百步穿揚的高技,參加光復會,和秋瑾、徐錫麟等一起從事反清活動。一天,他騎馬到葛竹溯源堂拜訪姚宗元。蔣介石見竺紹康氣宇軒昂,心生景慕,久久注目;又見其坐騎神駿不凡,突起玩心,偷偷將馬拉出野外,百般戲弄。

 

馬受辱激怒,轉身在蔣介石背部咬了一口。蔣被咬倒地,痛得直叫。姚宗元和竺紹康聞聲出來,見狀大驚,扶起蔣介石。竺紹康見蔣介石背上流血,不流眼淚,對其堅強意志,頗為欣賞。二人相互留下了深刻印象。時隔lO餘年,蔣介石加入了同盟會,和竺紹康一起參加了反清革命活動,而且經常得到竺紹康的經濟援助。竺紹康去世後,蔣介石為了報答竺的資助,收編竺的餘部,以後又重用竺的兒子。

                      

蔣介石在葛竹從師姚宗元,讀的主要是《尚書>。《尚書》文字深奧,難讀難懂,但是對蔣介石提高古文的閱讀能力,起了一定作用。

                      

1900年春節,蔣介石的表伯陳春泉到蔣家作客。陳春泉是離溪口10餘公裡的巖頭榆林村人,他竭力誇張榆林村塾師毛鳳美的學問,推薦蔣介石去榆林就讀,而且表示吃住都在他家,生活上會盡力照顧。王採玉感到蔣介石在葛竹讀書,對自己的母親增加許多麻煩,長此下去對已是高齡的母親會不勝負荷,就聽從了陳春泉的勸說。把兒子託付給表伯,讓他轉學到榆林村。

                     

榆林塾師毛鳳美,是和榆林隔路相望的巖頭村人。毛鳳美對「五經」之一的《易經》頗有研究,他開設的主要課程就是《易經》。

                      

《易經》對蔣介石的影響,最明顯的是他的兩個名字就是取自《易經》。《周易.豫卦)「六二」爻辭日:「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第一句意思是說,夾在石縫中出不來,這是沒有料到的意外事故,幸而不到一天就得救,還算吉利。第二句意思是,為什麼不到一天就獲救,如此吉利?是因為夾的位置正好在中間。

 

蔣介石在日本改名「中正」,字「介石」由此而來。蔣介石為什麼要根據豫卦取名呢?因為豫卦卦辭說:「利建侯,行師。」即有利於建侯封國、行師打仗。青年時期的蔣介石有興師徵伐、統一中國的志向。他在日本振武學校學軍時,曾給其石門村表兄單維則寄來一張照片,背面題一小詩:「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他取名於豫卦,正是寄託了這種興師封侯、光復神州的志向。

                      

14歲的蔣介石,在榆林讀書期間,曾經發生過一次早戀。蔣介石有一族姑,名叫蔣賽鳳,嫁到巖頭毛家。丈夫毛鳳揚,早年亡故,遺下小女阿春。由於中年喪夫,家居冷落,賽鳳常帶阿春回溪口娘家居住。王採玉與這位堂姑同病相憐,常相往來。蔣介石到榆林讀書,王採玉拜託蔣賽鳳就近照應。這樣,蔣介石就成為蔣賽鳳家裡的常客。阿春面容姣美,年齡與蔣介石相仿,表兄妹接觸多了,幼小的心靈裡逐漸萌發了愛情的種子。

                      

蔣介石想與毛阿春定情,遂與同學陳遠離商量。陳遠離是陳春泉的孫子,與蔣介石同案聽課,同桌吃飯,同床睡覺,小同窗無話不談。不料陳遠離聽了後,當作新聞,在同學中傳播:「瑞元想討阿春當老婆了!」新聞傳到蔣賽鳳耳中,賽鳳嫌蔣介石不夠穩重,不願招這個女婿,從此對蔣介石逐漸冷淡,但對小孩子的傳言並不認真計較。

 

她沒有料到蔣母卻主動託媒找上門來。原來蔣家門祚式微,人丁單薄,蔣介石的外婆姚氏、母親王氏都急著讓蔣介石早生孩子,又考慮蔣介石頑皮冒險,娶個媳婦進門,可以管管常常脫韁的這匹「野馬」,所以一聽說蔣介石自己找了意中人,而且兩家又是親上加親,阿春又是聰明伶俐的女孩子,於是順水推舟,託媒求親。

 

蔣賽鳳早已拿定主意,所以媒人上門,三言兩語就拒絕了。王採玉是個好強之人,求親碰壁,賭氣罰咒:「你蔣賽鳳看不起我的阿元,我非要在巖頭娶一個姓毛的媳婦!」最後,在陳春泉的牽線下,與巖頭祥豐南貨店老闆毛鼎和結成親家。次年,蔣介石和毛福梅即拜堂成親。

                      

蔣介石在榆林讀書,食住都在陳春泉家裡,生活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得志後始終沒有忘記表伯母的劬劬之勞,一次從南京返鄉掃墓,特地派人把表伯母接到溪口款待。當時老人雙眼已經失明,從巖頭乘竹排到溪口,蔣介石親自到河埠頭迎接。竹排靠攏埠頭,老人急著呼叫:「瑞元在哪裡?」蔣介石急步上前,扶住老人,連聲說:「瑞元在這裡迎接伯母。」

                     

蔣介石在榆林讀完《易經》,又要轉學了。他打聽到離溪口不到10華裡的畸山村有一學館,便就近轉到那裡就讀。

1901年,15歲的蔣介石,帶著鋪蓋行李、學習用品來到畸山。畸山有兩個大姓:一是複姓「皇甫」,學館就辦在皇甫氏的祠堂裡;二是姓「夏」,蔣介石就寄宿在同學夏明世的家裡,吃住都在夏家。

                      

老師叫竺景崧,又名景嵩,字茂松,原籍奉化後竺村,後遷至畸山鄰近的任宋村。他生於1871年,歿於1943年,清末秀才,被畸山皇甫氏學館聘為教師。竺景崧教的是《左傳》,要求學生學作策論,蔣介石從此開始接觸中國古代的歷史,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蔣介石在夏明世家食宿一年,明世的母親對他如同親生,照拂無微不至。明世與蔣同眠、同食、同讀,親如兄弟。蔣介石為表示親密感情,主動提出與夏明世結為異姓兄弟。夏明世生前曾對其族弟夏明曦說:「我與蔣介石曾仿古人結拜兄弟樣式,換過帖子,由蔣介石用紅紙親筆書寫,書有兩紙,兩人各執一紙,上面寫著各人名字、生辰、誓言。他的字寫得畢恭畢敬。」

 

蔣介石一生有幾十個結拜兄弟,他善於運用這個形式聯絡感情,為其所用。據現發現的史料,夏明世是他眾多結拜兄弟中第一個履行結拜手續的人。北伐勝利之後,蔣介石衣錦回鄉,順道到畸山看望少年時的盟弟夏明世。那時,總司令進畸山,轟動了全村,夏明世家的屋前屋後擁滿了看熱鬧的人。蔣問夏明世有什麼困難?想不想到外面做事?夏明世文化不高,從事陶藝,在家做缸也可溫飽,所以沒有跟蔣外出謀事。明世夫妻無生育,於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去世。

                      

1901年冬,蔣介石與巖頭村的姑娘毛福梅結婚。婚後,蔣介石轉學至毛福梅的家鄉巖頭村。塾師毛思誠,譜名裕稱,字彩宇,號勉廬,清末廩生,後又考中秀才。祖輩家道貧寒,每年寒冬臘月,靠抱著山羊取暖過冬。毛思誠中秀才後,於1902年在巖頭村東頭開設學館,收羅遠近學生,教書度日。毛思誠教的是《左傳》,而蔣介石學《左傳)已經是第二次了。

                      

蔣介石進入毛思誠學館,雖然好玩之性未改,但學習較前認真。因為一是其母耳提面命,常常教誨「娶親後已是大人,不可再耍小孩子脾氣,惹人笑話」;二是嶽家就在巖頭,新姑爺一舉一動,當地十分注意;三是毛福梅常到巖頭相聚,以大姐姐的口吻規勸丈夫好好讀書,為家庭爭氣。

                       

對蔣介石在學館裡的表現,毛思誠的評價是:「志清好書,善於仿練」,「文如其人」。毛思誠還說他玩耍的時候「以講舍為舞臺,以同學為玩物,狂態不可一世;而一旦開始用功,則又專心致志,判若兩人」。蔣介石在毛思誠處從師一年,長進不少;一天,蔣的前任老師毛鳳美到毛思誠家作客,看到蔣的作業,大為驚異,說「志清作文比在榆林進步多矣」。

相關焦點

  • 七先生
    陳金耀,字煥之,時人稱為「七先生」,今興化市臨城鎮西滸中村人。生於一八八七年農曆八月初八,歿於一九五零年三月十七日,享年64歲。短暫的一生,歷經三個朝代。七先生的父親陳晉(生卒不詳),生有七男二女。七先生是家裡的老巴子,在男孩中排行第七;因為他是個私塾先生(兼行醫),村裡人尊稱他「七先生」,既親切,又禮貌。
  • 桂花村的陳家私塾
    清末私塾。從碑記可以看出,陳家有讀書傳統,而且家裡在子明公的晚年還開起了私塾。這個私塾一直傳到子明公的曾孫,也就是陳家懷字輩陳懷義那裡,此時正是民國年間。  陳懷義名下有三子三女:長陳景堂、次陳仲謀,三陳光乾。三子俱已成家,共同居住在一個四合院裡。四合院佔地兩畝多,外圍石砌牆垣,龍門進來後,穿過地壩,先是廳房,穿過廳房,迎面立了一架屏風,屏風正對堂屋,然後是左右廂房。
  • 宋美齡和蔣介石那樣恩愛,為啥一生未育,沒有親身骨肉?
    1917年8月,宋美齡從美國回到上海,她決心要掌握流利的漢語,精通祖國的古典文學,於是請了一位私塾先生。這對她後來寫一些文字稿和公開的演講稿都起了很大作用,由於社交能力強,宋美齡很快成為上海名流圈中男士追求的目標。1922年12月的一天,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在上海莫裡哀路孫中山寓所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晚會,蔣介石也應邀參加。
  • 【2018年明德私塾冬令營】——第六天
    子沐在排練節目的時候很有優勢,在讀經班已經會背《少年中國說》,會唱《禮運大同》了,看到你大聲的背誦,為你點讚!上過夏令營的思衡,對《少年中國說》也不陌生,看到你自信的在臺上,我們為你鼓掌。對舞蹈一直很熱愛的雲豪,選擇了表演一個非常有氣勢的手語舞,《天行健》看到你跳舞時的那份挺拔和自信,為你感到高興!澤程和譜澤都是讀經班的孩子,《少年中國說》背誦的熟練而有氣勢,令人振奮!看我中國少年!
  • 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在蔣介石逃往臺灣前到了美國,結局如何?
    因為出生於孔子世家,所以孔祥熙從小受到的傳統教育很深,他的啟蒙教育是在私塾中度過的,接受的是四書五經內式的教育。不過這並沒有阻擋孔祥熙探索世界的欲望,孔祥熙從幼年時就對基督教感興趣,10歲就進入了當地基督教辦理的學校就讀,之後孔祥熙一直熱衷於與傳教士交往。
  • 《周易》密碼:蔣介石的一生,都應驗在這個卦象中
    蔣介石這個人的一生,其實都可以用一個卦來貫穿始終,那就是《易經》中的豫卦。我們先來看他名字,蔣介石,名中正,回顧他的一生,始終都是不偏不倚,搖擺不定,少年時期,尚有報國之志,投身日本學習先進軍事技術;到了成年,長袖善舞,在幾個帝國主義之間徘徊,誰支持他就投向誰。
  • 《少年三國志:零》帶你回到長坂坡,讓我們再殺個七進七出!
    其實,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道,在著名的戰役長坂坡前,獨自一人對峙曹軍得千軍萬馬,常山趙子龍單槍匹馬,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故事膾炙人口,很多人對趙雲的扮演者張山都不陌生,1994年當時的他剛26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就出演了大英雄趙雲的角色,他的命運從此被改變。
  • 蔣介石麾下五虎個個驍勇善戰,最後一虎曾被蔣介石軟禁
    蔣介石麾下有五人英勇善戰,屢被重用,為國民黨立下赫赫戰功。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簡稱「五虎上將」。那麼蔣介石五虎上將都有誰,蔣介石五虎上將誰最厲害,下面一起來看看蔣介石五虎上將排名吧。年幼時受私塾教育,曾東渡日本,適值日本驅逐中國留學生而回國。之後入讀湖南陸軍小學,進入武昌陸軍中學。1914年底入保定軍校,第二期步科畢業。畢業後到廣東,先於岑春煊部下任參謀,之後又到雲南滇軍朱培德部下任連長。於護法時期隨軍到廣東,曾與陸榮廷及陳炯明等作戰。劉峙任營長,與陳炯明作戰時曾有戰功。
  • 2500年私塾教育終結中國最後一個私塾封館
    在去歲的最後幾天,記者走進五峰私塾,見證了中國最後一個私塾的逝去。   向孔子「辭職」   12月30日下午3時,五峰私塾。  12月31日上午,群山深處,綠竹環繞,五峰私塾門前,一把木椅。朱執中端坐其間,手捧一本新版南懷謹註解的《論語》,陶醉在暖陽中。   人去學堂空   朱老先生把私塾取名五峰私塾,原因在於私塾處於五座小山峰的包圍之中。
  • 博恩斯私塾學院:
    「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博恩斯私塾學院與之區別在於,它具有更大的開放性,面對全社會招生,真正實現小班分層教學。  「私塾學院」針對15歲~25歲有英語短時間提高需求的學生,下設:雅思培訓、新託福、SAT考試培訓、基礎英語、實用口語等課程。以封閉式1~3人學習的模式,為廣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出國語言課程選擇。  「私塾學院」擁有中原地區最大最專業的專屬教師團隊,全職本科學歷以上教師人數超過30人,所有教師雅思成績不低於7分, VIP教師單科不低於8分,託福考試成績不低於100分。
  • 10歲女孩上大學畢業後未深造,在其父私塾當助教月薪1000元,私塾已...
    2017年,女孩張易文因10歲考入商丘工學院專科而引發廣泛關注,此前她從未接受過義務教育,而是在其父張民弢開設的私塾就讀。▲女孩張易文的錄取通知書2020年9月10日,記者從張民弢處獲悉,他在河南商丘所開辦私塾的辦學許可證已被商丘市睢陽區教育體育局收走,私塾被查封。
  • 「日本留學」私塾是販賣焦慮的產物嗎?
    今天這個視頻我就針對這個問題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哈私塾並非販賣焦慮的產物,硬要說只能說私塾的銷售方式是在販賣焦慮,但事實上只要是個渴望升學的學生,那不需要私塾刺激,他本身就挺焦慮的。別人都上,我不上,那我是不是就比別人少了解了一些信息?少學了點東西?我萬一沒考好怎麼辦?我報了私塾,家裡的經濟壓力更大了怎麼辦?
  • 13歲女孩私塾任教,女孩父親:她需要工作,溫室裡培養不出棟梁
    張易文擁有與同齡人迥異的人生:從未接受學校教育,4歲起在父親張亞東開辦的私塾裡讀書。張易文擁有與同齡人迥異的人生:從未接受學校教育,4歲起在父親張亞東開辦的私塾裡讀書。2016年首次參加高考,總分172分;復讀一年後;2017年以352分的成績,被商丘工學院專科錄取。 今年,13歲的張易文畢業,回到父親張亞東開辦的私塾擔任助教。
  • 義務教育招生新政策出臺 將嚴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
    浙江省教育廳網站截圖一,在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方面,通知要求建立和完善失學輟學適齡兒童少年工作檯帳,特別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控輟保學工作。對於家長,通知特別強調: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送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輟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校外培訓機構,通知特別強調:全面排查並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等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 蔣介石如何讓杜聿明兒子悲憤交加?最終在楊振寧的寓所服藥自盡
    他的夫人曹秀清在杜聿明被俘後非常著急,連夜趕往南京,要求與蔣介石、宋美齡夫婦見面。但是蔣介石正在「開會」,沒有接見,只下了一個批示:「杜已被俘,以速厚慰家屬。」對於這點,曹秀清很不滿意,去了「總統府」。她怒氣衝衝地說:「我丈夫身體不舒服,已經病入膏肓了。你要他去賣命,要他率部突圍,他走不動,突什麼圍啊?
  • 粟裕的求學之路:棄讀私塾,轉學新式課堂,最後考取湖南第二師範
    只見山坳深處,一個少年正在爬山上樹;魚塘、河流盡頭,一個少年又在那裡興奮地摸魚捉蝦。湘西村落幼時的粟裕雖然還比較稚嫩,但是對於父母的孝順可以算是很成熟了。當時因為湘西的封建思想還比較落後,幾百年的纏足舊俗依然在粟裕母親身上上演。那時,粟裕自然心疼母親,便專門給母親用木頭做了一條比較厚實的板凳。
  • 他曾3次逼蔣介石下臺,被日本人稱之為「戰神」,晚年結局如何?
    想當年蔣介石甚至都曾多次被人逼迫下了臺,相信愛看近代歷史劇的人都應該或多或少明白一點吧,特別是解放戰爭的後期,蔣介石更是被迫下野。 本文中我們要重點介紹的這個人那就是桂系的絕對實權人物,而且他還是日本人口中稱讚的「戰神」,這也可以說明此人在戰場上是非常厲害的將領,另外他還曾經3次逼迫蔣介石下野,和蔣介石的關係那絕對是鬧得非常僵的,他就是有著國民黨「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
  • 他曾3次逼迫蔣介石下臺,日本人稱之為「戰神」,晚年結局如何?
    想當年蔣介石甚至都曾多次被人逼迫下了臺,相信愛看近代歷史劇的人都應該或多或少明白一點吧,特別是解放戰爭的後期,蔣介石更是被迫下野。本文中我們要重點介紹的這個人那就是桂系的絕對實權人物,而且他還是日本人口中稱讚的「戰神」,這也可以說明此人在戰場上是非常厲害的將領,另外他還曾經3次逼迫蔣介石下野,和蔣介石的關係那絕對是鬧得非常僵的,他就是有著國民黨「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
  • 十大元帥名單傳出後,蔣介石指著一人對宋美齡說:這個人是真厲害
    蔣介石作為他的對手,也曾給予了陳毅極高的評價。01關於蔣介石對陳毅的評價,據說有這樣一件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退居於臺灣的蔣介石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的名單,他拿著這張報紙默默的沉思了很久。
  • ...大專畢業後在自家「私塾」當助教 女孩父親:每月發2000元工資
    但也有人質疑,讓只有10歲的王易文去讀大專,是她開「私塾」的父親張民弢的主意。轉眼三年,2020年夏天,張易文的個子已經和其他同學差不多了。她完成學業從商丘工學院畢業,沒有繼續深造,而是回到了父親張民弢所開的「私塾」成為一名助教,「老師上課的時候她負責幫幫忙,也打掃打掃衛生什麼的。」張民弢說,「13歲的年紀,也沒辦法進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