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百官之首,李斯稱丞相,而呂不韋稱相邦,一字之差,差在哪裡

2020-12-17 聊了個齋

秦,是一個執迷於「相」文化的國家,從商鞅做「大良造」,到張儀、魏冉、範雎、呂不韋做「相邦」,再到李斯做「丞相」。「相」在秦國官場有著特殊的地位。那麼,「相邦」和「丞相」這一字之差有何不同,到底差在哪兒呢?

01職權不同:「相邦」和「丞相」哪個大?

多大的官,管多大的事。弄明白一個官職的大小,首先要看職權大小。以秦朝官制來說,縣令只管一個縣的軍政諸事,而丞相管理的是全國軍政大事。從管轄範圍就可以看出,二者孰大孰小。

當然也有例外,像「中常侍」、「大監」這類內廷官員,雖然只管宮廷那巴掌大點兒的地方,卻是萬眾矚目的中心,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連丞相也要禮讓三分。回到主題:既然都是「百官之首」,那麼「相邦」和「丞相」哪個呢?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當然是「相邦」官大一些。這一點,說來有點兒話長。

雖然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國家」的概念,但到了周朝,才完成了從氏族制向封建制的轉型。而「相邦」這個官職出現的時期,恰恰是在東周末期的戰國時代。此時人們對於「國」和「邦」的認知,與今天有很大差別。

在春秋戰國時期,「邦」的疆域是大於「國」的。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周天子治下的疆域叫「天下」,各諸侯國的疆域稱為「邦」,而「國」字與「廓」同義,意為國君直接管轄的城畿之地。所以,「邦」比「國」的疆域廣。後來,為避諱因漢高祖劉邦之名,「邦」和「國」才同義。

可見,「相邦」管理的是整個諸侯國的疆域,可以開府建衙,獨立發布行政號令。而「丞相」雖然也管轄朝中大小事物,但「丞」這個字在秦朝官職體系中一般是作為輔助性的官職,比如縣丞,相當於現代的副縣長。因此,「丞相」更像是國君的秘書或助理。

由於「相邦」權力過大,對王權存在一定的威脅,所以秦國歷史上切切實實做過「相邦」這個職位並且手握實權的只有四位:「佩五國相印」的張儀,宣太后的弟弟魏冉、搞「遠交近攻」的範雎,還有一位就是號稱「仲父」的呂不韋。

在近期熱播的《大秦賦》中有一個橋段: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丞相時,命呂不韋開府理政。當時,呂不韋的官職是「丞相」,但他所行使的卻是「相邦」的職權,所以他當時應是代行「相邦」之職。直到秦莊襄王去世時,為了邦國穩定,才給予呂不韋「相邦」之職,使其名正言順地成為秦氏集團的CEO。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02主君不同:秦始皇不是秦莊襄王

同樣是做過秦國「丞相」的人,李斯最終成為「天下的丞相」,而呂不韋成為了「秦國的相邦」。雖然從管轄疆域來看,貌似李斯這個「丞相」的權力更大一些,但實際上,呂不韋這個「相邦」可是擁有獨立發號政令權力的CEO,不必事事奏請國君,實權更大。況且呂不韋所在的秦國已經佔有天下的三分之二,是當時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從這點來看,呂不韋的「相邦」要比李斯的「丞相」權力大多了。

為什麼兩位丞相的權力會有所差別呢?

無論「丞相」還是「相邦」,說到底,都是臣子。作為政治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角色,或大或小,但都與自身和時局有關。身處相位的臣子,原本就站在權力巔峰,其權力大小的拿捏,主要取決於角色需要。

呂不韋的主君是秦莊襄王,而李斯的主君是秦始皇。這兩位主君雖然是一對父子,且有些類似的遭遇,但性格截然相反。

秦莊襄王是一位溫柔的強硬派領袖,他善於審時度勢,在面對華陽夫人等強權時可以妥協,但在國家命脈等大事上又有強硬的一面。秦莊襄王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但無論身體原因還是政治根基都相對薄弱,他需要有一位強勢的政治盟友來幫助其實現政治理想,這個盟友就是呂不韋。可以說,呂不韋就是秦莊襄王的另一面。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使得秦莊襄王必須給呂不韋足夠大的權力,才能保障他們這駕政治戰車一路向前。況且,呂不韋對秦莊襄王有扶立之恩,這份情誼是李斯和秦始皇沒有的。

和父親秦莊襄王不同,秦始皇是絕對的鷹派領袖,鐵腕政治家,他不需要政治搭檔、盟友,也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所以他才會覺得呂不韋對自己處處掣肘,他是一位需要絕對權力的帝王。他需要的丞相,是一位秘書、助理、參謀,而不是能夠代自己發號政令的CEO。

國君和丞相的關係、國君的政治能力,都決定了丞相權力的大小。如果呂不韋扶立的人是秦始皇,那麼「相邦」這個職位將與他擦肩而過;相反,如果李斯所輔佐的是秦莊襄王,也許中國歷史都將被改寫……

03時勢不同:「天下之相」不同於「一邦之相」

《大秦賦》中有一個橋段:李斯做自我介紹時曾說,他這個人不善於做具體事情,但談論政治方向還是可以的。而呂不韋則恰恰適合「幹實事」,比如修《呂氏春秋》。

呂不韋出任丞相時期,秦國正是徵服六國的關鍵時期,可以說攻韓的第一炮還沒有打響,所以諸事大意不得,需要一個能變通又會討價還價的先鋒官。而呂不韋是商人出身,又善於變通,正是不二人選。

但李斯出任丞相時,已是秦始皇當政的中期了,此時的秦國已經走在統一六國的路上,需要一位能夠安定天下,與皇帝政治理想一致的輔佐之才。李斯是士子出身,素以輔佐君王為志向,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與秦始皇的政治理想一致,是出任秦朝丞相的不二人選。

呂不韋和李斯走上丞相之路,既是他們個人的宏願,也是歷史的選擇。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卻同樣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相比之下,呂不韋適合做「一邦之相」,執撐實權;而李斯更適合做「天下之相」,把握大政方向。

04呂不韋之後,再無「相邦」

與「丞相」相比,「相邦」的權力過大,相當於副皇帝。在封建時代的任何一位帝王,都難以容忍有人與己分權,除非形勢所迫。呂不韋之所以成為秦國「相邦」,離不開秦莊襄王這位主君的「成全」。但那只是在主少而群敵環伺的特殊歷史時期。權力過大,容易讓人迷失。所以秦始皇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機會罷黜「相邦」呂不韋。

那麼,呂不韋之後,為什麼再也沒有出現過「相邦」呢?

一是因為秦朝二世而亡,還沒來得及再出現一位「相邦」。由於秦始皇本身是一位政治強人,不需要「相邦」扶立。而秦二世在位時,一直由趙高把持朝政,但礙於宦官的身份稱為「中車府令」,後期也稱過「丞相」,但那時秦廷已是風雨飄搖……

二是西漢時期因避劉邦名諱,設「相國」一職,蕭何、曹參都曾做過這一職位,其位尊堪比秦「相邦」,但職權與呂不韋所做的「相邦」相去甚遠,基本上履行的是丞相職權。

三是後世出於對呂不韋之禍的忌憚,屢屢分權,比如漢時設左右丞相,唐時設中書令外,還設有御史中丞、平章政事等副相職位,以分化相權,避免一人獨大,對皇權構成威脅。

總之,「相邦」和「丞相」,一字之差,權力、身份和地位都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呂不韋,還是李斯,都到達了人生的巔峰,也都在巔峰時墜落神壇。看來,「丞相」的確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

相關焦點

  • 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
    談秦說漢(331)秦國的相邦與丞相之職有何講究,為什麼呂不韋既稱丞相又稱相邦? 因此,秦國開始了軍功爵位制與百官晉升制兩條線路,設立了百官中最高職務之相邦,但事實上還是軍功爵位最高者任。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前期是丞相,後期是相邦,兩者區別在哪裡
    相邦和丞相,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秦惠文王以前,秦國國君都沒有封王,表面上叫公,其實就是個伯爵。公侯伯子男,伯爵排第三,哪裡有權力設置百官呢?所以說秦惠文王之前,秦國的官職爵位稱呼都是比較奇怪的。比如說最高職位左庶長、最高爵位大良造等等。
  • 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
    談秦說漢(336)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影響秦國歷史進程最大的三個正國級領導幹部,商鞅、範雎、呂不韋三個人當之無愧。嚴格地說,商鞅的最高職務只是大良造,行相邦之權;而範雎、呂不韋才是真正的相邦之職。
  • 老師不會告訴你,相邦和丞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官職
    在《大秦賦》裡面,秦國上下對於呂不韋的稱呼,大多是相邦。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這個相邦應該就是丞相的意思,屬於一種尊稱。其實不然,相邦乃是一種正式官職,地位猶在丞相之上。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呂不韋是在秦莊襄王登基後,被拜為秦國丞相,後又在秦王嬴政登基後,進位為相國。
  • 相邦和丞相,其實是兩個不同官職,學校裡學不到的知識現在告訴你
    大秦賦中,秦國上下對呂不韋的稱謂,多為相邦。很多人認為,這相邦應為丞相之意,屬於一種尊稱。其實,相邦是個官職,地位比丞相還高。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秦莊襄王繼位後,呂不韋被封為秦國丞相,秦王嬴政繼位後,他又被封為相國。此處相國實際上是相邦,漢朝為了避諱劉邦,把「邦」改為「國」。
  • 同為丞相,呂不韋有魄力,李斯有才華,究竟誰更勝一籌
    呂不韋、李斯他們的人生軌跡呈現為異常醒目的拋物線,既有騰雲駕霧,也有粉身碎骨。雖實現了願望,經歷了夢幻,但卑下的認識限定了他的高度,誤導了他的選擇,這種致命的背離極具殺傷力。說起千古一帝,大家定會想到秦始皇,把中國推向統一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
  • 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從《遼史·張孝傑傳》載:「孝傑(官至北府宰相)久在相位,貪貨無厭,時與親戚會飲,嘗曰:「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耶律宗允墓志銘》載:「拜為南宰相,斯則我朝所置之元輔也,位在丞相之上」等史料來看,遼代所置的南北左右宰相,就是掌握遼代最高權力的官員之一,類似於唐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的參知政事,也就是遼朝堂之上的百官之長。
  • 李斯和呂不韋哪個對秦國貢獻更大?
    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李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呂不韋位列雜家,可稱呂子。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採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 《大秦賦》中,李斯為什麼抱著羊羔去見呂不韋?
    《大秦賦》的第十三集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片段,李斯抱著一隻小羊羔去拜見相邦呂不韋,在被門吏引入府中之後,發現裡面還有很多先生也都抱著小羊羔等在房間裡。李斯看到眼前的人群和他們懷中的羊羔,還說了一句話:「怪不得酒肆的燉羊肉如此之貴,原來全在相府。」
  • 大秦賦被近乎神話的李斯,做過無數聰明事,卻抵不過呂不韋這一件
    劇中很多角色都深受觀眾喜歡,比如說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呂不韋離開鹹陽的那一集劇情,不知道觀眾印象深刻不深刻,有沒有為相邦的落幕而感覺可惜。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大秦賦》中的另一個角色:李斯。李斯,毫無疑問是《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主角之一。
  • 大秦賦:外表正直的李斯被笑稱「兵馬俑」,死前說自己有七宗罪
    ,俘虜了他們的國王,擁立秦王為天子,這是第一罪。尊重大臣,把有才之人授予爵位,從而穩固他們對秦國的親近,這是第三罪。當時趙高誣陷李斯謀反,還偽造李斯的供詞,胡亥看了信而不疑,最後將李斯腰斬。那麼,李斯真的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那般正直嗎?(在劇中,他還用一個謎語罵呂不韋家宰鄭貨為狗,以此表示自己厭惡勢利眼:黑也有,白也有,黃也有,一身皮袍穿在身,相邦從它跟前過,不打招呼不抬頭。)
  • 點評《大秦賦》:「李斯」不忠不義,「呂不韋」有情有義!
    大秦賦李斯不可否認有才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自出場就表現出來小人性格,嫪毐贏虞宗室都在其算計之中,進言害死同窗韓非為不義,嬴政死後串通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氏兄弟為不忠,是一個不義不忠之人。下場悽慘被腰斬。
  • 李斯:胸懷動搖山河之志,腹藏經天緯地之才——血腥的丞相之路
    雖然和前輩張儀、範睢及呂不韋一樣出身平凡,但李斯的丞相之位,耗費時間之久遠超前輩,其血腥程度也空前絕後。在這一年裡,他親眼見證了13歲的嬴政繼位為王,同為布衣的前輩呂不韋成為大秦相邦權傾朝野。李斯救嫪毐李斯是立志成為大秦丞相的人,他不滿足於同其他為呂不韋著書立說,他迫切地想建功立業。
  • 大秦賦:李斯見呂不韋,為何懷抱小羊羔?不為涮羊肉,而是見面禮
    當時的士人以雉為禮物,是取雉不受引誘、不懼威懾、寧死不屈的特徵,從而隱喻自己的節操。 《白虎通》:「士以雉為摯者,取其不可誘之以食,懾之以危,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節私義,不當轉移也。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小細節,士人相見拿雉(野雞)當禮物,由於野雞沒法生養,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死雉,而如果恰巧是在炎熱的夏天怎麼辦呢?
  • 呂不韋與李斯二人誰更厲害?讓歷史告訴我們
    他站在華陽夫人的立場上,向她陳述了把異人收為養子的好處:華陽夫人沒有生兒子,如果皇上駕崩,她今後的榮華富貴自然難保。這話正戳在華陽夫人的痛處,她連連點頭稱是。呂不韋立即花重金買通了守城將士,把異人偷偷送出了趙國。他還假稱趙姬是趙國富豪的女兒,使她免死並帶著兒子藏了起來。
  • 大秦賦:有志不在年高,十二歲的甘羅成為大秦「丞相」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冠軍侯霍去病,17歲率八百鐵騎大破匈奴名震天下,22歲封狼居胥升任大司馬,卻23歲時病逝;威名赫赫的「江東小霸王」孫策,17歲扶父親靈柩返回江東,率千餘士卒渡江白手起家一統江東,26歲成為威震九州的江東霸主,卻不久後隕落。
  • 宰相、丞相、相國原來不是一回事,99%的人都弄錯了!
    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
  • 大秦賦高潮,呂不韋和李斯的結局,段奕宏李乃文如何演繹
    大秦賦,呂不韋和李斯的結局,期盼段奕宏表情包和李乃文金句《大秦賦》中,秦始皇稱讚李斯是大秦最聰明的人,李斯曾說呂不韋堅持不放權,一半為大秦,一半為自己,是個自私的人。他和呂不韋明爭暗鬥,高手過招,他曾不止一次暗示呂不韋,太貪權的人沒有好下場。
  • 歷史上的李斯是怎樣一個人?功在千秋,但統一天下與他沒多少關係
    於是李斯向恩師荀子辭別,隻身跑到秦國謀職。 李斯初到秦國正好趕上了秦莊襄王病逝,莊襄王之子嬴政繼承王位。當時嬴政剛滿13歲,還屬於未成年人,所以軍國大事主要由相邦呂不韋主持。李斯是個聰明人,自然明白打工首先要跟對人的道理。當時秦國大權都在呂不韋手中,李斯當然先是跑到相邦門下求職。
  • 《大秦賦》千古第一相李斯,實為庸才毀大秦江山,細數四宗罪,令人...
    史記有載,眾人皆知李斯乃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封為丞相,乃一統之後千古第一相。然我觀其人德不配位,且才不堪任。且說其功,世人皆以為天下之大一統為李斯相佐,其實天下一統乃趨勢使然,且不說秦歷經六代君王積累起來的實力,以及弱六國納流民,眾望所歸的趨勢,即使是秦王也是做了順勢而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