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是一個執迷於「相」文化的國家,從商鞅做「大良造」,到張儀、魏冉、範雎、呂不韋做「相邦」,再到李斯做「丞相」。「相」在秦國官場有著特殊的地位。那麼,「相邦」和「丞相」這一字之差有何不同,到底差在哪兒呢?
01職權不同:「相邦」和「丞相」哪個大?
多大的官,管多大的事。弄明白一個官職的大小,首先要看職權大小。以秦朝官制來說,縣令只管一個縣的軍政諸事,而丞相管理的是全國軍政大事。從管轄範圍就可以看出,二者孰大孰小。
當然也有例外,像「中常侍」、「大監」這類內廷官員,雖然只管宮廷那巴掌大點兒的地方,卻是萬眾矚目的中心,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連丞相也要禮讓三分。回到主題:既然都是「百官之首」,那麼「相邦」和「丞相」哪個官大呢?
當然是「相邦」官大一些。這一點,說來有點兒話長。
雖然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國家」的概念,但到了周朝,才完成了從氏族制向封建制的轉型。而「相邦」這個官職出現的時期,恰恰是在東周末期的戰國時代。此時人們對於「國」和「邦」的認知,與今天有很大差別。
在春秋戰國時期,「邦」的疆域是大於「國」的。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周天子治下的疆域叫「天下」,各諸侯國的疆域稱為「邦」,而「國」字與「廓」同義,意為國君直接管轄的城畿之地。所以,「邦」比「國」的疆域廣。後來,為避諱因漢高祖劉邦之名,「邦」和「國」才同義。
可見,「相邦」管理的是整個諸侯國的疆域,可以開府建衙,獨立發布行政號令。而「丞相」雖然也管轄朝中大小事物,但「丞」這個字在秦朝官職體系中一般是作為輔助性的官職,比如縣丞,相當於現代的副縣長。因此,「丞相」更像是國君的秘書或助理。
由於「相邦」權力過大,對王權存在一定的威脅,所以秦國歷史上切切實實做過「相邦」這個職位並且手握實權的只有四位:「佩五國相印」的張儀,宣太后的弟弟魏冉、搞「遠交近攻」的範雎,還有一位就是號稱「仲父」的呂不韋。
在近期熱播的《大秦賦》中有一個橋段: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丞相時,命呂不韋開府理政。當時,呂不韋的官職是「丞相」,但他所行使的卻是「相邦」的職權,所以他當時應是代行「相邦」之職。直到秦莊襄王去世時,為了邦國穩定,才給予呂不韋「相邦」之職,使其名正言順地成為秦氏集團的CEO。
02主君不同:秦始皇不是秦莊襄王
同樣是做過秦國「丞相」的人,李斯最終成為「天下的丞相」,而呂不韋成為了「秦國的相邦」。雖然從管轄疆域來看,貌似李斯這個「丞相」的權力更大一些,但實際上,呂不韋這個「相邦」可是擁有獨立發號政令權力的CEO,不必事事奏請國君,實權更大。況且呂不韋所在的秦國已經佔有天下的三分之二,是當時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從這點來看,呂不韋的「相邦」要比李斯的「丞相」權力大多了。
為什麼兩位丞相的權力會有所差別呢?
無論「丞相」還是「相邦」,說到底,都是臣子。作為政治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角色,或大或小,但都與自身和時局有關。身處相位的臣子,原本就站在權力巔峰,其權力大小的拿捏,主要取決於角色需要。
呂不韋的主君是秦莊襄王,而李斯的主君是秦始皇。這兩位主君雖然是一對父子,且有些類似的遭遇,但性格截然相反。
秦莊襄王是一位溫柔的強硬派領袖,他善於審時度勢,在面對華陽夫人等強權時可以妥協,但在國家命脈等大事上又有強硬的一面。秦莊襄王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但無論身體原因還是政治根基都相對薄弱,他需要有一位強勢的政治盟友來幫助其實現政治理想,這個盟友就是呂不韋。可以說,呂不韋就是秦莊襄王的另一面。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使得秦莊襄王必須給呂不韋足夠大的權力,才能保障他們這駕政治戰車一路向前。況且,呂不韋對秦莊襄王有扶立之恩,這份情誼是李斯和秦始皇沒有的。
和父親秦莊襄王不同,秦始皇是絕對的鷹派領袖,鐵腕政治家,他不需要政治搭檔、盟友,也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所以他才會覺得呂不韋對自己處處掣肘,他是一位需要絕對權力的帝王。他需要的丞相,是一位秘書、助理、參謀,而不是能夠代自己發號政令的CEO。
國君和丞相的關係、國君的政治能力,都決定了丞相權力的大小。如果呂不韋扶立的人是秦始皇,那麼「相邦」這個職位將與他擦肩而過;相反,如果李斯所輔佐的是秦莊襄王,也許中國歷史都將被改寫……
03時勢不同:「天下之相」不同於「一邦之相」
《大秦賦》中有一個橋段:李斯做自我介紹時曾說,他這個人不善於做具體事情,但談論政治方向還是可以的。而呂不韋則恰恰適合「幹實事」,比如修《呂氏春秋》。
呂不韋出任丞相時期,秦國正是徵服六國的關鍵時期,可以說攻韓的第一炮還沒有打響,所以諸事大意不得,需要一個能變通又會討價還價的先鋒官。而呂不韋是商人出身,又善於變通,正是不二人選。
但李斯出任丞相時,已是秦始皇當政的中期了,此時的秦國已經走在統一六國的路上,需要一位能夠安定天下,與皇帝政治理想一致的輔佐之才。李斯是士子出身,素以輔佐君王為志向,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與秦始皇的政治理想一致,是出任秦朝丞相的不二人選。
呂不韋和李斯走上丞相之路,既是他們個人的宏願,也是歷史的選擇。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卻同樣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相比之下,呂不韋適合做「一邦之相」,執撐實權;而李斯更適合做「天下之相」,把握大政方向。
04呂不韋之後,再無「相邦」
與「丞相」相比,「相邦」的權力過大,相當於副皇帝。在封建時代的任何一位帝王,都難以容忍有人與己分權,除非形勢所迫。呂不韋之所以成為秦國「相邦」,離不開秦莊襄王這位主君的「成全」。但那只是在主少而群敵環伺的特殊歷史時期。權力過大,容易讓人迷失。所以秦始皇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機會罷黜「相邦」呂不韋。
那麼,呂不韋之後,為什麼再也沒有出現過「相邦」呢?
一是因為秦朝二世而亡,還沒來得及再出現一位「相邦」。由於秦始皇本身是一位政治強人,不需要「相邦」扶立。而秦二世在位時,一直由趙高把持朝政,但礙於宦官的身份稱為「中車府令」,後期也稱過「丞相」,但那時秦廷已是風雨飄搖……
二是西漢時期因避劉邦名諱,設「相國」一職,蕭何、曹參都曾做過這一職位,其位尊堪比秦「相邦」,但職權與呂不韋所做的「相邦」相去甚遠,基本上履行的是丞相職權。
三是後世出於對呂不韋之禍的忌憚,屢屢分權,比如漢時設左右丞相,唐時設中書令外,還設有御史中丞、平章政事等副相職位,以分化相權,避免一人獨大,對皇權構成威脅。
總之,「相邦」和「丞相」,一字之差,權力、身份和地位都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呂不韋,還是李斯,都到達了人生的巔峰,也都在巔峰時墜落神壇。看來,「丞相」的確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