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納西族的三多神信仰(文、圖、曲)

2021-02-07 楊福泉

載《雲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中國農村研究網轉載


【摘 要】三多是納西族廣泛信仰的民族保護神,三多神崇拜與納西族的白石和玉龍雪山崇拜密切相關。其形成與《格薩爾王傳·姜嶺之戰》中提到的姜國國王「三賧」(Sa-tham)的傳說有密切的關係。形成三多神信仰的重要基礎,是納西族傳統崇武善勇的民風,同時與東巴教和民間巫術文化都有不同的關係,但與巫術文化更密切相關。祭祀三多神的日子與農曆二月八納西族祭山神的民俗有密切的關係。三多神信仰反映了歷史上納西、藏和白族之間的密切關係。【關鍵詞】納西;三多神;「三賧」;藏文化;山神;戰神


  相傳農曆二月初八是三多神的生日,這天,來自遠近各個鄉鎮的納西人絡繹不絕地來三多國(sai ddo goq)①朝拜三多神。過去,大多數人都步行來,也有人騎馬或坐馬車來,有些身弱年邁的則由家人用滑杆和轎子抬著來。三多廟內外人山人海,香菸繚繞,人們虔誠地敬拜三多神。有些邊遠地方的納西人來不了位於白沙鄉的「三多國」(北嶽廟),但很多村寨都有「三多」廟,各地村民在自己的村裡祭祀三多神,大東鄉著名的大東巴和士誠告訴筆者,他家鄉的各家各戶在三多節這天要出2鬥大麥,由每年祭天輪到出「祭天豬」的這戶人家主持祭祀儀式,負責釀酒、燒香等。這戶人家在這天被稱為「許季達玉」,即意為(當日)「燒香的廟祝」。

  唐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與唐朝和吐蕃兩大勢力對壘抗衡的南詔王異牟尋在鐵橋之戰中擊敗吐蕃,他仿效中原內地的做法,在雲南境內封五嶽四瀆,封點蒼山為中嶽,無量山為南嶽,烏蒙山為東嶽,高黎貢山為西嶽,玉龍山為北嶽;金沙江、瀾滄江、黑惠江、怒江為四瀆,並各建了神祠祭祀。在明代萬曆年間雲南學者李元陽修纂的《雲南通志》「麗江府」詞條中有記載:「北嶽為五嶽中最高山峰,北嶽廟有正殿五間。」  明代的一個儒生朱方曾寫過一首《白沙廟》,其中曰:「古木叢中廟象新,歲無虛日賽神靈;林鳥得食長迎客,山獸馴廊不避人」。從中可見明代民眾在「三多國」(白沙廟)祭祀三多神的盛況和當時人獸和諧相處的一片祥和景象。清末納西族詩人和柏香曾寫道:「玉龍宮殿雪山前,煙火迷濛二月天。土人愛聽土人曲,萬家齊唱落梅田。」這裡的「落梅田」指的是納西族民間盛行至今的歌舞「餵默達」。從這詩中可以想像清末時民眾在北嶽廟祭三多的盛況。  玉龍雪山是納西人的神山,而三多既是納西人的保護神,也是玉龍雪山的山神。民族神和玉龍山神二者一體,也可看出玉龍雪山在納西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有一個三多神的故事在納西族民間廣泛流傳:   古時候,在玉龍雪山山腳下的一個村子裡,有個名叫阿布嘎丁的納西獵人,力大勇猛。一天,阿布嘎丁帶著獵犬去玉龍雪山打獵,忽然看到了一隻像白雪一樣潔白的白鹿。於是阿布嘎丁快捷地用弓箭去射這白鹿,但它一下就不見了。阿布嘎丁快步跑過去查看究竟,看到在那隻白鹿站的地方,有個很大的白石,他試著用手去推了一把,這個白石居然動了一下。阿布嘎丁覺得這個白石很神異,就把它背了回來。開始時這塊大石不重,但當他背到玉龍雪山半山腰時,把白石放下來歇了一會,然而,當他想背白石繼續趕路時,這個白石變得很重。阿布嘎丁於是拿出身上的乾糧供在石頭前,並跪下來禱告說:「白石,這兒不是你棲息的地方,請讓我背著你繼續走吧。」白石一下子又變輕了。阿布嘎丁將白石背到了某個地方,這個白石又變得山一樣重,也不再變輕。這事兒驚動了納西首領,首領就下令在這兒建一座神房,納西話叫亨吉(hei jjiq),直譯就是「神的房子」,那塊白石則供奉在這間神房裡。     從此,只要納西士兵與敵人打仗,總會出現一個武將,穿白甲戴白盔,騎白馬持白矛,臉如白雪,目似閃電,以他的威猛之力,幫納西士兵戰勝敵人,然後又一下消失不見。這個武士曾經託夢給納西酋長,說他叫三多(sai ddo)。從此,納西酋長統治的王國在這個神秘武將的幫助下越來越強大。納西人為了記住這個把白石背下來的獵人阿布嘎底,在三多像的側面也塑了他和他的獵狗的像。  在麗江最早的漢文志書乾隆《麗江府志略》裡,則將這個發現神石的故事與宋代納西酋長麥宗聯繫起來,  「麥宗(宋朝末年納西族的首領)常遊獵雪山中,見一獐,色如雪,以為奇,逐之變為白石,重不可舉,獻獵人,所攜石祝之又舉其輕如紙,負至今廟處(指「三朵閣」少憩遂重不移,因設像立祠祀之。元世祖忽必烈徵大理,由麗江路,·救封『雪石景嶽安邦景帝』。時土府木氏與吐蕃戰,神屢現,白袍將跨白馬助陣,萬曆間重拓殿宇,鑄大鼎大鐘以紀其事,至今每歲二月八月土人祭賽祈禱多驗」②   從上述傳說中,可以看出三多神的本體是一個以白石為象徵的神,以白石象徵神祇是納西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徵、在東巴經中,「董」(又稱美利董阿普)既是陽神,也是人類的第一代祖先,他與其妻「色」的象形符號如下圖(略)③:    董與色這兩個半神半人的神人同格體直至近代分別用兩個自然呈三角形的白色石頭表示,稱「董魯」(dduq lv,意為「董之石」,納西族家家戶戶把這兩個「董魯」立在大門外,到每年臘月三十都要向它舉行敬拜獻祭禮,用以祈吉驅邪,求家庭平安。在東巴經所記載的神話中,每個神、精靈和人類祖先都有自己的「董魯」。納西族這種以白石象徵神靈的民俗與古羌人以白石象徵神祇的習俗是一致的。④  麗江納西人將玉龍雪山與三多神相聯繫的信仰,在明代麗江土知府、麗江土司木公(1522—1566)年撰的《重修北嶽廟識》也可看到,其中寫道:  「夫北嶽即玉龍也,玉龍即雪山也,巍巍呼!雪山乃一滇之所望也,然而嶽山之靈者,神也,神即嶽山之氣也,氣爽則神靈,神靈則人傑也,·一景帝即嶽山之檀號(美稱—引者),……聖乃神,福我之民,障我之疆,佑我木氏千百世之子孫祀神而神向,如今日之神之向之,人之祀也。」⑤     北嶽廟因為與玉龍雪山的關係,所以也名為「玉龍祠」,《光緒麗江府志稿》卷四·祠祀志中記載:  「北嶽廟,一名玉龍祠,舊志在府城北三十裡雪山麓,唐時建,相傳昔有人於山中得異石,負而歸,至此少憩,重不可舉,鄉人神之,為立異石祠。及南詔封為北嶽,即以此石為嶽神。元世祖徵大理時特經此,救封為『大聖北嶽定國安邦景帝』,至今二、八月城鄉祀之。」⑥     納西族土司木增(1587-1646)曾在三多廟正殿橫額山題寫了「雪亮」二字,也是基於三多神是玉龍雪山上的白石的傳說,同時也寄予了雪亮這詞更深的寓意。   納西人的信仰系統中,有突出的山崇拜儀式,東巴教的一些祭祀儀式中,要一一點與納西族的遷徙和聚居地相關的神山、山神之名,請求他們賜予威力和福澤。筆者在2016年參與考察了與納西人的山嶽崇拜相關的一些山,包括與東巴教的居那什羅神山崇拜相關的阿里的岡仁波齊神山,位於青海果洛的阿尼瑪卿神山、四川的貢嘎山、四川稻城縣的仙乃日、夏那多吉和央曼勇三座雪山、瀘沽湖邊的獅子山(鷹山)等,東巴教儀式中提到的神山是比較多的,三多神作為玉龍雪山的山神,即與作為山地民族的納西人的山嶽崇拜密切相關。   藏族民間相傳,卡瓦格博神山的妻子是玉龍雪山的女兒,卡瓦格博神山也屬羊。這種認為同一區域神山有姻親關係的信仰反映了同一區域不同民族山嶽崇拜意識中的相互關係,它是納藏兩族關係在民間信仰中的折射。

 三多信仰中值得探討的一個現象是1949年之前納西族很多殉情的情侶,殉情前都要去三多廟祭拜三多神,而且還會請三多廟的「耷玉」(廟祝)卜算殉情最好的日子等,在三多廟裡祭拜三多和發誓兩人要生生死死在一起。殉情者去「三多」廟燒香卜算殉情之日子時,還要盡情地唱「骨泣」調,彈口弦、吹樹葉歌調,因民間有一種說法,「三多」神如果聽不到口弦調和樹葉調,就不會高興,燒香也就不會靈。民間相傳三多也是個出色的歌者,反映出三多作為民間神祇的突出特色。口弦、樹葉、「骨泣」等歌調平時是絕對忌禁在家中和其它廟宇、神壇前彈唱的,而納西族全民信仰的本土保護神「三多」卻喜歡聽這些歌調,反映了這些傳統歌調的種種忌禁是後來才產生的。⑦這個習俗,除了三多是納西人特別是麗江地區(現麗江市)範圍內納西人信仰的最大的民間保護神這一點之外,可能和三多也是玉龍雪山山神的信仰有關,因為殉情者嚮往的高山理想樂園「霧路遊翠國」(民間詩人譯為「玉龍第三國」)是在玉龍雪山上,而三多又是玉龍雪山的山神,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藏族人稱麗江叫「三賧」(Sa-tham),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多神。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三賧(三多)是與威猛不凡的嶺國國王格薩爾大戰的姜(hjang)國國王。  自從公元7世紀吐蕃的軍隊進入麼些人的世居之地後,雙方之間難免發生了一些爭奪資源的衝突,這種衝突反映在雙方爭奪鹽池的戰爭上。  麼些人世居的區域有很多鹽池,當吐蕃的軍隊進入今四川和雲南後,麼些人於是和吐蕃發生了戰爭來爭奪鹽池。這戰爭就反映在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姜嶺大戰》中。  《姜嶺大戰之部》敘述了麼些人的「姜國」和吐蕃的「嶺國」之間爭奪鹽海的戰爭,因此這部史詩又名為《保衛鹽海之部》。「姜」(Hjang)是藏人對麼些人和麼些人分布區域的稱呼。姜國國王「薩丹」這個詞也是藏語對麗江壩子的專稱。在漢文史籍中,經常根據藏語Sadam而音譯成不同的同音異字,比如「三賧」是南詔時期的寫法,《元史·地理志》「通安州」條亦稱「三賧」。任乃強先生在他寫的《〈蠻三國〉的初步介紹》中,把「姜薩丹王」寫為「覺阿撒打甲波」,「覺阿」就是「姜」的讀音,「撒打」即「薩丹」,「甲波」則是「王」的音譯。任乃強先生認為,撒打國「其國在巴塘南」(姜地泛指納西人所聚居的區域,從這一點上看,這裡所指的地理位置與納西族的歷史地理分布情況是吻合的)。《格薩爾》史詩《嶺與悶域之部》原西康抄本譯本第42頁有這樣的注釋:  「薩丹,藏語今譯,指今雲南麗江,古稱花馬國。」向達《蠻書校注》卷四「麼蠻」條有這樣的校註:「三探覽,即《元史》中賧,今麗江也。藏語稱麗江曰三賧,音似為Sadam 。……又雲麗江人即曰Sadamwa三賧娃,西藏人稱麼些族也。」方國瑜、和志武在《納西族的淵源遷徙和分布》中說:  「又《樊志》之三探覽,疑『三』下『賧』或『川』字,應作三賧、探覽,為兩地名,三賧者,《元一通志》麗江路通安州載;『州治三賧,亦曰樣渠頭賧』,《元史.地理志》載;『通安州,昔名三賧,』按:樣渠頭,即今稱『衣古堆』,為麗江城區。」⑧《元志》通安州條云:「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賧,濮獬蠻所居。其後麼些蠻葉古年奪而有之。」  美籍奧地利學者洛克在《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中,曾引證弗蘭西斯(Francais)的《西藏─拉丁字典》,來解釋「姜」這個詞,他說:「『姜』(IJang或Jang)是個部族和地區的名字,它位於雲南的西北部,首邑是三賧或麗江府。」他在該書中對《姜嶺大戰》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指出:「在著名的《格薩爾》詩中,有一部是講述格薩爾與薩丹(Sa- tham)王激戰的故事,薩丹是姜地的國王。」在歷史的變遷中,「三賧」這個名稱變成了《姜嶺之戰》中提到的半神半人的史詩人物,即姜國國王「薩丹」,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納西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三多」(saiddo)。     洛克在該書中進一步分析:「麗江雪山依然代表著一個神靈,這個神靈不是一個本地神,而是源於遙遠的北方,即西藏東部的草地區域。納西人是在漢朝末期從那裡南遷到麗江的,因此納西人就這樣把三賧(Sa ddo)這個名稱(藏語稱「三賧」[Sa—tham]帶到麗江來,很可能最初以他為麗江雪山的名字,然後把三多神作為山神和納西移民的保護神。直至麗江城產生後,才稱麗江為三賧。」洛克的結論是:「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三多神在麗江是個外來的神,是與納西人一起來的一個移民者。」⑨   對「三賧」這個詞,有的學者有另外的解釋:《敷陳末記以備採擇疏》蕭彥載:「麗江古吐蕃之境,與鶴慶為鄰,其地產金,不生五穀,彼其安閒然。」「神川」是藏語「薩赤」的譯音,即「金沙江」。故而藏族稱麗江一地為「薩當」(意為「金子壩」)。⑩   從史書中看,當時吐蕃和麼些人之間以爭奪今四川鹽源縣的鹽池而發生的戰事最多。鹽源的古稱是定笮縣,唐時改置為昆明城。《漢志》曰:「定笮,出鹽。」《元和志》卷三二昆明縣下曰:「鹽井在縣城中。」定笮縣的鹽池,在漢代即屬麼些人所有。《華陽國志》卷三「定笮縣」條曰:「縣在郡西,渡瀘水,賓剛徼,(曰)摩沙夷。有鹽池,積薪,以齊水灌,而後焚之,成鹽。」(11)可知漢末時定笮縣的鹽池已經為聚居此地的摩沙(麼些)人所擁有。《蠻書》卷七亦曰:  「昆明城有大鹽池,比陷吐蕃。蕃中不解煮法,以鹹池水沃柴上,以火焚柴成炭,即於炭上掠取鹽也。貞元十年春,南詔收昆明城。今鹽池屬南詔,蠻官煮之,如漢法也。」《新唐書·南詔傳》云:  「昆明城諸井皆產鹽,不徵,群蠻食之。」《元和郡縣誌》卷三二云:「鹽井在(昆明)縣城中。今按取鹽先積柴燒之,以水灑土,即成黑鹽。」(12)張九齡撰《敕西南蠻大首領蒙歸義書》中說:  「敕蒙歸義:吐蕃於蠻,擬行報復。又嶲州鹽井(指今四川鹽源縣的鹽池)本屬國家,中間被其(吐蕃)內侵,近日始復收得。亦因具知。吐蕃唯利是貪,數淪鹽井;比有信使,頻以為詞。今知其兵擬侵蠻落,兼擬取鹽井,事似不虛。國家與之通和,未嘗有惡;今既如此,不可不防。」(13)  上文清晰地反映了吐蕃多次出兵攻陷鹽井(鹽池)的歷史事件。史詩《姜嶺大戰》中說,嶺國整整花了九年的時間,才擊敗姜國,保住了鹽海。可見雙方戰爭之激烈。在藏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在西藏的察隅地區,過去有「姜」人,相傳察隅一帶也是格薩爾與「姜」爭奪鹽池的地方。(14)  《元史.地理志》中也反映了吐蕃從麼些人手中奪取昆明(鹽源)鹽池的時間,此書中的「柏興府」條有如下記載:  「昔摩蠻所居。漢為定笮縣,隸越嶲郡。唐立昆明縣。天寶末沒於吐蕃,後復屬南詔,改香城郡。」

▲白袍白馬的三多神塑像(圖/楊福泉)


  吐蕃從摩挲(麼些)人手上奪去鹽池的時間是公元756年前後的天寶末年,《格薩爾王傳》的《姜嶺大戰》中說是姜國圖謀奪取嶺國擁有的鹽海,所以引發了戰爭。而一些藏族民間故事則說鹽海最早是麼些人擁有的,格薩爾的叔叔經常去買鹽,眼紅鹽海的利潤,於是帶兵去攻佔鹽海,但被麼些人打敗了,引發了戰爭,格薩爾不得不親自出面來和姜國打仗。(15)
  藏學家王沂暖先生在他的論文《再做一次不完全的統計──藏族〈格薩爾王傳〉的部數和詩行》中也指出:「《絳嶺之戰》……內容是姜國薩丹想奪取嶺國鹽海,因而出兵入侵,引出姜嶺大戰。……這一部有異本,說戰爭起因是嶺國想奪取姜國鹽海,不是姜國想奪取嶺國鹽海。」(16)  這一說法實際上更為符合很多史書上的記載,即早在漢代,麼些人就居住那裡,擁有定笮等地的鹽池,吐蕃勢力是在唐代才進入西南的,他們進入後就與與麼些人發生了爭奪鹽池的衝突。     相傳這場嶺國和姜國的爭奪鹽海之戰延續了9年,傳說姜國的地方守護神出主意給薩丹(三多)去佔領嶺國的鹽海,薩達就派了王子去奪鹽海。格薩爾也派了得力幹將用計俘虜了姜國王子。姜嶺兩國惡戰5年,直到格薩爾最後變成一條金魚,乘薩丹王來海邊飲水時冷不防鑽進了薩丹的肚子裡,制服了薩丹,取得了爭奪鹽海的勝利。     藏族學者研究發現,,姜國在《格薩爾傳奇·姜嶺之戰》中雖然是嶺國的敵人,但無論對人還是環境,史詩又把姜國描繪得很美好,反映出姜國在嶺國人中的地位很高。在史詩的描述裡,姜國男子英勇而英俊,女子也美貌而伶俐。長詩有很多讚美玉拉託居爾和姜撒班瑪等的描述。兩國的戰爭結束後,玉赤母子初被格薩爾安排住到美麗的珊瑚色紅城中,母子姐妹得以相聚。姜撒班瑪曲仲與尼奔達雅結了婚,玉拉託居爾被格薩爾封為為姜國國王,位列嶺國英雄榜,姜嶺兩國從此成了友好的鄰邦。  玉龍雪山的山神和納西族民族神三多,與藏族民間相傳最有名的英雄格薩爾王之間反映在史詩裡的恩怨情仇,反映了納西族和藏族先民這兩個在納西人的神話史詩裡認同為「老大老二」兄弟之間那千絲萬縷的關係。  從各種民間傳說來看,有這樣的可能,即三多神是古代納西人的一個部落首領逐漸衍變而來的地方保護神。  民間傳說,玉龍雪山山神三多有一個藏族的妻子和白族的妻子,從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從神山信仰中折射出來的納西族和藏族、白族之間密切的歷史關係。納西族的創世神話《崇般圖》中說納西、藏、白三族是一對父母所生的三兄弟,藏族是老大,納西是老二,白族是老三,這也可以對照起來看這三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那種密切關係。

▲納西人與藏族、白族民眾一起歡度三多節 圖/楊福泉(1999年)

  民間有的故事文本反映了歷史上本教與佛教之間爭鬥的歷史影子,比如清代納西人楊品碩曾撰有《麗江北嶽神考》,文中引用了如下民間傳說,西藏有桑鳶(耶)寺,有3個護法神,供奉蓮花生祖師。寺中有3個護法神,是三兄弟。蓮花生祖師建桑耶寺時,被這三兄弟多次拆毀。蓮花生勸導他們但不聽,於是做法制服了兩個兄弟,而第三個則逃去麗江玉龍雪山,蓮花生欲制服他,老三表示懺悔,蓮花生認為他有緣份守護這裡的土地和人民,這個神聽從蓮花生教誨,留在麗江玉龍雪山成為山神和本地的保護神。(17)  這個故事與流傳在滇川納西族地區的東巴教祖師與米拉日巴鬥法失敗而來到滇川納西族地區傳教的傳說相似,筆者認為都是反映了公元8-9世紀佛教傳入藏地後引發的本教佛教之間的鬥爭。三多的原型中有當初納西先民受本教影響的影子。  從各種民間傳說和故事看,納西民族保護神三多是個戰神,幾乎所有的傳說都講到他的一個共同點,其形象是穿著白色的盔甲,騎著白馬,手持白盾,常常顯靈在戰鬥中幫助納西人戰勝敵人。有的傳說中則說三多本人原來是個英勇善戰的將軍,甚至有的民間故事把三多說成是元朝忽必烈革囊渡江時在麗江陣亡的一個軍官,被敕封在麗江,後被麗江木氏土司尊為保護神,又說是木氏土司的一個家將。三多這種驍勇威猛、救民於危難的精神對促進納西人的內聚力起了重要作用,祀奉三多的北嶽廟香火很旺,超過其他寺廟。過去出徵的納西將士赴沙場之前,要舉行祭三多神的儀式, 三多作為民族之魂的精神實體,其本源與戰鬥和英勇等品質相聯繫,從中反映出歷史上納西人尚武崇勇的民風。這種民風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而歷史上為本族的利益和安危的頻繁戰鬥是促成這種精神和風尚的主要因素。  在東巴教的儀式、東巴經典和一些歷史文獻中,都反映了納西人傳統的崇尚武勇的民間風氣。這些反映在東巴教祭祀武士、祭祀勝利者的儀式上,很多東巴經典讚揚勇敢善戰的祖先,讚美猛獸。  比如鄭順: (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四中說,蒗蕖州「境內居民惟摩夢為盛,男子性強悍。善戰喜獵、挾銀刀,少不如意,輒相攻殺,兩家婦人和解乃罷。……身之左右常佩刀,雖會親見官,刀亦不去,夜臥則枕之,群聚之日,則取刀之銳則以相垮。」範承勳等(康熙)《雲南通志》卷二七中說,磨夢「勇善厲騎射,挾短刀,少不如意,嗚鉦鼓相仇殺,婦女投物和解,乃罷。」鄂爾泰等《雲南通志》卷八:磨些「氣習樸野,人多勇悍,俗尚爭競。」(18)     神祇的譜系至關重要,從這些譜系中可以分析這種宗教的神祇觀念以及相關的儀式。在東巴教中,有一本《燒天香》(「湊巴季」)用在很多東巴教儀式中。在這本經書中,有一個即使神靈的先後順序,從中可以看出相關神祇在東巴教中的重要地位,這是一個有納西本土特色的神靈觀,這裡略作分析。  在麗江的納西族民間信仰中,三多神是一個很重要的本土神祇,現在納西族的民族節日即是農曆二月八的「祭三多」。而在講述東巴教神祇譜系的《燒天香》中,三多神的排名是很靠後的,在東南西北中五方神祇之後,他的前面有很多諸如東巴教最大神盤、禪、嘎、嘎、吳以及天界諸神、雷電神、星神、董與色(創物神和人類始祖神於一體的神人同格體)、華神(司掌著人類和家畜生育繁衍的神祇)、村寨神、獵神等,三多神的排名是很靠後的。(19)  在東巴教儀式中,有一個專門祭祀三多神的儀式,名字叫「三多恆頌補」(sai ddo heiq sul biuq)。東巴要詠誦一本《祭三多》(三多恆頌),這本經書是用象形文字書寫的,但納西巫師桑尼不能識讀,懂象形文字的東巴也不解起義。據洛克已經,這本經書有很多巫術咒語。現在的巫師和祭司已經不太了解其中的意思,其原因可能一是因為年達久遠,而是因為東巴教收到本教等的影響,如三多這樣的一些本土神不再是東巴教神壇的重要神祇,雖然三多還是被列為大神(恆底)之一,但其地位在東巴教神祇譜系中已經不是那麼重要。     三多在各地納西族中的信仰程度是有差異的,比如在有東巴教聖地美譽的香格裡拉市三壩鄉白地村,本地納西人隆重地過農曆二月八的節,但一般不祭祀三多神,筆者在香格裡拉市三壩鄉白地調研時,聽到這樣的傳說,相傳三多神來自北方,曾在中甸縣(今香格裡拉縣)白地作短暫停留,但他食量很大,一天要祭獻給他3頭野獸,當地人供奉不起,三多就往前走了,後定居於麗江玉龍雪山下,成為玉龍山的山神。關於類似的傳說,也見於洛克《中國西南納西古王國》一書的記載中。     三多神在東巴教的神祇譜系中沒有佔據重要的地位,但在納西族巫師桑尼(桑帕)中卻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東巴教的信仰,納西族民間還有一種信仰的人也很多的傳統巫文化,有些與西方學術界所稱的Shamanism(即薩滿教、巫教)相類似。這種巫教的宗教專家最初是女性,後來也有男性桑尼。他們自稱「呂波」(lee bbuq),而「桑尼」(Sainiq)或「桑帕」(Saipaq)是民間百姓稱呼他們的。     巫師桑尼(桑帕)和東巴不同,他們沒有象形文字書寫的經書,他們不像東巴那樣是父子相傳的世系制,只有個別一身兼東巴和桑尼二任的。要成為桑尼需要「神授」的有個過程,據洛克的調研,即將成為桑尼的人,會進入一種突發的迷狂狀態,瘋狂地舞蹈,並在迷狂狀態中走去三多廟。到了三多廟後,此人繼續舞蹈,如果三多神認可他(她)是桑尼,三多偶像上面掛著的一些紅布中的一條會落到他(她),他會吧這紅布纏繞在頭上,象徵他已經成了一個桑尼(桑帕)。     根據洛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調查,相傳桑尼巫師有保護神,一共4個,他們是:突赤優麻、三多、阿吾瓦、拉吉拉恆,其中三多是最重要的保護神。在玉龍雪山西麓,有個巖洞裡有三多神的神龕。在麗江玉龍縣拉市壩附近的南舉瓦有一個供奉拉吉拉恆的廟。相傳三多、阿吾瓦和拉吉拉恆是三兄弟。另外還有一個叫羅優恆底的神,也被桑尼尊奉。相傳他是東巴教祖師東巴什羅的第三子。據說這個神能把燙熱的鋼刀扭歪,能把燒紅的犁鏵咬在嘴裡,用滾沸的油洗臉也沒什麼事。     洛克曾收集到一幅桑尼巫師專用的三多神捲軸畫,如今收藏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學會。(20) 我們可以從這幅畫中看到東巴教對桑尼的影響。這幅畫中還可以看到納西本土信仰中的一些外來文化因素。這幅畫的正中間繪著三多神,身著白色長袍坐在蓮花座上,右手持一把漢式的扇子,頭上纏著一條布,顯然是桑尼的標誌飾物紅布條。三多神長著下垂的鬍鬚,很像一個漢族的神祇形象。     三多神的左右兩邊繪了兩個女神,右邊的那個騎著馬鹿,頭戴白海螺形狀的帽飾。洛克解釋此女神是嗯魯盤世日(Nv-lv-p』er Shi-zhi),其意為「白雪山的山神」;左邊的女神是達勒烏莎咪( dda leiq we saq mil),她騎山騾。「達勒」是位於金沙江邊的一個村子的名字。達勒烏莎咪是與東巴教特別是納西人的殉情密切相關的「七個風之女的首領」。這7個女精靈是風之女、是風流女。(21)她和三多神有什麼聯繫,納西族民間沒有相關傳說,但在納西族的殉情習俗中,很多要殉情的情侶在赴死前會去拜三多神。     三多是玉龍雪山的山神,在這幅畫中三多右邊是白雪山女山神。也許這個女神與三多神塑像旁邊所塑的三多的藏族與白族妻子有些聯繫。     而巫師桑尼為什麼把7個與殉情民俗密切相關的風鬼之首領達勒烏莎咪繪在他們奉為保護神的三多神旁邊,或許與納西族最早的巫師是女性有一種內在的關係。這個被視為「風神之首領」的女精靈會出現在三多神的旁邊,是因為三多神在納西族神祇譜系中,是與殉情者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幾乎所有的殉情者,殉情前都會想方設法跑到三多廟去祭拜三多神,向他告別。如果路遠不能到三多廟,則要在山上祭拜。筆者認為有如下原因:第一,三多神是納西民間信眾最多的納西本土保護神,也是戰神;第二,三多又是是玉龍雪山的山神和花神,而納西殉情者所嚮往的「霧路遊翠郭」(即有些民間文人所譯的「玉龍第三國」)相傳是在玉龍雪山上,這兩者中間應該有著一種內在的聯繫。     美國人類學家孟徹理(Chase Mckhann)也就納西的桑尼和東巴的不同性質以「薩滿」指稱「桑尼」,以「祭司」指稱「東巴」,他指出:「如埃利德所說,薩滿的特徵是他能在處於迷狂和鬼魂附身狀態時在宇宙的不同層面作靈魂的旅行。22而且,這一能力通常是繼承的,是如個人的禮物一般地傳承而得的。而祭司的身份在一些情況下是傳承的,他們的力量來於學到的知識。薩滿(桑尼)和祭司(東巴)都能與惡鬼交鋒,但薩滿是從人界走進靈界,而祭司則是把鬼神從靈界呼喚到人界。」(23)     三多節是農曆二月八日,這個日子對各地納西族而言都是個節日,麗江等地的二月八以祭祀三多神為主,而其他地方的納西族的二月八的內容則各有特色,祭祀習俗也都有些差異。     2016年筆者在四川省木裡縣俄亞大村調研,當地大東巴依扎次裡告訴筆者,俄亞納西人在農曆二月八這天要舉行「恆素」(heq shul)儀式,「恆素」的意思就是祭神,主要祭3個區域神:一個是「伯使三多」,即白沙的三多神,祭這個神的人最多;一個是大研古城的地域神「吉兒花」(jerq hua),祭祀這個神的人少於祭祀三多神的;第三個是祭祀束河的地域神「蓋資」(gail zee),祭這個神的人最少。每到納西傳統的新年初一,也要祭祀這3個麗江的本土神,各家各戶在家裡祭,燒天香,請自己家族的東巴來主持祭儀。     俄亞的納西人是明代從麗江搬遷到俄亞去的,祭上述3個神祇反映了白沙、大研古城和束河這3個區域對他們的重要性。白沙是納西人遷徙到麗江最早的居住地,木氏土司和很多大東巴的祖居地都在白沙。而大研古城則是茶馬古道的名市,也是明代之後納西族木氏土司的知府衙門所在地。束河是茶馬古道重鎮,這兩個地方對各地納西人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能明代遷徙到俄亞的納西人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這幾個地方,所以這三個地方的保護神在俄亞也就形成了重要的祭祀對象。     麗江納西族在二月八這天也是個節日,民間稱之為「建丹」。這個建丹節是個牧童的節日。每年到農曆的二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這三天,牧童們會相互邀約,湊錢湊食品到山野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去野餐。後來這個節日就擴大到了其他不是牧童的小孩子乃至年輕人中,筆者小時候也和夥伴們歡度這個節日。這個建丹節以農曆二月八日這天最隆重。     在有東巴教聖地之譽的香格裡拉市三壩鄉白地,納西人在農曆二月八隆重地過白水臺會,在白水臺祭祀管理山水河流野生動物的署神和其他神祇,各個家族在白水臺周圍傳統的火塘邊野餐。《新修中甸志書稿本》中記載:「仲春塑八,土人以俗祀為祭,贄幣承牲,不禁百裡而來;進酒獻茶,不約千人而居。」由於當地有三多神曾經來到這裡又繼續去往麗江的傳說,所以本地二月八不祭三多神。據白地納西老師和樹榮講,文化大革命時停止了祭祀白水臺,1978年又恢復了,而且每年越過越熱鬧。     農曆二月份在納西話裡叫「恆久」(hei jje),應該是「恒基」(heiq jji)的變音,「恆」是神的意思,「基」是走的意思。二月是神頻繁走動的意思,納西人認為二月是「神月」,祭祀儀式也就比較多。而二月初八是納西村寨祭祀眾多山神的日子,很多村子都要祭祀「是日」(shil riq),即山神,在舉行祭祀儀式時,東巴要詠誦祭祀山神的經書,邀請各個地方著名的山的神靈接受村民的祭拜,其中常提到的有玉龍雪山、文筆山、馬鞍山,還有寧蒗縣永寧鄉的格姆女神山(鷹山,漢語名獅子山),香格裡拉市的哈巴雪山等,請求山神們賜福給納西人,保佑納西人吉祥安寧,納西人的居住地風調雨順等,和品正先生認為三多節最初有可能是納西人祭祀山神的節日24。納西巫師桑尼在舉行祭三多的儀式時,也要一一點名邀請其他山神,可見三多信仰與山神信仰之間的密切關係25。麗江二月八十所祭的三多也是玉龍山山神,上述各地的二月八都有祭祀山神水神的內容,三多節與農曆二月八祭神山神水神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巴黎聖母院之殤(文、圖、曲)

塞納河畔(文、圖、曲)

漫步牛津大學(校園記)(文、圖、歌)

哈佛大學印象(校園記)(文、圖、歌)

到浙江理工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小記(文、圖、曲)

河南大學小記(校園記)(文、圖、曲)

在貴州師範大學的講座「山嶽與民族的信仰」(文、圖、曲)

在西南聯大蒙自分校有感(校園記)(文、圖、曲)


在尋甸「紅色莊園」—雲南農業大學舊址感懷(文、圖、歌)

北大感懷(校園記)(文、圖、歌)

清華園拜謁王國維紀念碑(詩、圖、曲)

蘭州大學有感(校園記)(文、圖、歌)

中央民族大學校園小記(校園記)(詩、圖、歌)

在美國舉辦的納西文化學年(校園記)(文、圖、歌)

玉溪師院的鄉土藝術教學印象(校園記)(文、圖、歌)

母校雲南大學感懷(校園記)(文、圖、曲)

雲南大學銀杏道詠懷二首(校園記)(詩、圖、曲)

在雲大看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文、圖、歌)

重回母校興仁小學有感(校園記)(文、圖、曲)

 重返母校麗江一中有感(校園記)(文、圖、曲)

參加在大連民大舉辦的中國民族學學會高層論壇有感文(文、圖、曲)

回憶與「北京大學山鷹社科考隊」的一次敘談

在尋甸「紅色莊園」—雲南農業大學舊址感懷(文、圖、歌)

紀錄片《樂土古樂》及其影評(視頻、文、圖)

詠西南聯大(校園記)(文、圖、曲)

國寶爨寶子碑前(文、圖、曲)


回憶首次在京舉辦的東巴文化展和費孝通、錢偉長、任繼愈等先生

1990年納西族東巴文化展回憶(昆明篇)

改革開放給了我走出國門治學的機會(《域外訪學記》代序)(文圖)

《大江高地行——從雲之南到青藏高原》(前言、後記、封面、目錄)

楊福泉簡歷和論著簡介(論著封面)

《楊福泉論文選》(前言、封面、目錄)

略述我的治學經歷—《楊福泉納西學論集》前言(目錄等)(1983-2008年)

【對話】楊福泉:一位納西族人類學者的學術心史(上)

【對話】楊福泉:一位納西族人類學者的學術心史(下)

學人訪談|楊福泉:單一文化很難促進社會繁榮

楊福泉 李世武 :民族藝術的滋養與國際視野的形成——人類學家楊福泉教授訪談錄

相關焦點

  • 你我之間:納西與相鄰民族(二)(文、圖、曲)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納西族有全民信仰的民族保護神「三多」,供奉他的廟宇「三多郭」(
  • 【楊世光】試論納西族的東巴文學
    、五金、武器、農業、畜牧、家庭形態、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衣飾、飲食起居等自然和社會生產生活的廣闊內容,記載有繪畫、音樂、舞蹈等古代納西族藝術,同時還記載有許多完整的納西族古代文學作品,包括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和優美雋永的格言等,數量質量都很驚人。
  • 我是納西族!
    我的始祖不是黃帝,是崇仁利恩;我的武聖不是關羽,是三朵戰神;我母親河不是黃河,是金沙江;我的神山不是泰山,是玉龍雪山;我的母語不是漢語,是納西語;我的文字不是漢字,是東巴文;我的皇宮不是紫禁城,是木府;我的美女不是西施,是阿勒丘;我的才子不是唐伯虎,是我木貴宗;我的宗教不是道教,是東巴教;我的極樂世界不是天堂,是玉龍第三國。
  • 【和即仁】試論納西族的自稱族名
    試論納西族的自稱族名和即仁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納西族服飾!
    古雅純樸的納西族服飾是其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豔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採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以「披星戴月」為典範。清代以前,納西族民間衣服的顏色以黑白為主,青壯年多著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貴。土司們則有朝廷賜給的華貴官服和官帽,在見官、迎賓、拜客時穿用,平時很少穿戴,在家時他們多穿黑錦緞做的長袍馬褂,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長及足背,以示高貴。
  • 埃及遊歷三篇(文、圖、曲)
    沙漠上空明晃晃的太陽,燦爛地照耀著矗立在漠漠黃沙中的三座金字塔,塔尖遙遙地伸向長空,猶如三支巨大無比的筆,在藍天上縱橫揮灑地書寫著千萬年來宇宙洪荒大漠莽原的神秘和壯麗。我所要參加的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行動之一的國際會議"衡量的標準與認識論:在多元的生態系統評估中搭建本土知識與科學知識之間的橋梁",就在這個圖書館舉行。     來到這個盛名遠播的圖書館,我的心中升起一種虔誠和肅然起敬的情感,是因為它那令人景仰的輝煌歷史。
  • ​【白庚勝】納西族的酒文化
    因為米酒雖然度數較低,但畢竟會有醇類與酶類,有利於增強人體溫度,酒中含有糖分,有益於促進造血,而且酒及米酒等在納西族飲食的二元分類中屬於「神食」類,具有神聖性,有得神護佑之意。        祭天:新年伊始,納西族的每一個村寨都要以氏族為單位舉行盛大的祭天典禮。因為人們相信,納西族的祖先來自天界,只有虔誠敬天,才能確保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人安康。在祭天大典的眾多儀式中,最先舉行的是立神樹神石,其中就有獻酒的內容。即,立好神樹神石之後,人們要燒天香,並將三罈祭天酒供於神樹神石之前。
  • 納西族風情 / Visual Field of China
    圖片來源見水印▎納西族是個信仰多種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東巴教,也信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道教,當然,信眾最多的還是東巴教。圖片來源見水印▎東巴教對納西族的社會生活、民族精神、文化習俗有重大影響,是納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幹,其後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態。
  • 悼念納西畫家王榮昌老師(文、圖、曲)
    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整體,不同民族的風俗、多元的文化使整體更加豐富多彩,充滿著生命力。他自己也將這種信念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他多次為母校深入到西藏、新疆、內蒙古等民族地區,選拔招收有天分的年輕人。為他們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而且,他經常帶學生到各個民族地區寫生、採風。在實踐中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習俗,欣賞各民族的藝術風格,使他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作用。
  • 納西族簡介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以納西語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麗江縣城大研鎮的語音為標準音。在納西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有過東巴文、哥巴文兩種文字。「東巴文」是納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還流傳在民間的活的象形文字。   納西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同雲南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發展不太平衡。
  • 【納西文化】納西族史〔37〕:近代納西族生活習俗
    明景泰《雲南志》卷五麗江府風俗載:「麼些蠻,不事神佛,惟每歲正月五日,具豬羊酒飯,極其嚴潔,登山祭天,以祈禳災。」清光緒《麗江府志》卷一風俗載:「元旦家皆齋戒,祀百神或謁廟焚香。次日以後,村間族黨擇潔地為壇,植松柏慄各一,陳豕供祭米,請刀巴(東巴)祝嘏。」實際上分為正月大祭(3天)和七月小祭(1天),按古代傳統依自然村分為若干「祭天群」(美布華)比較多的是「普篤」和「古徐」群。
  • 論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問題
    比如俄羅斯多信奉東正教,西歐各國多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另外還有個猶太教。雖然他們都信上帝,但此上帝顯然非彼上帝。可以說他們互相之間的信仰完全不同。耶穌受刑圖。伊斯蘭教信仰真主安拉。本質上,三大宗教都屬於唯一神宗教,排它性很強。但是,中華民族是個神奇的民族。本身具有超強的包容同化特質。任何事物,包括宗教只要到了我國,都難免被同化。這方面以佛教為例,自傳入中原後,不僅很快就變成了本土佛教,甚至是與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相融合。演變為儒釋道三教合一。
  • 李霖燦埋發玉龍雪山(文、圖)
    一種暮年時深知人生憾事多的蒼涼心緒,淡淡地飄浮在字裡行間。       我手中託著這裝有一縷白髮的信封,覺得仿佛是託著霖燦先生的生命和靈魂。      1988年2月,我攜這一縷白髮,從萬裡之外的德意志飛回雲南。
  • 試論紅山文化所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三)
    這裡同樣出土了陶塑女性群像,「已發現的人像殘塊約分屬5~6個個體,她們形體有大小之分,年齡有老少之別;或張臂伸手,或曲肘握拳,組成了多姿、栩栩如生的女神像群。這些形象有的可能象徵當時社會上的權勢者,有的或許是受到尊敬的祖先。根據群像之間的大小和體態的差別判斷,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層次的『神統』。
  • 【和學文口述 木琛整理 】祭祀三多神儀式規程
    【編者按】今天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日「三多節」,祝您三多節快樂!由於突遭疫情,麗江及其它各地的三多節慶祝活動都已取消,白沙三多閣的公祭也不舉行了。本文,和學文東巴教我們「祭三多儀式並非必須在玉龍祠三多神像前,很多也在自家院落中舉行。祭壇要設在天井,須朝白沙方向祭祀。」並且詳細介紹了設壇祭三多神的儀式和規程。
  • 北嶽廟與三多節
    處女作《玉龍第三國》(與木麗春合作)收入《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66)•少數民族文學卷》;翻譯整理的納西族史詩《魯般魯饒》(與趙淨修合作)獲雲南民間長詩獎,並收入「雲南民族民間文學典藏」出版;《納西婚禮與歌謠》一書獲雲南文藝基金獎。另出版有《彩雲下的故土》《麗江文化散論》《玉璧金川紀事》等多部作品。
  • 【戈阿幹】納西族勒巴古舞考察
    時至今日,印度仍是一個宗教信仰最虔誠的國度,但由於九世紀後伊斯蘭教的傳入,本土宗教——佛教勢力的消亡,它的與古時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同時產生的舞蹈已難找尋其完整古貌。如果這一思路有道理,那麼,我們可進而作出這樣一個結論:在由納西人保存的這套完整的勒巴舞中,人們尚可窺探某些印度文化的較完整的古風古貌。由納西族東巴保存傳遞的東巴舞譜與東巴舞蹈,已於早年被海內外舞蹈界所熟悉。
  • 【營長拉歌】歌飄麗江——三多頌 我的三多我的神
  • 文末有互動
    麗江古城·東巴宮(圖源網絡)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一種原始多神教,信仰萬物有靈。且這種文字最早是由族中的智者,東巴所掌握,用來撰寫經典,又稱為"東巴特額",意即東巴文。 獨特的象形文字 一般象形文字多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屬於表意字,不具有表音性,圖畫性質較弱,象徵性質較弱。
  • 大研古城懷舊:街市諧趣(文、圖、曲)
    此為「茶馬古道」馬幫的古風,既圖吉祥,也是炫耀自己的馬隊。石板路上留下一串串鈴聲和馬蹄聲。由於「茶馬古道」商貿的繁榮,麗江古城中產生了不少為藏族商人而設的馬店,闢出了專門的賣草場,古城很多納西人會講一口流利的藏語。古城中並產生了不少主要與藏人作生意,走拉薩、跑印度,生意越做越大的商人,他們被稱為「藏客」,在藏區建立了良好的信譽,為古城的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