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時的四方街(楊福泉 攝)
悠悠歲月中,四方街迎來送往八方客,常常可見到一隊隊藏族馬幫趕著打扮得光鮮漂亮的騾馬穿梭般往來於古城,領頭的馬或騾往往神氣活現地戴著漂亮的頭飾,上面有各種刺繡圖案,中間嵌著一面明晃晃的鏡子,脖頸上掛一個大銅鈴。此為「茶馬古道」馬幫的古風,既圖吉祥,也是炫耀自己的馬隊。石板路上留下一串串鈴聲和馬蹄聲。由於「茶馬古道」商貿的繁榮,麗江古城中產生了不少為藏族商人而設的馬店,闢出了專門的賣草場,古城很多納西人會講一口流利的藏語。古城中並產生了不少主要與藏人作生意,走拉薩、跑印度,生意越做越大的商人,他們被稱為「藏客」,在藏區建立了良好的信譽,為古城的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古城是天天開市,每天,來自遠近各地的白、漢、彝、傈僳、普米等族農民、商販帶著各種山貨特產到古城上市,買回自己的生活用品,各民族在長期的集市貿易中建立了相互間的友好關係。古城開店鋪和在四方街擺攤做生意的大多是納西族婦女,她們待客和藹又極善言詞,顧客和賣主討價還價的納西語對話常常使人忍俊不禁,使這古老街市增添了和融詼諧的氣氛。過去古城的端午節還有早市,趕街者儘是打扮得光鮮漂亮的少男少女,所買賣的多是青年人喜愛的小手工藝品,以五彩斑斕的香荷包為數最多。天蒙蒙亮就開市,日出一會後即收市,頗有點神秘色彩。吳冠中所畫的玉龍雪山和大研古城、黃山古柏
逢年過節,四方街上就搭起彩棚戲臺唱滇戲,四鄉各族農民身著節日民族盛裝來城中熱鬧,有時就在四方街燒起篝火跳「阿仁仁」、「多來麗」等民間歌舞。我小時,常常見到來賣柴和木炭的山裡漢子把貨出手後,在四方街旁小吃店愜意舒心地喝上一碗窨酒,吃上一碗雞豆涼粉,然後抹一抹嘴,掏出一節直吹竹笛,一路走一路吹奏而去。過去,四方街集市有市管員,他可以每天在每一攤位上自由取一點物品,這是賣貨者對他的酬勞。50年代前,輕刑犯人常承擔起清洗街市之責,按古規,允許他們也在攤位上無償取一點水果蔬菜以示犒賞。在民間有「許嗶哩』(許笛子)美稱的老市管員許老人。(藍偉 攝)
四方街老市管員黃瑞璧老人,他也是個「古城通」(楊福泉 1997年攝)
古城是一個手工業十分發達的集鎮,有皮革、染布、毛紡、紡織、打銅、打鐵、織氈等行業。20世紀50年代之前,古城鎮80%以上的人口,主要依靠手工業和商業謀生,曾有過獨立的手工業者2500多人,私人木織機700多架。它也是一個盛產銅器和皮毛製品之地,明代就有聞名遐邇的「麗鎖紅氈」。當地所產的銅器(如銅鎖、銅火鍋等)和各種皮毛製品(如藏靴、各種皮鞋和牛肋巴花氆氌)頗有名氣,一直在滇川藏接壤的民族地區很受歡迎,銅器的繁榮使古城產生過一條專門製作銅、鐵器的「金鑫街」。如今,銅器產品主要集中在四方街賣。商品競爭的規律在左右著四方街上的市情,過去盛極一時的麗江銅器業已衰落,很多過去被麗江帶動起來的鄰縣銅器產品異軍突起,已打入了這個著名的市場。皮革業則依然繁榮,在古城街市上可以買到上好的當地皮革製品,多年來產品深受國內遊客歡迎,銷售到亞洲和歐美很多國家。古城納西老太太在繡制納西婦女羊皮披肩上的背帶。(車文龍1986年攝)
後來,四方街上外地商販的各種攤點比過去多了,時代的經濟風潮已經完全淘汰了祖傳坐地攤點的遺風。後來,為了方便遊客在這裡活動和看演出,打跳等,傳統的集市就被取消了,琳琅滿目的攤點已經轉移到古城和城郊的其他集市去了。麗江古城不僅是個高原水城,而且是個風致獨特的「橋城」,數百座橫跨大河小溪的古老橋梁使麗江古城平添許多古樸雅秀之態。橋的形式有廊橋、石拱橋、石板橋、慄木橋等,多達354座,橋梁密度堪稱居中國古城之冠。其中以多建於明代的石拱橋最有特色。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子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其中以四方街迤東的大石橋知名度最高,在橋上可以看到玉龍雪山及其水中倒影,因此又叫「映雪橋」,它建於明代,雙孔石拱,全長10.6米,寬3.48米。中橋墩兩面分築分水金剛牆,以備洪水爆發時減緩對橋梁的衝擊力。 古城的橋與古城人和四鄉納西民眾可謂魂魄相依,古城的「橋市」是麗江獨有的一奇,納西語稱之為「笮芝」,特定的橋賣特定的貨,如西方街頭跨西河有兩座石拱橋,北橋賣雞豆,稱「賣雞豆橋」,南橋賣鴨蛋,稱「賣鴨蛋橋」;而大石橋更是一個熙熙攘攘的橋市,過去,遠道而來的山民在此賣麻布、獸皮、黃鷹、草藥等各種山貨,鄰縣的商販在橋上賣花生、甘蔗等。現在,這座橋還是四鄉農人樂於賣各種農副產品和傳統手工製品的「橋市」。麗江大石橋上的納西女(此圖來自網上,感謝攝影者)
這些石橋是生意興隆的「橋市」,也是婚戀的「鵲橋」,來自四鄉的年輕人每逢盛會節慶,便喜歡在夜色降臨後群聚橋上尋找意中情人,身著傳統盛裝的男女分坐兩邊護欄石上,對山歌,彈口弦,以音樂探情表意。逢年過節,古城人在石橋上搭起青松毛彩棚,張燈結彩。人們在棚內敲鑼打鼓歡度節日。摘自《納西之韻》(圖文書,並配有4盤光碟),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延伸閱讀
回憶首次在京舉辦的東巴文化展和費孝通、錢偉長、任繼愈等先生
1990年納西族東巴文化展回憶(昆明篇)
改革開放給了我走出國門治學的機會(《域外訪學記》代序)(文圖)
《大江高地行——從雲之南到青藏高原》(前言、後記、封面、目錄)
楊福泉簡歷和論著簡介(論著封面)
《楊福泉論文選》(前言、封面、目錄)
略述我的治學經歷—《楊福泉納西學論集》前言(目錄等)(1983-2008年)
學人訪談|楊福泉:單一文化很難促進社會繁榮
楊福泉 李世武 :民族藝術的滋養與國際視野的形成——人類學家楊福泉教授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