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清和
(一組山東麵食,圖為山東的尹府面)
一、《金瓶梅》中的主食是麵食
《金瓶梅》故事背景是山東古運河兩岸,主食當為麵食。麵食有蒸(饅頭、包子等)、煮(餃子、麵條等)、炸(油條、炸糕等)、煎(煎餅等)、烤(烙餅等)等不同製法。書中所記麵食、麵點有三十種之多,如「炊餅」、「果餡蒸餅」、「荷花細餅」、「椒鹽金餅」、「蔥花羊肉匾食餃」、「黃芽韭豬肉盒」、「裹餡肉角兒」等。
《金瓶梅》中吃麵食、麵點的場景很多,但吃麵條的情景不多,有如下幾次:潘金蓮幫助王婆縫製壽衣,王婆安排些酒食請他,「又下了一筯面」,(第三回);李嬌兒生日有「鱔魚面」(第四十九回);侯林兒請陳經濟在一個食葷小酒店內喝酒吃飯,經濟吃了兩碗溼面,(第九十六回)。
(包子)
麵條是很典型的北方食物。麵條俗稱「面」、「水面」、「麵條子」;古稱「湯餅」、「奢面」、「素餅」、「煮餅」、「水引餅」、「不託」等;「麵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麵條有多種食法,如湯麵、撈麵、滷麵、炒麵、蒸面、燴麵、拉麵等。
從形狀上說,有一釐米寬的寬面、窄如韭葉的窄面、細如髮絲的龍鬚麵,也有菱形的面葉兒、綿長不規則的面片等。從味道上說,有淡、鹹、辣、酸等。「滷麵」是先將麵條煮熟,盛入碗內,不加湯水,再澆或者拌上醬、汁、滷和配料,像打滷面、炸醬麵、涼拌麵等均屬此類。
(濟南打滷面)
二、打滷面,滷是重點
書中有幾回書詳細記載了西門府一天的飲食,如萬曆本第五十二回「應伯爵山洞戲春嬌,潘金蓮花園看蘑菇」即是一例。
這天是政和七年(1117年)四月二十一日。西門慶早晨從衙門中回來,從上房吃了粥,讓剃頭匠小周兒篦了頭,又交他取耳,掏捏身上,行導引(即按摩)之法。西門慶渾身通泰,到書房內睡著。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西門大姐、李桂姐,抱著官哥兒,來花園裡遊玩,順便來看新收拾的書房。
忽見畫童來報:「應二爹(伯爵)來了。」眾婦人都避開。應伯爵與西門慶唱喏落座後西門慶道:「昨日我在夏龍溪家吃酒,大巡宋道長(巡按)那裡差人送禮,送了一口鮮豬。我恐怕放不的,今早旋叫了廚子來卸開,用椒料連豬頭燒了。你休去了。如今請了謝子純來,咱每打雙陸,同享了罷。」一面使琴童兒去請謝希大。謝希大到了後,小廝拿茶上來吃了。西門慶道:「你兩個打雙陸,後邊做著個水面,等我叫小廝拿面來咱每吃。」
(福山的拉麵)
書中送禮,經常送整隻的豬、羊等,宋巡按一送就是一直剛宰殺的生豬。此時是初夏,天氣亦熱,古代沒有冰箱,食物的存儲是個問題,所以西門慶說「恐怕放不的」,邀請朋友一起「同享」。
琴童來放桌兒,畫童兒用方盒拿上四個靠山小碟兒,盛著四樣小菜兒,一碟十香瓜茄,一碟五方豆豉,一碟醬油浸的鮮花椒,一碟糖蒜,三碟兒蒜汁,一大碗豬肉滷,一張銀湯匙,三雙牙筯。
面是滷麵,滷是豬肉滷,調味料是蒜醋,四樣小菜均是鹹食。
既然是滷麵,「滷」當然是重點,它是澆在麵條等食物上的濃汁,一般用肉、雞蛋等做濃湯,最後勾芡。滷的做法多樣,隨用料不同有多種風味。既然叫滷,稠乎乎的才名實相符。這裡是「豬肉滷」,以豬肉為主料,一般是切丁,亦有用肉片或肉餡的,配蔥、姜、蒜、花椒、大料等調料而成。
十香瓜茄屬於醬菜類。宋代的《吳氏中饋錄》中有一種「食香瓜茄」,作法是:「不拘多少,切作棋子,每斤用鹽八錢,食香同瓜拌勻,於缸內醃一、二日,取出控幹。日曬,晚復入滷水內;次日,又取出曬,凡經三次,勿令太幹,裝入壇內聽用。」大概與《紅樓夢》中的「茄鯗」類似,當然精細程度無法相比。
(山東手工戧面饅頭 )
三、登時「狠」了七碗
然後拿上三碗面來,各人自取澆滷,倒上蒜、醋。應伯爵與謝希大,拿起筷子,只三扒兩咽就是一碗,「兩人登時狠了七碗」。西門慶兩碗還吃不下,看著二人的吃法,驚訝地說:「我的兒,你兩個吃這些!」伯爵道:「哥,今日這面是那位姐兒下的?又爽口,又好吃。」謝希大道:「本等滷打的停當。我只是剛才家裡吃了飯來了,不然,我還禁一碗。」兩個吃的熱上來,把衣服脫了,搭在椅子上。見琴童兒收家活,便道:「大官兒,到後邊取些水來,俺每漱漱口。」謝希大道:「溫茶兒又好,熱的燙的死蒜臭。」
「兩人登時狠了七碗」的「狠」字用得很絕(這是用形如動),而且「兩個吃的熱上來,把衣服脫了,搭在椅子上」,那種「白嚼食」、「不要命」的「狠」勁把西門慶諕得目瞪口呆,不禁脫口而出:「我的兒,你兩個吃這些!」伯爵的答話藉讚揚面「下的」好來遮掩,還能看出些許不好意思;謝希大的回答爽得可愛:「本等滷打的停當。我只是剛才家裡吃了飯來了,不然,我還禁一碗。」讓人想起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中的臺詞:「怎麼著,滷不要錢?先來碗嘗嘗鹹淡。」
《綠野仙蹤》第五十一回,描述兩位幫閒的吃相:苗禿與蕭麻就和與酒有仇的一般,你狠一大杯,我狠一大杯,頃刻告幹了一壺。打雜的又添上酒來,兩人復灌了數杯,方將鋒芒下去。又放開憨量,吃起菜來。……只吃的瓶盡盤空,方肯住手。蕭麻子坐在一傍剔牙,苗禿子嚷著要吃茶。
熟悉的場景,「狠」字的用法,「嚷著要吃茶」——這些看著如此眼熟,顯然借鑑於《金瓶梅》。
(山東打滷面)
【作者簡介】王清和(男),北京人。除歷史論著、譯著外,在海內外發表大量詩、散文、隨筆、評論等,曾在多家報刊有專欄。近年出版有《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活》、《金瓶梅詞話》(校點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