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繩編織、捏麵人、吹糖人……小學校園內開「非遺市集」

2020-12-23 人民網

原標題:小學校園內開「非遺市集」

  晨報訊 昨天,上海民辦彭浦實驗小學的「開學第一課」,邀請了5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匠人來校現場展示傳統工藝,項目有草繩編織、捏麵人、皮影戲、吹糖人與紙雕,讓學生近距離體驗「工匠精神」。

  在現場,普普通通的幾片竹葉,在匠人們靈巧的手裡仿佛變成了最佳的折紙道具,不一會兒,一個個精巧的竹葉蟬便誕生了,圍觀在一旁的孩子們瞪大了雙眼。

  回到教室裡的孩子們,則開始他們的勞動創造,每個年級都配備了一個美術老師和一位工藝匠人,在班與班之間來回指導,教室內的大屏幕則播放著工藝製作的視頻。

  五年級學生學習的工藝是草編,他們有模有樣地拿著幾片竹葉學習並製作,一名學生對記者說:「看視頻上面很簡單,但是自己做的話有點搞不明白,第一片竹葉應該怎麼折,第二片竹葉又該怎麼折,明明是按照視頻折的,做出來又感覺不一樣,他們太神奇了。」

  據校長王春華介紹,早在今年4月中旬起,學校就組織全體學生開展了線上線下的「勞動最光榮」PBL式(項目式學習)主題探索活動,包括「閱讀探究」「贊美歌唱」「調查訪談」「實踐體驗」「巧手設計」「創意無限」等六大勞動項目的探究評比活動,讓學生們在疫情居家期間也能通過了解勞動知識、學習勞動技能,培養「美好生活來自於勞動、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裡面包含著匠人們的匠心。這些活動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親眼去見証、親手去實踐、親身去體會勞動的樂趣。」王春華說。

(責編:嚴遠、軒召強)

相關焦點

  •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一家三口各有絕活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這些曾經在街巷隨處可見的手藝如今成為稀罕玩意兒在長春公園益智親子園內的糖畫攤位前不少遊玩的家長和小朋友心生好奇不住讚嘆馬國俊帶著妻子和女兒一家三口一直堅守在傳承非遺的路上馬國俊畫糖人妻子高均梅捏麵人女兒馬雁吹糖人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很多上海人都聽說了
  • 這是一個藝術範兒的美食節 吹糖人、糖畫、捏麵人……小時候吃過的...
    剛走進大召前街,記者就和許多市民、遊客一樣,被一位吹唐人的民間藝人吸引了。只見他從容器中取出一塊軟軟的糖,在手中隨意拉扯幾下,糖仿佛活了一樣,跟隨著老藝人的手變化著形狀。一會兒「長」出一條尾巴,一會兒出來一個尖尖的頭,然後是四肢、耳朵、鼻子、眼睛,一隻憨態可掬的小老鼠就出現在大家眼前。
  • 50馬騮小學狂歡 雌猴被捕「示眾」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換糖 吹糖人
    換糖人絕跡了,這種像兒歌一樣的罵人話,也傳不下去了。今後無人可罵了。換糖的擔子是簡陋的,四根麻繩系個籮筐就行。吹糖人的擔子可講究多了,說是祖傳的家當,一點不為過。擔子後頭是個長圓形木桶,上有半蓋,有四根繩固定在扁擔一頭,歇下來可當凳子坐。前面這一頭就講究了,下半段是方形木箱,上頭有三個小抽屜,放做糖的各種工具。
  • 吹糖人:小時候做夢都想要的糖人,如今卻銷聲匿跡,難尋蹤跡
    糖人記憶說起糖人,我想大家並不陌生,絕大多數的人在孩童時期,都曾有過買糖人的經歷。從前,大街上走街串巷賣糖人的比比皆是,而如今卻物是人非,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了這群人的身影。或許是城市管理的約制,也或許是賣糖收入的低微,這群人仿佛消失了一般,讓人難尋蹤跡。現在想買一個糖人給孩子,都不知道要去哪裡去買。記得小時候,糖人還很「貴」,小孩子沒有零花錢去購買糖人,只能苦苦的哀求父母,不知道要哀求多久,父母才答應給買一個糖人。
  • 臺灣百大特色小學 今年新生 僅1人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臺灣太魯閣公園的深山中有一間漂亮的森林小學,就是西寶小學,全校有35名學生,今年卻僅有1名新生,校長李志成表示,還會通過其他方式招生,歡迎花蓮縣的孩子來就讀。不僅沒有積分、搶學區房的困擾。關鍵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怎麼能不熱愛學習?
  • 吹糖人作沙畫 永勝路社區中秋這樣過
    掌上春城訊手作沙畫、手鼓律動、吹糖人……9月10日,永勝路社區開起了集市,街坊鄰裡一起做手工、玩遊戲,熱熱鬧鬧團團圓圓提前歡度中秋節。「好長時間沒有參加過這種的集市,很多回憶湧上來,讓人感覺回到了年輕時候一樣。」
  • 吹糖人!口吹手捏的古老藝術,你還見過嗎?
    在老一輩的那個時代裡,走街串巷的吹糖人藝人承載著他們很多的記憶,每當想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會想起自己的童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傳統的民間技藝正逐漸在大街小巷中消失。由於當時大家的生活條件普遍不高,他有時一天賣不出去幾個糖人,餓了就吃個涼饃,渴了就喝口涼水。遊鄉吹糖人的日子十分貧苦,即便這樣,他還是一幹就是30多年。30多年來,孟憲偉始終堅守著孟氏吹糖人這項技藝,並突破了以往吹糖人只能在天氣冷的時候吹、天氣過暖不能吹這一瓶頸,一年四季都能製作糖人。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民生微實事|「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9日,由和一社區黨委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活動嘉賓時學進,山東省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氏吹糖人第五代傳承人,其吹制的糖人作品多為民間題材,如鮮活靈動的花鳥蟲魚、富於傳奇的神話人物、現實生活中的家禽百獸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精彩課堂吹糖人自古以來,便備受孩子們的青睞。正式上課之前,就有幾位小學員早早地來到現場,籤到、測溫後,就連忙趕至講臺前,看時老師吹製糖人。
  • 舞獅子、抬轎子 捏麵人……慶齡幼兒園花式迎「六一」 20個民間...
    棉花糖、吹糖人、蓮子羹、粽子、糖葫蘆……各種民間美味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孩子們不出校門就可以共享「舌尖上的盛宴」。幼兒園裡到處飄蕩著各種美食香味,叫賣聲、歡笑聲不絕於耳,整個遊樂園變得熱鬧非凡。除了好吃的,還有好看的呢,在捏麵人攤位前,五顏六色的麵團,被捏面師傅隨手一掰,附在一根小木棍上,經過捏、搓、壓、按的手法捏出面人形狀,然後再藉助刀子、牙籤、細線等工具進行加工,一個面人就這麼神奇的成形了!草編的蜻蜓、玫瑰花,手繪的創意T恤,這些民間工藝,讓孩子們大開眼界。「真的太好玩了!」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吹糖人藝人據說宋代就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路金,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婆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塘寶塔、糖龜兒等等。
  • 30名兒童在德州博物館吹起了糖人
    8月7日,非遺課堂第一課——吹糖人開講了,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吹糖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厚貴銀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據介紹,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末吹糖藝術從西北傳入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吹糖人主要材料是麥芽糖,用溫火熬製而成,一個鋁鍋火爐子和木箱子,加上藝人的關鍵技術,一個個唯妙唯肖的糖人就生產出來了。
  • 兒患腦癱父杳無音訊,母親吹糖人攢醫療費
    這個小推車是羅曉玲為患有腦癱的兒子云雲定製的,既能作為售賣糖人麵塑的小攤,又能作為兒子康復訓練的器械。在云云9個月大的時候,被查出了腦癱。云云的親生父親經過40多天的努力之後,承受不住壓力撇下他們離開了。羅曉玲抱著幼小的兒子,一遍遍的給自己的丈夫打電話,電話從不接到關機,再到空號,云云的父親從此杳無音訊。
  • 吹糖!
    河北最年味——吹糖 《民生6號線》推出特別策劃——《河北最年味》,講述最地道的河北年俗,品味最古老的河北年味。 騎著大馬的關公、活靈活現的小鳥、栩栩如生的石榴和蟈蟈,這些五顏六色的小玩偶,都是出自於石家莊藁城區西辛莊村民——馬青旺之手。尤其逢年過節,是他最為忙碌的時候,最多的一次,馬青旺一天吹了1100多個糖人。別看這些玩偶看起來挺複雜,在馬師傅手裡,只需要一塊糖、一張嘴和一雙手,不一會兒功夫,就可以吹出來各種各樣的糖人。您看,這就來了。
  • 【小學排名】2020年60間全港小學排名概覽
    每年提供160個小一學額,2020年度吸引5,154人報名,平均約32人爭一位,學費全年$18,000。別以為英華男生強項只在數理及科學,其實他們在朗誦、音樂、運動等表現同樣出色,大大小小的學界賽事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影。學生動靜皆宜,可謂文武全才。
  • 解密老手藝:「糖人」是怎麼吹出來的?
    「糖人」究竟是怎麼吹出來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小技巧?新華社記者來解密。記者:何春好 王晉源編輯:董千齊 楊雲燕 (原標題:解密老手藝:「糖人」是怎麼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