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一家三口各有絕活

2021-01-15 騰訊網

「叔叔,這個能吃嗎?」

「老闆,我想要一個孫悟空形狀的。」

……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

這些曾經在街巷隨處可見的手藝

如今成為稀罕玩意兒

在長春公園益智親子園內的糖畫攤位前

不少遊玩的家長和小朋友心生好奇

不住讚嘆

馬國俊帶著妻子和女兒一家三口

一直堅守在傳承非遺的路上

馬國俊畫糖人

妻子高均梅捏麵人

女兒馬雁吹糖人

這一家三口各有絕活、手藝精湛

近年來,這三口人先後獲得了由長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聘書,並多次參與全國各類非遺文化展覽,受到國內外友人的認可和好評。

馬國俊經過短暫構思

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

揮灑在光潔如鏡的圓形板上

不到1分鐘

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圖畫

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戲劇人物……

個個晶瑩剔透,栩栩如生

等糖畫凝固後

馬國俊再用一根竹籤

把一件件作品粘合提起來

這就完成了一幅作品

觀之若畫,食之有味

59歲的馬國俊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長春人,兒時受父親影響喜歡上了糖畫。「小的時候家裡沒有玩具,父親逢年過節就會為我做糖人,興趣使然就學會了。」1993年,馬國俊和妻子高均梅因工廠倒閉雙雙下崗,為了謀生,他們開始了走街串巷的民間藝人生涯。「學校門口、醫院門前、電影院路口,這些地方我都去過。」馬國俊說,在街邊做糖畫的15年間,發現知道糖畫這門傳統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從事這門手藝的人也為數不多。糖畫作為記錄一代人生活的見證,這門手藝讓他愛到骨髓,無法丟棄。於是,馬國俊將這門手藝傳授給自己的女兒馬雁,馬雁在繼承畫糖人的基礎上,還掌握了吹糖人的手藝,這讓馬國俊非常驕傲。

攪拌著電飯鍋內的麥芽糖

挑起一小團

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

並用拇指抻出一個「吸管」

方便一會兒吹氣兒

生動立體的糖人

並不完全靠吹

講究的是手眼嘴的協調

通過揉捏形成一條輸氣通道

利用氣息的變化來塑造形狀

手捏完成邊角的造型

其中力度、輕重變化全憑自己體悟

馬國俊的妻子高梅

看著他們爺倆的畫

她自己琢磨著也能用面捏出來

十二生肖、美人魚、動畫人物、玫瑰花……

高均梅拿出以往捏好的作品

為了保證作品長時間不變形

現在使用黏土來代替面

不能食用,僅限觀賞

「非遺不光有傳承,更要有堅守,這是我們一家人從事民間藝術的初心。」馬國俊說,只要有展會、有活動,他都會帶著家人去展示糖人藝術的風採,將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手藝讓更多人知道。

記者:張琳婉

攝影:石天蛟

編輯:林琪

責編:苑丹 於飛

"掌上長春"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ID:ccrb1945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捏麵人捏麵人的攤位是最吸引小朋友的,手提木盒上整整齊齊碼了幾十個卡通面人。它們由麥芽糖、麵粉為主料,並加入各種顏料製成,由馬師傅精心捏制。捏麵人是個家族手藝,傳承自父輩。到了馬先生這一代,他改良了技術,在傳統主料中加入精確到克的輔料(秘方不外傳)。所以,面人就算在上海的黃梅天,也不會發黴開裂。
  • 吹糖人:小時候做夢都想要的糖人,如今卻銷聲匿跡,難尋蹤跡
    糖人記憶說起糖人,我想大家並不陌生,絕大多數的人在孩童時期,都曾有過買糖人的經歷。從前,大街上走街串巷賣糖人的比比皆是,而如今卻物是人非,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了這群人的身影。吹糖人顧名思義,就是用嘴吹起來的糖人。賣糖人用小鏟子從鍋裡鏟一小塊糖料,放在手上揉搓,賣糖人的手上沾有滑石粉,所以不會粘在手上。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吹糖人!口吹手捏的古老藝術,你還見過嗎?
    在老一輩的那個時代裡,走街串巷的吹糖人藝人承載著他們很多的記憶,每當想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會想起自己的童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傳統的民間技藝正逐漸在大街小巷中消失。吹糖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作品多以十二生肖等動物為主,最早是民間藝人謀生的手段,現在已成為一項民間藝術,看似簡單的技藝,真正的做起來並不簡單。在河南省祥符區,就有那麼一位民間藝人,多年來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延續和傳承著這項古老的技藝。
  • 換糖 吹糖人
    換糖人絕跡了,這種像兒歌一樣的罵人話,也傳不下去了。今後無人可罵了。換糖的擔子是簡陋的,四根麻繩系個籮筐就行。吹糖人的擔子可講究多了,說是祖傳的家當,一點不為過。擔子後頭是個長圓形木桶,上有半蓋,有四根繩固定在扁擔一頭,歇下來可當凳子坐。前面這一頭就講究了,下半段是方形木箱,上頭有三個小抽屜,放做糖的各種工具。
  • 吹糖人作沙畫 永勝路社區中秋這樣過
    掌上春城訊手作沙畫、手鼓律動、吹糖人……9月10日,永勝路社區開起了集市,街坊鄰裡一起做手工、玩遊戲,熱熱鬧鬧團團圓圓提前歡度中秋節。「好長時間沒有參加過這種的集市,很多回憶湧上來,讓人感覺回到了年輕時候一樣。」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糖料有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和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小時候一毛一個的糖人,現在成了「藝術品」,其實有三種做法
    導語:說到糖人很多人都會回憶到小時候拿在手上把玩的各種動物形象,看製作糖人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一小塊糖在師傅手中慢慢成形,吹起來的不僅僅是各種形象,更是很多孩子們對於美好的想像。但時過境遷,如今的糖人已經有著更深的含義,成為了民間的一項經典手藝,糖人也成了「藝術品」,價格也比小時候一毛一個翻了很多倍。以往經常看到師傅憑藉著口吹出來糖人,其實有三種做法。
  • 民生微實事|「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9日,由和一社區黨委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活動嘉賓時學進,山東省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氏吹糖人第五代傳承人,其吹制的糖人作品多為民間題材,如鮮活靈動的花鳥蟲魚、富於傳奇的神話人物、現實生活中的家禽百獸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精彩課堂吹糖人自古以來,便備受孩子們的青睞。正式上課之前,就有幾位小學員早早地來到現場,籤到、測溫後,就連忙趕至講臺前,看時老師吹製糖人。
  • 草繩編織、捏麵人、吹糖人……小學校園內開「非遺市集」
    原標題:小學校園內開「非遺市集」   晨報訊 昨天,上海民辦彭浦實驗小學的「開學第一課」,邀請了5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匠人來校現場展示傳統工藝,項目有草繩編織、捏麵人、皮影戲、吹糖人與紙雕,讓學生近距離體驗「工匠精神」。
  • 中國傳統手工藝:糖人的故事
    中國傳統手工藝關於「糖」的文化多種多樣,今天的故事主題是關於中華傳統手工藝-「糖人」的起源故事。據說糖人技藝盛於明末清初,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糖人」技藝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吹糖人製作過程「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據說宋代時就有,時稱「戲劇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藝人自己熬製的飴糖(也稱轉化糖),糖體為咖啡色。
  • 這是一個藝術範兒的美食節 吹糖人、糖畫、捏麵人……小時候吃過的...
    這幾天,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成了市民熱議的話題,大家見面都會互相詢問,有沒有到大召走走。如果您還沒有去過,不知道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有什麼好玩的、好看的,那就跟著記者一起去看看吧。剛走進大召前街,記者就和許多市民、遊客一樣,被一位吹唐人的民間藝人吸引了。只見他從容器中取出一塊軟軟的糖,在手中隨意拉扯幾下,糖仿佛活了一樣,跟隨著老藝人的手變化著形狀。
  • 鄉愁:難忘小時候的畫糖人
    平時沒有糖吃,只有畫糖人時,才貪婪的吃那麼一點糖,得到那麼一點甜的感覺。畫糖人,就是以糖作原料,在石板或玻璃上畫人物鳥獸。糖料一般是紅糖,也有白糖,再加上少許飴糖在火爐上用文火熬製。熬糖很關鍵,要有技術,掌握好火候,熬的時間短了、長了都不行,拉不出絲,就畫不出糖人。只有恰到火候才行。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山裡那一帶,有一個姓宋的畫糖人的匠人手藝最好。
  • 30名兒童在德州博物館吹起了糖人
    8月7日,非遺課堂第一課——吹糖人開講了,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吹糖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厚貴銀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據介紹,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末吹糖藝術從西北傳入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吹糖人主要材料是麥芽糖,用溫火熬製而成,一個鋁鍋火爐子和木箱子,加上藝人的關鍵技術,一個個唯妙唯肖的糖人就生產出來了。
  • 開縣民間畫糖人王前國:37年玩轉「甜蜜」絕活
    老人叫王前國,今年53歲,守住畫糖這門「甜蜜」的傳統手藝已37年。    從小與畫糖結緣    苦學手藝,但內心充滿了甜蜜    1962年,王前國出生在開縣南雅鎮巒洞村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畫糖人,不僅會畫糖,也會吹各種糖人。那時候全家人都靠著父親畫糖的手藝為生。
  • 兒患腦癱父杳無音訊,母親吹糖人攢醫療費
    這個小推車是羅曉玲為患有腦癱的兒子云雲定製的,既能作為售賣糖人麵塑的小攤,又能作為兒子康復訓練的器械。在云云9個月大的時候,被查出了腦癱。云云的親生父親經過40多天的努力之後,承受不住壓力撇下他們離開了。羅曉玲抱著幼小的兒子,一遍遍的給自己的丈夫打電話,電話從不接到關機,再到空號,云云的父親從此杳無音訊。
  • 解密老手藝:「糖人」是怎麼吹出來的?
    「糖人」究竟是怎麼吹出來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小技巧?新華社記者來解密。記者:何春好 王晉源編輯:董千齊 楊雲燕 (原標題:解密老手藝:「糖人」是怎麼吹出來的?)
  • 圖說北京:回憶東嶽廟春節廟會上再現的老北京吹糖人技藝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2006年1月的東嶽廟春節廟會上曾有老藝人表演技藝。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在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舊時的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初心手藝者,巧手畫糖人。
    在眾多的小攤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匯源橋邊梧桐樹下那個小小的「糖人攤」,小小的鐵架攤子常常被圍得水洩不通,因為糖人很甜,畫糖人的師傅手很巧。 在繪畫的精準方面,機械繪畫的糖人無疑是精確的,線條的粗細基本沒有變化,但總是會覺得缺少了什麼東西。然手工繪畫的糖人,不論是點睛之筆,還是甩絲製作,在苟師傅的操作下,都顯得熟練而瀟灑。 在來往的行人中,會不時的有行人駐足觀看,聚攏在一起轉糖人,小孩子、情侶等都已經是常客。在苟師傅的「畫板」前,總會有孩子最純粹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