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2020-12-23 鳳凰網

「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吹糖人,也叫糖塑,是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這門手藝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也有人認為,宋朝就有這門手藝,當時稱為「戲劇糖果」。傳統吹糖人藝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一櫃,一爐,一勺裡,即可。

六安市非遺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向記者演示了她的家傳技藝,「第一步是熬糖,吹糖人必須用麥芽糖,這種糖純用糧食做成,沒有任何添加劑。熬糖的火也有講究,必須是暗火,不能燒得太旺,熬成糖稀後,就要溜糖。溜糖時用手指把糖一小塊一小塊地反覆揉捏,保證這一鍋糖都不生硬,接下來就可以吹了。」吹之前,要先製作一根吹管。揪下一團糖,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程度時,猛地折斷糖棒,一根糖棒細管就製作完成。用糖棒細管抿著嘴往裡吹氣,迅速地一拉一拽。此時,侯守琴使用靈巧多變的手法,不一會兒捏出造型各異的十二生肖,有些還塗上可食用顏料,各種形態,惟妙惟肖。

吹的力度全憑藝人的經驗,功力不到位是吹不出想要的形狀的。有些藝人吹糖人時,還會用模具,這樣製作更加省力。侯守琴表示:「我們家族傳下來的吹糖人技藝全靠吹和捏,不會圖省事使用模具。」

吹糖人,並不完全靠吹,講究的是手眼嘴的協調,通過揉捏糖稀形成一條輸氣通道,利用氣息的變化來塑造形狀,手捏完成邊角的造型,其中力度、輕重變化全憑自己體悟。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技藝人自己熬製的飴糖,侯守琴介紹自己熬製的麥芽糖說道:「我們使用的是純正麥芽糖,絕對不會使用水糖。真正麥芽糖吹出來的糖人口感香甜,色澤金黃。」藝師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製方法,整個過程全憑經驗來判斷,所以積累的操作經驗顯得十分珍貴,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侯守琴的糖人作品,造型生動活潑,民俗而不匠氣,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逐漸形成了自家風格。

吹糖人技藝大約在清朝末年間隨遷徙人口來到安徽,後經傳承人祖上將手藝帶至六安,合肥等地。由於年代久遠,手藝亦不被社會重視,具體傳承譜系只能追溯至侯守琴外祖父輩。侯守琴父親早年走街串巷憑此手藝養家餬口,後期由於家庭負擔過重,不得不放棄這門手藝改從商做小生意了。至此,家族吹糖人的技藝暫且擱置。

而這門手藝在侯守琴這得到傳承全憑她對技藝傳承的執拗堅持,侯守琴看來,雖然現在玩這個的已經越來越少,但越是這樣,越不能讓它失傳。她說:「一開始,父親並不同意我學,因為學這門手藝非常辛苦,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父親還是同意了。其實,父親也很擔心此門手藝會失傳。」

得益於裕安區文旅局和文化館對非遺傳承項目的挖掘和保護,侯守琴更加有信心將這項非遺技藝發揚光大,「六一兒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文化館會舉辦『非遺進校園』活動,我被邀給小朋友們表演吹糖人,很受小孩們的喜歡。在他們看來就跟變戲法兒似的,關鍵是還能吃,而且很甜。」童年看父親吹糖人兒的記憶,和老手藝帶給孩子們的那份開心、快樂是侯守琴一直以來堅持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的不懈動力。

相關焦點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傳承非遺文化,體驗民俗樂趣!30名兒童在德州博物館吹起了糖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夢晴 孫文麗 通訊員 王聰聰為了豐富廣大青少年朋友的暑期生活,德州市博物館開設「非遺進課堂」手工DIY活動,德州市的非遺傳承人們親自授課。8月7日,非遺課堂第一課——吹糖人開講了,德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吹糖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厚貴銀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據介紹,吹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末吹糖藝術從西北傳入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吹糖人主要材料是麥芽糖,用溫火熬製而成,一個鋁鍋火爐子和木箱子,加上藝人的關鍵技術,一個個唯妙唯肖的糖人就生產出來了。
  • 一場飲食類非遺項目的「比拼會」 200多人同場競技
    溫都訊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民生微實事|「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9日,由和一社區黨委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活動嘉賓時學進,山東省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氏吹糖人第五代傳承人,其吹制的糖人作品多為民間題材,如鮮活靈動的花鳥蟲魚、富於傳奇的神話人物、現實生活中的家禽百獸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精彩課堂吹糖人自古以來,便備受孩子們的青睞。正式上課之前,就有幾位小學員早早地來到現場,籤到、測溫後,就連忙趕至講臺前,看時老師吹製糖人。
  •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亮相4樓,吹糖人等20餘項技藝齊聚中百
    項目名稱:吹糖人 厚貴良德州第四代吹糖人傳承人項目名稱:祥寶齋毛筆製作技藝黃紹祥 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黃氏制筆有100多年的歷史,為了傳承制筆文化,齋主黃紹祥是第四代傳承人,從事毛筆製作45年。現為泰安市非文化遺產傳承人。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基層聯影」糖人遞傳承 非遺聚僑心——五角場街道僑眷參加非遺進...
    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非遺「活」起來,近日,五角場街道開展了「非遺進社區」活動,部分社區僑眷積極參與其中。在創智坊居民區「僑之家」活動點,非遺傳承人顧老師向大家介紹了製作糖人所需的材料,然後現場調製,親自操刀製作一幅幅「糖畫」,栩栩如生,色澤誘人。有趣的製作過程吸引了許多小朋友觀看。大家認真學習糖畫的製作過程,在學習中傾聽著糖人的由來、興起、繁盛以及到今日的發展。
  • 「社區鄰裡節」走進合心園 非遺傳承人、社區群藝團助力優+生活
    活動還積極整合雲南眾聯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的優質資源開展招聘會;聯合雲南仕而優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親子科普小實驗互動課堂;更有體驗非遺文化項目捏麵塑、吹糖人、畫糖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合心園小區配建商業商戶代表眾尚健身、虎威精英跆拳道聯盟(普吉館)、艾拉貝思藝術培訓學校等也在活動現場為住戶提供價格優惠、免費體驗課程等惠民服務。
  • 「黃氏吹糖人」:7旬老人一生堅持與熱愛 吹出省級「非遺」
    製糖業的發達,催生了「糖畫」「吹糖人」「糖羅漢」等糖文化。「黃氏吹糖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已傳百餘年,被評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月19日,四川內江市「民間手藝人」技能大賽頒獎典禮上,「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71歲的黃祖全榮獲內江市「十大民間手藝人」稱號。近日,記者來到黃祖全家中,一探糖人奧秘。
  •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一家三口各有絕活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這些曾經在街巷隨處可見的手藝如今成為稀罕玩意兒在長春公園益智親子園內的糖畫攤位前不少遊玩的家長和小朋友心生好奇不住讚嘆馬國俊帶著妻子和女兒一家三口一直堅守在傳承非遺的路上馬國俊畫糖人妻子高均梅捏麵人女兒馬雁吹糖人
  • 央視新聞直播內江非遺
    12月15日晚,央視新聞《夜遊中國》欄目在川南大草原直播內江非遺,活動現場精彩紛呈,好評如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海和木偶劇團演員們一起現場表演《木偶書法》《木偶變臉吐火》《木偶長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石坪山歌也在現場表演了原創山歌。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7年招募308名傳承志願者,西城和非遺的故事,這樣開始~
    吹糖人、皮影戲、刻瓷……這些都是咱們代代傳承下來的老手藝可如今卻越來越少見了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放光彩呢西城區從2014年開始招募非遺傳承志願者向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延續非遺記憶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志願者為非遺的發展帶來新鮮力量也幫助非遺走入當下生活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甘肅省5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獲評優秀
    我省5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獲評優秀每日甘肅網12月17日蘭州訊(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張櫟)12月15日,記者從甘肅省文旅廳了解到,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此次「工藝美術大師與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活動距離上一次活動時隔一年。活動現場群英薈萃、濟濟一堂,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場面更隆重,為校園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也進一步增強了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了解,進一步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了解非遺精品、傳播非遺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作出自己的貢獻。
  • 完全免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記者從濟南市文化館了解到,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非遺傳承人如何帶徒弟?紀錄片「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研究
    昨天(17日),「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三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選映」活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進行展映。
  • 文化和旅遊部武術類非遺傳承人研修班結業 深職校友和文化企業捐贈...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11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武術類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結業典禮,暨非遺公益基金捐贈儀式與傳統文化傳承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深職院留仙洞校區音樂廳隆重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