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吹糖人,也叫糖塑,是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這門手藝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也有人認為,宋朝就有這門手藝,當時稱為「戲劇糖果」。傳統吹糖人藝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一櫃,一爐,一勺裡,即可。
六安市非遺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向記者演示了她的家傳技藝,「第一步是熬糖,吹糖人必須用麥芽糖,這種糖純用糧食做成,沒有任何添加劑。熬糖的火也有講究,必須是暗火,不能燒得太旺,熬成糖稀後,就要溜糖。溜糖時用手指把糖一小塊一小塊地反覆揉捏,保證這一鍋糖都不生硬,接下來就可以吹了。」吹之前,要先製作一根吹管。揪下一團糖,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程度時,猛地折斷糖棒,一根糖棒細管就製作完成。用糖棒細管抿著嘴往裡吹氣,迅速地一拉一拽。此時,侯守琴使用靈巧多變的手法,不一會兒捏出造型各異的十二生肖,有些還塗上可食用顏料,各種形態,惟妙惟肖。
吹的力度全憑藝人的經驗,功力不到位是吹不出想要的形狀的。有些藝人吹糖人時,還會用模具,這樣製作更加省力。侯守琴表示:「我們家族傳下來的吹糖人技藝全靠吹和捏,不會圖省事使用模具。」
吹糖人,並不完全靠吹,講究的是手眼嘴的協調,通過揉捏糖稀形成一條輸氣通道,利用氣息的變化來塑造形狀,手捏完成邊角的造型,其中力度、輕重變化全憑自己體悟。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技藝人自己熬製的飴糖,侯守琴介紹自己熬製的麥芽糖說道:「我們使用的是純正麥芽糖,絕對不會使用水糖。真正麥芽糖吹出來的糖人口感香甜,色澤金黃。」藝師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製方法,整個過程全憑經驗來判斷,所以積累的操作經驗顯得十分珍貴,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侯守琴的糖人作品,造型生動活潑,民俗而不匠氣,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逐漸形成了自家風格。
吹糖人技藝大約在清朝末年間隨遷徙人口來到安徽,後經傳承人祖上將手藝帶至六安,合肥等地。由於年代久遠,手藝亦不被社會重視,具體傳承譜系只能追溯至侯守琴外祖父輩。侯守琴父親早年走街串巷憑此手藝養家餬口,後期由於家庭負擔過重,不得不放棄這門手藝改從商做小生意了。至此,家族吹糖人的技藝暫且擱置。
而這門手藝在侯守琴這得到傳承全憑她對技藝傳承的執拗堅持,侯守琴看來,雖然現在玩這個的已經越來越少,但越是這樣,越不能讓它失傳。她說:「一開始,父親並不同意我學,因為學這門手藝非常辛苦,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父親還是同意了。其實,父親也很擔心此門手藝會失傳。」
得益於裕安區文旅局和文化館對非遺傳承項目的挖掘和保護,侯守琴更加有信心將這項非遺技藝發揚光大,「六一兒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文化館會舉辦『非遺進校園』活動,我被邀給小朋友們表演吹糖人,很受小孩們的喜歡。在他們看來就跟變戲法兒似的,關鍵是還能吃,而且很甜。」童年看父親吹糖人兒的記憶,和老手藝帶給孩子們的那份開心、快樂是侯守琴一直以來堅持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的不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