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吹糖人」:7旬老人一生堅持與熱愛 吹出省級「非遺」

2020-12-14 新華網四川站

  「甜城」內江曾盛產甘蔗,製糖業曾十分發達,素有「三裡一糖坊,五裡一漏棚」的說法。製糖業的發達,催生了「糖畫」「吹糖人」「糖羅漢」等糖文化。「黃氏吹糖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已傳百餘年,被評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月19日,四川內江市「民間手藝人」技能大賽頒獎典禮上,「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71歲的黃祖全榮獲內江市「十大民間手藝人」稱號。近日,記者來到黃祖全家中,一探糖人奧秘。

  呼吸吐納間 蟠龍頃刻現

  在家中,黃祖全老人為記者演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龍走足」的製作過程。

  一個板凳、一捆竹籤、一把剪刀、一個熬糖瓜瓢、兩根攪糖木棒......黃祖全的全部家當有序地擺放在一尺見方的工作檯上。

  通電,加熱。在黃祖全不斷攪拌下,瓢裡的硬糖軟化變成糖稀。「熬糖是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太稀太厚都吹不起來,千萬不能熬的太久變成『糖鍋巴』了。」

  時機妥當後,黃祖全飛快地摘下一團糖稀,揉成圓球,用食指蘸上豆粉壓出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一段長長的糖絲。然後,輕巧地手指一點,彈斷糖絲。留在糖球的這段糖絲便成了吹糖人的管道。整個過程不過幾十秒,動作行雲流水,賞心悅目。

  隨著氣息吐納,糖球經過手指的擠壓揉捏,蜿蜒的龍身便具雛形。「手上不靈活的話,就吹不出來龍,變成『豬兒蟲』了。」

  用竹籤固定好龍身後,細節同樣一絲不苟。經黃祖全老人之手,龍尾、背鰭、龍角、龍爪、眼睛陸續被捏成形,藉助糖的黏性融入到龍身上。 大功告成,一隻神氣活現的「糖龍」似要躍出。

  堅守不輟 和糖人打了一輩子交道

  「我大概這輩子已經做了一萬個糖人了。」11歲時,黃祖全就從父親手中學習這門手藝,和糖人打了一輩子交道。

  「看起來吹糖人很輕鬆,實際上複雜得很。」黃祖全介紹,信心、熱愛、悟性都是學好吹糖人不可或缺的要素。「當然不怕苦也是很重要的。」從最基礎的吹口哨學起,黃祖全剛開始學時嘴皮經常吹得通紅,還會破皮。

  熬糖這一步,就需要敏銳的眼力和長年經驗,才能判斷濃稠度是否合適。而熬製出來糖稀溫度很高,赤手上陣稍不留心就會燙出水泡。「你看我前幾天剛燙出一個水泡,還沒消。」黃祖全自嘲道,「我是活到老,學到老,最後還是馬失前蹄了。」

  吹糖人這個「吹」字,更是考驗「中氣」。不僅要求肺活量,還要呼吸吐納掌握好節奏,力度均勻,才能把糖人的主幹軀體部分吹好。同時手法的揉捏也是微妙的功夫。不斷練習熟能生巧,才能用呼吸和手指將心中所想塑造得活靈活現。

  學會吹糖人後,在內江棉紡廠工作之餘,黃祖全便出街擺攤,掙些家用錢。他的「常駐」位置在內江市市中區的人民公園。「過去娛樂生活單調,吹糖人很受市民歡迎,心裡也很滿足。」

  「沒有對這門手藝的愛好,是堅持不下去的。」糖人吹起來,便再也沒有中斷過。現在,黃祖全也會在天氣好的時候擺攤。「就是個副業,賺不到大錢,主要讓大家都能找到過去的感覺。」

  潛心打磨八年 「龍纏柱 」面世

  2008年,黃祖全從內江棉紡廠退休。工作退休了,手藝沒撂下,吹糖人的時間更充裕了。黃祖全開始著力「研發」新品。上文中的「龍走足」,已是黃祖全老人的第二代「糖龍」精品之作。

  而第一代「龍纏柱」之作,更是黃祖全用八年的心血創作而成。對龍,黃祖全一直情有獨鍾。看到同行吹「糖龍」,他都要觀摩一番。「他們吹不出我想要的感覺,大多是簡單纏繞在竹籤子上,點綴一下就結束了。」

  為了還原心目中的龍,黃祖全每到各地景點,都要仔細揣摩不同的龍雕像造型,心中默默思考如何用「吹糖人」的技法表現出來。

  龍頭造型複雜,是「龍纏柱」最困難的部位。「那段時間在家中練習吹糖人的時候,每次都要先嘗試如何吹好龍頭。」失敗了無數次,不斷調整手的技法,呼吸的節奏,糖稀的濃稠度,終於還原了心中理想的龍頭。

  2017年,「龍纏柱」亮相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黃祖全老人向記者分享當時照片,臉上仍是按捺不住的喜悅。紅色的龍攀爬在竹籤上,龍口大張,似有火焰要噴射而出,霸氣威武。「好多遊客都停下來拍照,圍成堆堆專門看我做這個,說明心血沒白費。」

  "壞」了規矩 打破「傳男不傳女」舊習

  黃祖全精心製作的「糖人」,名氣越來越響亮,在川東南小有名氣,成為內江的非遺代表之一。2012年,「黃氏吹糖人」被評為區級非遺項目;2015年,「黃氏吹糖人」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2018年,「黃氏吹糖人」入選省級非遺名單。

  近年來,黃祖全的「糖人」也沒少出過「遠門」。騰訊數字文創節、四川第二屆農民藝術節、第六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央視「美麗中國鄉村行」......翻開老人家的紀錄本,密密麻麻的文字一行接著一行,記錄著「黃氏吹糖人」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展覽。

  走到哪,火到哪,是「黃式吹糖人」的常態。「有一次,一位俄羅斯姑娘手上已經拿滿了東西,看到糖人後就目不轉睛,非要再拿一個糖人。」

  名氣有了,傳承也要跟上去。黃家的老規矩是「手藝不外傳,傳男不傳女」。隨著時代的變遷,老規矩漸漸不適用了。黃祖全也不再拘泥舊習,逐漸「壞」了規矩。

  他的愛人龍廷坤悟性頗高,嫁到黃家時便學了這門手藝,手藝也比較熟練,經常隨他一起擺攤。兒子現在做律師,也沒荒廢手藝。「除了複雜的龍還不能掌握,現在基本功也很紮實。」更讓黃祖全欣喜的是,不到五歲的小孫女已經能熟練地吹起糖球。「有時候比他爸爸吹得還要光滑圓潤。」

  現在,黃祖全老人經常應邀為社區、學校和農村展示「黃氏吹糖人」,教大家簡單的吹糖人技巧。「黃氏吹糖人」體驗館也即將裝修完工,市民體驗非遺文化也有了更方便的去處。

  「我有一個希望,他們在外地看到吹糖人的時候,能夠想到在內江還有一個『黃氏吹糖人』,想到家鄉還有這門手藝,我就心滿意足了。」(記者 鄭志浩)

相關焦點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傳統吹糖人藝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一櫃,一爐,一勺裡,即可。六安市非遺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向記者演示了她的家傳技藝,「第一步是熬糖,吹糖人必須用麥芽糖,這種糖純用糧食做成,沒有任何添加劑。熬糖的火也有講究,必須是暗火,不能燒得太旺,熬成糖稀後,就要溜糖。溜糖時用手指把糖一小塊一小塊地反覆揉捏,保證這一鍋糖都不生硬,接下來就可以吹了。」吹之前,要先製作一根吹管。
  • 吹糖!
    藁城西辛莊吹糖傳承人馬青旺:左手把上它,右手這樣,慢了就涼了,要快。我這拽小老鼠。我不能等你了,再等就涼了。記者:實在不行,實在跟不上,我這已經凝固了。失敗。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馬青旺說,他從17歲跟師傅學吹糖,到現在已經整整堅持了30年。馬青旺說,他的這30年,相對於吹糖藝術的歷史來說,其實還很「嫩」。據傳吹糖藝術的祖師爺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他在流落民間之後,被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以賣糖為生。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動物,小孩子爭相購買,於是,吹糖人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吹糖與麵塑技藝在香港
    吹糖與麵塑技藝都是運用食材塑形的手藝,前者揉合手揑和吹氣兩種技巧,而且要把握糖膠變涼凝固之間的幾分鐘內完成作品;後者則以手揑與雕刻為主,能精巧細作至滿意為止。糖古稱餳、飴、蔗餳、柘漿等,早已見載於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等文獻內。自南北朝以降,人們慢慢懂得從甘蔗提煉砂糖;及至唐宋時期,製糖技術漸趨成熟,在炎熱和潮濕天氣下也不致快速溶化,為製作糖塑奠下基礎。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民生微實事|「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9日,由和一社區黨委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只見老師用靈巧的雙手,把熱糖稀在手上和成團,扯扯拽拽,不一會兒就吹出了老鼠、蛇、牛等姿態各異的動物,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迫不及待地想要體驗一番。
  • 用樹葉吹出傳承非遺的心聲
    今年已75歲的他,仍往來於世界各地,只為讓更多的人了解樹葉吹奏,身體力行地將這項非物質遺產傳承下去。  第一次見到卓忠明,是在2019年11月25日,萬寧文藝輕騎兵巡演現場。一支用樹葉吹奏的曲子驚豔全場,一片普通無奇的樹葉,竟能發出如此美妙悅耳的音樂,人們無不驚嘆。  卓忠明祖籍萬寧市東澳鎮,其父在13歲時便遠渡重洋抵達馬六甲謀生。
  • 東光吹歌:
    家也是一方戲臺「一副銅鑼一個笙,一桿嗩吶吹一生……」在東光縣大單鄉窪裡崔村,有這樣一種悠揚樂音時常在迴響……在一片寬闊的田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光吹歌傳承人崔書琴和長兄崔書增,一個吹嗩吶、一個吹笙兄弟倆的換氣演奏嫻熟巧妙,以致於吹了個把小時都沒有歇息。東光吹歌——或高亢嘹亮或細膩婉轉的吹奏藝術,帶給人既粗獷奔放又溫潤如玉的感覺。
  • 央視新聞直播內江非遺
    12月15日晚,央視新聞《夜遊中國》欄目在川南大草原直播內江非遺,活動現場精彩紛呈,好評如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海和木偶劇團演員們一起現場表演《木偶書法》《木偶變臉吐火》《木偶長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石坪山歌也在現場表演了原創山歌。
  • 韓店村嗩吶吹「響」省內外
    韓店村男女老少拿起嗩吶都能吹上一曲,如今韓店村嗩吶藝人有300餘人。2015年9月韓店嗩吶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記者來到韓店村,用筆和鏡頭記錄了韓店嗩吶的現狀和發展情況。7月9日傍晚,在寶豐縣肖旗鄉韓店村的嗩吶廣場上,兩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賣力」地表演著。
  •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
    ▌吹糖人一腔熱愛,糖藝人生吹糖人,無疑是一抹甜蜜的童年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項古老的街頭技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一方小爐,一鍋糖稀,一把竹籤,一雙巧手,搓拉揉吹,妙趣橫生,為孩子們吹起一個又一個甜蜜糖人兒,為大人們吹開了蒙塵的中國歷史記憶。老人說,「我要把糖人吹下去,直到自己再也吹不動的那一天。
  • 吹「拐棍」、拉京胡、教鷯哥唱歌,多樣愛好讓老人成「明星」
    「這老人家挺厲害的,一根拐棍也能吹出曲子來,還挺好聽。」一位路人贊道。吹簫的老人名叫李祥華,今年81歲,是天壇公園裡的紅人,人送外號「吹拐棍兒的老頭」。他告訴記者,這根與眾不同的「簫」是自己三年前改造出來的。
  • 河南師傅表演「吹糖人」,一拉一捏吹出動物造型,小學生排隊要...
    近日,河南商報非遺文創學院持續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帶領惠濟區非遺傳承人,先後走進鄭州市開元路小學、鄭州市東風路小學、鄭州市實驗小學等多所學校,傳授非遺手工技藝,為學生們帶去了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糖畫老師從糖畫的起源、發展過程、影響等各方面向孩子們做了全面的介紹,並著重講解了糖畫的製作過程。吹糖人老師給孩子們吹起了老鼠偷油的糖人,掀起了活動的高潮。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吹糖人藝人據說宋代就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路金,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婆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塘寶塔、糖龜兒等等。
  • 80歲「口哨爺爺」苦練25年吹千曲:有人聽就吹下去
    80歲「口哨爺爺」真不是吹的  「我練習了25年,才能像今天這樣吹出完整的歌曲。」一隻麥克風,一個音箱,在北陵公園廣場上,演奏出優美的音樂聲,人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看似很普通的一支健身隊裡,有一位活寶老人和不一樣的樂曲讓這支健身隊而出名——這支健身隊的音樂都是從一個人的口中以口哨的形式吹出來的!  吹口哨的是一位80歲老人,被健身隊隊員稱為「口哨爺爺」,口哨爺爺能吹出上千首曲子,最大願望就是希望聽他吹奏跳舞的人心情愉快。
  •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一家三口各有絕活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這些曾經在街巷隨處可見的手藝如今成為稀罕玩意兒在長春公園益智親子園內的糖畫攤位前不少遊玩的家長和小朋友心生好奇不住讚嘆馬國俊帶著妻子和女兒一家三口一直堅守在傳承非遺的路上馬國俊畫糖人妻子高均梅捏麵人女兒馬雁吹糖人
  • 吹口哨吹出音樂節奏?這幾首歌讓人忍不住跟著一起吹
    吹口哨吹出音樂節奏?這幾首歌讓人忍不住跟著一起吹吹口哨是很多人都會的技能,但是能把口哨吹得又好聽又有節奏感就很難了,畢竟吹口哨的時候氣息並不是很穩。不過呢,總有一些非常厲害的作曲家、歌唱家和音樂製作人,把吹口哨這項技能練得出神入化,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們不但把吹口哨這項技能吹得有節奏而且還能讓我們不用自主的去學他們吹口哨的方式。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NO.1 Twisted Nerve這首音樂的作者是來自美國紐約的電影配樂大師Bernard Herrmann的作品。
  • 換糖 吹糖人
    叫子是幾寸長的竹管,頭上裝個哨子,竹管上開幾個孔,吹起來只用一隻手掩三隻孔,音調大致是1—2—3—2—3—2—1—。叫子不好聽,但很響,有穿透力,孩子一聽,就知道換糖的來了,紛紛在家翻破爛,找到東西跑去換糖。換糖的根據東西的價值,用一隻鐵刀在糖餅上定下大小位置,再用一小槌在刀上擊打,「當」的一聲,刀下的糖餅就裂開,一塊小糖敲下來了。小孩子除了敲下來的糖塊,連一些糖屑也拿走。
  • 哪莊的,嗩吶吹出了碭山,聞名全國
    「梨」是外鄉人談及碭山時最先想到的話題,而在碭山本地人看來,他們更離不開的是嗩吶。碭山是全國嗩吶之鄉,在這裡,嗩吶被老百姓視為重要禮器。婚嫁禮儀要嗩吶慶賀、生孩子吃喜面要嗩吶祝福、升遷慶壽要嗩吶捧場、老人仙逝要嗩吶送靈,碭山人的一生註定要與嗩吶相伴。除了地上吹的,碭山還要天上飛的,在未來碭山的某一區域內,一個別具特色的「航空小鎮」正在規劃。
  • 排骨米飯、高家糖球 青島市級非遺由他們傳承
    原標題:第四批青島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31人獲認定對於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僅是各種形式的文化、技藝的保存和發展,更是這座城市人文記憶的載體,串起了青島的精神脈絡。「高家糖球」傳承的是良心在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7個類別中,此次認定的第四批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31位,涵蓋了大家熟悉的膠州秧歌、茂腔、膠州剪紙、青島高家糖球製作技藝、寺後老燒鍋酒釀製技藝、古法花生油壓榨技藝,也有很少走到臺前的膠州吹打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