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氏家族簡介

2021-02-17 百家姓總公會

冼(Xiǎn 洗)姓:姓氏名稱,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據《姓氏尋源》載:「南海番禺多冼(又作洗,Xiǎn 音顯)姓,蓋高涼夷酋姓也。」按:晉有廣州參軍冼勁,明有弘治進士冼光,嘉靖進士冼桂奇,均廣東南海人。 二、遷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

  冼姓源流:
  1.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譜多說冼姓出自於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隨趙佗來南越,定居南雄珠璣巷,然後在宋代由珠璣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體過程如《嶺南冼氏宗譜》所說:「冼氏之先,蓋出沈子國,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註:今直隸正定府)。有名汭者,以義俠聞,為仇家所持,因秦法嚴,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趙佗將謫卒五十萬人戍五嶺,汭與佗同裡,且有舊,往投其帳。至嶺南,遂家焉。是為冼姓入粵之始。 …… 自此子孫蕃衍於嶺南。有居廣西者,不甚顯著,今鎮南關內有冼村,亦儼然一都會也。以廣東為大宗,分為二支:居廣州者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為高涼冼氏。雖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後。」


  2.出自洗姓,「冼(Xiǎn)」與「洗(Xiǎn)」的實際情況是改革以後洗(Xiǎn)姓多作「冼」,實際上,「冼」成為了原來正體字「洗(Xiǎn)」的通用簡化字,原來的正體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時要用原來的正體字即繁體字「洗(Xiǎn)」,今人應使用其通用的簡化字「冼」。


  3.壯、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涼少數民族姓氏。據萬震《異物志》說:「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裡。」這「數千裡」之地位於西江以南。在梁、陳、隋時,這一帶土著居民以俚人為主,也有後來分別稱為僮(壯)、瑤、黎人和漢人共居,他們的文化經過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遠古祖先名叫盤瓠,尊稱「盤王」。盤瓠是神農氏後裔高辛氏的女婿。據考古發現,在漠陽江上遊陽春地域,有從北而南一百多華裡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巖山帶。石山帶北段的凌霄巖風景區,於2004年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陽春凌霄巖國家地質公園」。在距今一萬五千餘年前後,石灰巖溶洞居住著先民部落,以漁獵為生,溶洞裡的文化層中埋藏著大量的各種古野獸遺骨化石。考古學家在陽春縣獨石仔巖洞發掘出舊石器晚期古人類文化遺址,經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鑑定,獨石仔巖洞深達2.5米的上中下三個文化層,距今為15350年至16650年。這個盤瓠部落的先民,在石器工具發展,以農、漁、獵為謀生手段以後,離開洞穴逐步向漠陽江、鑑江流域遷徙定居繁衍,稱為「狗郎部落」,所居村莊均稱「狗郎寨」,有的沿用到解放後,至今大都以諧音改稱高朗寨、高良垌等等。此區域的俚人和其後的僮(壯)、瑤人,均以盤瓠為祖先,以其狗頭人身的頭像為旗幟,北方的漢人訛音稱之為「高涼人」。秦始皇時進軍統一嶺南。嶺南之地土著居民稱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別稱為「山越」、「甌越」、「駱越」。戍軍中有一個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國的後代,和秦軍統領尉官趙佗是同鄉。沈汭(Ruì 音銳)被高涼部落的女首領招為夫婿,生兒育女,發展男系氏族,以嶺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 音顯),沈汭的兒子取名洗齊。從此世稱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見南越王趙佗,相談甚歡,趙佗遂命洗氏世守高涼。經秦、漢至晉,洗氏未留世系記載。洗姓人相傳:「沈改為洗,原因莫問。」到了清康熙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廣東冼姓入編西江房冼氏族譜,開始把「洗」姓書寫為「冼」姓,尊東晉時的冼勁為始祖。東晉元興年間,著名的清廉官吏廣州刺吳隱之以人格力量感化高涼俚人,召其首領冼勁率領部隊出為廣州刺史府中兵參軍。東晉元興三年,流賊盧循率眾攻廣州,冼勁領揚威兵五百人出戰,兵敗被執,罵賊不屈而死。劉裕受晉禪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廣州死難將領冼勁為曲江縣侯,以冼勁遺孤冼承烈襲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斡、文樞,文斡生企聖、企賢、企豪,文樞生企及(傑訛音),企聖生長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涼太守馮寶稱為冼夫人,是冼勁的六世孫女。冼氏在陽江西部的黃什河邊西岸建立冼村,由來已久。遠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在廣州屬下設立高涼縣,縣治遺址在今陽江市北的陽東縣大八鎮古城村,冼村在陽江北。高涼縣轄地包括恩平、陽春、陽江、電白、茂名、化州、吳川至廉江廣闊地域。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主孫權派呂岱為交州刺史,徵討高涼俚人,俚人首領錢傅(即洗傅諧音)戰敗歸降,因漢人不承認有「洗」姓,《三國志》以諧音寫為「錢傅」。吳主命洗氏部落從漠陽江東遷至漠陽江西,任命洗傅為「高涼西部都尉」,後改為高興郡(餘略)。冼姓望居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西南一帶。趙陀據其地建南越。漢武時再置。隋唐有廣州。隋為番州,南海郡)、高興郡(今廣東省化州市)。


  冼(xiǎn)姓,在全國約有人口83萬,在各姓中排第310位,佔全國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於今廣東、廣西兩省。廣東冼姓主要分布於茂名、湛江、廣州、陽江、江門、雲浮、肇慶、佛山和珠海等地。

  冼 勁:字元吉,號景忠,晉代廣東南海人,自幼讀書尚節操,為廣州中兵參軍。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十月,盧循起事圍困廣州,冼勁率揚威兵500人出戰,城陷被執。盧循欲釋而用之,冼勁不屈,遂遇害。刺史吳隱之上奏其事,義熙中追贈始興太守曲江縣侯,諡忠義。郡人思其德,崇祀鄉賢祠。清《志》廣東人物鹹推冼勁功績,故世稱南海冼族,位居嶺南人物一流。


  冼 英:冼夫人冼英是嶺南歷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她生於南北朝時期,是廣東高涼郡(今陽江一帶)人。她的家族「世為南越首領,部落十作萬家」(《北史·譙國夫人洗氏傳》),她本人15歲時就成為部落酋長。當時的羅州(今廣東省化州縣一帶)刺史馮融是朝遷派遺的官吏,因「他鄉羈旅」,故「號令不行」。馮融只得運用聯婚的方法,籠絡越人中的上層人物。他親自登山向冼氏求親。冼氏少年酋長冼英遂與其子馮寶成婚。從此,「俚人始相率受約束」。馮寶任高涼太守,冼夫人使協助他處理政務,「政令有序,人莫敢違」,人民安居樂業,「蕉荔之墟,弦誦日聞」。


  冼 光:字汝實,別號羅江,明代廣東順德鷺洲堡(今樂從鎮鷺洲村)人。弘治九年(1496年)成進士,為官前後二十年,以善斷冤案,見義勇為著稱。冼光當知縣時,微服出訪、智擒真兇,把一個受誣被前任判了死罪待秋決的青年當場釋放。當監察御時,有個商人被陷入獄,冼光不顧得罪有關官員,力排眾議,為其平反昭雪。老百姓便編歌謠:「民無冤訟、有冼燈籠、訟無滯屈、有冼三日。」來頌揚他。


  冼寶幹:清代書法家。廣東佛山人,晚清時任湖南沅陵知縣。書法和文章俱佳。民國初年總纂《佛山忠義鄉志》20卷,又修改撰寫《嶺南冼氏族譜》。有行書七言聯一副收藏於佛山市,聯語是:「茅君奕世仙曹貴;許椽全家道氣濃。」


  冼桂奇:字奕倩,號少汾,一號秋白。明代廣東佛山人,嘉靖進士,授工部主事。冼桂奇為官清廉,世稱其清風勁節。著有《問疑續錄》。在佛山鎮鄉紳冼桂奇的傳記裡 記 載有與此相關頗有意思的情節,據說冼桂奇受湛若水的指教探求人性之學,嘉靖十四年成為進士,授工部主事,調任南京刑部後不久辭官。時冼桂奇的母親陳孺人一聽說魏校發起搗毀淫祠,就將祖先崇拜的佛像投入水火之中,並申明如果神降災難下來的話,由自己來承擔,人們都說冼桂奇憑藉理學顯露頭角,很大原因是由於其母親的教誨。


  冼星海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曾用名黃訓(1905-1945)、孔宇,祖籍廣東番禹,出身於澳門貧苦船工家庭。1918年考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半工半讀時,就參加樂隊並擔任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員,還擔任指揮。1926年,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選修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音樂專科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鋼琴。此期間,發表有《普遍的音樂》等音樂評論。1929年夏因參加學 潮被迫退學後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丹第(V.D'INDY)學提琴,從師杜卡斯(Paul Dukas)學作曲理論與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肖拉·康託魯姆作曲班。留學期間,創作有《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國古詩》等十餘件作品。1935年畢業回國,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及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到1938年,創作有《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子大學兼課。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時,為光未然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寫下了這部名垂青史的音樂名作。並創作有《生產大合唱》等著名作品。1940赴蘇聯留學;次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無法回國,因生活艱苦,疾病纏身,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於莫斯科克林姆林宮醫院。在莫斯科病逝,年僅40歲。由於他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巨大貢獻,後來他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稱號。

  1、郡望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海郡(郡設於番禺)。隋開皇十年(590年),設於南海縣(縣署設廣州)。唐代,屬廣州都督俯。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屬廣東路。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廣東道廣州路。明朝洪武年(1368年),屬廣州俯。清代,屬廣東省廣州俯。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粵海道。1950年,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1983年,隸屬於佛山市。1992年,設立南海市,省直轄,佛山市代管。2002年1月8日,設立佛山市南海區。


  高興郡: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的高涼縣。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的高涼縣。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的高涼縣。三國·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分漢高涼縣立高涼郡,後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屑高涼、高興二郡地。 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併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高涼縣。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置羅州縣,縣治所在陵羅江口。屬廣州高涼郡。宋於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旋廢。齊再置高興郡,郡治所在高興縣(在今化州城,一說郡治宋和縣,亦在今化州南境),屬越州。郡轄地為今化州南部及吳川、廉江全境。梁大通中(527-529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轄境為今化州、吳川、石城全境,高州西南部,及與廣西博白、陸川、北流接壤地帶。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陳沿梁制不變。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所在今廣東省陽江市區西三十裡)。石龍縣屬高涼郡。


  2、堂號(缺) 

 

  〖冼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烈士豈受賊奴辱;
  夫人得膺譙國封。
  ——佚名撰冼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南海人冼勁,世代為武官。他任廣州參軍時,海寇盧循(曾任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攻城,城破後,他被抓獲,大罵盧循,被害。義熙年間,追贈為始興太守、曲江縣侯。下聯典指南朝隋韌嶺南少數民族女首領冼夫人冼英,高涼蠻酋豪族冼氏女,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其威望、功績遠勝於馮寶。高涼冼氏豪族,轄部落十餘萬。冼英自幼賢明,有勇有謀。與馮寶結婚後,她在部落中推行封建法治,以改造俚人的舊習俗。李遷士謀反,冼氏率兵會同高要太守陳霸先把李追殺至江西南康。後冼氏又為陳霸先建立陳朝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陳朝,冼夫人成為嶺南百越一方的重要支柱。馮寶去世後,其子馮僕年九歲,任陽春郡太守,實際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她把政務治理得有條有理,境內漢俚一家,不分彼此。後陳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冼夫人為聖母,保境安民。隋文帝遣書命其歸化於隋。冼夫人以統一大局為重,集首領數十人迎隋使入廣州,嶺南悉定,華夏統一。隋文帝冊冼夫人為宋康郡夫人。隋開皇十年,番禺王仲反叛,冼夫人遣兵會同隋將裴矩平亂,嶺南遂定。隋帝封冼夫人子馮盎為高涼太守,追封馮寶為譙國公,冊冼夫人為譙國夫人。仁壽初,冼氏卒,葬於電白電城山村。冼夫人的一生,對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嶺南民族的團結,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周恩來總理譽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附錄一:【廣東省高州市冼太廟楹聯】
  〖廣東省高州市冼廟〗
  廣東省高州市境內的冼廟有二百多座,遍布每個鄉鎮,構成了一幅幅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冼夫人文化景觀。它是高州乃至嶺南人民的珍貴財富。


  高州的冼廟為何那麼多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兩個方面。首先,得力冼夫人家族的顯赫地位和歷史功績。冼夫人幾十年的生活、戰鬥多在高州一帶,她平定叛亂,保境安民,促進民族融和,發展粵西經濟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奉為能「消災解難」、「保境安民」的「南天聖母」。她的後代馮盎等也為唐朝的政局穩定作出巨大貢獻。其次,歷代統治者為了緩和俚人的仇視和反抗,只好改用「以蠻夷治蠻夷」的羈縻政策。直到唐代,封建王朝對俚人都只是「羈縻而已,未能制服其民」。特別是明清兩代的統治者為了長久地實現國家的統一,以鞏固他們的統治,就利用冼夫人「忠君愛國」的思想來引導人民。所以從明朝起,各個州、郡、縣都有官府興建並有廟租作經費的冼廟。春秋二祭都由當地知府、知縣親自主祭。因而直接而廣泛地影響到民間。各個鄉村都籌資建廟,並設立有廟租作管理廟宇的經費,所以高州興建冼廟,供奉冼太夫人長盛不衰,歷千年之久。


  冼夫人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由統一的兩晉封建王朝,走向長期分裂戰亂,而後複合統一的時代。冼夫人順應歷史潮流,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協助朝廷治理嶺南,保證了嶺南地區長時期的和平穩定,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千百年來,不少人已把冼夫人當作「神」一樣信奉和敬仰。在高州各地的冼廟裡,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很多群眾為冼夫人上香、祭奠。高州境內的冼廟興起於隋唐,昌盛於明清,形成了高州「鄉鄉有冼廟」的人文文化景觀。冼夫人於隋代仁壽二年壽終後,由政府及她的兒孫率先在高涼郡治電白縣城(今高州長坡鎮舊城村)興建一座冼太廟,這是粵西建冼廟之始。至唐代期間,又在良德縣城建良德冼太廟,在高涼山建高涼冼太廟,在帥堂也建內設「帥將公堂」的冼太廟。明初,高州府治南遷茂名城(今高州城)後,冼太廟也隨之南遷,由高州知府石簡牽頭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於高州城東,稱為高州冼太廟。今高州舊城與高州城東的兩座冼太廟,都是由州官建立的。此後,高州民間便興起建冼廟之風。至今全市還遺存下來的歷代舊冼廟還有六十三座,加上民國期間及解放後新建的已超過兩百座。

  高州冼廟如此之久,不但反映了人們對冼夫人的崇拜和懷念,而且已形成了一種冼夫人信仰。這種信仰的核心,就是謀求社會安定,人際和好,即所謂「趨吉避兇」、「消災解難」。這種觀念貫穿於碑文、詩詞和楹聯中。如明代高州府通判吳恩所撰《重修譙國冼氏廟碑》說:「策勳三朝,保姓立氏。藩屏蠻服,不忘內志」,「世執共功,益昌其繼」。廟內的楹聯云:「擅籌略佐三朝鋤叛安良德被天南尊聖母;顯神靈扶一統為民護國恩垂嶺表仰夫人」,「以正氣還天地,有大勳於國家」。這就說明了冼夫人信仰形成的緣由了。


  冼夫人信仰,既不同西方的基督教、中東的穆斯林,也不同我國的儒、釋、道三教。它屬泛靈崇拜中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之類。冼夫人作為「保護神」,涉及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而言,主要包括福、祿、壽三大利益要求。冼夫人信仰已成為社區互動共有的文化資源。不管是否有血緣、親緣、地緣或業緣關係,也不論是城鎮居民或鄉村百姓,冼夫人信仰更多地成了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的祈求人生順遂、化解心靈困惑的一種精神寄託。中山大學葉春生教授著文說,這種信仰首先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團結,其次有利於群體奮發精神的升華,再次是有利於群眾心態的調適。但是,我們也無可否認,這種信仰已帶有濃重的歷史印記,有的地方把它引入迷信的歧途,形成了功利化的傾向。這是一般事物發展有正面和負面的必然,只要正確引導,就能使冼夫人文化形成為一股愛國愛鄉、團結奮進的凝聚力。


  高州境內如此眾多的冼廟,客觀地已經組成了冼夫人文化大觀,也是冼夫人文化品牌的民俗表現之一。所以一千四百多年來,冼夫人文化這塊瑰寶才一代代地流傳下來,不致於被歷史所湮沒。
  
  〖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
  高州市冼夫人廟位於高州市區東部,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廟分三進,總深49.5米,闊13米,正殿有冼夫人像,廟後馮公廟為冼夫人丈夫馮寶廟宇。國家領導人曾給予冼夫人高度評價和重視。周恩來總理稱冼夫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2000年2月20日下午,江澤民同志親臨廣東高州市冼太廟視察,號召大家學習冼夫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精神。海南、廣東、廣西、香港都建有冼夫人廟,甚至越南和馬來西亞也發現了冼夫人廟。海南全省有50多個冼廟,數海口新坡鎮的冼太夫人廟規模最大。新坡冼太夫人廟,俗稱「梁沙婆廟」,初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當時是海南島100多個冼廟中規模最大、參拜人數最多的冼廟,由明代進士、湖廣巡撫提督軍門梁雲龍創建。1989年,冼夫人紀念館在冼夫人廟舊址建成並對外開放。紀念館面積283平方米,造型大方,氣勢雄偉。屋頂為重簷式,鋪蓋金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館的正門上分別鑲嵌「巾幗英雄」、「嶺南風流」、「千秋懿範」等大匾額,格外引人注目。大廳正殿上,有冼夫人的彩繪,尺寸與真人相仿,身穿袍套,神採奕奕。其前入置香案、八仙桌和落地香爐,兩側陳列古代八種武器。


  威鎮邊疆,流芳百世;
  恩施嶺表,綱目三書。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寶筏慈航普渡同欽閩粵;
  筆峰鑑水宏庥永在江山。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賚繡宣猷海邦中,聖母建桓文事業;
  彩豪承佑天闕下,鯫生覲堯舜光華。
  ——清·楊頤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楊頤,字子異,又字蓉浦,高州廣潭村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改翰林院吉士。出仕二十餘年,官至副都御史,兵工兩部左右侍郎,會試大總裁。清代,論官階高州以楊頤最高。


  大旆仰聲靈,想當年績著三朝,屢承天眷;
  中衡慚職守,幸此地風清群醜。總值神庥。
  ——餘鴻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擅籌略佐三朝,鋤叛安良,德被天南尊聖母;
  顯神靈扶一統,為民護國,恩垂嶺表仰夫人。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兩郡顯奇勳,仰瞻巾幗英雄,冠六朝百十年人物;
  群生蒙厚澤,永冀神靈赫濯,護五嶺二千裡江山。
  ——清·陳蘭彬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陳蘭彬,吳川人。清朝禮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光緒重修高州府志》總纂。中國首任駐美、古、秘國大使。


  誅歐陽紇,佐陳霸先,功烈照常民,詧奉馨香綿百世;
  前南越王,後東莞伯,英雄昭史冊,天生巾幗共三人。
  ——清·文星瑞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文星瑞,字樹臣,清道光年間舉人,廣東省潮州府代理知府文晟之子,官至觀察使。


  戢四百峒蠻酋,平遷誅紇、討智除宣,烈炳三朝青史;
  經三千年封號,清福顯應、柔惠郡君,慈佑百代蒼生。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當年保障雄州,賚繡遙馳,到處左壺右簞、前歌后舞;
  此日匡扶小子,羸師再振,依舊南遮北禱、東蕩西除。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斂輯宗淵,以孝昭明節義,以忠賚繡錫殊榮,採邑至今留故裡;
  懷集遐邇,用仁教幹禍亂,用智紫陽書特筆,姆儀豈但作夫人。
  ——清·王之春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聯


  王之春(1842-1906),字爵棠,又名芍棠,號椒生,清泉縣(今衡南縣泉溪鎮獅子坪)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十二月初一生。出身文童,嘗投都中為書役,弱冠入湘軍,參贊霆字營戎幕,後隸彭玉麟部。升為通判。歷任廣東、湖北、四川布政使,山西、安徽、廣西巡撫,出使過俄、法,遊歷過英、德和日本。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王之春曾聯絡鄭觀應往說泰國夾攻法國。因故中止,後以防守欽廉,二州有功,授廣東督糧道,升廣東布政使。光緒十七年,他在廣東布政使任內,接待過沙皇世子尼古拉二世。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瀑發。次年,奉命以頭品頂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赴俄國弔唁俄皇亞力山大三世逝世和慶賀尼古拉二世登位,時「朝議遣之春使俄唁賀,實欲借俄之力以制倭人」,但「之春使者未還,而《馬關條約》已就。」《馬關條約》使中國蒙受空前未有的奇恥大辱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也使清廷內部極度不安,大部分人主張改議,於是王之春再受命由俄赴巴黎,與法國商訂密約,引法國出面幹涉,俄、德、法三國為維護其在華的利益,聯合照會日本,迫使日本放棄了遼東半島的領權。王之春平生以熟悉洋務自許,他走出「天朝」,放眼世界。正視現實,熱心洋務,光緒六年(1880年),撰寫成《國朝柔遠記》二十卷,記述了清代自順治元年(1644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外交歷史,爾後,他遊歷日本長崎、橫濱,熟悉了沿海一帶的地理,在書後附有《瀛海各國統考》、《蠡測卮言》十三篇及環海總圖、沿海輿圖、三島(臺灣、澎湖、瓊州)分圖、天下四海總圖等。在書中綜述清朝的外交歷史,繪製出各國地理概況,其目的在於使辦洋務者能懂洋務,莫讓利已之徒以洋務作利已的工具。王之春在歐洲一些國家「周閱工廠,訪其現制,察其異同」,認識到各國政教亦大有可觀,對國內的許多弊病更有洞察,回國後,向朝廷上書自強新政八條:一鐵路、二軍制、三變通科學、四造就人才、五籌款項、六重工商、七礦務、八交涉。積極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華洋合辦」一時頗負時譽。


  一郡主君,雄州獨據,部領百粵蒼頭,想當年般般效順輸誠,佐梁朝、輔陳室、匡隋氏,常訓子孫雲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好心,忠肝義膽,發出緯地經天蕩寇除氛,樹成豐功駿烈,請試勤披汗,簡更任遠覽鼎鍾,曾幾見娘子將軍胸藏豹,略安車繡職幹虎臣,合一身論德而頌不輟工,統數世書勳而筆無停史;


  萬家香火,金像莊嚴,廟享千秋血食,直至今赫赫威靈顯應,扶社稷、護國祚、庇民生,疊奉帝詔曰予嘉,乃丕績封爾太夫人,春冬蒸常,使令官主祀箋題石刻時,傳嶺海謳思閒,嘗仰溯元宗,每為靜搜神記真,可與竹林水月救苦觀音,渤海慈航濟人聖母,連兩大元功而天將比壽,普四照恩澤而日可齊光。
  ——清·陳蘭彬撰廣東省高州市冼夫人廟[冼太夫人座]聯(117=117=234字)
  
  〖廣東省高州市高涼山冼太廟〗
  據《輿地紀勝》云:「高涼山在廣東茂名縣東北。本名高梁山,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改梁為涼。漢高涼縣蓋置於山下。」文中的「茂名縣」,即今天的高州市。高州市曹江鎮有一座高山,名叫高涼山。此山雄偉壯麗,風景優美。山中奇珍異果,清泉怪石,遠近聞名。古代藉助於這座名山的稱呼,在山下建立郡縣,取名高涼郡(縣)。這是「高涼」名字由來之始。《茂名縣誌》(清光緒版)載:「高涼山在縣北五十裡,高百餘丈。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因名。高涼郡名本此。」《縣誌》又載:「山半有高涼庵,祀冼夫人。庵後有大石一片,高七八尺,曰觀音石。有慄樹,大可合抱,結實離離,珍味獨異,秋風起摘,其名曰高涼風慄。庵右有井,泉極清冽。前有大石豎起,劃然中分,曰試劍石。山之過峽名馬鞍坳,有石卓立山麓,方廣尋丈,上有大字數,石黑字白,皆古體不可識,遠望之則字勢飛舞險勁,亦奇蹟也。」從以上的歷史資料可見高涼山風景獨特,遠近聞名,因取名高涼,故山上山下的許多景點也以「高涼」冠名,如古建築冼太廟稱「高涼庵」、古慄樹稱「高涼風慄」等等。因此可以認定,高涼郡名是因高涼山而名,「高涼山在茂名縣北五十裡」,即今之高州市曹江鎮銀塘村境內。


  誠敬夫人人誠敬;
  高涼郡主主高涼。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高涼山冼太廟聯


  報國家非為賜物;
  願子孫常存好心。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高涼山冼太廟聯


  女中豪傑,萬代景仰;
  巾幗英雄,千秋流芳。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高涼山冼太廟聯


  朝三代維護江山一統;
  轄八州撫綏民族融雍。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高涼山冼太廟[大門]聯


  慈母本慈心,遺愛與高涼萬古;
  佑民兼佑國,豐功著綱目三書。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高涼山冼太廟聯
  
  〖廣東省高州市石龍鎮船嶺冼太廟〗
  在石龍鎮平鬥村委會平鬥村的大拜河邊,有一座東西走向、長約600米、寬約50米、其形似船的山坡,當地人稱船嶺。從船嶺北邊可清楚地看到嶺腳基本上是用三合土和河卵石壘築起的,最高處達4米;船嶺東北邊有一引水道(後人所為),其壁正好現出船嶺的橫剖面,由此可見壘砌的痕跡。嶺南邊也有壘砌的河卵石。由於這河卵石壘砌物體長期受水浸蝕,已有部分坍塌,但保留下來的還相當牢固。河卵石壘砌物體與上面的泥土有明顯的分界線,由此可推斷出該嶺上厚約三至四米的泥土是在築好河卵石後再鋪蓋上去的。該嶺地勢比較平緩,上面的21棵古荔枝樹老態龍鍾,有的樹身上穿了很多孔,有的樹幹已成空心,有的只剩下樹皮層,但這些樹依然鬱鬱蔥蔥,上面還掛滿了荔枝。古荔枝樹種植的年代相當久遠,這更為船嶺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船嶺東南邊的一個形似磚窯的泥制弧形建築,弧邊牆厚約30公分,弧內徑4米,「窯」口口徑約有50公分。嶺北部有一個用砌磚圍成的半圓形空地,空地前面也有一個崩塌的硬土建築物,當地人叫這為「鬼窯」。據當地群眾反映,船嶺北邊不遠處原有一座掛有「慈佑宮」牌匾的冼太廟。船嶺的周圍原來還有坑祠、老祠、九進祠三間祠堂。


  慈祥高郡子;
  佑庇越邦時。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石龍鎮船嶺冼太廟聯
  
  〖廣東省高州市長坡水庫石骨冼太廟〗
  石骨冼太廟位於長坡水庫大壩的北端下坡,廟外有一圓拱牌坊。這座廟為單間兩進水泥仿古建築,飛簷鬥拱。正殿中間為冼夫人,右間為天后、王母,左間玄天,右殿為觀音,左殿康皇大帝、關聖帝君,左側牆為甘盤祝三先鋒。廟管說,他每月上來兩次看管廟宇,大家輪流來,沒有什麼報酬。廟在以前的石骨墟,石骨墟被水淹沒後,一直沒有重建,直到改革開放後,水庫管理局只給了這山坡邊一小塊地方,所以無法重建以前的輝煌,資金也是一個問題。以前石骨墟,冼太廟、天后廟、觀音廟、文武廟、玄天廟都是獨立的廟宇,(也可窺見當時石骨墟經濟文化的繁榮,石骨墟為舊時茂北第一大墟鎮),現在只能統統供奉在一個廟宇中了。高州的天后信仰地域分布十分廣泛,為什麼如此,是不是與福建移民有關係,文化的傳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巾幗英豪,匡國庇民蔭桑梓;
  慈佑聖母,錦傘奇勳庶沾恩。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長坡水庫石骨冼太廟牌坊聯


  三朝浩封,偉績豐功昭史冊;
  八州拱戴,保境安民顯神威。
  ——佚名撰廣東省高州市長坡水庫石骨冼太廟門聯
  
  〖廣東省高州市根子鎮浮山冼太廟〗
  冼太廟位於浮山龍鬚巖下,該廟始建於宋代,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是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冼太廟總建築為400多平方米,奉著冼夫人彩色雕像,栩栩如生。廟前對聯為清代舉人黃雅川所題,在主殿正門上方,有一橫匾,上書「浮山慈雲」,字形行體,筆畫蒼勁,與浮山之雄奇險峻溶為一體。多年來,冼夫人的巾幗英雄形象備受世人景仰,因而浮山冼太廟也吸引了大批來自周邊各地的信男善女朝拜,香火鼎盛。


  門對三官,官階亦顯;
  神臨兩縣,縣境鹹安。
  ——清·黃雅川撰廣東省高州市根子鎮浮山冼太廟門聯
  
  〖廣東省電白縣山兜鄉丁村冼太夫人廟〗
  冼太夫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英雄,她多智謀,善用兵,與丈夫同理政事,統率二十四郡兵馬,屢立大功,被封為「譙國夫人」。電白、化州、高州等地都建有冼太夫人廟。現在廟內詩聯各抒不同情感。傳說冼太夫人的娘家在今電白縣山兜鄉丁村,在入村的一平原地方,建有一座冼太夫人廟,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廟內掛有許多對聯。廟後一片叢林的草地上,有冼太夫人墓,豎有約五米高、一米寬的墓碑,寫著「隋朝譙國夫人墓」七個大字。


  隋朝女將功無二;
  譙國夫人賴有三。
  ——佚名撰廣東省電白縣山兜鄉丁村冼太夫人廟聯
  
  〖廣東省化州市冼太廟〗
  在化州市建的冼太廟上千座,較為知名的有:


  南安冼太廟:位於化州市長岐鎮南安圩的南安。始建於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廟的縱深為26米,寬20米,佔地面積520平方米。


  宏道冼太廟:位於化州市同慶鎮悅義管理區宏道村。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廟縱深為4米、寬13米,佔地面積52平方米。


  那務冼太廟:位於化州市那務鎮那務圩。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廟屋縱深為30多米,寬16米,佔地面積480多平方米。


  下郭冼太廟:位於化州市下郭區松木嶺,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初年,廟屋縱深7米、寬13米,佔地面積91平方米。


  帷幄決勝籌,巾幗英雄真第一;
  涕淚迎新招,藩垣氣節更無雙。
  ——佚名撰廣東省化州市冼太廟聯


  正氣凜然,想當年帷幄運籌驚賊膽;
  英風猶在,欣此日中華一統感天心。
  ——佚名撰廣東省化州市冼太廟聯
  
  〖廣東省良德古縣冼太廟〗
  良德古縣坐落於高州北部(今東岸鎮)。這裡是黃塘河與軍墟河的匯合點,是片方圓數百畝的大盆地。由於這裡的位置處於古代高州南北水陸交通要衝地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朝民族首領冼夫人,曾長期在這裡屯兵防守,操練兵眾,嚴密地控制著這一帶的戰略要地。由於這裡長期駐軍,使這裡附近一帶的地名,都與軍事活動有關,如在良德坡北部幾公裡處,有個集鎮名軍墟,沿鎮而上,還有軍屯、軍營、軍堡等地名。這些都是古代各種軍事活動有關而命名的特殊地名。古代也在這裡設置郡縣治所,使這裡成了高州地區北部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良德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高涼縣起,一直是高涼縣地,隸屬高涼郡,並長期為高涼郡治所,至宋開寶五年(972年),良德縣併入電白縣時止,共歷時1083年。從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設置務德縣屬瀧州時起至唐武德六年(623年)還屬高州止,只有短暫的65年。良德隸屬高涼郡(今高州市)時間卻長達1018年。


  良稱女將;
  德配坤輿。
  ——佚名撰廣東省良德古縣冼太廟聯


  聯以鶴頂格嵌「良德」古縣名(下同)。
  良心即是好心,當年重一統春秋,顧中央威信;
  德育完成智育,今日奉六朝勳業,保百粵安寧。
  ——佚名撰廣東省良德古縣冼太廟聯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增江冼太廟〗
  廣東省高州市城中的冼太廟建於明代,有400多年歷史,是目前最盛最旺的冼太廟;還有位於長坡鎮舊城冼太古廟,是最早祭祀冼太夫人的廟宇,舊城古稱電白郡,是冼太夫人和其夫馮寶的執政地。據說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增江冼太廟的火種就是從這裡引取的。增江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最大的華人新村之一,這裡也是神廟林立,佛道不分,民間信仰旺盛的所在。


  冼聖母,生長丁村,受封高涼,歷事三朝,彪炳功勳昭百世;
  太夫人,位居離卦,序居中女,名留萬古,甘甜雨露蔭千家。
  ——佚名撰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增江冼太廟聯  


  〖嶺南冼姓的來歷〗
  沈汭,字擴子,直隸上谷郡東垣縣沈家集人。(秦時之東垣縣,漢代改為真定,為真定國治地;宋、金以後又改為真定府治,故城在今河北省正定縣南。)原是沈國姬聃之苗裔,戰國末年,傳至沈汭這一代,父母早喪,戰亂頻仍。燕趙諸地,烽煙處處,沈家集亦遭兵燹波及,廬舍成墟。因此沈汭童年時代,寄住於外祖父趙懷德家。趙懷德有一位堂侄趙佗,生得臉如古銅,手長過膝,兩耳垂肩,為人聰明絕倫,年紀長於沈汭幾歲,兩人一見如故,訂為莫逆之交。後來年事稍長,沈汭別過外祖,返回沈家集祖居,躬耕隴畝,重整家園。因為地廣人稀,農產豐足,遂成小康。沈汭從小天資聰慧,善擊劍,喜讀書,且生性任俠好義,鋤強濟困,專打不平,更樂於為地方排難解紛。沈汭家業雖非富有,但門下食客不少,在上谷郡一帶,英名遠播,人們替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小孟嘗——沈汭」。


  沈汭早年曾拜在當地一位宿儒蔡文達門下,攻讀經史,後來又禮聘一位當代武林怪傑「雲中子」為師父,平日習文練武,孜孜不倦,到了25歲,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當時強秦壓境,燕國岌岌可危,沈汭雖然是一個愛國志士,可是自忖其個人力量有限,難挽狂瀾,決定暫時隱居家園,以待時機。但對於維持地方秩序安寧,極為努力,因之甚得鄉民敬重。


  秦始皇併吞六國之後不久,定都鹹陽。初時劃定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則增至四十八郡,每郡所轄縣份不一,盡收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金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沈汭祖籍直隸上谷東垣,該處正在燕趙之交,四方文人俠士往來探訪沈汭者,多從水路而來,因該處流域沿河治安良好,乃沈汭平時努力維持,戰亂頻仍的時候,此河猶保寧靜現狀。鄉人均感沈汭之功,遂稱該流域為「汭河」,以為永久紀念。


  一日,沈汭在後園亭子裡宴客,喝了幾杯之後,酒酣耳熱,舉目有山河之異。他緬懷往事,感念亡國之痛。其中有一燕人,姓高名漸離,憶友傷時,悲憤無已,乃霍然抱築起舞,高歌荊軻《易水上》詞一闋。原來高漸離過去曾與荊軻友善,常偕飲於燕市,二人擊築高歌,旁若無人。後荊軻徇燕國太子丹之請,冒死前往行刺秦皇,詎料行刺不遂,被戮。秦皇大怒,詔令王翦領兵滅燕,並嚴令捉拿荊軻生前友好。高漸離獲知事情不妙,乃遁跡東垣,作沈氏門下食客,沈汭知其來意,遂優待之。高漸離在沈家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到了京都鹹陽,以擊築技藝高超,得獲秦始皇接見。高以為有機可乘,乃預將毒鉛暗置築中,進撲始皇不中,高反被殺。秦廷知高此舉必有預謀,遂下令追查。迨後查知高曾住沈汭家很久,與沈汭密談多時,沈汭於是犯有主謀嫌疑。幸東垣縣令王國恩,早歲與沈汭結為拜把兄弟,乃即遣人通知他離家暫避,並將案情掩過。這時,秦皇命蒙恬的部將周幹城協同新任南海郡尉任囂,率領步卒5萬,徵集中原百姓50萬,移駐南方,開發邊陲,寓兵於墾,同時戍守五嶺。新任南海郡之龍川縣令趙佗,原是沈汭童年摯友,亦準備隨同大隊前往接任。沈汭知趙佗不日要走馬上任到龍川縣去,思量如果能夠隨同大隊前往,總比匿居燕地為好。


  主意既定,即往見趙佗,將本意說出。趙佗聽了沈汭之言後,曰:「不成,沈汭正是朝廷要捉之人,如發現同行,豈不誤事?」沈曰:「可以將沈字減去右邊一勾,左邊一點,中間加一畫,變成『冼』字。如此一改,只要你肯通融,不就可以了嗎?」沈汭說完之後,即執筆將「冼」字寫出。趙佗於是答允沈汭照此改名換姓方法,混入移民隊中。沈汭後來到大庾嶺之南,在「珠璣巷」落籍,成為嶺南冼氏門族始祖。沈汭在嶺南「珠璣巷」落籍4年之後,始皇死,天下紛亂,同時南海郡尉任囂亦死。龍川縣令趙佗兼行南海尉事未幾,自稱南越武帝。


  沈汭長子冼孟程,少好讀書,一如其父。曾撰歷代兵法一帙,名為《行軍擇要》,當時武士競傳之,甚有聲譽。南越武帝(趙佗)聞其名,且知系好友沈汭長子,闢為長沙界守御。迨後漢高祖派陸賈勸服趙佗歸漢,立佗為南越王,佗以冼孟程守御長沙界有功,擢為南海水軍副都督,並任其子冼好謀為橫浦令。


  冼好謀,字奉朝,少有大志,漢高祖十二年,南越王趙佗任其為橫浦令,至孝惠帝七年,遷宿衛都尉。此時漢高祖已崩。呂后弄權,趙佗復稱南越武帝,呂后遣將軍隆慮侯灶發兵擊佗,佗命冼好謀領兵二萬御之,未及戰,漢兵因不服水土,疲不能逾嶺,遂退。諸部曲欲追之,冼好謀止之曰:「漢兵勢大,九州歸其七八,今其不服水土而退,乃越地生靈之萬幸,若再追之,恐貽越之後憂,且自相保,待籌謀得宜,兵精糧足,自有另議。」遂奏捷於佗。佗問戰狀,其部下以好謀不追對。佗曰:「不意此後生有此奇見,真萬全之計也。」即拜好謀為左部龍標大將軍。


  漢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沈汭已是91歲了,他臨終的時候,把當年改姓的情形說出,並囑後人勿與沈氏通婚。自是冼族子孫繁衍於嶺南,亦有分居於廣西者,以鎮南關內冼村為最顯著,儼然一都會也。冼氏以廣東為大,居廣東者為南海冼氏。


  至晉朝忠義公而望族益著,此時距離冼氏開族時間已631年。忠義公冼勁,字元吉,號景忠,南海人,自幼讀書尚節操,為廣州中兵參軍。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十月,盧循起事圍困廣州,冼勁率揚威兵500人出戰,城陷被執。盧循欲釋而用之,冼勁不屈,遂遇害。刺史吳隱之上奏其事,義熙中追贈始興太守曲江縣侯,諡忠義。郡人思其德,崇祀鄉賢祠。清《志》廣東人物鹹推冼勁功績,故世稱南海冼族,位居嶺南人物一流。


  編後記:本文原刊香港《春秋雜誌》,現予以刪節轉載。作為野史談資,未必完全可信,聊供參考而已。作者「嶺南人」,乃是泰國華裔作者符績忠,現任泰華寫作人協會副會長,祖籍海南文昌,擅長詩歌創作,多篇發表於《香港文學》,國內《華人世界》雜誌曾刊載其作品。
  
  〖巾幗第一人:冼夫人〗
  冼夫人(512-602年),廣東南部越族人,是梁、陳、隋三朝時期嶺南部落首領,史稱譙國夫人。


  冼夫人於梁天監十一年(512年)生於高涼郡冼氏家中,相傳她本名阿英。史書記載她家:「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義結於本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強,侵掠傍郡,嶺表苦之。夫人多所規諫,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隋書譙國夫人傳》)。


  梁大同元年(535年),冼夫人二十四歲時,羅州刺史馮融聞冼夫人有才識,便讓其子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太守馮寶娶其為妻。馮融原為北燕苗裔,其先馮業率眾浮海南來,定居新會,歷任牧守,三傳至馮融。由於是外人,所以馮融不為高涼答所信服。冼夫人到後,誡約本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每當她與馮寶處理訴訟案時,對本族犯法的人,也是依法辦事,不徇私情。這樣,馮氏在當地的威信建立起來,「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隋書·譙國夫人傳》)。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投降了梁朝的東魏大將侯景在壽陽復又反叛梁朝(參見侯景之亂)。梁朝按羊侃的計劃應在採石礬堅拒叛軍渡江,另以一支精銳的部隊襲取壽陽,斷其歸路,這樣叛軍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其計,卻以與侯景有勾結的臨賀王蕭正德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蕭正德表面忙於備戰,暗地裡卻以大船數十艘資敵,於是侯景順利渡江,將梁武帝圍困臺城。


  時廣州都督蕭勃徵兵援助解圍,高州刺史李遷仕稱疾不肯前往,卻派人召馮寶。馮寶欲往,被冼夫人阻止,他說:「刺史無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詐君共為反耳。」馮寶問其故,冼夫人又說:「刺史被召援臺,乃稱有疾,鑄兵聚眾,而後喚君。今者若往,必留質,追君兵眾。此意可見,願且無行,以觀其勢」(《隋書·譙國夫人傳》)。


  幾天後,李遷仕果然舉兵反梁,遣主帥杜平虜率兵入灨石,與侯景呼應。冼夫人認為:「平虜,驍將也,領兵入灨石,即與官兵相拒,未得還。遷仕在州,無能為也。若君自往,必有戰鬥。宜遣使詐之,卑辭厚禮,雲身未敢出,欲遣婦往參。彼聞之喜,必無防慮。於是我將千餘人,步擔雜物,唱言輸賧,得至柵下,賊必可圖」(《隋書·譙國夫人傳》)。馮寶依計而行,李遷仕果然信以為真,不加防備。冼夫人便親率千餘人「步擔雜物,唱言輸賧」(《隋書·譙國夫人傳》),前往大皋口。至灨石,突然出擊,大勝,李遷仕敗走保於寧都。冼夫人乘勝與長城侯陳霸先的部隊會合。回來後,冼夫人對馮寶說:「陳都督大可畏,極得眾心。我觀此人必能平賊,君宜厚資之」(《隋書·譙國夫人傳》)。這些見解,顯示了冼夫人的善識時務和軍事才智。


  此後,陳霸先與王僧辯合力擊潰侯景,湘東王蕭繹在建康即位,但不久被西魏政權打敗,陳霸先乘機於陳永定元年(557年)代梁稱帝,國號陳,是為陳武帝。


  陳永定二年(557年),馮寶去世,嶺表大亂,冼夫人安撫百越各部,使境內安然無事。並派自己的兒子,年方九歲的馮僕率百越首領去丹陽。陳武帝拜馮僕為陽春郡(今廣東省陽江一帶)郡守。


  陳太建元年(569年),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把馮僕召至高安,企圖拉他一同反陳。馮僕派人告知母親。冼夫人得知後說:「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隋書·譙國夫人傳》)。遂發兵拒境,率百越諸部與陳朝派來徵討的將領章昭達內外夾擊,使歐陽紇軍潰被擒。馮僕因母親平叛有功被陳霸先封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任石龍(治在今廣東化州東北)太守。冼夫人被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賚繡幡油絡駟馬安車一乘,給鼓吹一部,並麾幢旌節,其滷簿一如刺史之儀。


  陳至德年間(583-586年),馮僕卒。隋開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師攻陷建康(參見隋滅陳之戰),陳朝滅亡。雖然隋文帝統一中國,但嶺南地區尚未歸附,當地共奉冼夫人為「聖母」,以保境安民。


  隋文帝派江州總管韋洸安撫嶺南,被陳將徐璒阻於南康。韋洸至嶺下,逡巡不敢進。晉王楊廣命令被俘的陳後主寫信給冼夫人,「諭以國亡」,讓冼夫人歸順隋朝。隨信還有冼夫人當年所獻犀杖及兵符為證。冼夫人見後,確知陳亡,於是她「集首領數千,盡日慟哭」(《隋書·譙國夫人傳》)。並派其孫馮魂率部迎韋洸入廣州。至此,嶺南悉定。馮魂因被隋朝封為儀同三司,冼夫人被冊為宋康郡夫人。


  十年(590年),番禺將領王仲宣舉兵反隋,嶺南很多首領也起兵響應。王仲宣圍韋洸於廣州,駐軍衡嶺,韋洸中流矢而卒。冼夫人遣其孫馮暄將兵救廣州,馮暄因與王仲宣的部將、瀧水(今廣東省羅定)豪門陳佛智關係親密,按兵不動,貽誤戰機。冼夫人發現後,大怒,將馮暄問罪下牢,改派另一孫子馮盎出討叛軍,與隋官軍鹿願會師,共敗王仲宣。平息後,冼夫人披甲乘馬,親自護衛隋招撫專使裴矩巡撫各州,嶺南遂定。當時隋文帝對大臣高熲、楊素說「韋洸將二萬兵不能早度嶺,朕每患其兵少」(《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七》)可見冼夫人的決斷對全局影響之大。


  這時冼夫人八十高齡。隋文帝為冼夫人的舉動讚嘆,特降敕書慰勞。獨孤皇后也賜她首飾及宴服。其孫馮盎因協助隋軍平叛有功,拜為高州刺史,次孫馮暄也被赦,拜為羅州刺史。馮寶被追贈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冼夫人則被冊封為譙國夫人。並「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給印章,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隋書·譙國夫人傳》)。從中不難看出隋文帝對冼夫人器重。


  隋文帝特下詔書慰勉冼夫人:「朕撫育蒼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而王仲宣等輒相聚結,擾亂彼民,所以遣往誅翦,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遂令孫盎斬獲佛智,竟破群賊,甚有大功。今賜夫人物五千段。暄不進愆,誠合罪責,以夫人立此誠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隋書·譙國夫人傳》)。殷殷之意,溢於言表。


  冼夫人把梁、陳、隋三朝所贈禮品,分三庫保管,每逢過年過節,她總要取出展示在庭中。並對子孫們說:「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願汝皆思念之」(《隋書·譙國夫人傳》)。


  隋朝建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冼夫人坐鎮嶺南地區以外,更由朝廷派趙鈉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趙訥貪虐害民,嶺南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遣長史張融上書朝廷,予以揭發,使趙訥得到制裁。文帝降勅委託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不顧年高,親載詔書歷十餘州,宣述聖旨,撫慰當地民眾。朝廷因冼夫人揭發趙訥及安撫民眾有功,賜夫人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贈(馮)僕為崖州總管、平原郡公。


  仁壽二年(602年),冼夫人去世,享年九十一歲。朝廷賻物一千段,諡曰誠敬夫人。今人王興瑞有《冼夫人與馮氏家族》一書,對有關事跡多所考訂。
  點評:冼夫人以邊睡番族歷事三朝,為人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使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是中國女性的傑出代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關注後查看您的姓氏起源

相關焦點

  • 耶律家族簡介
    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史·國語解》記載:「耶律和蕭兩個姓,以漢字書者曰耶律、蕭,以契丹字書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國語解》記載:「移喇曰劉,石抹曰蕭」。以上是正史對耶律氏兼姓劉氏的相關記載。
  • 神氏家族簡介
    神姓家族第一文獻淵源記載 神姓來源於元代蒙古族,明太祖推翻元朝期間,被蒙古統治階層長期壓迫歧視夠了的各地民間漢人群眾裡,有不少人為了洩憤、吐雪怨氣,採取了過火報復行動,反過來大殺「韃子」(對蒙古族、色目人的不尊重稱呼)。有一家蒙古人,在劫亂中黑夜逃到丹徒南鄉,躲在一座荒山破廟神龕裡,得以倖免於難。
  • 劉氏家族簡介
    簡介凡是姓的字是劉的人均屬於劉姓或劉氏。劉姓是當今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姓氏。在古代,劉氏特指姓劉的未婚女子或改姓夫姓劉的婦女。近現代以來,姓與氏的概念一般不作區分。劉姓,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有9000多萬,稱得上是「遍地劉」。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布於彭城、中山、長沙、南陽、天水、東平等十五處之多。
  • 甄氏家族簡介
    隨著歷史的發展,無極甄氏家族有若干支脈向四方藩衍移徙,宋代甄舜河率族南遷就是一例。源流一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的時候,舜帝品德高尚,處處以身做則。當他聽說東夷部落的燒陶技術落後的情況後,就親自到東夷部落去幫助燒陶。
  • 左氏家族簡介
    源出六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屬於文化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綽羅斯氏,源出厄魯特蒙古喀爾喀中路二旗,即外扎薩克都爾伯特部、賽音諾顏部,其在明朝時期是蒙古民族最強大的部落之一,經常侵擾明朝境地,後世居厄魯特地區(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青海、寧夏一帶)。後有滿族、裕固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olos Hala。
  • 魏氏家族簡介
    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並在秦時由於「秦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陝西省境內。
  • 端木家族簡介
    自先賢端木子貢之後端木家族有系統的族譜,繁衍、遷徙昭然有序。源流一源於羋姓(祝融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之師鬻熊之後端木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歷史文獻《端木氏家譜》、《端木氏祖德性譜》的記載:黃帝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 吳氏家族簡介
    在吉首的新坪鄉,1200多戶人家中,吳姓近1000家,方圓數十裡內都是一姓,且為同一吳姓血緣家族。與新坪鄉毗連的新民鄉和鳳凰第九鄉,也以吳姓人數最多,幾乎佔70、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吳姓冠首。湘西苗族的吳姓,歷史上又分出一支改從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吳、伍雖不同姓但卻同宗,所以兩姓不能通婚。
  • 蕭氏家族簡介
    ⑵.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移喇部,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家族的後裔子孫,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世居三姓(今黑龍江依蘭),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蕭氏、劉氏、王氏、肖氏、李氏、黃氏、白氏等。源流六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佤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隨著與漢族之間社會關係的發生與發展,很早就採用漢姓了。
  • 伍氏家族簡介
    訂閱簡介:姓氏起源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同姓微信群查詢  伍氏家族簡介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羋姓,為黃帝時大臣伍胥之後,以祖名為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後裔族人繁多,人才輩出:清初有伊斯蘭教學者伍遵契,譯有《歸真要道》等;清中葉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長華,曾任湖北巡撫與林則徐一起在武昌禁鴉銷煙;清末民初有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畢生從事教育的伍崇賢,有任民國教育部普教司司長、浙江、江西教育廳廳長的教育家伍崇學(又名仲文)。解放後,伍氏家族中各科類學者、專家相當多。
  • 郄氏家族簡介
    據記載,郄與卻原為一姓,郄是卻的俗字,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邑,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遊一帶,自晉大夫文開始,其家族世代以為採邑,就以邑名卻作為姓。卻讀作(Xi),後來俗寫作郄,郄的讀音(Xi)。以後郄與卻分化為兩個姓,郄讀(qie),卻仍讀(Xi)。
  • 姬氏家族簡介
    姬氏家族       姬姓是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共祖軒轅黃帝。《說文》記載黃帝因居住在姬水,故姓「姬」。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03位,人口約五十四萬餘,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
  • 曲氏家族簡介
    從那時開始到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鞠譚的後人從西平到金城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發展成為一度曾影響西北地區歷史的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晉書》記載古西州民彥說「麴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足見其富貴和權勢。
  • 焦氏家族簡介
    訂閱簡介:姓氏起源查詢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家族群查詢  焦氏家族焦伯:神農氏的後裔。欄目簡介《百家姓總公會》主要聚集同族精英們抱團實現中國夢,我們的夢,一起努力一起成功。功能介紹姓氏起源,家族名人,家譜,祖訓,等查詢同姓宗親微信群,QQ群查詢各地宗親及海外僑胞宗親見面交流會地點,時間查詢
  • 花氏家族簡介
    訂閱簡介:姓氏起源查詢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家族群查詢  花氏家族         花姓,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的姓氏人口18萬人 ,雖說族人比較多,可還是比較「稀有」。欄目簡介《百家姓總公會》主要聚集同族精英們抱團實現中國夢,我們的夢,一起努力一起成功。
  • 肖氏家族簡介
    元、清兩朝,一方面漢人受排擠,另一方面漢人牴觸外族,我族黯淡許多自是情理之中,想必很多家族亦是如此。尤其是元末,家族黯淡,半數族人未傳,這直接反映了元末的社會境況。話說回來,正是有遠祖的英傑作為基礎,才會有齊梁時代蕭氏天下的誕生。
  • 蒲氏家族簡介
    蒲氏家族是穆斯林後裔中的名門望族。宋、元時期在粵閩地區孚負盛譽,對東南沿海地區的政治、經濟、航運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蒲氏起源來源於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於是他的子孫就把封邑名「蒲」作為自己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