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31日以來,NBA重啟後的常規賽和CBA的賽會制季後賽都已經正式開打,對於大多數球迷小夥伴來說,對於NBA的喜愛遠勝於CBA,同樣的體育運動,水平更高的體育賽事更受歡迎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我最近關注到一些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噴國內聯賽的聲音,甚至還有球迷認為在俱樂部起的名字上,CBA都差了NBA好幾個檔次,那麼本次體育冷知識分享,我們就來說說體育俱樂部命名的那些事。
在如今的各大體育聯賽,俱樂部的命名主要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單純的以俱樂部所在地命名,這個命名方式以五大聯賽俱樂部居多,比如巴塞隆納,羅馬,曼徹斯特城等等。
而第二類則是把俱樂部所在地和球隊名稱放到一起來命名,美國俱樂部大多採取這種形式,比如NBA的洛杉磯湖人,NHL的紐約遊騎兵,NFL的紐奧良聖徒等等。
第三類是以俱樂部所在地和贊助商名字組合而成,我國的多數俱樂部就採用了這種方式,例如中超的廣州恆大淘寶,山東魯能泰山,CBA的廣東宏遠,北京首鋼。
第四類是以俱樂部誕生和語言文字歷史命名的,比如阿森納和尤文圖斯。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俱樂部採用了一些比較少見的命名方式,比如直接用贊助商的名字,就像以色列籃球俱樂部,海法馬卡比,經常被中國球迷簡稱為「法海」,也有以球隊功勳運動員和創始人命名的,但無論命名方式如何,都沒有本質的高低貴賤之分評判哪個方式高級,哪個方式更Low,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那麼回到正題,NBA和CBA球隊名稱上產生差別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其實與各自聯賽運營的不同模式有關,NBA球隊通常以私企老闆直接經營,或是由多個股東共同經營,球隊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場館廣告,門票,商業合作和周邊商品,而CBA俱樂部則帶有一定的國企性質,球隊除了具備為球迷帶來賽事觀賞的娛樂商業性質之外,還有為國家培養籃球人才,推廣體育民間賽事的任務,盈利模式也和NBA有很大不同,其中球隊的冠名權也是球隊收入的一部分,這與我國國企的運行方式有直接的關係。
簡單來說,我們通常叫管NBA叫聯盟,管CBA叫公司,從中可以看出NBA當中的每一支球隊都是獨立運營的,只不過一些規則制定需要通過聯盟來管理,而CBA的各支球隊的運營都會受到CBA總公司的直接影響,在一個框架之下進行盈利,比如場館的廣告,商業合作對象都需要CBA公司的統一配置,這涉及到經濟方面的知識,我一個體育編輯在這方面了解並不深刻,這裡就不再說更多了。
不過,CBA與NBA之間的巨大差距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在球隊建設,俱樂部運營方面我們需要虛心學習,其實中國體育目前的各種短板並非CBA一家之力能夠解決,2017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體育產業的結構明顯失衡,在體育競賽表演活動收入方面,僅佔全部體育市場收入的1.05%,而美國的體育競賽收入佔比則高達25%。
這巨大的差距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追趕,我國體育發展的歷史不短,但是體育產業化,商業化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國人更加關注國內賽事和本土聯賽才能更好的激發體育事業的發展,這也是我認為NBA遭到官媒禁播後,對中國體育長期利大於弊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