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多日的中超球隊中性命名又有了最新版本。
此前已經被許多中超俱樂部採納的地名加英文後輟FC的命名已經被否定,因為不符合註冊中不允許帶英文字母和數字的規定。
具體的規定如何不得而知,也不想知。
說說我自己的觀點。
基本上這件事情已經爭論數日,某大V文章下面的留言已經過千,便不想再去摻和。
因為基本上替人參考買車和幫別人孩子取名可以理解為兩大最出力不討好。
當年CBA為球隊命名的時候,也曾有過一段中性命名,當時的籃協給各支球隊的建議是參考各地的動物。
後來各隊的取名除了兇猛的虎豹,也有溫和的熊貓松鼠黃牛,現在很多cba球隊的隊標上還依舊有當年的殘留,比如說北京鴨與廣東華南虎。
但是後來各支cba球隊迫於生計,便不得不加上贊助商的名字。
現在的cba已經沒有了中性隊名,全部加上了贊助商的名字。
所以說,此次足協的中性命名的改革有可能發力過猛。
初衷美麗,但罔顧現實。
這裡我們不談論要不要中性命名,我們只談怎麼起名字。
這個活兒註定的出力不討好。
起名字流派有很多種,英超基本上是純地名,西甲則是有幾位特殊身份的加上皇家二字,還有德甲流行的加創始年份。
比較有意境的是日本J聯賽的球隊名字。
而北美四大職業體育聯盟則是採用的是本地動物和歷史的命名。
所以看完之後,我們就能得出結論。
首先,五大聯賽的名字是不能用了,不論是地名加fc,還是皇家加地名,還是地名加數字,全部否定。
我們採用的只能是三種,古典派,印象派與野獸派。
說白了就是歷史,意境與動物的抉擇。
選擇海量。
我的建議是俱樂部有獎徵名。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意境與不同的美,只有本地人才最了解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面。
參考到cba球隊中性化命名的不成功,我們必須考慮到命名的可持續。
相對於可持續性,我更關注的其實是可行性。
在中超俱樂部沒有太大造血能力的今天,中性隊名其實就是在犧牲贊助商的利益,這基本上就註定了贊助商投入的不可持續。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