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人常說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語出自北宋詩人汪洙的《神童詩》。這種說法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在當時的政治制度中,可以實現自己人生飛躍進階的途徑並不多,而考取功名是比較理想的途徑之一。不但可以獲得當時權貴的青睞和提攜。更是可以憑個人的機遇帶動整個家族的繁盛。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孔子讓其家族後世子孫獲得到至高榮耀,繁衍傳承至今,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世家大族。
01
其實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也不乏眾多的世家大族。但經過歲月的洗禮,絕大多數豪門世家都走向了衰敗和沒落,逐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中央。比如,東晉時期的「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那麼,除了孔門世家之外,還有沒有世襲家族,可以在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沉澱後,並且從未中斷,至今仍然受到供奉呢?
首先,還是先來說下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孔子家族。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時至今日,都仍然影響我們生活工作中一言一行。《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經典名句,依然時刻提醒著我們每個人。儒家學說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形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漢代開始,孔子的後人基本上被各個朝代的帝王封官進爵,並從來沒有中斷過。山東曲阜作為孔子的故裡,亦被朝廷專門保護起來。被後代無數科舉考生稱之為「聖地」。並由孔子後代擔任縣令。這也是孔氏家族在任何一個朝代都長盛不衰的原因。
02
大家不熟悉的,其實還有另一大家族可以與孔子世家叫板。那就是同樣也傳承了兩千多年,歷史上有60多代人傳承的「天師世家」。據相關史書記載,天師世家的創始人為張道陵。傳說是由太上老君派到人間來傳播天師之道的。他的法術非常厲害,可以斬妖除魔,呼風喚雨。並且是西漢時期「漢初三傑」張良的後人。
張道陵作為祖天師,也就是第一代天師,和孔子一樣,廣收門徒,傳播道家教義。雖然弟子眾多,但是能夠得到他真傳的,只有他的後代張衡。需要說明的是此張衡並非科學家張衡。再經過幾代人的不斷發展壯大以後,逐漸演化為「正一道」。而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由於天師道比較注重血脈傳承,非張氏族人無法繼承,這也是天師道到能夠傳到現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三國時期張魯的兒子張盛,逐漸把「正一道」到轉化為五鬥米道。進一步發揚光大,這時期,天師家族的五鬥米道開始了走向了全盛時期。據說傳到唐朝時,唐玄宗親自冊封張道陵為法師。如此一來,既得到了官方統治者的認可,而天師的叫法也因此流傳了下來。
03
張道陵創立天師道以來,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以及其他宗教的優點,適應了時代更新迭代的需求。這也是天師道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直到明清時期,才逐漸失去了強大的號召力。時至今日,天師道第63代傳人張恩縛由於沒有祖傳信物作為憑證。因此官方認定,自63代天師之後,再無天師。目前的天師道教是由張恩縛的外甥張金濤去所傳承,天師道教現今的發展依然受到許多人的供奉朝拜。
結語
魯迅先生曾說:「中華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作為道教最早組織的天師道,在中國道教文化史上也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天師道的出現、存在和傳承的意義,是無法估量的,有著非凡的研究價值。不過文化畢竟是開放的,必須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逐漸吸納不同文並融會貫通,才能被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神童詩》《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