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大收購文曄30%股份一事,從去年收到今年還沒有完成。大聯大不斷解釋,文曄就壟斷一點據理力爭,寧死不從。但是在大聯大沉迷於收購之際,「文曄」卻暗度陳倉,悄無聲息的拿下了ADI的「代理權」。
昨日,有文曄拿下ADI代理權的消息傳出,不過要給文曄和代理權兩個詞加上「」。據國際電子商情報導,此次獲得ADI代理資格的是文曄旗下子公司茂宣,而代理權指的是茂宣獲得了ADI在中國大陸的代理資格。
目前大聯大收購文曄一案進入僵持階段,看起來文曄處於下風,文曄這一舉動能否改變現狀?而TI取消一眾代理才沒多久,早前也砍掉很多代理的ADI又給文曄開了一個口子,ADI又是咋想的?
文曄看準時機出手
滿天芯了解到,茂宣成立於1981年,其代理產品線在工控與光通訊、MCU等產品長期耕耘頗深,平均毛利率遠優於文曄一般應用產品的水準,文曄於2009年3月27日宣布收購茂宣100%股份,使其成為旗下子公司。
其實文曄子公司茂宣,早已是ADI的區域代理之一,只是之前僅有ADI中國臺灣地區的代理權,本次成功將代理權區域擴大至中國大陸市場。
有觀點認為,文曄此次通過子公司拿下ADI代理權,是為了增加了對抗大聯大收購的籌碼,想改變在與大聯大對抗中處於下風的位置。滿天芯認為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是生意上的事情。在被TI取消代理後,文曄就曾發公告表示,公司應對政策包括增加現有產品線市佔率、擴增新生意、控制成本及提升營運效率。
從拿下ADI大陸代理權可以看出,文曄並沒有被大聯大收購一事纏住,而是在積極運作,看準時機出手,ADI代理區域範圍的擴大,也是對TI砍掉代理權的一種補充。
ADI也要搶佔市場
從IC Insight之前給出的數據來看,全球十大模擬IC供應商排名中,TI牢牢佔據著榜首的位置,ADI雖然奮起直追,但也落後了一大截,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圖片來源:公眾號芯三板
從芯三板對比TI和ADI兩家企業的各項數據中可以看出,ADI除了毛利略微領先TI,其他各項都差距甚大。不過在營收來源一欄中,可以看出,ADI在中國的營收佔比為18%,重心仍在美國市場,TI的在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高達44%。
ADI也明白,要想縮小與TI的差距,就必須要打開中國市場,而且必須要加速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而在TI接連砍掉安富利、大聯大、文曄三家企業代理權後,原本代理也砍得七七八八的ADI和急需業務擴展的文曄一拍即合,開通了茂宣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代理權,好像一切都來得剛剛好。
文曄最後的擋箭牌是「反壟斷」?
文曄這波雖然拿下ADI在中國大陸的代理權,但如果避免不了被收購,最終可能還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再回顧一下收購事件,2019年11月12日,大聯大召開董事會,通過以每股新臺幣45.8元公開收購取得文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發行且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最高收購數量約為文曄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之30.0%。
當時文曄就不幹了,董事會和員工反應強烈,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1、如果收購獲得成功,大聯大就會在亞太地區形成市場壟斷;
2、對大聯大投資合法性的質疑;
3、通過此次收購,文曄將丟失最大股東席位,失去公司控制權;
4、文曄員工則擔心收購後會進行大規模裁員。
對於收購一案,文曄8日召開了記者會,文曄董事長鄭文宗還在現場親自舉牌,強烈要求大聯大應將中國大陸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定就本次收購文曄三成股權案無需申報列入公開收購成就條件,以維護二家企業的股東權益。意思就是要把大陸市場監管總局也納入到申報機構中,進行反壟斷調查。
對於文曄的擔憂,大聯大也多次強調,我們入股文曄純粹是財務投資,並無壟斷市場一說,且大聯大並無進入文曄科技董事會的計劃,對大家運營和工作都不會產生影響。換句話說,就是只投資,不進入生活。
其實不管大聯大意圖如何,分銷商毛利率越來越低是不爭的事實,大聯大目前的毛利約為4%~5%,文曄約為3%~4%。大家之所以想盡各種辦法通過收購來增強實力,背後的原因還是規模越大,運營成本會越低,利率自然就會上來。具體可以參考大聯大的收購軌跡,從2005年開始,先後收購了凱悌、詮鼎科技、全潤電子、友尚等多家企業,而這次對文曄是真收購還是純投資,大家拭目以待。
如果大家有元器件採購需求,可以直接到獵芯網進行採購,原裝正品,服務高效,TI的貨也不是問題。在公眾號回復3,小編給你對接最棒的s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