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1933年生於四川成都,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十一軍文工團;1950年編為海軍青島基地文工團,1958年轉業,先後任滄州群藝館輔導幹部、海河文藝宣傳隊隊長等職務;1974年調滄州地委宣傳部工作,任外宣局科長,負責對外宣傳工作,1989年退休。1988年,沈英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個女性攝影組織——河北省女攝影家協會,並擔任主席……
▲滄州市女攝影家協會舉辦第一屆攝影作品展 王金華攝(攝於2005年)
當時,省裡辦新聞圖片展,滄州年年墊底。誰能打這個翻身仗?宣傳部想到了開朗爽利、有著辣妹子性格的沈英。
沈英來了,好像帶著一團火。很快,她就在自己身邊聚攏起一批攝影愛好者,這也是滄州最早的一批攝影者:楊長林、吳士勳、趙昌基……他們中,有的歲數比沈英還大,卻心悅誠服地稱她「大姐」。沈英則用帶著四川腔的普通話,稱他們為「作者」。
在這些人中,今年72歲的於富華算是年輕的。送別沈英後,老人說:「我眼前一直晃動著沈老師舉著相機帶著我下鄉拍摘蘋果的身影。那時候,她40多歲,可言談舉止,尤其是拍照時的那股子拼勁兒,比小夥子還小夥子!」
採訪於富華的時候,已是沈英去世的第4天,他在用晚餐。持箸半晌又落下,他心頭縈繞的,總是沈英帶著他出去拍片的經歷,點點滴滴、細細碎碎,揮之不去。
▲妞妞過「百歲」-1983年攝於吳橋農村(被國家對外刊物《今日中國》)選為優秀封面
沈英的女兒王穎清楚地記得40多年前的一幕:「有一天我們正睡午覺,於叔叔就來跟我媽探討攝影的問題。他進我們家,不帶敲門的,從來都是推門就進。他走後,我媽說,這小夥子創作熱情特別高,我得支持!」
王穎說,自從媽媽幹上了攝影,就養成了一個嗜好:只要看見有人拿著相機,或者對相機產生了興趣,她就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立刻主動上前跟人家約片,並持續不斷地指導、鼓勵,邀請加入攝協。
▲中國馬戲團於金生團長在滄州市第二幼兒園表演
1974年,滄州攝影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36幅作品參加省展;出版《滄州新聞》圖片報;成立滄州地區攝影家協會,沈英任主席;舉辦滄州地區第一次影展……忽如一夜春風來,攝影出現在滄州人的生活中。
1985年,一次會議上,在滄州電業局工作的陳立新巧遇沈英。看見他拿著相機,沈英立刻湊上去:「小夥子,喜歡拍照?」並邀他把照片拿來看看。
「要多拍滄州、多拍人、多拍事……」沈英當年的教誨,陳立新至今銘記在心。這麼多年來,他的攝影之路,一直遵循著沈英當年的教導。
▲年年召開攝影年會 趙昌鏞攝(攝於1995年)
滄州市攝協主席赫華說,他的攝影啟蒙老師是陳立新,後來,陳又帶他去拜訪沈英。那時,沈英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尚好,經常給予熱情指導。
受過沈英指導的,又何止他們?有人統計,沈英為中國女攝協、中國攝協培養輸送會員100多名,市攝協會員更是無法計數。
沈英有兩個雅號,一個是「伯樂」,一個是「一團火」。「沈老師就像火苗,永遠旺盛,永遠發光。」很多得到過她提攜、引領、幫助的人這麼說的時候,眼裡閃爍著明亮的光,仿佛那個辦事乾淨利落脆、渾身充滿激情和能量的沈英,從未遠去。
市攝協原主席趙昌鏞是沈英的最佳搭檔。他們認識40多年,合作30多年,用沈英女兒的話說,「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比我媽跟我的時間都長」。
有這麼幾件事,發生在不同時代,卻一直交織在趙昌鏞的心中。
1978年,有電話的家庭鳳毛麟角。省裡只要有攝影比賽,沈英就騎輛「二八」自行車,下班後,挨家挨戶去通知。當時攝協有30多人,她生怕落下誰,一次通知不到,就跑第二次。那股熱情勁兒,現在想來依然讓人感動。
▲農忙間歇
一次拍片,為了搶抓最佳角度,沈英爬上窗臺,誰知腳下一滑,摔了下來。那一瞬,她用胳膊護住了相機。胳膊摔壞了,她竟然笑著說:「相機沒事兒!」
策劃十二國大使夫人遊白洋澱;舉辦滄州攝影進京展;籌辦數十場大型攝影展,拍攝了12部中英文對照的滄州宣傳片……為了攝影事業,她拼了命似地幹;不僅自己幹,還帶著影友們一起幹。滄州攝影的整體水平,由此不斷提升。
▲在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滄州鐵獅子前(攝於1986年)
趙昌鏞說:「一來,她是『辣妹子』性格,一旦決定了,就非幹不可;二來,她出於公心。很多人認為難以做到的事,到了她這,就變成了可能。」
上世紀90年代,他和沈英去當時的滄州農校拍片。聽說學校要為特別困難的3個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崗位後,她說:「這些孩子我來管。」
秋後,趙昌鏞總能收到沈英送給他的一包花椒、一袋核桃。後來他才知道,這是沈英資助的一名甘肅大學生寄來的。沈英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聽說三個甘肅孩子上不起學,她立即要來地址,寄去助學款。後來,鴻雁不斷,資助也不斷,直到孩子們大學畢業。孩子懂得感恩,每年都寄土特產來。
▲祖父-1977年攝於運河邊上(入選全國影展及建國四十周年精品集)
幹畫冊設計的小賈和開照相館的小張,受經濟大潮的衝擊,一度幹不下去了。沈英常在他們那裡做畫冊、洗照片,一來二去都熟了。兩個人不約而同地先後和她辭行。一個說回原單位上班,一個說回老家種地。沈英問有什麼解決辦法?小賈說,要是現在有兩萬元,他就能更新機器設備。小張說,他想轉行搞攝像,一架攝像機也是兩萬元。
這時沈英已退休,和趙昌鏞合作的文化公司幹得風生水起。她就和夥伴商量:「要不咱幫幫他們……」
各自靠著兩萬元錢,小賈幹起了畫冊設計印刷廠,如今在業界越來越有名氣。小張從攝像幹起,如今已發展成40多人的文化公司,生意越來越好。
對自己刻薄、節儉,一籃子雞蛋碎了,她能心疼得哭上好幾天;對別人慷慨大方,總是傾盡全力地去幫,這就是沈英。
▲1974年舉辦了滄州第一屆影展
獻縣農民攝影家趙文嶺,把精力都放在了拍攝馬本齋回民支隊上,生活很困難,兒子考上了工校,交不起學費。沈英帶頭捐款,又發動影友們募捐,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他換不起相機,買不起膠捲。沈英先後給他買過兩個相機,提供的膠捲更是數不清。後來,沈英又幫他找了個固定工作,他的日子才漸漸安穩下來。
噩耗傳來,趙文嶺帶著兒子從獻縣趕來。走進沈英的家門,幾十年前的記憶一下子浮現眼前:那年他來滄州辦事,沒地方吃住,就找到了沈英。老大姐二話不說,把他帶進自己家。晚上睡覺,脫了鞋,一雙髒腳讓他無地自容。沈英給他打來洗腳水,又拿來新襪子。而今,再也聽不見大姐那爽朗的笑聲,還有遞上襪子時那雙如母親一般溫暖的手……
鹽山的農民攝影家邊維聲也來了。當年,在沈英的輔導下,他在農民影展上獲了金獎,又是沈英幫忙為他解決了工作問題。幾十年來,他一直感念著老大姐的好。
沈英到底幫過多少人?很難有人說得清。王穎說,母親曾資助過新疆的一所貧困學校。有一年,這個學校的幾名老師來北京開會,專程到滄州看望了沈英。小楊,遠在甘肅的一名教師,給王穎發微信說:「大姨資助我這麼多年,我們沒有見過面。發一張大姨的遺像吧,讓我祈禱大姨一路走好……」
▲河北女攝影家創作團隊在長城拍攝(攝於1993年)
2013年之後,年屆八十的沈英纏綿病榻,最後再也離不開輪椅。
老伴兒王劍鳴擔起了照顧她的重任,一直到89歲患病自顧不暇,都是他在照顧。
他們倆相識於海軍文工團,風風雨雨70年,年輕的時候各奔事業,老了,才真正攜手相伴。
▲50年前女生合唱隊的成員(1956年攝於青島)
沈英一生出過6部畫冊,其中4部是在重病後。2017年第五部畫冊《朝花夕拾》出版時,她已經離不開輪椅了。家人心疼她,不同意,可她鐵了心,誰攔也沒用。
家人說:「出也行,必須是最後一部。你答應了才行。」
她像個孩子似的連連點頭。
第二年,她就食言了。攝影作品集《陽光燦爛》要出版的消息一經宣布,家人就炸了鍋。
▲趙昌鏞是與我共事時間最長合作最多的好同志,他曾被河北省評為「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1991年攝於新疆)
找來最好的朋友趙昌鏞相勸,她說:「你們不讓我幹,比死了還難受!」
照顧她的保姆,先後有三任,都被她培訓成了畫冊的美編。她常常拿出幾幅作品,讓保姆選:哪張好?好在哪?後來,作品都由保姆先選,她最後審定。
編最後一部畫冊的時候,她已力不從心。好在,有劉增祥、王麗青夫婦幫忙。王麗青是她後期的學生,也是忘年交。常常是她口述,麗青整理。
經常來的,除了老朋友,還有一些中青年影友。市攝協副主席任玉紅是其中之一。她們脾氣性格相投。
▲女生小合唱 50年後又同臺(2001年攝於青島)
那是她生命中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有照片,有家人,有老友,有新知。
《陽光燦爛》畫冊出版後,全國攝影界為之震驚。大家都說,哪怕生命進入到如此風燭飄搖的時候,沈英,你依然能一次次書寫奇蹟!
她終是走了。
▲1974年舉辦了滄州第一屆影展
那一晚,長河無眠,星月黯淡,風雨如泣。
她在拍過無數次的京杭大運河邊,在雄奇的滄州鐵獅子腳下,走了。六部沉甸甸的畫冊,以及難以計數的、長達半個世紀的影像資料,是她送給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愛。
女婿林鴒說,當初去渤海灣寫生,就是聽從了嶽母的建議,才有了獨具美感的海堡油畫。送別老人,他計劃著再去黃驊:「媽媽生前和我們從來不說家長裡短,她盼著我們事業上有所作為。畫好海堡,也是對老人精神的傳承。」
市女攝協主席張書儉聽到沈英去世的消息後,和老伴兒、著名攝影師王少華從北京趕回,送老大姐最後一程。之後,又連續奮戰兩天,整理大家拍攝的沈英生前照片,並於8月16日20時,在市女攝協群裡舉辦「沈英老師追思會」。追思往事,這一晚,沈英精神燦爛了200多名女攝影者的夜空。
▲童趣-在美國舉辦的第97屆職業攝影家十二國巡展中獲銀獎證書(攝於1989年)
▲沈英2010年留影
中國攝協、中國女攝協、河北攝協、河北女攝協、滄州攝協……都以各自的方式,第一時間發表文章,緬懷沈英。
從1974到2020,滄州攝影、河北攝影大跨越前進,湧現出多少享譽全國、參展國際的攝影師和攝影作品!
作為滄州攝影奠基人,滄州、河北女攝協創始人之一,沈英當笑慰。
滄州日報記者 楊金麗
透過攝影家的鏡頭,我們清晰看到了來時的路——沈英攝影作品回顧
(原載2015年1月4日掌握滄州)
04.祖母(1989年攝於延慶農村)
05.1982年在承包的麥田裡.
06.一日之計在於晨(1988年拍於東光連鎮).
07.走親戚(攝於1982年).
08.鄉村幼兒園的午睡(攝於1985年)
09.爸爸回來再開飯(攝於1988年).
10.她的世界.
11.在雜技之鄉 (拍於1985年).
12.魅力依然(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