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走了!她是一團火,一生在燃燒

2021-02-08 獻縣微動態

沈英,1933年生於四川成都,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十一軍文工團;1950年編為海軍青島基地文工團,1958年轉業,先後任滄州群藝館輔導幹部、海河文藝宣傳隊隊長等職務;1974年調滄州地委宣傳部工作,任外宣局科長,負責對外宣傳工作,1989年退休。1988年,沈英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個女性攝影組織——河北省女攝影家協會,並擔任主席……

▲滄州市女攝影家協會舉辦第一屆攝影作品展  王金華攝(攝於2005年)

當時,省裡辦新聞圖片展,滄州年年墊底。誰能打這個翻身仗?宣傳部想到了開朗爽利、有著辣妹子性格的沈英。

沈英來了,好像帶著一團火。很快,她就在自己身邊聚攏起一批攝影愛好者,這也是滄州最早的一批攝影者:楊長林、吳士勳、趙昌基……他們中,有的歲數比沈英還大,卻心悅誠服地稱她「大姐」。沈英則用帶著四川腔的普通話,稱他們為「作者」。

在這些人中,今年72歲的於富華算是年輕的。送別沈英後,老人說:「我眼前一直晃動著沈老師舉著相機帶著我下鄉拍摘蘋果的身影。那時候,她40多歲,可言談舉止,尤其是拍照時的那股子拼勁兒,比小夥子還小夥子!」

採訪於富華的時候,已是沈英去世的第4天,他在用晚餐。持箸半晌又落下,他心頭縈繞的,總是沈英帶著他出去拍片的經歷,點點滴滴、細細碎碎,揮之不去。

妞妞過「百歲」-1983年攝於吳橋農村(被國家對外刊物《今日中國》)選為優秀封面

沈英的女兒王穎清楚地記得40多年前的一幕:「有一天我們正睡午覺,於叔叔就來跟我媽探討攝影的問題。他進我們家,不帶敲門的,從來都是推門就進。他走後,我媽說,這小夥子創作熱情特別高,我得支持!」

王穎說,自從媽媽幹上了攝影,就養成了一個嗜好:只要看見有人拿著相機,或者對相機產生了興趣,她就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立刻主動上前跟人家約片,並持續不斷地指導、鼓勵,邀請加入攝協。

▲中國馬戲團於金生團長在滄州市第二幼兒園表演

1974年,滄州攝影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36幅作品參加省展;出版《滄州新聞》圖片報;成立滄州地區攝影家協會,沈英任主席;舉辦滄州地區第一次影展……忽如一夜春風來,攝影出現在滄州人的生活中。

1985年,一次會議上,在滄州電業局工作的陳立新巧遇沈英。看見他拿著相機,沈英立刻湊上去:「小夥子,喜歡拍照?」並邀他把照片拿來看看。
    「要多拍滄州、多拍人、多拍事……」沈英當年的教誨,陳立新至今銘記在心。這麼多年來,他的攝影之路,一直遵循著沈英當年的教導。

▲年年召開攝影年會  趙昌鏞攝(攝於1995年)

滄州市攝協主席赫華說,他的攝影啟蒙老師是陳立新,後來,陳又帶他去拜訪沈英。那時,沈英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尚好,經常給予熱情指導。
受過沈英指導的,又何止他們?有人統計,沈英為中國女攝協、中國攝協培養輸送會員100多名,市攝協會員更是無法計數。

沈英有兩個雅號,一個是「伯樂」,一個是「一團火」。「沈老師就像火苗,永遠旺盛,永遠發光。」很多得到過她提攜、引領、幫助的人這麼說的時候,眼裡閃爍著明亮的光,仿佛那個辦事乾淨利落脆、渾身充滿激情和能量的沈英,從未遠去。

市攝協原主席趙昌鏞是沈英的最佳搭檔。他們認識40多年,合作30多年,用沈英女兒的話說,「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比我媽跟我的時間都長」。

有這麼幾件事,發生在不同時代,卻一直交織在趙昌鏞的心中。

1978年,有電話的家庭鳳毛麟角。省裡只要有攝影比賽,沈英就騎輛「二八」自行車,下班後,挨家挨戶去通知。當時攝協有30多人,她生怕落下誰,一次通知不到,就跑第二次。那股熱情勁兒,現在想來依然讓人感動。

▲農忙間歇

一次拍片,為了搶抓最佳角度,沈英爬上窗臺,誰知腳下一滑,摔了下來。那一瞬,她用胳膊護住了相機。胳膊摔壞了,她竟然笑著說:「相機沒事兒!」

策劃十二國大使夫人遊白洋澱;舉辦滄州攝影進京展;籌辦數十場大型攝影展,拍攝了12部中英文對照的滄州宣傳片……為了攝影事業,她拼了命似地幹;不僅自己幹,還帶著影友們一起幹。滄州攝影的整體水平,由此不斷提升。

▲在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滄州鐵獅子前(攝於1986年)

趙昌鏞說:「一來,她是『辣妹子』性格,一旦決定了,就非幹不可;二來,她出於公心。很多人認為難以做到的事,到了她這,就變成了可能。」

上世紀90年代,他和沈英去當時的滄州農校拍片。聽說學校要為特別困難的3個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崗位後,她說:「這些孩子我來管。」

秋後,趙昌鏞總能收到沈英送給他的一包花椒、一袋核桃。後來他才知道,這是沈英資助的一名甘肅大學生寄來的。沈英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聽說三個甘肅孩子上不起學,她立即要來地址,寄去助學款。後來,鴻雁不斷,資助也不斷,直到孩子們大學畢業。孩子懂得感恩,每年都寄土特產來。

▲祖父-1977年攝於運河邊上(入選全國影展及建國四十周年精品集)

幹畫冊設計的小賈和開照相館的小張,受經濟大潮的衝擊,一度幹不下去了。沈英常在他們那裡做畫冊、洗照片,一來二去都熟了。兩個人不約而同地先後和她辭行。一個說回原單位上班,一個說回老家種地。沈英問有什麼解決辦法?小賈說,要是現在有兩萬元,他就能更新機器設備。小張說,他想轉行搞攝像,一架攝像機也是兩萬元。

這時沈英已退休,和趙昌鏞合作的文化公司幹得風生水起。她就和夥伴商量:「要不咱幫幫他們……」

各自靠著兩萬元錢,小賈幹起了畫冊設計印刷廠,如今在業界越來越有名氣。小張從攝像幹起,如今已發展成40多人的文化公司,生意越來越好。

對自己刻薄、節儉,一籃子雞蛋碎了,她能心疼得哭上好幾天;對別人慷慨大方,總是傾盡全力地去幫,這就是沈英。

▲1974年舉辦了滄州第一屆影展

獻縣農民攝影家趙文嶺,把精力都放在了拍攝馬本齋回民支隊上,生活很困難,兒子考上了工校,交不起學費。沈英帶頭捐款,又發動影友們募捐,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他換不起相機,買不起膠捲。沈英先後給他買過兩個相機,提供的膠捲更是數不清。後來,沈英又幫他找了個固定工作,他的日子才漸漸安穩下來。

噩耗傳來,趙文嶺帶著兒子從獻縣趕來。走進沈英的家門,幾十年前的記憶一下子浮現眼前:那年他來滄州辦事,沒地方吃住,就找到了沈英。老大姐二話不說,把他帶進自己家。晚上睡覺,脫了鞋,一雙髒腳讓他無地自容。沈英給他打來洗腳水,又拿來新襪子。而今,再也聽不見大姐那爽朗的笑聲,還有遞上襪子時那雙如母親一般溫暖的手……

鹽山的農民攝影家邊維聲也來了。當年,在沈英的輔導下,他在農民影展上獲了金獎,又是沈英幫忙為他解決了工作問題。幾十年來,他一直感念著老大姐的好。

沈英到底幫過多少人?很難有人說得清。王穎說,母親曾資助過新疆的一所貧困學校。有一年,這個學校的幾名老師來北京開會,專程到滄州看望了沈英。小楊,遠在甘肅的一名教師,給王穎發微信說:「大姨資助我這麼多年,我們沒有見過面。發一張大姨的遺像吧,讓我祈禱大姨一路走好……」

▲河北女攝影家創作團隊在長城拍攝(攝於1993年)

2013年之後,年屆八十的沈英纏綿病榻,最後再也離不開輪椅。

老伴兒王劍鳴擔起了照顧她的重任,一直到89歲患病自顧不暇,都是他在照顧。

他們倆相識於海軍文工團,風風雨雨70年,年輕的時候各奔事業,老了,才真正攜手相伴。

50年前女生合唱隊的成員(1956年攝於青島)

沈英一生出過6部畫冊,其中4部是在重病後。2017年第五部畫冊《朝花夕拾》出版時,她已經離不開輪椅了。家人心疼她,不同意,可她鐵了心,誰攔也沒用。

家人說:「出也行,必須是最後一部。你答應了才行。」
她像個孩子似的連連點頭。

第二年,她就食言了。攝影作品集《陽光燦爛》要出版的消息一經宣布,家人就炸了鍋。

▲趙昌鏞是與我共事時間最長合作最多的好同志,他曾被河北省評為「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1991年攝於新疆)

找來最好的朋友趙昌鏞相勸,她說:「你們不讓我幹,比死了還難受!」
照顧她的保姆,先後有三任,都被她培訓成了畫冊的美編。她常常拿出幾幅作品,讓保姆選:哪張好?好在哪?後來,作品都由保姆先選,她最後審定。

編最後一部畫冊的時候,她已力不從心。好在,有劉增祥、王麗青夫婦幫忙。王麗青是她後期的學生,也是忘年交。常常是她口述,麗青整理。

經常來的,除了老朋友,還有一些中青年影友。市攝協副主席任玉紅是其中之一。她們脾氣性格相投。

▲女生小合唱 50年後又同臺(2001年攝於青島)

那是她生命中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有照片,有家人,有老友,有新知。
《陽光燦爛》畫冊出版後,全國攝影界為之震驚。大家都說,哪怕生命進入到如此風燭飄搖的時候,沈英,你依然能一次次書寫奇蹟!

她終是走了。

▲1974年舉辦了滄州第一屆影展

那一晚,長河無眠,星月黯淡,風雨如泣。

她在拍過無數次的京杭大運河邊,在雄奇的滄州鐵獅子腳下,走了。六部沉甸甸的畫冊,以及難以計數的、長達半個世紀的影像資料,是她送給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愛。

女婿林鴒說,當初去渤海灣寫生,就是聽從了嶽母的建議,才有了獨具美感的海堡油畫。送別老人,他計劃著再去黃驊:「媽媽生前和我們從來不說家長裡短,她盼著我們事業上有所作為。畫好海堡,也是對老人精神的傳承。」
市女攝協主席張書儉聽到沈英去世的消息後,和老伴兒、著名攝影師王少華從北京趕回,送老大姐最後一程。之後,又連續奮戰兩天,整理大家拍攝的沈英生前照片,並於8月16日20時,在市女攝協群裡舉辦「沈英老師追思會」。追思往事,這一晚,沈英精神燦爛了200多名女攝影者的夜空。

▲童趣-在美國舉辦的第97屆職業攝影家十二國巡展中獲銀獎證書(攝於1989年)

▲沈英2010年留影

中國攝協、中國女攝協、河北攝協、河北女攝協、滄州攝協……都以各自的方式,第一時間發表文章,緬懷沈英。

從1974到2020,滄州攝影、河北攝影大跨越前進,湧現出多少享譽全國、參展國際的攝影師和攝影作品!

作為滄州攝影奠基人,滄州、河北女攝協創始人之一,沈英當笑慰。

滄州日報記者 楊金麗

透過攝影家的鏡頭,我們清晰看到了來時的路

——沈英攝影作品回顧

(原載2015年1月4日掌握滄州)

04.祖母(1989年攝於延慶農村)

05.1982年在承包的麥田裡.

06.一日之計在於晨(1988年拍於東光連鎮).

07.走親戚(攝於1982年).

08.鄉村幼兒園的午睡(攝於1985年)

09.爸爸回來再開飯(攝於1988年).

10.她的世界.

11.在雜技之鄉 (拍於1985年).

12.魅力依然(1998年).

相關焦點

  • 最美戰「疫」女性|逆行者中,她像一團燃燒的火焰
    四點才到家的凌晨記不得相似的疲憊感出現過多少次也忘記究竟錯過了多少回家人撥來的電話可是工作一來張璐的精神立馬振奮抖擻就像一團火苗「簌」一下子燃燒跳躍起來張璐,任曲江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救治防控組副組長,先後分管救治防控組的醫療救治和密接追蹤工作,包括對接疾控中心解決發熱人員運轉和就醫問題;組織開展規範、專業高危場所消殺;開展線上和駐點心理關懷、醫療諮詢指導等工作。
  • 「薦讀」最美奮鬥者詩歌小輯|致敬,一團信仰的火
    ,奏響生命的禮讚她那不屈的靈魂芳香,讓高貴者更高貴你是一團火——致閻肅趙天謀紅巖上,昂首怒放花萬朵>傲雪綻放的紅梅像一團火長城長,幾經雪霜雄風萬古揚託出一輪紅日,像一團火你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發燒般」地走來,儼然一團火你是一團信仰的火民族危亡,使年少的你脫離教會
  • 瀑布下竟藏有一團火焰,燃燒千年不滅,你知道在哪裡嗎?
    瀑布下竟藏有一團火焰,燃燒千年不滅,你知道在哪裡嗎?大自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都會無比感嘆它的力量,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自然給於我們的景點,這裡有一個火坑,從1970年燃燒到現在都沒熄滅,我們都知道我一旦破一單破了水都被熄滅,所謂水火不容,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處更神奇的經典,它位於美國紐約公園的一處瀑布。
  • 人的一生就是燃燒,就是能量的充分釋放
    人的一生就是燃燒就是能量的充分釋放餘華的小說《活著》,講述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福貴「竭盡全力」活著的故事。福貴的一生,總是與苦難相隨,活到人生的最後,他只剩下家中的老黃牛,相依為命。面對苦難,「活著」這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福貴生命的燃料,一次次被消耗,一次次重新燃燒,他一次次用自己的堅韌和不屈為生命加推。
  • 軍旅高幹文《熾野》,人狠話少驍爺,遇見高嶺之花南絮化成一團火
    驍爺卻說:我覺得我像一團烈火。……眾人靜默無語,猶如遭雷劈,你說這話,你看我信嗎?是的,驍爺確實沒有說錯,在那個無人看到的角落,他為了一個女人幻化成了一團烈火。縱橫一生,他忠於國家,樂於奉獻,認識她之後,命都給了她!
  • 在三千年前印第安人點燃的一把火,到現在還燃燒著,原因至今是迷
    在三千年前印第安人點燃的一把火,到現在還燃燒著,原因至今是迷在美國出了一件令人非常震驚的奇異現象,到現在連科學家們也解釋不了,那麼這個奇異現象是什麼呢?這個洞與普通的小洞可不一樣,它的裡面燃燒著一團火,而且這團火竟然燃燒了上千年也沒有熄滅,主要還在瀑布下面,這就讓人奇怪了。相傳說這團火勢一個印第安人點燃的,在三千年前,於是一直以來,這團火綿延不息,一直燃燒。
  • 記者手記:冬天裡的「一團火」記柏林電影節影迷
    新華網柏林2月18日專電記者手記:冬天裡的「一團火」——記柏林電影節影迷  報導員周谷風 記者韓墨  18日的柏林沒有落雪,但路面依然溼滑,氣溫也在零攝氏度以下。與寒冷的天氣相比,參加第60屆柏林電影節各項活動的影迷們好像心裡都揣著「一團火」。
  • Wuli瀋撫新區為什麼這麼火?
    要問最近大瀋陽哪裡最火,相信所有老鐵們第一個脫口而出的是瀋撫新區,火到什麼程度,霸屏大量新聞公號,以及網站彈窗,就連小編午休追劇時,有關瀋撫新區的消息都會跳出來,這熱度和天氣一樣火力十足,在房產圈裡也成為當仁不讓的後起之秀。那麼不禁有老鐵想問,瀋撫新區為什麼這麼火?
  • 他走到哪裡都像「一團火」
    他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走到哪裡都能發光發熱,並照亮身邊的人。幹事業 勁頭十足2006年7月,23歲的王迪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被分配到新山村街道從事志願服務工作。在基層工作除了工作要做好,還需要與老百姓打交道。那時,王迪一有時間,就主動向單位裡的前輩討經驗,在工作之餘,到社區與老黨員、居民群眾話家常。
  • 燃燒—火的熱情
    遠古時代的人不會用火,不但生吃植物,就連打來的野獸也是連毛帶血生吃。他們對火敬而遠之,因為火能毀滅一切。可是當人類試著掌握了火之後,不僅享受到了熟食的香美,在寒冷中獲得溫暖,在黑暗中擁有光明,還利用火製造了陶器、青銅器等。人類社會因火而進步。
  • 藏在瀑布中的「永恆之火」,水火之間和諧共處,燃燒至今千年不滅
    藏在瀑布中的「永恆之火」,水火之間和諧共處,燃燒至今千年不滅雖然說現如今科技已經足夠發達了,而且世界上發生的很多事情科學家們都能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不少的神秘現象,即使連最頂尖的科學家至今也無法解釋,更沒參透其中的奧妙,
  • 澳洲又爆發山火!燃燒6月大火歷歷在目,莫裡森卻跑路外出度假
    當時澳洲的山火燃燒了將近6個月,根據澳大利亞政府提供的信息,在2019年爆發的澳洲山火竟然從9月份開始不停燃燒,一直持續到2020年2月份。這簡直就是一場深重的災難,當時撲救工作亂象橫生,這場規模巨大的山火讓澳洲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直接導致了澳洲的汙染加劇。
  •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ioi如今也早已暗淡無光了
    選秀節目出身的限定女團ioi曾經是韓國最火的女團之一,堪稱國民女團,十一人的女團基本上無人不識,無人不知,那首《pick me up》更是火遍全球,就算放到今天也一點都不過時,如果不是限定女團,如今的韓國第一女團估計就要易主了。
  • 燃燒吧,初冬的第一把火!
    集中執行雙方均有經濟困難善意執行達成和解申請人陳某系患有癌症的高齡老人,每個月看病花費巨大,被執行人範某剛剛懷孕,沒有工作的她平時生活也捉襟見肘。我們沒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但我們用執行燃起初冬的第一把火,讓民生案件勝訴當事人的冬天不再寒冷!作者:王培鑫原標題:《燃燒吧,初冬的第一把火!》閱讀原文
  • 沉默的「火 焰」 ‖ 鏘鏘十四人行
    往前走,人們紛紛將冬天披在了身上,再往前一個水塔站在半山腰,懷抱著清晨和龐大而匆忙的人流對立,接著走大片的落葉將會淪為靈魂,將被凜冽的風來回掂量我往前走是因為揣著一點野火,你看不見我,我下落不明,在地球的某個支點上,我一直獨自享受著燎原和毀滅文/一夜無語(安  徽)
  • 火星上真的有燃燒的火嗎?火星上的沙塵暴怎麼回事?
    當夜色降臨大地時,如果你稍加注意,你就會發現火星就像火焰一般在夜空中發出火紅色的光芒。假如你能從天文望遠鏡中觀看的話,你會發現火星宛如一團燃燒的火球在夜空中格外明亮。
  • 90後留英博士沈博洋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
    2018年榮獲全球超導領域學生(青年學者)最高獎,全球僅6人獲得此項殊榮,沈博洋成為劍橋大學工程系歷史上第一個獲獎者。2020年,沈博洋榮獲「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獎」,成為第一個獲此獎項的中國人。人的一生無論在哪個階段,從事哪份工作,都會有很多的坎坷和挫折。當你認為在科研之路上遇到了困難,要想想其實很多從事其他工作的人會遇到更大的困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去克服困難才是所有人的常態。很多事情可能會在當時覺得焦慮,等過後再看,就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年輕的時候吃點苦是好的,對未來一定會有幫助。
  • 從「一團火」到「滿天星」
    「擴大開放堅定走,科學自強耀人寰……」百姓宣講志願服務輕騎兵成員梁社金,用一首自創的《五中全會繪藍圖》鹹水歌,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傳主題鹹水歌唱給群眾聽,還現場教學,讓群眾從通俗易通的歌詞中,學習政策,領會精神。從室內到室外、從講臺到舞臺,一周裡,無數志願者用志願精神的清風讓志願精神的種子在萬千市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卓越的詩人烏克蘭英卡
    她一生創作了270多首抒情詩,10多部長詩,代表作神話夢幻劇《森林之歌》,是烏克蘭文學史的經典。烏克蘭人民認為樂霞是他們偉大的民族詩人,因此把她的肖像印在200格裡夫納烏克蘭紙幣上。馬克西姆·斯拉文斯基馬克西姆的犧牲讓烏克蘭英卡無比痛苦,她創作了愛情詩《燃燒的心》《我佇立並聽到了春天》等一系列詩作,深情懷念她的初戀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