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晚報 2020年05月13日 08:59
曾隨溥儀流出宮外,後入藏瀋陽故宮,國家一級文物、「館藏珍寶」——清方士庶墨筆《江山佳勝圖》5月12日起在瀋陽故宮敬典閣首次展出,展期三個月。這也是疫情發生以來,瀋陽故宮室內展廳恢復對外開放後推出的首個新展覽。
本報採訪故宮方面相關負責人,為廣大讀者梳理出此次展覽不容錯過的四大看點。
看點一:曾隨溥儀流出宮外
瀋陽故宮相關負責人介紹,《江山佳勝圖》完成後被清宮收藏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民國初年隨溥儀流出宮外,後入藏瀋陽故宮,是一幅流傳有序的代表作品。
看點二:乾隆十年(1745)清中期畫家方士庶所繪
該畫作由清中期「婁東畫派」著名畫家方士庶於乾隆十年(1745)所繪,其所做山水跌宕起伏,氣韻蒼秀,被譽為王原祁後山水第一。
該圖描繪了江南山川景致,湖山雲樹,松寺平橋,林壑幽深,雲巒無盡。全圖採用幹筆皴擦技法,畫法精煉純熟,墨色蒼然一體。卷末自題長句,記錄作畫時情景,後署款:「乾隆乙丑夏五,方士庶擬許道寧筆法。」款下鈐「小師道人」「方士庶印」白文印二方。卷首右下角鈐「偶然拾得」小方墨印。卷首、中、尾部另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石渠寶笈」「石渠定鑑」「寶笈重編」「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養心殿鑑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皇家鑑藏、注錄璽印。
看點三:落款長句描繪對山水的熱愛
此圖落款長句:「江山佳勝,遊歷所至,自無不往來於懷。然其景象直如夢中,不盡了了。閱此何異短輿孤掉,穿雲涉澗,徜徉終日。而凡市橋田舍,林亭溪閣,與夫漁樵所集,仙佛所居,魚鳥之閒暇,煙雲之靄,几案間一覽無盡。而且免夫登頓之勞,何其樂哉?吳鮑庵題沈石田《湖山圖》卷,語意與餘心洽合,與畫境尤覺傳神。畫既,錄此聊當題詠耳。乾隆乙丑夏,五,方士庶擬許道寧筆法。」描繪了方士庶對山水的熱愛,對藝術創作的理解。
「從畫家自題可以看出,古代畫家在注重學習、繼承前輩藝術的同時,也十分在意用心創作與求新。他們將現實的山水之遊視為生活之樂,將畫中雲遊視為精神之樂,相傳相襲,樂此不疲。這些畫家在包攬山川勝跡之時,極大陶冶了個人性情,使藝術創作更上一層樓,為後世留下不可勝數的藝術佳品」。該負責人說。
看點四:展廳為曾專門收藏皇族族譜玉牒的場所
該負責人介紹,瀋陽故宮敬典閣,建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當時是專門收藏清代愛新覺羅家族族譜玉牒的場所,現為「館藏珍寶展」展廳,每季度輪流展出一件故宮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清雍正款鬥彩龍鳳大盤、慈禧太后專用龍盤、 清乾隆款粉彩十六子燈籠瓶 (一對)等館藏文物曾在此展廳亮相。
遼瀋晚報記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