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的五個虎形拳種
老虎自來以它兇猛、 威武稱雄於動物世界, 被譽為獸中之王。歷代拳師常模仿老虎奔跑、縱躍、猛撲等動作,揉化於中華拳技之中,從而形成各類奇妙的虎形拳術,諸如形意拳十二形中的虎形、少林五形拳龍、虎、鶴、蛇、豹中的虎拳以及峨眉派武術中的五虎拳(即黑虎拳、白虎拳、虎爪拳、 虎嘯拳、旋虎拳)等等。
這些虎拳從內容、形式或從技法、練法上看都有很大差別,形意虎形是模擬老虎撲食之兇猛,少林虎拳採用了虎奔、虎躍的雄姿,表現拳技演武的特色,峨眉派五虎拳則是吸取虎踞、虎竄、虎縱、虎撲、虎嘯時虎的雄姿威猛和神態,結合於峨眉武術短打、輕身、內功之中。
黑虎拳包括黑虎拳、黑虎腿等拳術。系矮樁長手拳,多流行於川西、川南一帶。
黑虎拳的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來自少林五形拳中的虎拳衍變;一說出自川南翠屏山,清末始由南溪縣楊成家傳宜賓市老拳師王登舟;更多說黑虎拳傳自峨眉山麓的伏虎寺。傳說,今日依然存在的伏虎寺,寺後小山酷似一隻猛虎。而很早前,山中有一隻黑虎,兇猛異常,長期出沒在上山的要道上,不知傷害了多少人。後來,被九老洞道家趙公明降伏,於是人們就依山傍水,修建了紀念性寺廟,叫伏虎寺。後世拳師根據這一傳說,按照黑虎出林、黑虎撲食、黑虎躍澗、黑虎伏蹲、黑虎抖毛、黑虎剪尾,黑虎咆哮,黑虎返首等情節,創編出峨眉派黑虎拳。
黑虎拳流傳至今,拳路、拳技、拳風均非昔日之黑虎拳。今日之黑虎拳多連環步、同側手腳並用,襠樁沉固,拳腿齊發,氣勢虎威,全套動作六十四式。除重複段落外,主要技擊動作是:黑虎出洞、猛虎還嶺、伏虎相爭、餓虎撲食、剪尾倒豎、虎躍山崗、黑虎掏心等等。
主要手法是劈、衝、撩、擄、雲、穿、裹、造、關、拔、擒、拿、砍、宰、削、戳、抓、挖等;常用腿法有裡纏、鏟、踹、虎尾腿、掃腿、蹬腿、彈剪、掛撩腿。身法講究斜身貼靠、俯仰屈伸、擰旋轉折。
黑虎拳的特點是:勇猛、快速、進退敏捷、勁力充足,技擊性強,拳路變化多端、頗具四川南拳風格。
古巴族是個崇拜白虎並以白虎為圖騰的部落。秦漢時,四川就出現了 「板楣七姓以射白虎為業」的職業武術者,在長期與虎搏擊中,積累了豐富的搏鬥技術,這些技擊術,經歷代拳師不斷變革而衍化為今日之白虎拳。
這種產生於四川地區的白虎拳,乃係峨眉派五虎拳(即白虎拳、黑虎拳、虎爪拳、虎嘯拳、虎形拳)之首,是一種高樁長手拳術,全套五十六動,動作舒展、擊法奇巧、虎形中帶虎爪。突出提龍炮、虎尾腿等技擊法。演武時,身傾靠體,兇猛、快速,勁力沉實,氣勢磅礴,虎虎生風。
峨眉派白虎拳,主要流傳於川西、川東各地。據成都老拳師曾全忠介紹,白虎拳有升、騰、智、化四個特點,即有升高如猛虎歸林之形,騰似餓虎撲羊之猛, 智應危難而不驚之巧,化強為弱之能。
白虎拳譜曾把它的技擊特點概括為:白虎當道膽氣壯,擔山趕月追太陽;迎門暗藏鐵扇子,虎踞龍蟠最難防;迎剛化柔單邊擋,遇敵直來須側傷;上打猿猴攀垂柳,下攻勢如虎撲羊;拳出南山虎豹懼,腳踢北海蛟龍亡。
白虎拳技擊腿法、手法均很豐富,如跟子腿、掄腿、擺腿、雙飛燕以及百掛掌、殺手、飛雲手、滑車手、斬手、翻雲手等等。步法則以進、退、轉、換、蓋、插、跳步等為主,身法講究浮、沉、吞、吐、俯、仰、屈、伸。眼法多虎視。
峨眉派虎爪掌、虎掌拳、捉騾拳等均屬峨眉虎爪掌拳系,這種拳術,樁勢平矮、一招一勢、一步一法,頗具峨眉派南拳特點。
據內江市老拳師黃克明、彭高傑等人介紹,虎爪拳歷史悠久,起於元明時期,至清代,有峨眉劍仙肖天露(據說活了一百三十多歲)擅長虎爪拳,曾以虎爪掌抓掉堅硬的青桐樹皮而名噪蜀中,後傳徒譚普年(外號人稱譚莽子),譚傳趙雲山,趙再傳鍾玉書和銀賓臣,黃克明和彭高傑分別學藝於鍾、銀二人。至今, 虎爪拳仍流行於川中一帶。
虎爪拳以掌指卷屈成虎爪,以掌指抓扣敵身、用掌跟著力,打一掌抓扣一下,勁發短暴,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拳爪並用,掌指連發,頭、頸、背、胸、 腹、腰、臀、胯、膝、踝、足以及肩、肘、腕、掌、拳、爪、指、勾手無處不作攻擊之利器、處處皆能保護自身,充分發揮「一撒通身皆是手」的作用。
虎爪拳,以鳳眼拳為主,標掌、虎爪、一指禪、 二指禪、撮勾、刁勾等交替使用。常用爪法是虎指手、分鬃手、封閉手、爬竿手、金標手、翻江手、鐵扇手、美女照鏡、鐵扇迎門、二龍戲珠、仙手摘桃、黑虎掏心、雪花蓋頂等。常用肘法有頂肘、撞肘、疊肘、壓肘、砸肘、翻肘等等。
虎爪拳實戰時講究「強打蜻蜓點水、弱打猛虎撲食、逢強智取、遇弱活拿」的戰術,使用抓、拿、撕、扯、擰、點、扭、挫等手法,攻中有防、防中帶攻。尤其在進攻時,出掌帶爪、爪到力達掌再帶勾拉、待著力後,則繼續伸指延續進攻,使用一指禪功直奔對方薄弱、裸露部分或重要穴位;防守時,掌變爪回勾外帶或下抓,以扣住或柔化敵方進擊之法,這種獨特手法構成了迥異於其他拳術的拳風。勁道講究「剛中有柔、柔後必剛」,發內力用墜子勁,即有如用手抓握下墜重物之勁。
練墜子功,須先每天練習抓住下掉的鐵棒(棒長25公分,直徑3公分、重約1.5公斤),每次練半小時,抓握兩千次左右,要求:快、準、穩。功力深厚者,再抓破撕扯各類樹皮、打鐵沙袋、插蘿蔔、插豌豆、插鐵沙等。
虎爪拳有三套:一曰單鞭,三十多動;二曰四門,亦三十多動;三曰拔步,也是三十多動,虎爪拳是單鞭、四門和拔步三路拳的總稱。
最早的虎爪拳系峨眉派高樁拳系,上步、退步、步勢沉穩。後世拳師改高樁為中長子午樁(即每出腳成勢要扣膝關足、半弓半馬,側身進擊),使動作低矮、嚴謹、攻守兼備,從而突出掌、指、爪功力,形成體用合一的拳技特色。
在動物世界裡,老虎素有獸中之王的美稱。人們取其虎撲之兇狠、虎鬥之雄姿、虎踞之神風、虎嘯之威震,揉化於拳技之中,形成了風格各異的五虎拳術。其中,虎嘯拳更是聲威並茂,搏擊勇猛、拳腳剛暴、虎形生威,實為拳藝之精粹。
虎嘯拳以虎爪的抓、拿、刁、鎖、劈、砸、橫、攔為 主,在使法發力時,常模仿老虎吼叫聲「虎」、"嚯" 等音聲的長鳴,藉以運氣摧力。除「虎」、「嚯」以外, 還有「吼」、「嗨」、「哼」、「哇」等呼吸法,故虎嘯拳在演練時突出虎嘯之威震,驚奇、險赫。主要腿法有虎尾腿、截、纏、剪、踢、掃、絞、彈、蹬等;步法有進、退、跪、躍;主要跌扑法有虎撲、虎跳、側摔、前撲、以及兔滾、鷹翻、烏龍絞柱、鯉魚打挺等。
虎嘯拳傳統套路有五十六動,在擊法中輔以各種虎形動作,發力有聲、虎嘯長鳴,風格別致。
虎嘯拳流行於四川省川西一帶。
旋虎拳,又名旋虎開手。因在拳路中使用虎爪旋拿、旋臂滾肘、旋腕旋腰、繞轉側進以及發螺旋勁而得名。系峨眉派短打、輕身性南拳。
旋虎拳流行於川西、涼山州少數地區。
旋虎拳以虎掌扣、拿、抓、握、扭、擰為主,在旋中帶抓,抓中帶拿,拿中發力,於動中滑脫敵方之進擊力量,而後用短、快、剛、暴的發力反擊對手,力求快而狠、準而穩。
旋虎拳,步法以繞、轉、疾步為主,善打近身帖靠戰,加上手上的勾拿擰旋,使敵方拳腳常被牽帶,難於反攻,故常被旋虎拳中的頂心肘、旋開肘、腳膝法、雞心腿、兔蹬腿所擊中。主要擊法是上繃下砸、內關外合、旋繞撞架、刁拿滾進。因套路動作較多,活動量也大。(周華)
來源:會武堂
編輯:中教服務網(q910q910)
轉載請註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中所選圖文來源網際網路,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