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氣象」及文學時運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三大體系#盛唐詩歌的音律之美、內涵之美,是內外兼修的典範,共同構成詩歌中的「盛唐氣象」,這是初、中、晚唐不可企及的。時代造就了詩歌,詩歌同時也闡釋了時代。

 詩歌「四唐」說

論唐詩時,會分初、盛、中、晚四個時期。這是認識一個朝代文學走向最易操作、最易講解,也最容易使人明白接受的方式。但其缺陷顯而易見,文學史的時段線索和政治史的分期並不完全吻合,因此唐詩初、盛、中、晚的人為劃分就一直受到質疑。

王士禎《跋唐詩品匯》云:「宋、元論唐詩,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體》《鼓吹》等集,率詳中、晚而略初、盛,攬之憒憒。楊仲弘《唐音》始稍區別,有正音,有餘響,然猶未暢其說,間有舛謬。迨高廷禮《品匯》出,而所謂正始、正音、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皆井然矣。」這裡肯定了高棅論唐詩時劃分初、盛、中、晚的做法,使原本以作家論為主體的方法,有了階段性的區分,明白有序。但高棅四期劃分時,又對各階段詩予以質量評估,導致後人有了以時段衡定詩歌的品質,重初、盛而輕中、晚的趨向。而毛張健的《唐體餘論序》云:「近代之論唐者,類以初、盛、中、晚,釐為界分,以為詩之厚薄所由別。殊不知中、晚之詩即初、盛之詩。不寧惟是,更溯之漢、魏、六朝,其源流本自相接,可以時代之隔、體勢之異論乎?」高士奇在《三體唐詩原序》中說:「有唐三百餘年,才人傑士馳驟於聲律之學,體裁風格與時盛衰,其間正變雜出,莫不有法,後之選者,各從其性之所近,膠執己見,分別去取,以為詩必如是而後工。規初、盛者,薄中、晚為佻弱;效中、晚者,笑初、盛為膚庸。各持一說而不相下,選者愈多,而詩法愈晦。」許學夷《詩源辯體·初唐》指出:「初、盛、中、晚唐之詩,雖各不同,然亦間有初而類盛、盛而類中、中而類晚者,亦間有晚而類中、中而類盛、盛而類初者,又間有中而類初,晚而類盛者,要當論其大概耳。」這裡對待初、盛、中、晚的分段及其與詩歌品質所作對應分析,有其合理之處,值得重視。

「詩必盛唐」論是以明代前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提出的,這一說法的依據是盛唐詩人的創作業績。這同樣也是唐人自己的觀念。唐人認為盛唐詩篇除聲韻成熟外,風骨亦具。如殷璠《河嶽英靈集序》云:「自蕭氏以還,尤增矯飾。武德初,微波尚在。貞觀末,標格漸高。景雲中,頗通遠調。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實由主上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場,翕然尊古,有周風雅,再闡今日。」其中「風骨」論也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以為盛唐有建安遺範。如杜確就在《岑嘉州集序》中說:「開元之際,王綱復舉,淺薄之風,茲焉漸革。其時作者凡十數輩,頗能以雅參麗,以古雜今,彬彬然,燦燦然,近建安之遺範矣。」除風骨外,唐人認為盛唐詩歌格調高雅。於邵就說,此期篇什「格高體正」,他認為這種風格的內涵在於齊「君臣之義,天人之際」。權德輿也指出:「開元天寶以來,稍革頹靡,存乎風興。」可見詩歌之「盛唐氣象」,突出了開元、天寶年間詩作的重要時代意義。

盛唐詩歌成為後世學詩楷式,從風格看,格高境遠、雄渾悲壯。從詩歌寫作看,律詩在初唐寫作探索中,已在形式上完善成熟,而盛唐提升了律詩的境界。

時代與詩歌

時代不同,文學地位不同,治時則崇文,兵興則尚武,所以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紀》中云:「自建安距永明已還,詞人比肩,唱和相發。有以『朔風』『零雨』高視天下,『蟬噪』『鳥鳴』蔚在史策。國朝因之,粲然復興,由篇章以躋貴仕者相踵而起。兵興已還,右武尚功,公卿大夫以憂濟為任,不暇器人於文什之間,故其風寢息。樂府協律不能足新詞以度曲,夜諷之職,寂寥無紀。」

時代不同,文風也不同,而文風之變在於華靡與筋骨之變。因此,陸希聲在《唐太子校書李觀文集序》中說:「夫文興於唐虞,而隆於周漢。自明帝後,文體寖弱,以至於魏晉宋齊梁隋,嫣然華媚,無復筋骨。唐興,猶襲隋故態。至天后朝,陳伯玉始復古制,當世高之。雖博雅典實,猶未能全去諧靡。至退之乃大革流弊,落落有老成之風。而元賓則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體,激揚發越,若絲竹中有金石聲。每篇得意處,如健馬在御,蹀蹀不能止。其所長如此,得不謂之雄文哉?」

時代不同,通常會被理解為國運不同,而國運不同,則詩道不同。故而許學夷《詩源辯體·總論》云:「詩道興衰,與國運相若。大抵國運初興,政必寬大;變而為苛細,則衰;再變而為深刻,則亡矣。今人讀史傳必明於治亂,讀古詩則昧於興衰者,實以未嘗講究故也。故予編三百篇、楚騷、漢、魏、六朝、唐人詩,類溫公《通鑑》;論三百篇、楚騷、漢、魏、六朝、唐人詩,類溫公《歷年圖論》。學者苟能熟讀而深究之,則詩道之興衰見矣。」國運又被闡述成「氣運」。氣運,即強、弱勢之轉變。洪邁《唐黃御史公集序》云:「詞章關乎氣運,於唐尤驗雲。唐興三百年,氣運升降其間,而詩文因之。」

無論「國運」還是「氣運」,都闡明時代興衰與文學衰榮的關係,所以汪琬《唐詩正序》云:「有唐三百年間,能者相繼。貞觀、永徽諸詩,正之始也,然而雕刻組繢,殆不免陳、隋之遺焉。開元、天寶諸詩,正之盛也,然而李、杜兩家並起角立,或出於豪俊不羈,或趨於沉著感憤,正矣有變者存。降而大曆以訖元和、貞元之際,典型具在,猶不失承平故風,庶幾乎變而不失正者歟。自是之後,其辭漸繁,其聲漸細,而唐遂陵夷以底於亡,說者蓋比諸《鄶》《曹》無譏焉。凡此皆時為之也。……讀者以為變,作者亦不自知其變也。是故正變之所形,國家之治亂系焉;人才之消長,風俗之汙隆系焉。」

以復變觀說唐詩,其根在古,其意在新。復變的周期,因所論事物性質不同而有長有短。盧藏用《陳伯玉文集序》云:「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顧況《禮部員外郎陶氏集序》云:「大抵文體十年一更。」文壇風氣轉變快速,新陳代謝,生氣所在。十年一變的說法有誇張之處,但也體現出文人對變革的焦慮和期待,甚至有點「冒進」,而五百年的周期又顯保守。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云:「於時文士馳騖,飆扇波委,二十年間,學者稍厭《折楊》《皇華》,而窺《鹹池》之音者什五六。識者謂之文章中興,公實啟之。」「二十年間」的提法比較謹慎,但也未必符合文學演進的事實。

風俗與詩歌

詩歌之變不僅關乎時代,亦關乎風俗。《唐國史補》卷下云:「大抵天寶之風尚黨,大曆之風尚浮,貞元之風尚蕩,元和之風尚怪也。」應是描述不同時期風氣、風俗與文學的關係。風俗和文風相關,但後者之變難於前者,歐陽修感嘆良深:「唐自太宗致治之盛,幾乎三代之隆,而惟文章獨不能革五國之弊。既久而後,韓、柳之徒出,蓋習俗難變,而文章變體又難也。」

風俗或與節序關聯,文士常於節序時作詩,所謂「紀賞年華,概入歌詠」。《唐音癸籤·談叢三》對此有詳細描繪:「唐時風習豪奢,如上元山棚誕節舞馬,賜酺縱觀,萬眾同樂。更民間愛重節序,好修故事,彩縷達於王公,籹粔不廢俚賤。文人紀賞年華,概入歌詠。又其待臣下法禁頗寬,恩禮從厚,凡曹司休假,例得尋勝地宴樂,謂之旬假,每月有之。遇逢諸節,尤以晦日、上巳、重陽為重。後改晦日,立二月朔為中和節,並稱三大節。所遊地推曲江最勝。本秦之隑洲,開元中疏鑿,開成、太和間更加淘治。南有紫雲樓、芙蓉苑,西有杏園、慈恩寺,環池煙水明媚,中有彩舟夾岸,柳陰四合,入夏則紅蕖彌望。凡此三節,百官遊宴,多是長安、萬年兩縣有司供設。或徑賜金錢給費,選妓攜觴,幄幕雲合,綺羅雜沓,車馬駢闐,飄香墮翠,盈滿於路。朝士詞人有賦,翼日即留傳京師。當時倡酬之多,詩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

時運與文運相通,文運隨時代而變化。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云:「八音與政通,而文章與時高下。三代之文,至戰國而病,涉秦、漢復起。漢之文,至列國而病,唐興復起。夫政龐而土裂,三光五嶽之氣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後大振。初,貞元中,上方向文章,昭回之光,下飾萬物。天下文士,爭執所長,與時而奮,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時運可以理解為時間和國運,在時間序列中考察強、弱勢文化與文學的關係,必然會關注唐代詩歌在初、盛、中、晚不同時段所呈現的文學狀態,對於這四個時段的唐詩的描述、對盛唐氣象的闡釋,都承認了強勢文化的主導作用;而在國運中考察詩歌的格調,也自然會去關注風俗、習俗,這也是丹納在《藝術哲學》中強調時代因素的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戴偉華

精彩推薦:

唐代類書中的陶淵明影像

以判為貴——唐代選官制與判詞書寫

中唐教育轉型及其文學影響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盛唐氣象與男人的胸襟與氣度
    有人說盛唐的繁華就像漫天飄動著金、銀的葉子一樣光彩璀璨。唐朝的輝煌,不止一次人產生穿越的衝動。想回到唐朝,去看那個時代的風物,享那個時代的盛況。然而,歷史的河水一直奔流向前。穿越可以說只是一種幻想,利用穿越復興盛唐氣象,則更是望梅止渴,畫餅充飢。
  • 史學精要 | 劉芃 朱漢國:唐代的開放性格與盛唐氣象
    又如,文學藝術方面,隋唐文化的胡漢混合特色更加明顯。且不說大量的唐代詩歌吟詠胡風胡俗,當時從宮廷樂舞到民間藝術,都呈現出鮮明的胡漢混合新氣象。隋煬帝時定九部樂,其中的《清樂》,即《清商伎》,是號稱「華夏正聲」的漢代舊典;《禮畢》,即《文康伎》,據說傳自東晉太尉庾亮家;西涼、龜茲、康國、疏勒、安國樂來自西域、天竺、高麗樂則來自外國。
  • 戴老師都懵的問題:詩國的「盛唐氣象」是因為李杜兩位大詩人嗎?
    而唐朝有段時期被稱為「盛唐氣象」。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也說:「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詩必盛唐。」所以,從宋朝人開始,學的都是唐朝時的詩,而首選一定是盛唐時期的詩。
  • 北大教授袁行霈解釋盛唐氣象,所引用的,卻是不知名詩人的詩句
    我們談到唐詩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個詞叫做盛唐氣象。那麼什麼叫盛唐氣象呢?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學史主編袁行霈教授是這樣解釋的:首先他認為,盛唐氣象是著眼於盛唐詩歌帶給人們的整體印象。從詩歌所展現出來的時代風格和精神來講,所謂「盛唐氣象」,應該是博大的雄渾的;從詩歌所展現出來的審美體驗來講,它應該擁有充沛的活力和創造的愉悅感,而且帶給我們不同於其他朝代詩歌所有的嶄新體驗。
  • 李白很豪放的一首邊塞詩,盡顯盛唐氣象,讀後令人熱血沸騰
    雖然這些邊塞詩是由不同閱歷和心境的不同詩人所寫,但是它們卻有著共同的地方,即渾厚雄壯的詩歌特徵,也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眾所周知,盛唐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空前強大,文治武功極盛。這也就導致了盛唐詩歌,尤其是邊塞詩,往往包含了詩人投身於社會和政治的強烈熱情,以及自信自尊,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而這正是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
  • 李杜風流,名家輩出,盛唐氣象話唐詩
    唐代文學評論家司空圖把唐詩創作按作者生活年代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其中盛唐氣象,一直被人稱讚,當然了其他三個時期也有優秀的作品出現,知不過被盛唐的恢弘大氣遮擋了光彩。這樣劃分主要是了便於研究分析,被後人一直沿用下來。
  • 晚唐國力衰退,卻有人寫了一首超越盛唐氣象的邊塞詩,細節太精彩
    唐詩中一個重要的題材就是邊塞詩,尤其以盛唐邊塞詩成就最高。研究唐朝的歷史文化,也同樣離不開邊塞詩。現如今的我們雖然生活非常和平安逸,但是在古代之時,卻是戰爭不斷的,戰士們為了保家衛國只能衝到最前方的戰場,而留在故土的家人們,自然心中充滿了思念。也是因為這種社會現狀,所以很多古代詩人都以此為題材創作出了一首首的邊塞詩。
  • 誰撥轉了盛唐書法(下)
    作於唐開元十八年的《麓山寺碑》,筆法上跳出中鋒、側鋒之爭,運筆力克枯乾露骨,以指運書寫,改變單純捻指,最大程度豐富指的推、壓、抵、轉等動作,審美張力陡增;用筆層面超越六朝王僧虔倡導的「心圓筆直」,變荒率為沉厚,變攲側為端凝,追求溫潤意象,變豐腴為臃腫,追求「粗而能銳,細而能壯」之境界。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它與盛唐詩壇其它佳作一樣,體現了「盛唐氣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折光。如王維的「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高適的「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詩句感情激越,格調高昂,一掃往日士大夫分別歧路時泣涕漣漣、纏綿不舍的兒女情狀。邊塞詩人這種積極樂觀的氣度,強健豪爽的風貌,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 飲中八仙歌:你所不知道文風飄逸的杜甫,寫盡盛唐氣象及酒仙李白
    詩仙李白在杜甫詩中化身酒仙,四句詩中含三個酒字,筆者曾經參加學校裡的詩詞大會時,飛花令酒玩過「酒」字,此句一出,掌聲頓時響起。筆者很喜歡這句的原因,有李白的豪放與不羈,飄逸與仙氣,以及「天子呼來不上船」這句詩很好的體現了盛唐氣象的包容,文化的開放,天子之事也可寫於詩中,以及不上船之後的自稱酒中仙,唐代對文人真的是極盡包容啊。也正是因為這種包納的文化環境,唐代才會有如此多璀璨的星星留於青史。
  • 渭南:十四運場館氣象監測設備安裝完成
    截止9月底,十四運氣象保障部分完成了氣象監測網絡系統建設,所有監測設備均已調試完成,這些氣象監測設施將在賽事期間,提供籃球、足球、沙灘排球、舉重、柔道、飛鏢、象棋和圍棋等賽事的專題氣象服務,助力「十四運」氣象服務工作。
  • 專訪丨《香港文學》總編輯陶然:香港文學篳路藍縷,開拓獨特氣象
    香港文學:篳路藍縷開拓獨特氣象——訪《香港文學》總編輯陶然高  峰陶然說,「不過,這一方面仍然有很大的進取空間,目前香港文學在內地的出版仍然是一陣風式的,逢到節慶就熱鬧一陣,缺乏持續性。如果能夠建立一種兼顧香港與內地需求的長效出版機制,相信會為香港文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香港回歸20周年來臨之際,陶然主持編輯了《回歸20年香港短篇小說展》雖然處境艱難,但香港文學篳路藍縷,仍舊開拓出了一番獨特氣象。
  • 唐朝影響力最大的時期,不在「盛唐」,而在「中晚唐」
    「初唐」大概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開元進入「盛唐」;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盛唐轉折點,歷經八年,國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進入「中唐」,持續70年修生養息,之後內外交困,進入「晚唐」階段。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是「盛唐」,出了像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等詩壇大家,還有「開元盛世」這一歷史著名的時期。
  • 為什麼說他開啟了盛唐氣象?
    簡單點說,就是陳子昂叩開了盛唐詩歌的大門。那麼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說是他開啟了盛唐詩歌的大門?陳子昂在《修竹篇序》又名《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裡,開篇就旗幟鮮明提出了詩歌革新主張: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
  • 一首詩盡述盛唐之前的文學史,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大雅久不作
    初唐時期,以陳子昂為首的一些人開始反對六朝以來的浮靡文風,開創了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文學地位。在陳子昂等初代傑出詩人的影響下,大唐出現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等許多偉大的詩人。李白曾作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以復古為中心,概括了盛唐以前的詩文興衰,主張復振大雅之聲。
  • 什麼是盛唐?盛唐詩歌中的兵器意象
    盛唐時期,詩人們努力創作了大量富有時代精神的詩歌。在這些詩歌中,有一個重要而獨特的意象戎戈意象。本文試圖從華美一章中,分析盛唐詩歌中以劍意象為主要意象的諸多兵器意象,以期看到那個時代的壯麗精神。縱觀人類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一部戰爭史。
  • 沒有時運,天才也難出頭
    他們固然有天賦,但如果沒有盛唐的時代,沒有環境的影響,他們的天才再高,也造就不出來偉大。歷史上,天賦如李、杜的不乏其人,就算韓愈、蘇軾的詩不如李、杜,我們也能就此說,韓、蘇的天賦低於李、杜。可見,天才論是說不通的。再說復古論。很多人認為,李白尚復古,浪漫是他詩歌的最美之處。李白自己也曾說:「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
  • 隋唐五代文學概述(2)
    初唐文學唐初詩歌,並沒有隨著政治經濟的統一繁榮而迅速轉變,相反地齊梁詩風憑藉著帝王的勢力還繼續統治著詩壇。唐太宗時的虞世南、高宗時的上官儀,都是皇帝優寵的專寫浮豔的宮廷詩的代表人物。武后時的沈全期、宋之問也寫了大量宮廷詩,但是他們繼承前人的成績,完成了五、七言律詩形式的創造,對詩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 盛唐氣象的秘密,藏在龍門石窟裡
    攝影/石耀臣北魏遷都洛陽前,造像仍保留雲岡石窟的遺風,有古印度犍陀羅風格的原汁原味;北魏遷都洛陽後,造像受漢化改制和南朝士族文化影響,大多呈面相清秀、體態瘦削修長的「秀骨清像」,如賓陽中洞前壁窟門南側上層的維摩詰像,頭戴籠冠,身著寬鬆飄逸的褒衣博帶式漢風服飾,斜倚隱囊,側臥榻上,手揮麈尾,其滔滔奮髯,倨傲自負的神色栩栩如生。圖1:賓陽洞前壁浮雕全圖。
  • 喜迎十四運 健康氣象人|原來他們的運動會這麼「玩」兒!
    為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增強幹部、職工的團結、拼搏、進取、協作精神,提高氣象服務保障好全國十四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1月6日,鹹陽市氣象局機關工會在市奧體中心舉辦以「喜迎十四運 健康氣象人」為主題的職工運動會,共吸引了來自市局、秦都和渭城區氣象局近百名幹部職工報名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