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第四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上,施一現場發言。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供圖
中新網紹興12月12日電(記者 項菁)「在實驗室與病毒較量10年了,在二三十歲這樣的美好年紀,你如何看待『冷板凳』和『詩和遠方』?」
「某種意義上說,『冷板凳』就是我的『詩和遠方』。」剛剛領完獎的35歲施一面對中新網記者提問時不假思索,「對於我而言,『詩和遠方』既是當下專注科研的興趣、守護人類生命健康的使命感,也是未來我希望的將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藥物的發展方向。」
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第四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日前在浙江紹興舉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是「三十五分之一」。「經常有人問,我跟施一公老師什麼關係,我只能說,我們在研究技術上可能有相似性,都在研究一些生命學的本質和現象。」施一笑言。
會議現場。 項菁 攝
此次「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中,涵蓋生物醫療、智能計算等新興技術領域。其中,施一通過整合結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方法,對流感、伊波拉、拉沙等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的感染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2009年我開始接觸病毒的感染機制研究,每隔幾年都會碰到新發突發傳染病,每次病毒降臨會緊張,也會興奮。」施一舉例說,「伊波拉病毒暴發的時候我沒去非洲,而是在實驗室內通過基礎研究了解病毒如何入侵人體細胞,當時有了突破性的研究,並且還找到了一個新的藥物設計靶點。」
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不過,在施一的眼裡,新冠病毒只是萬千病毒中的一種。「大年初一那天,我就開始紮根實驗室做科研攻關了。對於新冠病毒,我首先從聚合酶入手了解這個病毒的一些特性,很快發現新冠病毒聚合酶的活性比SARS病毒低,這一特性也反映出新冠病毒傳播不易被察覺、傳播能力強。除了科研,我還和團隊小夥伴一起在線上做科普,減少社會恐慌。」
「冷板凳」上的科研固然重要,但讓社會真正擺脫病毒煩惱,關鍵還在於能實戰化的「解藥」。
「病毒千千萬,如果都在病毒襲擊之後再搞研究、研發藥物,人類永遠處於被動狀態。」施一認為科研與實踐一樣重要,「10年的基礎研究積累,加上新冠病毒的狡猾,越來越讓我感受到研發廣譜性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所以今年開始,我將目光轉移到抗病毒藥物研發上。」
施一談到,科研單位必須跟企業緊密聯繫,把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用得起來的東西,「青年科學家也需要把眼光投向遠方,可以多與青年企業家對話,同時也要加強科學家、企業家、醫生三方之間交流與配合,更好地應對未來。」
青年科學家是全球科技創新舞臺上的強勁力量,如22歲的牛頓就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幫助科學界發展出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以表彰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為例,青年科學家如何看待和平衡好外界的「聚光燈」與科研的「冷板凳」?
「敢想敢做是青年科學家的優勢特點。」在施一看來,「聚光燈」和「冷板凳」兩者並不矛盾,「科學的本質是需要靜下心來的,同時適當的曝光也能使這個人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假若有伯樂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投資和支持,之後,我們更能坐穩『冷板凳』,去深耕自己的領域,甚至探索一些『無人區』。」
「成就無關年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談及,「35歲之前,那些富有勇氣、潛心科研、敢於突破的青年科學家、創新者們,他們具備的潛能值得被發掘、被重視、被鼓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