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夾,在內蒙古東部地區乃至全國都很出名。今天小編就帶你來扒一扒這名不見經傳卻很受人待見的中華名典小吃-對夾。
赤峰是塞外名城,是連接關內與塞外、我國東北的交通要道。
赤峰有「三對」,對夾,對調,對象,對調是撲克牌的一種赤峰打法,動輒兩副撲克四個人,能從天黑打到天明,不舍晝夜。我們宿舍就有秉燭夜牌的記錄,我們班裡有些赤峰的同學樂此不疲,其他同學也受了感染,即便是期末複習考試這樣的黃金時期,茶歇時,也要回到宿舍藉以放鬆一刻。對象麼,是處對象談對象的赤峰的一種說法。
我著重介紹的是另一對:對夾,此乃赤峰獨有的美食是也。
相傳在清朝時期,對夾是宮廷食品,只有皇宮貴族才能吃得到,對夾的秘籍也只有御膳房的御廚才知道,那麼這個秘籍是如何流傳到民間的,它又因何成了內蒙赤峰的特色小吃,翻開歷史文獻,我們找到關於對夾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917年,當時是河北人蘇文玉,蘇德彪父子,創辦了赤峰最早的對夾鋪——復生隆。
據復生隆的傳人,蘇鳳岐講述,對夾確是御廚所傳。這位御廚正是蘇德彪的舅舅孫茂林,當時他是在御膳房專門伺候西太后的,給他做火燒肉,每天早上西太后都要吃這種火燒肉夾餅,喝一碗蓮子湯。我們再來說說這火燒肉是如何傳到蘇德彪手上的,當時年僅15歲的蘇德彪在京城的三裡河橋旁的一家名為御盛樓肉鋪當學徒,清朝末年,宮廷御廚經常到這家肉鋪買肉,久而久之,就把宮廷燻肉的方法傳授給了御盛樓的人,當時的蘇德彪肯下功夫,又有心計,於是很快就熟練掌握了這宮廷燻肉的做法。1917年,河北鬧災,民不聊生,迫於生計的蘇家父子,帶著全家從河北來到了內蒙赤峰做點小生意,但是仍就很難維持生計,就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蘇德彪的舅舅孫茂林從北京來投奔蘇家父子,並把當時宮廷有名的火燒肉傳授給了他們,在他精心的教授下,蘇德彪很快就學會了這門手藝。後來,他細心專研,將這種火燒肉與宮廷燻肉和赤峰本地的燒餅相結合,研究出一種新食品,取名對夾。一直到了改革開放,對夾才又從新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如今的赤峰,大街小巷的對夾鋪幾十家,在呼市,北京,瀋陽等繁華的都市也都出現了赤峰對夾的影子。2003年,赤峰對夾作為內蒙古小吃品牌,參展南昌第十三屆中國廚師節,並脫穎而出,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國名點。並在中國第十二屆美食節上過得了中國美食節最高獎。
自然任何一種美食,江湖上都少不了關於她的傳聞。
相傳,對夾之來歷,得從康熙、乾隆年間說起,也是清朝的鼎盛時期,正值太平盛世,乾隆每年舊曆五月都要到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避暑狩獵。據講,一次狩獵木蘭圍場,追逐一隻斑斕猛虎,來到了紅山(赤峰)腳下,終於獵虎如願。乾隆皇帝就在赤峰下窪子「松山館」用親帶御廚擺下了滿漢全席大宴群臣。除烤全羊外,三十八味宮廷御膳美味佳餚中,就數對夾名列前茅,眾臣食之讚不絕口。由此製作秘方傳入民間。
對夾源於一種「杈子燒餅」,這種燒餅與普通芝麻烤餅除了在和面和製作工藝上有所不同外,還在於從吊爐取出之後,再擺到一種鐵製杈子上,回爐以微火重烤一遍,這樣做成的燒餅,外脆內軟,別有風味。對夾內的燻肉也十分講究,精選十幾種配料調味,香而不膩。對夾外表金黃,層次分明,具有北方特點,香酥脆,肉細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膩,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具有理氣、養脾之功效。
顧客來,店主將一個餅鐺狀的爐具敞開鐺蓋,用夾子將酥餅從側面掀開,餅中間的多層立現,拈起幾片肥瘦相間的醬肉塞進去,胖乎乎的對夾就做好了。
對夾看上去像西安的肉夾饃,其實,饃與肉的製作工藝大相逕庭:
1、對夾的饃嬌小玲瓏,口感酥軟,直徑不過六七公分,面坯是用水油麵和油酥做的,因此多層且酥脆上口。西安白吉饃每個至少三兩重,直徑超過十公分,精於此的陝北人勿需油鹽相助,但揉進了發酵因子,因此饃頗具彈性,外酥裡軟咬上一口,發出清脆的聲音。
2、陝北臘汁肉是先煮後燜的,軟而不爛;對夾的肉先煮至七成熟,然後燻烤出來的,韌而不硬。
對夾的面坯具體做法:
1、糜子面或者小米麵、油揉成油麵酥;
2、麵粉、水、油和成水油麵團
3、將水油麵團擀成大片,抹上油麵酥(用小米麵加葷油炒治而成),從一頭捲起,揪成劑子,做成燒餅大小,上鍋烙熟。
4、再將烙好的燒餅在烤箱(在赤峰有特製的灶爐)中烘烤至外皮更加酥脆就更好了。
對夾的夾肉做法:
1、連皮帶肥瘦肉的豬肉在老湯中煮至八分熟;
2、肉煮好後,晾乾,然後在鍋內燒糖色,燻烤豬肉,切成片,塞入燒餅中。 酥脆可口的對夾做好了,吃過一次,很多人都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