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行健
有這樣一句話大家都聽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說的是老師把要學知識、技能都交給學生了,剩下的就靠學生自己的努力磨練了。這句話用在詩詞教學上好像不太恰當。不恰當的原因是詩詞(我這裡討論的是詩詞,其實不僅限於詩詞)不單單是個「技」的問題,還關乎「道」,而且「道」的佔比還很大。
所謂「技」,就是詩詞的一些規矩:平仄、對仗、押韻、粘對、拗救等格律問題;而「道」,狹義指鍊字、謀篇、用典這些「小學(所謂「小學」指的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分別研究字形、字音與字義。)」方面的積澱。廣義則涵蓋一個人的品德、個性與修為。
「技」是基礎,打牢基礎「樓才能蓋起來、壘得高」。「道」則是裝修,不管什麼風格,看著的「和順、大氣、有內涵」,這樣蓋起來的「樓」才穩固、耐看。「基礎」可以學得來,既或不用師傅領,自己也進得去。而「裝修」體現的就是品味和境界了,學是學不來的,得去「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修」!這個「修」在甲骨文裡的最初字形是「攸」,一隻手拿著一根棍子敲打一個人,後來怕「敲打不乾淨」又在「人」和「拿棍子的手」中間加了「三點水」,一邊「敲打」一邊「衝洗」,於是就演化出「修身」的「修」字。「五福」裡面的「攸好德」實際就是「修好德(修出好德才能』考終命』)」。這讓我想起《論語》裡的一章: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夫子之雲,不亦宜乎!」詩詞之「技」需要翻越的就是子貢的「及肩之牆」,而詩詞之「道」需要翻越的則是夫子的「數仞之牆」!
所以除了用功熟記那些規矩外,我們還要多讀詩詞、讀好的詩詞,比如唐詩、宋詞三百首之類的,尤其是「杜詩」,那是律詩的珠穆朗瑪!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還要看、借鑑一些詩評,之所以說「借鑑」是因為哪篇評論都不是作者自己寫的,除了那些「小學」方面的訓詁(有的連訓詁都不準確),其他都是臆斷,難免偏頗,自己多讀、多看、多想時間長了自有理解。剩下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修身」,《尚書禹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身不修者何來「志」?心無「志」何以發言為詩?文學即人學,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詩。
我要說的是詩詞入「技之門」易,入「道之門」難!真的不是幾句「和律」的口號、韻文就可以稱作詩詞的!當然作為自娛自樂只要積極向上就無可厚非,「樂亦在其中矣」!其實「口號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為了「方便所有人都明白」將詩詞糟蹋得面目全非,以至於回天乏力。其實好的詩詞還真就不是寫給所有人的……
#讀詩#
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