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毛主席與周總理,一個像「湖南辣椒」,一個似「紹興黃酒」。的確,毛主席身上樂觀的鬥爭精神、敢於迎接一切挑戰的性格,像極了辣椒。
眾所周知,毛主席是湖南人,湖南人愛吃辣是出了名的。但是,毛主席對辣椒的喜愛,還是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普通人吃辣椒或許是按個數來計算的,但毛主席吃辣椒經常是按盆來計算的。他吃飯時,常常有一盤菜就是紅辣椒。關於紅辣椒,毛主席還別出心裁地闡發了一個有趣的「辣椒理論」。
紅辣椒陪著毛主席走過了壯志昂揚的青壯年時期,直到晚年,毛主席還保持著吃辣的習慣。紅辣椒象徵著中國的紅色革命,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
艱難歲月裡,毛主席連辣椒也不捨得吃
雖然毛主席很愛吃辣椒,幾乎是無辣不歡。但在長徵之前的一段時期,毛主席在瑞金,處於敵人的包圍封鎖之下。當時各種物資都很匱乏,生活十分艱苦。
在那段艱難歲月裡,毛主席連辣椒都吃不上。有一年夏天,毛主席的妻子賀子珍為他找來了一些辣椒,炒了一整盤,毛主席吃得很香,但他捨不得多吃,每次都只吃一點點,連吃了好幾頓。
當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飯菜很容易變質。賀子珍拿起辣椒一聞,發現變質了,就把剩下的倒掉了。
毛主席回到家吃飯時,發現沒了辣椒,就詢問賀子珍。賀子珍只說已經倒掉了。沒想到,毛主席聽後竟然大發脾氣,端起一盆正在洗漱的洗臉水,「譁啦」一聲就往地上一潑,把賀子珍嚇了一跳。
事後,賀子珍向毛主席解釋了倒掉的原因,主席還是覺得可惜,只說:「把它熱熱還是能吃的嘛。」
這段故事讓人覺得心酸。毛主席以為妻子是隨意浪費糧食,所以才會生氣。在賀子珍解釋原因後,主席覺得哪怕是變了質,熱一熱就能吃了。可見當時生活的艱苦以及主席的儉樸。
1930年,毛主席到江西開展調查,當時的條件仍然很艱苦,主席每頓吃的都是清水煮青菜,連油和鹽都很少見。警衛員吳吉清看到他吃著這樣的食物,很是心疼。他知道毛主席愛吃辣椒,於是就到江西老鄉的家裡,挨家挨戶找,終於找到了一串紅辣椒。晚上炒了一盤,送到毛主席的房間。
正伏案專心致志寫調研報告的毛主席看見,就問:「辣椒從哪兒弄來的?」警衛員老實回答:「是從老鄉家裡要來的。」毛主席嚴肅地問他:「你們連長有沒有給你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警衛員說沒有。
毛主席緩和了顏色,對他說:「這件事不能怪你,主要是我們對新戰士的政策宣傳不夠,教育沒有及時跟上。」他隨即讓警衛員馬上把這件事告訴連長,把錢給江西老鄉送去,抵償拿了辣椒的費用,而這錢都從毛主席自己的夥食費裡扣。
長徵路途中,毛主席帶領紅軍過草地、爬雪山。在分配食物時,毛主席身邊的士兵知道他愛吃辣,於是多領了20個紅辣椒。毛主席知道後,嚴肅地說道:「我們是紅軍,領導人怎麼能搞特殊化?」並讓士兵把辣椒送回去。
接待美國記者斯諾,提出有趣的「辣椒理論」
1936年,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蘇區拜訪毛主席。他看到毛主席的夥食十分簡單,經常是一盤辣椒、一盤青菜,偶爾才會有零星的肉,主食則是小米或饅頭。斯諾覺得,這樣的飯菜太過簡樸了。但毛主席覺得,有辣椒吃他就滿足了。
7月的一天,毛主席與斯諾相談甚歡,在吃過飯後,他對斯諾說起了辣椒理論。
「吃辣椒多少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革命者都愛吃辣椒。我的家鄉湖南出辣椒,愛吃辣椒的人也多。所以,『出產』的革命者也不少,如黃興、陳天華,以及紅軍中的彭德懷、羅榮桓、王震、賀龍等。而在世界上,愛吃辣椒食物的國家,往往『盛產』革命者,如法國、西班牙、墨西哥、俄國等等。」
毛主席一邊說一邊笑,最後哈哈大笑了起來,顯露出隨性爽朗的性格。
斯諾是有名的記者,見聞頗豐,不過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辣椒理論」,覺得十分有趣,但也有些疑惑:辣椒和革命之間有什麼關聯呢?正思考時,毛主席熱情地問他:「我想唱一首《辣椒歌》給你聽,好嗎?」斯諾欣然同意了。
毛主席認真地用他那標誌性的湖南口音唱了起來:「遠方的客人你請坐,聽我唱個辣椒歌。遠方的客人你莫見笑,湖南人待客愛用辣椒。雖說是鄉裡的土產貨,天天可不能少……」
唱完後,毛主席問斯諾覺得怎麼樣,斯諾真誠地說:「唱得很好。」他覺得,毛主席雖然不是專業歌手,但唱腔特殊,歌聲仿佛都帶了辣味,很有特色。
隨後,斯諾向主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他問道:「義大利人也以愛吃辣椒和大蒜出名,怎麼現在不出革命家,反而出了墨索裡尼?」
毛主席聽了他的疑問,沒有直接回答,笑了一笑,高深莫測地說了一句:「辣椒是窮人的大葷。」斯諾聽完後,沉思許久。
就像毛主席說的,辣椒與革命之間,似乎有著天然的連結。湖南人愛吃辣,辣椒使得他們身上那種激情澎湃的熱血難以自禁,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天生就帶有一股子英雄氣概。
昔日,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近代的湖南人重拾祖先的故伎,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晚清時,就有「無湘不成軍」這樣風雷激蕩的口號。後來,辣勁十足的湖南人更是人才輩出,群雄並起,使中國近代史為之煥然一新。
宴請赫魯雪夫,紅辣椒撂倒布爾加寧
1958年,赫魯雪夫率領蘇聯代表團來中國訪問。這是一次秘密的出訪,中方以隆重的規格接待了蘇聯代表團。
儘管雙方在會談時發生了不愉快的爭吵,但毛主席仍然設宴熱情款待了赫魯雪夫一行人。宴會上,大家輪流敬酒,談笑風生,氣氛十分愉快。
這時候,周總理舉杯向在座各位建議:「我看,我們應該為蘇聯朋友訪問中國的歷史古城北京而幹一杯嘛!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啊!」大家都接受了周總理的提議,再一次一飲而盡。
毛主席也發話了:「我們是否應該對共產主義紅色的黨表表忠心呢?」他指著桌上的一盤紅辣椒,對蘇聯代表團說:「在黨組織的周圍不能沒有色彩、沒有刺激啊!作為紅辣椒的忠實信徒,我要問問同志們,誰願意加入我的紅辣椒黨啊?」
這句話帶有挑戰意味。在場的翻譯轉達完毛主席的意思後,布爾加寧站了出來,願意第一個接受挑戰。只見他拿起一個紅辣椒,痛快地放進了嘴裡。
他以為,宴席上的紅辣椒是他在蘇聯慣常見的甜辣椒,誰知道是辣勁十足的辣子。嚼了幾口後,他邊咳邊嗆,涕淚交流,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來,只勉強說了半句「我們……上當了……」
看著布爾加寧的反應,赫魯雪夫驚了,他說道:「紅辣椒居然有這麼厲害?我們吃過這苦頭,當年查波洛什人就是這麼收拾我們的!」
在布爾加寧緩過勁來以後,毛主席接著說道:「凡是吞下一個紅辣椒後安然無恙的人,可以建起一個志同道合的黨。」在座的各位都被毛主席的幽默逗笑了。
這次聚會之後,中蘇很快就分道揚鑣了。以紅辣椒作為告別的前奏,仿佛也帶有暗示意味:兩國關係將逐漸變得火辣,彼此之前的摩擦衝突將會比以往更甚。
主席晚年:仍吃辣,也吃苦瓜去火
毛主席晚年,每頓飯菜都能見到辣椒的身影。但同時,他也會吃苦瓜去火,還對中餐和中醫理論頗有一番自己的心得。
據毛主席身邊的助手回憶,除了辣椒,毛主席也很喜歡吃苦瓜。有一次,他邊吃飯邊對周圍人說:「苦瓜這種菜,我的家鄉很多,房前屋後都可以種,好種也好活。有些人吃不慣,是怕它的苦味,我不但吃得慣,還一生都吃,從小就愛吃,就圖它這味,我這個人一生沒少吃苦,看來是苦慣了,以苦為樂了。」
說著,毛主席還招呼身邊人一起坐下吃,並給出了吃苦瓜的中醫理論。
「凡苦的東西,對人體都有些好處,苦能去火明目嘛。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上火,有時生氣也上火,這叫虛火。這種人吃點苦很有必要,我這個人也愛上火,所以命中注定要吃苦囉,不如主動去吃,免得火氣太大。」
毛主席總說,不能吃辣椒和苦瓜的人,怎麼能幹革命呢?「一個人,只要能不怕吃苦,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來。」所以,他喜歡讓周圍人也吃苦瓜,經常不遺餘力地推薦苦瓜給身邊人吃。
1961年,溥儀從獄中被釋放,毛主席設了家宴款待他。席上,毛主席夾起一塊苦瓜送到溥儀的碗裡,熱情地說:「請嘗嘗苦瓜!」溥儀夾起來吃了,毛主席問他:「味道如何?還好吃吧?」溥儀連連點頭:「好吃,好吃。」
王鶴濱是毛主席的保健醫生,有一次,他在紫雲軒陪毛主席吃飯。飯桌上,毛主席夾起苦瓜津津有味地吃著,幽默地說:「王醫生,你看我能吃苦吧?」並用眼神鼓勵王鶴濱也嘗試一下。
見主席吃得有滋味,王鶴濱也忍不住夾起筷子吃了一塊。他邊吃邊對主席說,苦瓜是苦味健胃劑,幫助消化的,可以多吃一些。
在中餐方面,毛主席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中國是東方國家,在古代,人們習慣上吃得素一些,這是慣有的飲食文化。不像西方人,食物裡油脂太多,因此他們得心臟病也多。當然,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飲食習慣變了,吃葷也更多了。不過,還是吃得素一些,對身體有好處。
這或許也是毛主席畢生喜愛辣椒和苦瓜的原因吧,他勤儉一生,反對奢侈享受和浪費。在革命最艱苦的時候,他連平日最愛的辣椒也不捨得吃;在新中國成立後,他仍保持著儉樸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不鋪張浪費,飯菜也儘可能地精簡,不變的是那盤紅辣椒和綠苦瓜。
毛主席的食譜很簡單,和普通家庭、普通工作人員差不多。他很少主動提出要吃什麼,一般都是廚師、工作人員按照他的習慣和愛好來安排的。他們做什麼,主席就吃什麼。
毛主席吃的素菜,一般就是一小盤加了鹽和油的純蔬菜,苦瓜自不必說,其他的還有空心菜、絲瓜之類的。廚師還會在火上烤幾個辣椒,再加上一勺鹽,放上一塊黴豆腐,這就讓毛主席很滿足了。
毛主席一般一天只吃兩餐,有時候忙起來,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他處理起公務來,常常是廢寢忘食。每次,工作人員對他說:「主席吃飯了。」毛主席才會抬起頭來,仿佛才記得人還是要吃飯的。匆匆忙忙吃完,他又埋頭扎進文件堆裡了。
因為毛主席吃飯常常不規律,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經常會在他的桌子旁放一盒餅乾,讓他餓了就吃幾片充飢。有時候,廚師還會給主席炒一小盤青菜,這也就算是一餐飯了。
由此可見,毛主席的生活十分樸素。他在吃穿住行上,從沒有太多要求,反倒是嚴格要求自己,不追求美食佳餚,不貪圖豪華富貴。他曾經帶頭減薪,縮小幹部之間的收入差距。他用自己的行動,號召全社會要提倡節儉,反對浪費,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火紅的辣椒,就像毛主席的赤子之心,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是永恆的,深深地刻在無數人的記憶裡。紅色的辣椒,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象徵著中國革命事業的光輝前景。
參考文獻:
白郎《山河萬朵——中國人文地脈》
杜忠明《餐桌上的毛澤東》
孫國林《延安文藝大事編年》
胡松濤《毛澤東影響中的88個關鍵詞》
郭金榮《偉人毛澤東的黃昏歲月》
謝靜宜《毛澤東身邊工作瑣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