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梁山好漢為什麼結局那麼慘?連老大宋江都是「叛徒」
《水滸傳》是我國非常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選入了推薦中小學生閱讀的書單當中,相信大家即使沒看過原著,小時候也對水滸傳的故事了解不少。每個讀者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本書在諷刺舊社會的那些腐朽制度;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本書講述的是商人俠客在江湖中行走的故事。總之不管是兄弟情義還是江湖恩怨,抑或是諷刺腐朽的制度,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在講農民揭竿起義的故事。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人就會嘲諷,揭竿起義誰不知道呢?只要是聽說過水滸傳的這三個字都知道,而且人們還知曉起義的那108位好漢以失敗而告終,並且下場大都很悽慘。那麼大家知道這108位好漢為什麼會失敗嗎?答案其實很簡單,作者施耐庵先生早就將他們最後的結局暗示過了,只是讀者一直都沒有發現。
梁山108位大將之中,其實一直隱藏著某個「叛徒」,如果你細細品味一下他的名字就會得知真相,這個人就是宋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免不了和其他人合作,可能是期末大作業,也有可能是在工作之中小組要完成任務。如果你的隊伍之中有一個豬隊友的話,一定會讓所有人都崩潰。這個"豬隊友"不僅僅指的是那些因為個人能力不夠拖累整個團隊項目進度的人,還有可能是一個故意挑撥人際關係的人,當然也有可能是敵方陣營派來的奸細。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對於梁山這108位大將來說就是如此,其實他們之所以失敗,並不僅僅是因為朝廷打壓的緣故,更大的原因在他們內部人的身上。
作為領導人的宋江,其實最開始的想法是在這個亂世出人頭地,希望能通過起義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他的這種想法和我國歷史上其他的農民起義領導者其實是非常相似的,只不過施耐庵先生把這個主角的性格美化了很多,讓他看起來平添了幾分俠氣。筆者認為宋江其實一直都是小農思想,他想利用自己手裡面的人脈和金錢來組成一個小團體,後來還想藉助政府提高自己這個招牌的知名度。其實宋江的思想一直都是比較狹隘的,他沒有想過推陳出新,之前的起義行為可以理解為一個小孩子在用哭鬧的手段獲得家長的注意。
其實他內心對於政府還是很依賴的,畢竟在逼上梁山以後,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的也是他。"忠"和"義"是兩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字眼,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這種性格是非常正統的。宋江所謂的"忠",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對朝廷忠誠,所以後來直接就被招安了。施耐庵先生其實早就已經將這個結局暗示給讀者了,大家細細品味一下宋江的名字。這本書裡的故事背景是在宋朝年間,這麼一想,"宋江"不就是"宋將"嗎?他註定會成為宋朝的將軍,這是宋朝政府正式任命的官員,怎麼可能一直和一幫賊寇廝混在一起呢?
所以筆者認為,宋江這個人與其說他是起義的領導者,更不如說這是朝廷派過來的一個奸細。雖然說我們現在提起梁山108位好漢,首先想到的就是宋江,畢竟他是梁山108位大將之中的領導。可是大家回憶一下,剛開始組建梁山好漢的並不是宋江這廝,他是被逼上梁山以後展現出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和領導力,才一躍成為了眾人之中的第一。很多專家都評價《水滸傳》是一齣悲劇,甚至可以看成是宋江的個人職業發展史。其實在宋江的內心,一直都把當上高官是為他的人生目標,在這本書的後期,梁山好漢在宋江的領導下被朝廷招安了,但是畢竟這些人曾經反抗過朝廷,朝廷怎麼可能對他們放100個心呢?所以就故意委派這些人去執行非常艱險的任務,最後108個人直接損失了一半,剩下的那些人早就看清了宋江和朝廷的真面目。
宋江不過是在利用他們積累戰功,朝廷是想消磨他們的實力。終於反應過來的這些好漢們,很多都選擇了隱姓埋名,找一個小村住下,平平淡淡的過完後半生。宋江的結局是怎樣的呢?他成功的上位,踏著曾經這些弟兄們的屍骨,如願以償地做了高官,但已經失去價值的他,朝廷還怎麼會留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