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知識|「明日黃花」,並非「昨日」!

2021-01-10 明月長照

「明日黃花」常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有些人對這個詞一知半解,以為「昨日」才代表過去時,用「昨日黃花」才能比喻過了時的事物。所以,在平時我們經常看到有人錯把「昨日花」當「明日黃花」。可是,「昨日」與「明日」一樣嗎?這一字之差,意義卻有了很大的不同。

《雙語成語詞典》解釋「明日黃花」也作「過時黃花」。早在宋代胡繼宗的《書言故事·花木類》就有說:「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清人程允升在《幼學瓊林·花木》中也說:「明日黃花,過時之物;歲寒松怕,有節之稱。」而對於「昨日黃花」卻沒有任何可供考證的資料。

「明日黃花」出自北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一詩,詩日: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意思是說,如果在九月九重陽節之後去欣賞菊花,那時金黃的菊花已經枯萎,觀賞時也就沒什麼趣味了。蘇轉城嘆「明日黃花蝶也愁」,其實是想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境遇,暗示自己就如同那過時的菊花一樣。

由此可見,以「明日黃花」來比喻已經過時的人或事物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我們現在無法考證是否有「昨日黃花」一詞。

姑且承認有「昨日黃花」一說,那它又表示什麼意思呢?菊花是重陽節的時令花,秋季屬金,金為黃色,菊花大多數是黃色的,因此農曆九月九日的黃花特指菊花,如李白的《九日龍歌》:「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按照這樣的說法,黃花應該以重陽節為基準了。

「今日黃花」是正當時,「明日黃花」已過時,「昨日黃花」正是含苞待放、嬌豔欲滴等待人們觀賞時的菊花。所以,用「昨日黃花」指代已過時之物,是錯誤的用法!

學會了嗎?記得下方點讚留言噥~

相關焦點

  • 「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你用對了嗎?
    因為,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這,就是人們熟知蘇大學士的所謂「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之名句。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詞組(成語),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
  • 到底是「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不要再用錯了!
    到底是「昨日黃花」,還是「明日黃花」?不要再用錯了!成語:「明日黃花」還是「昨日黃花」?許多人一用就錯!「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為何是「明日黃花」?曲中有「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之句,其中,就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明日黃花」,因為詩題是「九日(重陽節)」,明日就指的是重陽節過後的日子,黃花指的是菊花。重陽賞菊正當時,重陽一過,秋風勁吹,菊花就慢慢枯萎了。
  • 「明日黃花」和「昨日黃花」到底有何區別?很多大學生都理解錯了
    所謂「明日黃花」意思是重陽節之後,盛開的菊花開始凋零,慢慢枯萎,引起此人無限惋惜,「明日黃花」這個成語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過時或者無意義的事物,在現代新聞界多用來比喻已經失去新聞價值的過時報導。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昨日黃花」這個詞突然流行起來,流行程度甚至大有趕超「明日黃花」的趨勢,甚至有一些學者提議廢除「明日黃花」,將「昨日黃花」扶正,因為他們認為「昨日」代表的才是過時的東西,而「明日」應該代表的是新事物。
  • 到底是「明日黃花」還是「昨日黃花」?來聽聽當代兩位專家的解讀
    詞中「明日黃花蝶也愁」句,曾聽到不少人誤為「昨日黃花」。記得在第三季詩詞大會的第九場比賽上,就出現過東坡先生的這闕詞。當時的點評嘉賓酈波老師曾這樣點評:「明日黃花」大家老以為是「昨日黃花」。其實蘇東坡寫的是「明日黃花」。意思是說過了重九之後,大家都不去管菊花了,連風都不去理他了。
  • 「明日黃花」什麼意思?來自蘇軾的趣詩,讀懂再不會說成昨日黃花
    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不少亂用成語的現象。比如成語「望其項背」,出自明代文人朱有燉的《三度小桃紅》,本意是指雖然有一定差距但還是趕得上的,並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趕不上。同樣常被用錯的成語還有「耳提面命」,很多人都覺得它是指一個人頤指氣使、為人傲慢,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出自《詩經》的褒義詞,是形容一個人對晚輩或者下屬的熱心教誨。本期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常被用錯的成語,叫做「明日黃花」。很多人不但理解錯了還經常亂用,將它說成了「昨日黃花」。其實古代從來沒有「昨日黃花」的說法,這不過是大家誤解「明日黃花」的意思後衍生出的一個錯詞。
  • 從「明日黃花」想到傳統習俗
    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從這個成語的起源看,其中的「明日」並非通常意義上的明天,而特指重陽節後一日;「黃花」,指菊花。原意指重陽節過後再插菊花就過時了,就像中秋節後再送月餅就失禮了一樣。後多比喻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 到底是「明日黃花」還是「昨日黃花」呢?
    今天呢,說一下「明日黃花」這個詞。其實這個詞很容易說成「昨日黃花」。因為這個詞的原意是說重陽過後菊花逐漸枯萎,比喻意是說過時了。既然過時了,正常思維習慣,用「昨日黃花」不正好嗎?可查閱典籍後大峰才知道,這個詞還真不能用「昨日黃花」。這個要從蘇軾的 《九日次韻王鞏》的詩說起。九日次韻王鞏宋 蘇軾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 「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語有什麼區別?
    就比如「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從字面上看,兩詞之間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有「黃花」二字,注意此處黃花並不是指黃花菜而是指超凡脫俗的菊花。看似區別不大的兩詞卻大有不同,因為昨日黃花這詞本就不存在,是後人對明日黃花的誤用,所以昨日黃花一詞雖然現在很多人在用,本身其實毫無意義。
  • 出人頭地、明日黃花……和蘇軾有關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古代的老祖宗們很喜歡把一些名人故事簡化為成語,賦予這些成語另類的意思,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風聲鶴唳等等都是這樣來的,在這裡,不得不對老祖宗們的智慧說一個「服」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給我們學習成語的時候帶來的別樣的歡樂。
  • 中華成語故事——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北宋大詩人蘇軾有個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名叫王鞏。王鞏是著名詩人、畫家,官職不大,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多都跟蘇軾有關。蘇軾因為反對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貶官。後來,有人彈劾他,說他在詩中隱含了對朝政的諷刺。於是,宋神宗把蘇軾扔進了大牢。
  • 「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很多人都搞錯了
    我們時常聽人說,XX事物已經過時了,是昨日黃花了。又有人說,你看那個女人,年輕時多好看啊,現在也老了,是明日黃花了。這就讓人感到奇怪,怎麼這兩個詞長得這麼像,「昨日黃花」和「明日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昨日黃花」是「明日黃花」的文盲版,這就跟有人把「閾值」寫作「閥值」一樣。正確版本只有「明日黃花」一個詞,出自蘇東坡的詩。《九日次韻王鞏》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 「明日黃花」與「明日之星」
    「明日黃花」與「明日之星」作者:陳益林在900多年前,蘇東坡在《九月次韻王鞏》一詩中那次瀟灑的揮毫,留下了「相逢不必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的詩句。可惜他的後輩們大多不怎麼讀書,卻偏喜歡附庸風雅,一不小心就將「明日黃花」掉包成「昨日黃花」。於是一切過時的或無價值的東西統統叫作「昨日黃花」。黃花錯拾,一時紛紛,大有假作真時真亦假之勢,真應了王朔那句話——無知者無畏!終於有有識之士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引經據典,力批眾謬,還「明日黃花」以本貌。
  • 出自於蘇軾詩作的一個成語,卻成為最容易用錯的一個詞
    黃色菊花在眾多被誤讀的成語之中,「明日黃花」絕對是最多的一個,甚至衍生出「昨日黃花」來代替「明日黃花」大行其道。昨日黃花,昨天(過時)的黃花,代指過時的事物和人,通俗易懂;明日黃花,怎麼解釋?明天(未來)的黃花嗎?
  • 「明日之子」「明日黃花」,「明日」到底指哪日?用錯可真尷尬了
    近日新一季《明日之子》又要開播了,聽一下這名字,就知道有著美好的寓意:指的是有光明未來,將來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這裡的「子」,應該是男子的意思。也經常聽到一些祝福的話,如「祝你明天會更好」等,是不是說,「明日」都是指美好的未來呢?
  • 「明日黃花」的明日是哪一天
    2017年7月17日《新民晚報》中有一篇名為《從「七月流火」說起》的文章,文中解釋「明日黃花」時寫道:「形容事物過期凋零,當用『明日黃花』」明日黃花,出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碟也愁。」明日,我們也終將老去。
  • 每日漢語 |【明日黃花】十日の菊 六日の菖蒲
    【明日黃花】十日の菊 六日の菖蒲【明日黃花】 十日とおかの菊きく六日むいかの菖蒲あやめ 漢語hànyǔ 成語chéngyǔ,意思yìsi是shì過時guòshí 或者huòzhě已經yǐjīng 不再búzài美好měihǎo、不再búzài有yǒu意義yìyì的de事物shìwù。
  • 這樣講成語,孩子想用錯都難
    作為一個受過祖國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不厭其煩的給我們這些花朵灌溉中國博大的成語文化,但是有些成語不管老師怎麼講,關鍵時刻卻總是用錯。最近整理了一些當時不明白的成語研究了一下,發現很多成語都有著非常有趣的典故,在懂得了這些典故以後,這些成語就不會用錯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典型的成語吧。
  • 給最容易望文生義的成語正名 你用錯過嗎
    七月流火【qī yuè liú huǒ】誤區:這個成語很多人望文生義,想當然的會以為意思是指七月的天氣熱得像著火一樣。成語出處是《詩經·國風·豳風》本義是說農曆的七月天氣開始變得涼快了, 天色剛剛黑下來的時能夠看見大火星從西邊落下去。
  • 非常容易弄錯的成語
    成語誤用的現象近年來頻頻出現,這對規範和傳承中國語言文字極其有害。對於成語,要「善辨」,不能隨意改動和亂用。成語之所以被誤用,主要因為沒有理解其真正含義,使用時望字生義、先入為主,被其中的某一關鍵詞誘導所致。比如:1.
  • 難倒十二億中國人的七大成語!
    中國成語,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們難免望文生義,生吞活剝,結果,弄得這些詞彙大大背離了原始意義,甚至驢唇不對馬嘴,乃至出現成群結隊的「攔路典故」、「傻瓜成語」。出處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這是理所當然的貶義詞。3、空穴來風原指有根有據的事兒,結果被篡改成了捕風捉影的意思——真是「瞪眼說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