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不少亂用成語的現象。比如成語「望其項背」,出自明代文人朱有燉的《三度小桃紅》,本意是指雖然有一定差距但還是趕得上的,並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趕不上。同樣常被用錯的成語還有「耳提面命」,很多人都覺得它是指一個人頤指氣使、為人傲慢,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出自《詩經》的褒義詞,是形容一個人對晚輩或者下屬的熱心教誨。
本期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常被用錯的成語,叫做「明日黃花」。很多人不但理解錯了還經常亂用,將它說成了「昨日黃花」。其實古代從來沒有「昨日黃花」的說法,這不過是大家誤解「明日黃花」的意思後衍生出的一個錯詞。
那麼」明日黃花「到底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個成語出自蘇軾的七言律詩《九日次韻王鞏》,只要讀懂了這首詩就再也不會說成是」昨日黃花「了。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這首詩:
《九日次韻王鞏》北宋.蘇軾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寫這首詩是在一個重陽節,當時41歲的他和好友王鞏一起賞菊喝酒。從詩題中的「次韻」二字來看,當時是王鞏先寫了一首詩,蘇軾一時有感用這首詩來回他。從詩的語句上來看,這首詩其實用了李白的口吻,詩在出現了幾次對李白詩的化用。而且詩中的詼諧和幽默,包括「且容老子上南樓」一句,都充滿著李白式的戲謔。
首聯模仿的是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李白當日和朋友喝完酒後在這首詩中寫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只不過蘇軾對朋友說的是:「我喝多了要睡了,但你還可以繼續喝」。
次聯也是模仿李白。李白在《秋浦歌》中用一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形容自己的愁苦,蘇軾在這首詩成功地借用。「鬢霜饒我三千丈」其實是一語雙關,既是形容自己的愁苦很長,也是為了表達對對敬仰。畢竟自己都愁白了頭,但寫的詩還差了王鞏一百籌。
頸聯蘇軾發揮自己的疏狂本色,以「老子」的稱呼入詩,表示自己將來還要和對方南樓一聚。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的稱號在古代並沒有佔他人便宜的意思,只是一種戲謔之語。
最後一聯則提到了「明日黃花」,勸對方今日要喝個一醉方休。因為寫此詩時是重陽節,古代一直有重陽觀菊的風俗,並且他們認為菊花自重陽過後就將慢慢枯萎,不再具有觀賞價值。所以「明日」說的就是重陽節之後的日子,而明日黃花指的是今後會過時的東西,和昨日沒有半點關係。畢竟就菊花而言,重陽節昨日的菊花正怒放著呢!
通讀蘇軾這首趣詩,看似只是信手拈來之作, 但卻飽含著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在理解完詩意之後,相信大家不會再用錯「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