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的珊瑚礁都死了,地球還能維持原樣嗎?

2020-12-14 騰訊網

本文來源: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地球上一共生活著多少生物和生物類型?除了78億人類外,地球上還有許多種動物——微小的昆蟲、自由飛翔的鳥類、其貌不揚的爬行動物、生活在水中的魚類以及各種哺乳動物(小到可愛的寵物,大到可怕的食肉動物)等等。不僅如此,地球上還有種類不計其數的植物,從帶有芬芳花朵的到吞噬昆蟲的等等。最後,也不要遺漏了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數十億生物——細菌、某些真菌、病毒以及介於其中的所有種種。

其中,我們僅發現了120萬種類型或物種。此外,在這已經發現的類型或物種中,大多數棲息在陸地上。如果你打算挖掘這顆藍色星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那你可能需要花上一千多年的時間。但是,在這段時間裡,還會有無數種新的生物進化出來。

然而,這種多樣性的美妙之處在於,每一種生物都很重要,以各種方式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支持。珊瑚礁,就是這種多樣性的一個奇蹟。

什麼是珊瑚礁?

如果你聽說過澳大利亞的「大堡礁」,那你可能對珊瑚礁不那麼陌生。但是,珊瑚礁其實不是你以為的海巖石或植物。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

那這個龐大的「生物」是什麼?珊瑚是與海葵相關的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它的身體呈圓筒狀,有觸角,因而得名「珊瑚蟲」。珊瑚分為兩種——軟珊瑚和硬珊瑚。

硬珊瑚可以從海洋中自由地吸收鈣,然後產生自己的碳酸鈣外殼。軟珊瑚則沒有這些結構。正是由於這種堅硬外殼的形成,所以只有硬珊瑚才能夠形成巨大的珊瑚礁。

珊瑚蟲多群居,所以你總是看到很多珊瑚蟲生活在一起。當珊瑚蟲老去或死去的時候,它們會留下自己的石灰外殼。這些石灰殼不斷堆積,最終使得最初的小珊瑚群成為龐大的珊瑚礁。

珊瑚周圍的環境

共生關係

珊瑚蟲並不孤單。它們跟一種被稱為蟲黃藻的微觀藻類有著共生關係。蟲黃藻是自養生物,並通過光合作用為它們的宿主提供食物。作為回報,宿主珊瑚蟲的鈣質殼會給蟲黃藻提供保護。

事實上,珊瑚生活在淺海區域,因此蟲黃藻可以獲得足夠的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另外,由於蟲黃藻色彩豐富,因此它也將珊瑚點綴得五彩斑斕。

對地質的影響

如果所有條件都合適,珊瑚蟲可以大量繁殖。有時候,珊瑚結構可以一直長大,最終形成一個小島。

珊瑚環繞著一處馬爾地夫的瀉湖

當珊瑚礁在大洋中部的火山周圍生長時,就會發生上述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會不斷侵蝕火山,然後火山會下沉。即便火山完全被海水淹沒,珊瑚礁仍會繼續生長。當沙礫沉積在珊瑚礁上,以及火山噴出的巖漿凝固後,一座全新的島嶼便形成了。馬爾地夫的許多島嶼、美屬豪蘭島以及印度的拉克沙群島,都是珊瑚島。

但是,這還不是珊瑚礁的最特別之處。這些微小生物在全球各地滋養生命,這才是它們的真正地位和重要性所在。

珊瑚如何影響生命

珊瑚礁十分獨特,因為它們是許多生物的唯一供給者。因此,它們也被稱為「海洋雨林」。

所有活著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依賴於這些可以形成微小群落的生物。有些依賴珊瑚獲取食物,而有些則在珊瑚的鈣質殼內尋找庇護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珊瑚礁僅佔海底總面積的不到1%,而在地球總表面中所佔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僅西北夏威夷群島的珊瑚礁就支持了各種各樣的哺乳動物、鳥類、植物以及超過7000種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儘管僅佔極少數地區且數量也十分有限,但所有海洋魚類中的25%仍喜歡生活在珊瑚礁附近。哪怕是很多人飼養的黃高鰭刺尾魚,也喜歡在珊瑚附近繁殖後代,也因此獲得一個別稱「珊瑚魚」。生活在海洋中的黃高鰭刺尾魚喜食藻類,可以清潔其所在的生態系統。作為回報,珊瑚礁也給黃高鰭刺尾魚提供了一個躲避大型食肉魚類的地方。

珊瑚礁生態系統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多好處。

許多重要的商業魚類(如鯛魚和石斑魚),都依賴珊瑚礁生存。甚至有的龍蝦也生活在珊瑚礁周圍。這也使得珊瑚礁成為漁民和食品加工業的一個重要地標。我們星球上有超過10億人依靠珊瑚礁魚類獲取食物。僅在美國,商業與休閒珊瑚礁漁業的價值就高達1億美元。

珊瑚礁對旅遊業也同樣重要。據估計,夏威夷的旅遊收入中有60%來自於珊瑚礁遊客。

不僅如此,珊瑚礁也被視為多種藥物的來源。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治療癌症、心臟病和老年痴呆症等。例如,加勒比礁系統內發現的提取物曾被用來開發一種名為Ara-C的抗癌藥物,這也是最早從珊瑚礁中提取的藥物之一。

珊瑚礁周圍的魚類

當然,珊瑚礁對人類的意義不單在於它們的藥用價值。人類消耗的氧氣中有80%來自於海洋,而珊瑚礁在大氣輸出中無疑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很明顯,珊瑚礁具有重要意義,對維持地球上的幾乎所有生物至關重要。

珊瑚礁危機?

如今,珊瑚礁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威脅。珊瑚礁的損失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疾病和潮汐波動,潮汐波動會使珊瑚暴露在直射的陽光下。但是,珊瑚礁數量加速減少的主要原因仍在於人為的因素。

由於適宜珊瑚生存的溫度比較苛刻,僅在22至29攝氏度之間,因此大多數珊瑚礁存在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不幸的是,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導致全球溫度升高,珊瑚礁面臨的壓力是無法想像的。

高溫環境會導致珊瑚蟲驅逐蟲黃藻,並終止兩者之間的共生關係。這種現象被稱為珊瑚白化。白化的珊瑚呈現出白色,它們又會因為食物來源的消失而逐漸死去。

珊瑚白化

海洋溫度升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但事實並非如此!化石燃料還導致二氧化碳水平顯著上升。早在2007年的時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為380ppm,這已經顯著高於最大限值。然而,如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高達410ppm。

海洋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海水結合後會形成碳酸,這一過程被稱為海洋酸化。海洋中的酸越多,碳酸鹽離子就越少。因而,沒有了碳酸鹽離子,珊瑚也就失去了形成碳酸鈣外殼的來源,從而導致珊瑚礁消失。

除了這些過程之外,人類的其他活動(如過度捕撈、石油洩漏或廢棄物處理不當等)也導致了珊瑚礁的退化。

如果珊瑚礁全部消失會怎樣?

珊瑚礁不是在一天、一個月或一年內形成的。它們的生長其實非常緩慢。每年,珊瑚礁大約會生長15釐米左右。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堡礁,其實是2萬年積累的結果。

珊瑚礁從我們的星球上消失會引發大規模毀滅性的多米諾效應。在唯一的食物來源消失後,很多海洋物種也會隨之消失。鸚哥魚顏色明亮,長有較大的嘴喙。它們整天整天地咀嚼珊瑚,又在珊瑚周圍閒蕩。如果珊瑚礁消失,它們和其他成千上萬種物種可能將不得不尋找新的替代物。像小海馬等其他物種,因為失去了藏身之所,將更容易成為大型食肉魚的口中餐。

對人類而言,情況只會更糟。隨著許多魚類相繼死亡,沿海地區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又因為失去了救命藥物的一個主要來源,健康產業也會面臨巨大壓力。

氣候變化和珊瑚白化將使得以珊瑚為基礎的旅遊業不再受歡迎或壓根不再存在,進而導致人們大量失業。這種劇烈的變化,將會給吐瓦魯等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國家帶來嚴重影響。

全球珊瑚礁危在旦夕

珊瑚礁也可以保護海岸線免受遭洪水和海水侵蝕。一旦珊瑚礁消失,海岸線將被迅速侵蝕,許多小島國甚至可能從此從世界地圖上消失。或許,還有許多更加嚴重的影響,只是我們眼下還無法感知到。

最令人震驚的是,以上種種並非假設或想像。威脅是真實存在的。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說法,全球溫度哪怕只升高1.5攝氏度,也會導致全球70%到90%的珊瑚礁滅絕。如果全球溫度升高2攝氏度的話,那麼99%的珊瑚礁將不復存在。

鑑於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珊瑚礁,現在是時候努力保護剩下的那些珊瑚礁了。

總結

世界各地的機構和政府已經在採取大量倡議,如國際珊瑚礁倡議等,旨在更好地保護珊瑚礁。但是,如果沒有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協助,所有努力仍將付之東流。

這不僅僅關乎珊瑚礁。不管一個物種看似多麼不起眼,一旦滅絕,整個食物鏈就會遭到嚴重破壞。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承擔起責任,為我們自己、也為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當地球上的所有事物都不存在了,人類應該怎麼生存?
    如果外星人把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拿走了,人類應該怎麼維持地球上的生命呢?地球的生物圈有多廣?從海洋的深海噴口進入大氣層,這個範圍幾乎是所有生命存在的範圍,假如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那麼我們只能移居到太空生活,或者定居火星。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能掌控地球嗎?
    你們是否也曾經想過假設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能掌控地球嗎?人類還能驕傲地在地球上呼風喚雨嗎?如果恐龍沒滅絕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電影《侏羅紀公園》就向世人顯示了如果恐龍還存在的故事,在影片中恐龍的殘忍覓食讓小時候的我們對恐龍產生了莫名的恐懼。
  • 太陽如果突然消失,地球會有所改變嗎?人類是否還能在地球生活
    如果太陽突然消失,地球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人類還能支撐多久?這是我們的太陽,一顆巨大的等離子體火球,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它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已經燃燒了46億年之久,目前的太陽正處於青壯年時期。然而,根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再過五十億年後,太陽將會壽終生命到達終點,屆時它會發生猛烈的爆炸,進而化身紅巨星吞噬地球。那麼設想一下,如果現在太陽就突然消失,地球將會迎來一副怎樣的景象呢?在太陽消失的瞬間,地球和往常一樣,沒人知道災難即將降臨,八分二十秒後,隨著最後一束光抵達地球,地球陷入一片黑暗,黑暗的天穹之上被星星籠罩。
  • 氣候不是珊瑚礁變白的唯一因素,漂白的珊瑚意味著死亡嗎?
    然而,越來越多珊瑚礁被漂泊,這些漂泊的珊瑚會直接面臨死亡嗎?除了氣候的變化,還有哪些因素導致了它的生存環境變得愈加惡劣?珊瑚礁生存環境被持續惡化的表現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也是生物體在地球上製造的最大結構,它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昆士蘭海岸外,這裡有2900個獨立珊瑚礁,從最北端的託雷斯海峽到達南部的弗雷澤島,綿延超過2575公裡,佔地約344400平方公裡。
  • 為什麼每天克制自己,吃的很少,但是體重卻維持原樣
    很多人減肥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困惑,為什麼每天克制自己,吃的很少,但是體重卻維持原樣,甚至不降反而升高了。這其實是減肥期的常見現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每天少吃那麼一頓,過了一兩個星期,看見體重秤上的數字並沒有減少,大喊著,為什麼減肥沒效果。
  • 珊瑚和珊瑚礁,原來這麼大區別!
    這件事卻引起了我莫大的興趣,因為我正想知道撞穿「安徒生」號的珊瑚礁,究竟是怎麼回事?珊瑚是什麼?是動物還是植物?珊瑚怎麼會成為礁?又怎麼會撞穿輪船?為什麼只有熱帶海面上才有?幸好,這位商人說的英語,我完全能聽懂。他首先推銷貝殼,價錢很相宜,大家都買了一些留作紀念。
  • 如果人類的體型縮小100倍,還能成為地球的「主宰」嗎?
    如果把人類縮小100倍,人類甚至連童話世界中的小矮人都不如。當然這個100倍應該是等比例縮小,而當人的身高縮小100倍以後,身高也僅剩下不足2公分了,而如果按照體重縮小100倍的話,人還有個一斤多。但是,在自然界中,就不存在一種身長不足2公分,體重還能達到接近1公斤的動物。
  • 科學家發現所有星星,都在離地球遠去,宇宙在「鎖死」人活動範圍
    我們都知道一天有24小時,分為白天和晚上,白天因為有陽光的照射,所以是有光亮的,晚上是因為地球旋轉到了沒有太陽的那一側,所以晚上就是黑色的,但是這裡有一個矛盾的地方,科學家說光在真空當中的傳播是沒有損耗的,科學家也確實證實了宇宙當中是真空的狀態,而宇宙當中能發光的天體,可不止太陽。
  • 地球SOS:大海正從伊甸園變成失樂園
    太空人和潛水員都能真正體會到空氣、食物、水、溫度以及一切能保證人在太空和海洋裡安然無恙生存的元素的重要性。我聽過太空人喬·艾倫解釋自己是如何儘可能地學習和生命維持系統相關的一切,然後盡所能來照顧這個生命維持系統。之後他指著這個(地球)說:「這,就是生命維持系統。」我們需要學習有關地球的一切,並盡己所能保護地球。
  • 《地球太空船》,一個「山寨地球」的夢想
    而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稱為「生物圈 」。生物圈保護區從天空到地底,從森林到海洋,只要有生物棲息的地方,都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數百萬年,不知有沒有認真思考過:生物圈究竟還能維持多久?一旦生物圈因為某些原因發生了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崩潰,人類還能繼續在地球上生存嗎?
  • 科學發現太陽有「終點日」,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
    「第二地球」到底在什麼地方,確實不少的研究指出很多「超級地球」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可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發現所有懷疑可能適合「居住」的超級地球都是以「光年」的距離計算,這怎麼移居?而人類大力改變地球的時候,其實對人類來說危機也更加的嚴重了,已將人類社會置於危險之中。根據《衛報》報導指出,如今全球的珊瑚礁、熱帶雨林和其他重要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嚴重的破壞,除非人類採取行動,不然地球將會處於不穩定的情況。
  • 如果回到兩億年前,地球會是什麼樣子?人類還能生存嗎?
    如果回到兩億年前,地球會是什麼樣子?人類還能生存嗎?在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強的。因為現代人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這也許符合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更多的也因為我們人類的智慧,能夠讓我們在地球如此多的物種之中脫穎而出。那麼如果我們能穿越時空,回到兩億年前,人類的生存能力又會如何呢?
  • 瑰麗的海上「長城」: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嗎
    就在這片大陸東北部延綿兩千多公裡的海岸,點綴著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從上空俯瞰,礁島宛如一顆顆碧綠的翡翠,熠熠生輝,而若隱若現的礁頂如豔麗花朵,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上怒放;而在這個色彩斑斕的水下叢林中,更是到處充滿著生命和色彩……大自然萬年的造化,把奇光異彩、千姿百態的大堡礁帶到人間。
  • 圖解:如果你飛往太空,在多遠之外還能看到地球?
    此外,我們最多離地球多遠,還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它?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讓我們進行一次想像中的太陽系之旅。想像我們乘坐宇宙飛船,飛往我們的鄰居,從這些鄰居的視角觀看地球會是什麼樣。1998年 NEAR 太空飛行器觀測到的地球和月球。這兩張照片都是在 40 萬公裡的距離上拍攝的,大致相當於兩個天體之間的距離。
  • 萬物一體愛地球
    你能告訴我,現在全世界還有多少地方沒有人為介入、未遭到人為破壞嗎?恐怕屈指可數吧!人類儼然成為了大自然最大的殺手了。萬物皆是一體,人類在加速破壞地球,就等於在傷害自己。只要人類一天不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不終止惡行,總有一天會自食惡果,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 「我們的海洋 我們的未來」線上圖片展之珊瑚礁
    帕邁拉環礁位於夏威夷以南1000英裡處,是地球上最壯觀的原始海洋地區之一。 Tim Calver/Courtesy TNC哥斯大黎加的科科斯島國家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在這裡,笛鯛正井然有序地成群地遊動。Jeff Yonover/Courtesy TNC北太平洋赤道帕爾米拉環礁大渡島珊瑚礁上的蝴蝶魚。
  • 如果沒有引力,地球會不會飛向太陽?
    往往當看到太空中的天氣時都會讓人有種錯覺,為什麼看到的天體都是漂浮在太空之中,他們不會掉下去嗎?如果掉下去會掉到哪裡?首先一點,這個問題是以我沒在地球的嘗試為出發點的,畢竟在宇宙的空間中是沒有方向之分,所以也就不存在上和下。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如果地球上所有沙漠變成森林,地球會怎樣?代價難以承受
    那麼是不是把地球上所有的沙漠全部變成森林是不是就是最好的。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需要氧氣才能生存的,然而氧氣的來源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 現在隨著工業的發展,廢氣的排放,還有汙水的排放已經嚴重的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
  • 造物主大揭秘,到底是誰創造了地球萬物?
    如果你此刻正躺在細軟的沙灘上享受陽光和海風,框框實在不忍心告訴你,沙灘中70%是一種叫做鸚嘴魚的魚類的…排洩物。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周圍,時常能看到鸚嘴魚的蹤影。它們穿梭於珊瑚礁之間,不斷啄食著珊瑚中的各種物質。據說,如果你在海中仔細聆聽,甚至可以聽見它們清脆的咀嚼聲。當鸚嘴魚進食完畢後就會將珊瑚以沙粒的形式排出體外。一年的時間,一條以珊瑚為食的鸚嘴魚就能排出足足一噸的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