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日本很忙也很亂,先是因疫情導致奧運會延期,接著就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因病下臺,新上臺的首相菅義偉不到一個月就因歧視學者、政策偏右,突然衝上日本推特的熱搜,"要求菅義偉下臺"的聲浪不斷高漲。
不過,最近不少媒體都在討論大阪能否成為日本"第二首都"的問題,9月初網上就有不少傳言,很多網友對此事也非常感興趣。
因此我們這次就從"大阪都構想"公投,談談日本首都變遷的歷史,當然今年的"大阪都構想"公投能否成功也是我們要討論的話題。
一、日本歷史上的首都
京都、奈良等地在古代都當過日本的首都,當時首都一般稱"○○京",如平成京、平安京等。
戰國時代日本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割據一方的諸侯為壯大勢力在自己所屬地區大力發展生產,推動了日本關東、東北等地的發展。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後,德川幕府將江戶(現東京)當作自己的根據地,也是實際的政治權力中心,這一系列舉措逐漸改變了關西地區為政治中心的割據,加速了關東地區的發展。
幕府佔據江戶後,官僚體制趨於完善,江戶逐漸從偏僻小漁鎮變成了政治中心,經濟發展也使其發展壯大成為大城市。
這時候,德川家康才是日本實際的主宰,掌握著日本的發展方向,天皇卻很悲催,他僅僅是形式上的國家領袖。
飲食不如德川家康豐盛,居所也不如德川家康豪華,蝸居在京都過著清心但不寡慾的生活。雖然德川幕府所代表的官僚集團已經轉移到了江戶,但是天皇依然待在京都,此時京都依然是日本的首都。
大阪位於日本的關西地區,長期以來都是日本的大城市,特別是豐臣秀吉掌權時,大阪獲得了更多發展機會,這裡一度成為日本的最大城市和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如果豐臣秀吉再多活幾年,說不定大阪就可能成為日本的首都,這是大阪成為日本首都的第一次機會。
二、被"偷走"的天皇
德川幕府末期,日本不斷面對來自西方列強的衝擊,日本國內求改變,廢"閉關鎖國"之策的呼聲高漲,日本各藩尋求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風起雲湧。
幕府也感受到了危機,自身不斷改良求變,不過人民已經厭倦了幕府腐朽的統治,大戰一觸即發。
這時,請求天皇出山,"大政奉還"的"倒幕派"逐漸發展壯大。慶應三年(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去世,睦仁登基成為新天皇。
"倒幕派"看到了變革的時機,於是從京都請出天皇,以天皇名義向德川幕府宣戰,經歷戊辰戰爭後,破鼓萬人捶的德川幕府最終倒臺。
睦仁就是明治天皇,他繼位後實行"王政復古",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天皇被請出後,大久保利通、桂小五郎等"倒幕派"大佬覺得既然天皇離開了京都,就應該趁機遷都,以此削弱京都貴族、公卿對天皇的影響力,徹底改變原有封建官僚和政治體制的影響。
遷都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動及國本的大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國內動亂,為減少遷都的阻力,"倒幕派"大佬傾向於遷都大坂(當時大阪還寫作"大坂")。
這是大阪成為日本首都的第二次機會。考慮遷都大阪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大阪距離京都不算太遠,遷都的阻力比較小;
其二,大阪擁有優良港口,無論陸上交通還是海上交通都比較發達;
其三,歷史悠久,經濟實力雄厚。從平安時代起,大阪就是日本重要的商業中心。
"倒幕派"首先策劃了天皇的"大坂行幸",不過計劃遭到京都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明治天皇在大阪待一段時間後,被迫返回京都。
大阪成為日本首都的第二次機會就這麼無疾而終。德川幕府投降後,大久保利通等人又有了新的計劃,既然守舊勢力反對遷都大阪,那就讓天皇去更遠的地方,讓他來回不便。
幕府倒臺了,江戶正好是遷都的好地方,於是明治天皇就被"偷"到了江戶。
明治二年(1868年),明治天皇遷往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不過,為緩和守舊勢力的情緒,京都保留了天皇的宮殿,只是說天皇暫時到東京工作,以後還會回來的。
所以明治政府還是不敢明目張胆地說東京就是日本的首都,這時大部分日本人依然認為京都才是日本首都。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為實現中央集權,並積極推動"廢藩置縣",當時在日本全國設置了3府(京都府、東京府、大阪府)72縣,作為第一級行政區劃。
明治維新後,東京發展迅速不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更是在短時間內發展成日本第一大城市,成為日本的商業和產業中心,位於關西地位的大阪沒了優勢,遷都大阪就更困難了。
1943年,東京府和其下轄的東京市各區合併為東京都,東京才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日本的首都。
經過多次調整,"都道府縣"成為日本基本的行政劃分,具體分為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和43縣(縣相當於中國一個省級單位),下設市、町、村,由此可見,東京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首都時間還不長。
三、"大阪都構想"公投事件真相
在今年之前大阪已經搞過一次"大阪都構想"公投,時間是2015年5月份,當時是因時任大阪市長的橋下徹在2010年提出了"大阪都構想"而搞得公投,不過此事最終被否決。
所謂"大阪都構想"源於1943年的東京府"廢府設都",當時想法是將大阪府和下轄的大阪市合併為"大阪都",將大阪府下轄的24個二級行政區劃"市町村",改劃為4個"特別區"。
當前,大阪的行政區劃是既有大阪府、又有大阪市、下面還有24個區及市町村,今年的"大阪都構想"跟2015年相差不大。
即將大阪府與大阪市合併為"大阪都",以此節省行政資源,市町村保持不變,將原來的24個行政區升級為4個"特別區",分別是澱川區、北區、中央區、天王寺區。
據今年8月份的《日本時報》報導,大阪府議會已經推動"大阪都構想"公投活動,公投活動將於11月1日舉行.
四、"大阪都構想"公投是要改成日本的"第二個首都"嗎?
"大阪都構想"本身就是其翻譯時造成的誤解和偏差,"都"在日語中是行政區劃,現在日本行政區劃中只有1都,就是"東京都",東京當然是日本的首都。
如果大阪的行政區劃由"大阪府"變成"大阪都"就是"第二首都"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其一日本政府沒有設置第二首都的計劃,也沒有設置第二首都的必要,這個通過查閱日本政府的發展規劃材料就一目了然;
其二"府"變"都"只是行政區劃的改變,而不是城市性質的改變。
日語中單獨的"都(みやこ)"字有"首都"的含義,不過僅限於特定語境下意思才是首都,多數情況下都只是表示"大城市"。
日語詞彙中"大都會(だいとかい)"就指大城市,換言之,即使此次"大阪都構想"公投成功也只是名稱改變,名稱更好聽一點而已,所以,大阪能成為"第二個首都"的說法都是子虛烏有。
在大阪,關於"大阪都構想"既有贊成者也有反對者,因此大阪才搞了個公投。
贊成者認為長期以來,大阪府與大阪市之間就存在很多矛盾,比如修建公路、鐵路或建設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時,由於大阪府與大阪市存在雙方共管的情況,導致預算不合理。
重複投入,浪費了太多的行政和財政資源,給大阪市民造成了很多負擔。如果公投成功就能更大限度節約行政資源,改名後更能提高大阪在關西地區的知名度,為大阪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反對者則認為現行的行政區劃也不錯,沒必要勞民傷財再搞公投來推動行政區劃的改變,不少民眾認為原本大阪下設的24個區各有特色,本身也存在不少問題。
如果強行合併成4個"特別區",恐怕這4個區的日子也不會好過。首先,合併後面臨各區管理層的重組,重組過程中協調好各方的關係非常重要;
其次,24個區財政收入各有不同,合併後會不會在財政上產生問題,或者說合併後的4個區會不會出現財政赤字都是大問題;
再次,各區合併本來就會造成很多地方名稱的改變,印章、文件、招牌、辦公區等都要重新規劃,單從這方面說就是很大的浪費。
而且當前大疫情背景下,推動公投到底合不合適還存在爭議,所以這次"大阪都構想"公投能否成功存在很大變數。
"大阪都構想"公投到底能不能成功呢?歡迎各位朋友留言預測。
參考文獻:
柳本顕:《住民投票までに知っておくべき「都構想」の噓と真》,せせらぎ出版, 2020年9月。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