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既然能成「都」,那大阪為啥就不可以呢?
報導來源 / 共同社
讓大阪成為一個整體
日本在抗擊疫情的前期,由於種種原因,各都道府縣的配合顯有些「捉急」,不過這也無可奈何。因為日本府市之間的獨立性太強,並且地方政府間早就習慣了分頭行動。
但有一個地方,對待疫情的反應卻十分迅速且方針明確,來自國民的正面、肯定的評價也出奇的高,那就是大阪。
就連大阪府知事吉村也表示:此次抗擊疫情的成功有效,正是通過大阪府以及大阪市之間的通力合作,大阪府統籌全局、大阪市打配合才有了今天的效果。
△「讓大阪成為一個整體」大阪都構想宣傳頁
而此次大阪府/市直接的通力協作,由此讓民眾更加堅定大阪合併,成為日本「副都」的想法。
綜合日本共同社等媒體報導,當地時間6月19日,大阪法定協議會通過了廢除大阪市,並將其重組成四個特別區的「大阪都構想」制度設計方案。市長松井一郎表示,力爭在11月1日就此舉行全民公投,所有大阪市的選民都可參與。
報導稱,將大阪市重組成四個特別區,並於2025年1月1日完成移交的最終方案,該方案得到了地方政黨「大阪維新會」和公明黨、自民黨等部分成員的贊成。法定協議會將向日本總務省報告最終方案。
此舉也旨在將大阪建設成日本除東京都外,第二個「具有首都職能的城市圈」,以便在東京都遇上天災等事故打擊時,暫時取代其行政首都的職責。
大阪成為「大阪都」之後
目前,日本的行政區劃分現在是「都道府縣」:一都、一道、二府、43縣。
東京都作為日本政治、經濟中心;北海道是日本列島北部的大島,本身的獨立性就很強,所以單獨稱為「道」;二府則是京都府和大阪府,是關西的文化和經濟的中心地帶。
都和府的區別在於東京都內設置了特別區,即東京23區,這個是兩個府所沒有的。但如果大阪府和大阪市合併成日本的「副都」之後,大阪的格局就會發生改變。
此前大阪府和大阪市都有比較大行政權力和預算,甚至大阪市作為政府指定的城市,其行政權力和預算比其他城市要大上不少。
△大阪府和大阪市之間一直存在「二重行政」的問題
一旦二合一,會導致大阪市的許多權限和預算將被大阪府所吸收,並且可能會將原來的24個市將合併成4個「特別區」。新設的每個特別區將優先服務本區內的居民,發展的工作將從大阪府和大阪市共同擁有,轉變成全權賦予大阪都,合理分工,提高發展效率。
另一方面,久住關西、或者對關西地區的鐵路比較了解的朋友估計對阪急線不會陌生,這根所謂的「富人線」早已名聲在外。
當大阪府變成日本的副都之後,或許大阪市中心區域的「富人區」的界限或許就會變得模糊,可能不僅僅只局限於阪急線的周邊。再加上之後的賭場項目以及世博會項目,會提升整個大阪府的經濟發展。
△如若設立大阪都,原24個市將合併成4個「特別區」
大阪,未來可期
其實早在2015年,大阪市曾就「大阪都構想」舉行市民投票。
但由於此舉涉及到了地域的再編,對議員們打擊也很大,選舉競爭更加激烈,所以在上次的公投中未能通過,反對者人數超過贊成者,「大阪都構想」遭到否決。為此,時任大阪市長橋下徹宣布在任期結束後,退出日本政壇。
根據法新社此前報導,如今大阪有意轉變可能也與某種「認同危機」有關。
大阪數百年前曾是日本最大且最富裕的商業中心,還是該國稻米等重要商品的集散地,但隨著統治日本超過250年的德川幕府垮臺、1868年明治維新後,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隨後日本皇室遷到京都,後來又移往東京,東京在日本快速現代化之際,成為了新的具有首都職能的都市圈。
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大災難中重新發展起來的大阪,作為代表全日本的商業城市,在旅遊、貿易及工業製造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是「風頭」好像總是被東京蓋過。
另外根據政府報告顯示,2017年有1111萬外國遊客訪問大阪市,比2012年增長5倍。相比之下,東京的旅客訪問量雖然也有1200萬,但同期增長只有3倍,不及大阪迅猛。
「大阪都」方案如能實現,大阪也將躋身倫敦、紐約和東京等國際大都會行列。昔日商業首府,有望重拾往日榮光。
●日本各大學開展籤名活動聲援窮困留學生,要求公平對待
●北海道發一萬旅行補貼,宮城縣補貼旅遊設施:日本各地開始大力恢復旅遊業
●京都廣邀各地學生前來旅行,網友:真的?我差點就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