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劉三姐家鄉的「歌墟」,擺歌臺,唱山歌

2020-12-22 歷史方陣

「年年3月是歌節,歌聲唱得月兒圓」……你還記得劉三姐歌劇裡的這兩句歌詞嗎?如今,劉三姐家鄉的「歌墟」,真正唱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

廣西,這個祖國南方的風光綺麗的僮族地區,古來素有「歌海」之稱,劉三姐就是著名的山歌手。僮族人民能歌善舞,文獻史冊,早有描繪,據廣西柳江縣誌寫道:「少婦於春時三五為伴,採芳拾翠於山間水湄,歌唱為樂,少男亦三五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帶相遺贈,謂之結同年。」

僮族的「歌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傳統性的民族特色的群眾文藝活動。為了讓勞動人民在節日裡得到更愉快的休息,各地人民公社每年在春節前後舉行盛大的「歌墟會」,擺歌臺,唱山歌。

今年春節這一天,人們盛裝濃抹,扶老攜幼,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湧來,公園沸騰起來了,林叢中、花樹下、草地上、魚池畔,到處都是歡樂的人群。蘆笙手,用他全部的熱情,唱出了僮家的心聲,吹出了感激黨的恩情的情調。隨著這悠揚、悅耳、別致的蘆笙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唱起來了。稍待,音樂一變調,鼓音一換點,一個美麗的僮族姑娘用她優美的嗓音引唱,接著又對唱、齊唱起來。你聽,這歌聲是多麼抑揚婉轉、流暢動人啊!

黨的八屆九中全會公報的精神,鼓舞和激勵著他們。他們引吭高唱「大辦農業、大辦糧食」。聽吧,男唱:

書記帶頭走山坡,

爬到山頂笑呵呵,

大片荒地盡獻寶,

增加糧食又增歌。

女唱:

歌聲伴隨笑聲和,

萬道銀光亮山坡,

荒山野嶺種作物,

黃土披上翡翠羅。

齊唱:

僮族人民山歌多,

每人都有好幾籮,

山歌帶到田裡去,

萬擔糧食萬擔歌。

僮族人民過去深受反動統治者的迫害,苦難重重,新舊對比,今天他們更加懂得「甜」從何來,人們從心底裡熱愛新社會,熱愛黨和毛主席:

舊社會呵是黃蓮,

新社會呵蜜樣甜,

黃蓮越吃心越苦,

蜜糖越吃心越甜。

(熱愛新社會)

祖國到處百花妍,

永跟黨走心裡甜,

僮族人民大家庭,

幸福歌兒唱不完。

(熱愛黨)

萬道霞光滿天紅,

萬裡長空飛彩鳳,

僮族人民齊歌唱,

萬歲萬歲毛澤東。

(熱愛毛主席)

「歌墟」把春節歡樂的場面,歡樂的氣氛,渲染得更強烈、更濃鬱。在歌墟裡,你除了側耳傾聽山歌以外,還可以看《織僮錦》、《拋繡球》、《搶花炮》、《扁擔舞》等精採節目,你也可以隨著美妙的蘆笙之聲婆娑起舞。此外,歌墟還多採地反映了僮族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追求,你聽,僮族六甲山歌《我倆結個無底深》,男女齊唱,歌聲高朗,涵義深長:「海講海深海有底,我倆結個無底深,等到天崩才離伴,海乾見底倆慢分。」

廣西春節的「歌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人。許多社員通過「歌墟」的活動,不僅認識許多字,還學會編寫山歌、小調和戲曲。平時,他們以「歌墟」的方式打擂比武,鼓幹勁,掀高潮,及時宣傳黨的政策,傳播生產經驗。他們又能隨時隨地把感動著你的新人新事唱出來,使你聞風而起,勇往直前,為建設社會主義而鬥爭。賴增元

相關焦點

  • 1961年,劉三姐家鄉「歌墟」搭建了一個演唱平臺,唱起了民歌
    你還記得歌劇「年年是歌節,歌聲唱得月兒圓」………中的這兩個詞嗎?劉三姐家鄉「歌墟」真的唱響了勞動人民的心聲。廣西,這個國家南部的美麗風景,早就被稱為「歌海」,劉三姐是著名的山嶽歌手。侗族人民擅長唱歌和跳舞,這在文學和歷史書籍中都有描述,根據廣西柳江縣,「少婦於春時三五為伴,採芳拾翠於山間水湄,歌唱為樂,少男亦三五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帶相遺贈,謂之結同年。」的記錄侗族「歌墟」是一項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群眾性文學活動。
  • 劉三姐:唱山歌與封建惡勢力作鬥爭,流芳百世的「歌仙」
    01 劉三姐的民間傳說唐代詩詞文化達到鼎盛,出現了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界傑出詩人寫出了許多著名的詩詞流傳至今,是歷史留給世人的文化財富。同在唐代時期,廣西民間出現了一位歌仙,她把壯鄉的山歌唱響古今,她就是劉三姐。據說,劉三姐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3年),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被視為「神女」。
  • 一部翻拍不了的電影,劉三姐唱絕了山歌
    《劉三姐》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貧苦農民的女兒劉三姐從小失去父母,和哥哥劉二相依為命。生性愛唱山歌的劉三姐因為唱山歌而遭到當地財主的仇視,在山上打柴時被牛員外派人砍藤落水,大難不死的劉三姐不但沒有屈服,反而更加堅定了唱山歌的決心。
  • 傳歌人劉三姐的山歌,唱出了多少農家人的理直氣壯
    劉三姐的山歌,唱本心,唱一切所見,唱所思所想。聽劉三姐的山歌讓人感覺清爽,不自覺的會心而笑。其實這是個很長遠的過程,我孩子時陪媽媽看《劉三姐》這部電影時,我是聽不懂聽劉三姐的山歌的。更讓人喜歡的是歌調歡樂,連她罵仇恨的財主時,唱出不卑不亢。你不種麻,你吃油你不種桑,你穿絲有話不能直說,但是可以唱出來。唱出委屈,唱出怨恨,唱出農家人的共鳴,唱出了萌瓏愛情,唱出原生態的藝術。
  • 黃婉秋:「劉三姐」 山歌唱醉觀眾的心!
    提到黃婉秋,不能不想起她扮演的「劉三姐」!黃婉秋,1943年1月17日出生於廣西桂林市永福縣,演員、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她14歲登臺演出,1961年在電影《劉三姐》中飾演劉三姐,代表作品有蘇裡導演的經典音樂片《劉三姐》、《春蘭秋菊》、《長城大決戰》等;出演電視劇《爸爸媽媽的孩子》、《黃山情》(黃梅戲)、《戲迷盛老樂》等。其中《黃山情》榮獲「金鷹獎」「飛天獎」及華東六省市最佳戲曲片獎。1995年,她導演的曲藝《灕江行》獲中國第二屆曲藝節「牡丹獎」導演獎及自治區優秀獎;1997年導演的《春蘭吟》獲全國「文化新節目」獎。
  • 德保山歌為什麼以情歌為主?
    德保山歌是廣西乃至全國少有的「三聲部」民歌。德保壯族山歌有南路和北路兩個歌調,南路山歌高亢嘹亮,北路山歌委婉動聽。德保壯族人有「遇事必歌、逢場必唱、以歌代言、以歌傳情」的習俗。德保山歌叫「吟詩」,是本土民族韻文詩的口頭傳唱形式。幾千年來百粵人沿水而居,依水而耕,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千年的稻作文明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百粵文化。
  • 坐高鐵看中國|一家三代「劉三姐」,貴廣線上唱山歌
    央視新聞直播截圖10月6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特別推出的《坐高鐵看中國》貴廣線直播之中,同在車廂前往廣州的黃婉秋,出現在了鏡頭裡。對於她的名字,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如果提到劉三姐,不少人都會感嘆一聲:「是她扮演的」!
  • 1961年版劉三姐扮演者不是黃婉秋?電影劉三姐主演後來如何?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根據壯族民間故事劉三姐改編,1961年蘇裡導演執導的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因為魚魚是桂地的小朋友,再加上小時候娛樂消遣的方式很有限,那時候還是流行VCD這種東西,家裡的長輩們特別喜歡《劉三姐》這部故事片,所以魚魚從小到大聽了無數遍《劉三姐》。
  • 1961年《劉三姐》主演近況 劉世龍梁音等已去世 77歲黃婉秋仍美麗
    59年前,一部取材於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事,被搬上了電影銀幕。電影《劉三姐》一經上映,便引起巨大轟動。學唱《劉三姐》中歌曲的活動,也迅速在全國範圍內起來起來。除了優美的歌聲和迤邐的風光,給我們帶來了視聽上的優美體驗,而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的故事情節,也讓我們深深地產生了共鳴。
  • 「歌仙」劉三姐
    自編自唱,歌如泉湧,優美動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譽。十五歲時聘於林氏,唐開元十年(722年),為抗拒林氏逼婚,與情人張偉望出奔,不知所終。民間多以為雙雙成仙而去。更有廣西宜山(宜州)壯族傳說,劉三姐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3年),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12歲即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以歌代言,名揚壯鄉。後曾到附近各地傳歌。
  • 花瑤嗚哇山歌、劉三姐歌謠與乳源瑤歌等,這些都是民歌中的絕唱
    花瑤嗚哇山歌一般用漢語來演唱,是隨著瑤漢民族大融合形成而發展的,是漢文化與當地花瑤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邊文化影響的產物。數千百年來,它伴隨著花瑤人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功能,創造了花瑤人戰勝大自然的一個又一個奇蹟,它具有永恆的歷史文化價值。
  • 《文文再唱劉三姐》:老歌新唱 傳承經典
    遠離家鄉後才明白,最不舍的地方叫故鄉,最難忘的味道是媽媽做的飯,最抓心的聲音是童年縈繞耳邊的歌謠。文文的全新專輯《文文再唱劉三姐》已全網上線,用歌聲紀念從前的歲月,用歌聲紀念當年的故鄉。在廣西,劉三姐的故事家喻戶曉,這是一個陪伴了每個廣西孩童成長的故事,這是一個在廣西人心裡種下勇敢種子的故事,這是一個時光沉澱下不朽的故事——一首經典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文文甜美清亮的聲音瞬間帶你回到那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當記憶中的旋律響起的時候你是否也會懷念小時候的時光。《憶·春江水》裡,文文將這首歌唱給童年的自己。
  • 鶴山鶴城劉三姐花炮會:​ 客家山歌響徹雲宵
    據當地客家人傳誦,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年幼聰穎過人,十二歲能誦經傳,指物索歌,開口就唱,故有「歌仙」之譽。為逃逼婚,與情郎出走,來到鶴城鎮崑崙山石人坑,後來雙雙升仙而去。為紀念劉三姐,當年的村民在劉三姐升仙的地方建廟供奉。時至今日,崑崙山大崑山頂尚存劉三姐廟和嬸仙姑壇。
  • 劉三姐的故事百說不膩,劉三姐的歌兒百聽不厭
    劉三姐好不在意,隨意唱到:隔山唱歌山答應,隔水唱歌水回聲。今日歌場初會面,三位先生貴姓名?」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裝水載來。劉三姐唱完,鄉親們笑得更歡了。是的,劉三姐的歌兒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清新流暢,而秀才們的歌兒卻咬文嚼字、裝腔作勢,自然粗鄙不堪。
  • 全國地攤火爆:廣西地攤市場的現世,是用山歌唱出來的?真的
    大廣西傳承至今的傳統歌墟,正體現了古越人「因歌成虛」的實在內涵——以歌求愛,以歌墟聚集八方人群,人多了就開張做生意,既得愛情,又可以做商品買賣,互換所需,這不正是擅長唱山歌的越人的優勢?歌墟的出現和日漸成熟,很好地促進了初期越人部落內商業的萌芽,然後隨著商業的成熟,歌墟內的商業部分,就逐漸分化,形成純粹的商業生態,姑且叫「商虛」吧。最終歌墟與商虛完全分離,歌墟保留著原始的存在環境,而商虛則開始走上了一條高大上的道路,步上了中原商業之路,成為了單純貨物交易場所。這是越人之虛的進步發展。
  • 難忘《劉三姐》,59年歲月流逝,如今主演只有他兩人健在,好無奈
    No.1說起1961年由蘇裡執導的電影《劉三姐》,大家一定記憶猶新,該片集合了廣西自然風光、山歌文化、動人故事,一經上映,就立刻轟動國內外,被稱之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影片。然而,星轉鬥移,歲月流逝,電影從1961年上映,到現在整整過去了59年,其中的主要演員除去黃婉秋、徐峻泰之外,都已離去,這是自然規律,是一件無奈的事情。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各位演員的簡要情況。
  • 76歲黃婉秋近照曝光,17歲與「歌仙」結緣,一門三代「劉三姐」
    《中國地名大會》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2019年11月16日正式亮相播出的國內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該節目以地名知識為載體,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中華大地的萬千風貌,旨在弘揚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
  • 電影「劉三姐」影視裡有多少歌曲?
    哎.......唱山歌也 這邊唱來那邊和 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險灘灣又多嘍 灣又多。小時候大街小巷都會經常聽到別人家放的這首歌。「劉三姐」這部電影,想來20以上的人都應該知曉,八九十年代,那真是家喻戶曉,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的老人,都會哼唱影片的幾句歌詞。
  • 彩調劇《新劉三姐》致敬經典 「跨界」壯鄉山歌唱進上海
    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央廣網發 廣西戲劇院彩調團提供)彩調劇具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之一。提起廣西,電影裡劉三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其實,先有彩調劇《劉三姐》,再有電影《劉三姐》。」廣西戲劇院彩調團團長蔣劍說。
  • 人人都知道《劉三姐》的扮演者,卻少數人知道背後真正的音樂人!
    哈嘍,大家好,說到壯族的民間傳說人物,大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劉三姐」了。劉三姐是古代民間傳說的歌手,她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的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