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020-12-18 中國環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是將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評價體系的具體措施,更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優質生態產品持續供給的制度保障。

  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不僅包括糧食、肉、魚等食物,水資源、木材、生態能源等物質產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洪水調蓄、汙染物淨化等生態調節服務產品,以及景觀美學價值、生態旅遊、精神健康與生態文化產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是指運用生態經濟學方法,評估生態產品功能量及其蘊含的經濟價值。

  生態產品總值,又稱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EP, Gross Ecosystem Product),指一定區域或城市的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產品的價值,通常按年度進行核算。開展GEP核算的目的是科學認識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的貢獻,定量揭示綠水青山的價值與生態效益,有助於揭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衡量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狀態,還可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提供基礎。

  為了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廣東省深圳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GEP核算機制,開展將GEP核算結果應用於發展規劃、部門考核、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部署以及綜合決策試點示範。在試點基礎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統計局、市發改委等部門,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等技術單位的支持下,制訂了我國第一個城市GEP核算技術標準,啟用了我國第一個在線GEP自動計算平臺,為全國高度城市化地區的生態管理探索了新的機制。

  深圳GEP核算統計報表制度的正式實施,配合已發布深圳城市GEP核算技術標準與深圳在線GEP自動計算平臺,標誌著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統計制度基本形成,為GEP核算結果「進規劃、進考核、進項目、進決策」奠定了基礎。

  核算理念先進,引領GEP核算方法與技術發展

  深圳GEP核算指標體系與方法,充分借鑑了國內外自然資本與生態系統服務最新成果。自2018年起,多次舉行GEP核算理論與方法研討會。其中,高水平國際研討會兩次,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華盛頓大學、美國卡裡生態系統研究所、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和教授在內的一批國內外知名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齊聚深圳,為深圳GEP核算建言獻策,提高核算理論和技術的先進性。深圳GEP核算方案為國家GEP標準的編制提供實踐基礎,還為聯合國統計署環境經濟核算部門編制生態系統核算技術規範與應用提供了經驗。深圳的GEP核算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為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為了增強GEP核算的可操作性和在城市生態管理中的實用性,先後組織了十餘次本地部門座談會,向相關部門發文徵求意見,以及全網公示徵求意見。最終,核算方案吸納了來自水務、規劃、自然資源、文旅等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建議,提高了核算方法的可行性。

  全新的城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體系

  明確並堅持GEP核算服務與促進深圳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生態管理的主線,在全國率先建立包括「GEP核算技術規範」、「GEP核算統計報表制度」、「GEP核算自動化平臺」與「GEP應用體系」4項內容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體系,為GEP核算的全面實施與應用搭建制度框架。

  圍繞增加深圳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促進人居環境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建立了包括氣候調節、水源涵養、汙染物淨化、海岸帶防護、生態休閒、自然景觀價值等具有深圳特點生態產品的目錄,編制了深圳GEP核算統計報表。報表共有48張表單、200餘項數據,涉及14個部門,還規範了報表核算數據來源、調查頻度及報送要求,確保了核算數據準確性和來源的穩定性,為深圳市GEP常態化核算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GEP核算統計報表也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部門在生態保護修復中的責任,為促進深圳各部門形成合力,增強生態產品的供給提供了科學導向。

  方便快捷的GEP智能化核算平臺

  2020年8月,深圳市GEP自動化核算平臺正式上線,也是我國第一個在線GEP核算系統。系統包括部門數據報送、核算數據入庫、一鍵自動計算、計算進度監控、結果展示分析等功能。目前,系統已經上線使用,直接服務於2019年深圳GEP核算工作,並計劃接入深圳智慧環保政務系統。

  深圳GEP自動化核算平臺緊貼應用需求。一是對接統計報表制度需要,實現在線統計數據抄報和數據檢查;二是對接定期核算需要,實現在線自動化計算;三是對接GEP考核需要,能夠生成防篡改核算報告;四是對接建設項目生態評價需要,能夠實時對任意範圍圈圖核算。

  創新城市生態管理現代化機制

  深圳GEP核算以服務城市生態管理為導向,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提出了「四進」應用思路。一是「進監測」,將GEP各項指標納入生態環境常規監測體系中,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各部門監測能力,保障價值核算工作的嚴謹性和準確性;二是「進規劃」,將GEP提升任務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等重要規劃;三是「進考核」,將GEP 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推動GDP、GEP「雙考核、雙提升」;四是「進決策」,將GEP影響作為重要評估指標納入重大項目的決策過程,並在城市建設和項目管理中強化GEP提升要求。

  建立深圳GEP核算制度是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在深圳探索實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制度這一要求的具體措施,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要任務。同時,也可以為探索城市生態管理現代化,促進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貢獻深圳經驗。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充分認識「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要深刻認識「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於人類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的重大意義。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四個路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明確了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四項任務。按照部署,「十四五」時期應集中力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無疑需要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同時也必須重視和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所謂價值實現,就是企業生產的產品能夠賣出去,通過市場交換收回成本,而且能獲得一定的利潤,使生產能夠持續下去。如果產品賣不出去,產品的價值不能得以實現,再生產過程就中斷了。
  • 「專家視角」王金南,王夏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
    2020年4月,自然資源部印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一批)》,提出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5個關鍵環節,即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合理布局,管控創造需求、培育交易市場,清晰界定產權、促進產權流轉,發展生態產業、激發市場活力,制定支持政策、實現價值「外溢」,並推薦了11個典型案例。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兩山論出發,回溯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可知,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對傳統工業文明引發的全球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在新型工業技術引領高質量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
  • 宋維明:發展自然教育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12月15日至16日,我省舉辦森林自然教育基礎知識培訓班,省林業局邀請了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宋維明教授做了主題為發展自然教育促進生態文明的培訓。從以上兩個層面來看,可以對自然教育進行定義,即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體驗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與自然的聯結,尊重生命,建立生態的世界觀,遵照自然規律行事,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 2020-12-2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深圳大鵬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產業高地
    當前,大鵬新區已初步構建了以量化評估為基礎,生態產業化為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五大制度體系:包括以宣揚生態價值觀念為核心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及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五大體系的構建,讓大鵬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強大的後盾。」
  • 生態環境保護,深圳將立法授權政府制定「特區標準」
    (茅洲河治水成效多次獲新聞聯播「點讚」,圖源:市生態環境局)02 建立全方位的生態安全保障制度「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處於不受或者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既包括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健康和完整,也包括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能否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
  • 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探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這一概念的提出時日尚短,是隨著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的不斷深入而被明確提出,並在後續的持續深化實踐中得以不斷豐富發展。」(中新社資料圖片 滿會喬攝)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打開綠色寶藏的「鑰匙」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的麗水,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帶來的紅利,有最直觀的感受。此前,麗水一度存在生態農產品眾多,卻很零散,主體又普遍偏小,各個獨立品牌均不足以帶動全域農業發展的困境。
  • 如何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湖南?聽聽專家學者怎麼說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此,我省首先應加快出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南和技術準則,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以界定「生態產品」「生態產品價值」「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等核心概念和範疇,明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原則、標準以及流程等,從而解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概念不清晰、邊界不明確、核算思路不統一等問題;二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統計報表制度,規範核算數據來源、調查頻率及報送要求,確保核算數據的穩定性和準確性,為生態產品價值常態化核算提供制度保障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鍵找尋市場化、可持續的價值實現之路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白雪報導 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霍中和在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上發布了《企業視角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成果。他表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關鍵是尋找市場化、可持續的價值實現之路。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四講(總131期),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肖廣嶺,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對《自然辯證法》進行導讀。《資本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進而揭示人類社會的辯證法;《自然辯證法》則力圖通過自然科學的發展揭示自然界的辯證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告誡人們,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徵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此時人類開始覺醒並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生態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我們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
  • 粵港澳專家:共同促進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與會專家認為,要共同推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該會議由廣東省林業局指導,珠海市自然資源局、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主辦。廣東省林業局副局長吳曉謀、珠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劉嘉文出席會議並致辭,澳門市政署園林綠化廳、澳門環境保護局、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以及科研院校、行業協會、公益機構等粵港澳地區的90多個部門170餘名相關負責人、專家和自然保護同仁參加了會議。
  •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兩種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2005年在浙江安吉考察時指出,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可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