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明:發展自然教育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020-12-22 天眼新聞

12月15日至16日,我省舉辦森林自然教育基礎知識培訓班,省林業局邀請了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宋維明教授做了主題為發展自然教育促進生態文明的培訓。

宋維明教授首先向大家闡釋了自然教育的理論內涵,他指出,自然教育中的「自然」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物質意義,指大自然和自然環境,人們可以利用自然環境開展教育的相關研究與實踐;第二層是哲學意義,指道法自然,揭示事務本來面目與發展規律,人們要順應自然法則的教育理念開展研究與實踐。從以上兩個層面來看,可以對自然教育進行定義,即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體驗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與自然的聯結,尊重生命,建立生態的世界觀,遵照自然規律行事,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教育。

習水縣國家森林公園

關於自然教育的意義,宋維明教授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自然教育適應人類回歸自然的內在需求。從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來看,每一次文明的更替,都是特定環境中人與自然關係衝突與協調的結果。面對日益突出的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要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建立在「人—自然」系統整體協調、和諧的基礎上。回歸自然,是人類命運的必然。此外,自然教育是擺脫「自然缺失症」的一條有效的路徑,受教育對象藉助於具有體驗性、實踐性、參與性等特徵的教學方法,在融入自然的學習中把握自然的存在,展開自然的探索,進行自然的創作,可以豐富自然的知識和經驗,增進自然的情感,建立與自然的聯結,尊重生命,樹立生態的世界觀,遵照自然規律行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二是自然教育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願景的重要路徑。人們首先要了解自然,才能了解動植物和生態知識,認識和體會大自然;了解自然之後才能熱愛自然,培養與自然的情感和環境意識,珍惜自然;熱愛自然才有可能保護自然,認識自然與自身的依存關係,增強保護意識;保護自然更進一步則是尊重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平等關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最後做到師法自然,以自然為師,學習大自然的智慧,啟發創造性。三是自然教育是林業行業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和任務。 森林,是陸地上最重要、最複雜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一直以來都承載著人類的發展史。因此,是自然教育最重要的載體。當前,自然教育正成為林草業的新興事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以走進自然保護地、回歸自然為主要特點的自然教育成為公眾的新需求。自然教育事業也是林草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年齡段自然教育是發揮綠水青山功能,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的重要產業,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實踐。此外,自然教育是國家公園的重要功能,國家公園建設是新時期生態環境優化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林業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要求的重要支點。因此,推進作為國家公園主要功能的自然教育,就成為林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培訓中,宋維明教授還介紹了自然教育的國外進展和中國實踐。並指出了我國自然教育目前面臨的挑戰,在宏觀層面,存在法律法規建設滯後,缺少全局性統籌規劃,缺乏對合格公民的標準和養成必要性的認識,自然教育公益性與商業性關係平衡機制尚未形成,實踐積累不足,缺乏科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支撐等問題。在微觀層面,存在缺乏權威行業標準規範,行業人才不足,政府參與推動有限、難以獲得廣泛的認可和與體制內教育的深度結合,農村兒童和成年人自然教育被忽視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宋維明教授亦提出了應對策略。

貴陽市長坡嶺森林公園

一是要開展行業標準與規範的建設。業態發展規範和標準,是業態健康、有序發展的基本保證。為了推動自然教育行業的穩定有序發展,需要加大制定規範和標準的力度。通過政府牽頭統籌,聘請行業專家、社會機構、社會公眾等共同制定自然教育行業標準與規範。同時重點制定好自然教育服務質量及評估、從業人員資格認證 、自然教育相關基地建設規範等行業標準和規範。二是要加強人力資源的建設。要建立階梯式自然教育從業人才培養機構,滿足不同層次從業人員的需要。要建立短期培訓與長期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短期培訓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重點解決服務型人員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長期培養則通過高校的專業教育實現,包括本科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等。 要按需建設培訓類型,建設職業培訓、技術人才培養、高層次研究及管理人才的培養三個層次的合理的人才梯隊。

貴陽市長坡嶺森林公園

三是要促進資源供給和共享。自然教育行業的資源供給,主要包括自然教育相關基地場所資源和教育資源。在相關基地場所資源方面,不同的自然教育基地場所需要針對不同的資源條件,開展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動,走差異化發展的路線,而不是盲目照搬和簡單模仿。在教育資源方面,要針對不同客戶對自然教育需求不同,進行個性化自然教育「定製」。在資源共享方面,首先要打破各自為政的現狀和地區限制,加強行業交流合作,報團取暖。其次要藉助網際網路優勢,搭建行業資源開放平臺網絡,共享優質資源,共同培養人才,擴大影響力。第三要成立行業協會等組織,建設行業資源共享的交流平臺,提高合作效率。四是進行服務市場的細分。從年齡方面細分,要加強成人的自然教育,將市場細分為針對全年齡段。從區域方面細分,自然教育應該是針對每一個區域的公眾,包括發達和不發達地區,也包括農村的公眾,特別是農村的孩童。還可以從職業、性別、興趣愛好、身心健康方面等做更進一步的市場細分。在市場細分基礎上,設計差異化自然教育的內容、產品。

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

五是建設保障體系。要在法律層面上提升自然教育的地位,把自然教育納入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全國性的自然教育實施及監督機構。要促進教育科技與自然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出臺資金支持政策,從國家和省市層面加大資金、項目及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自然教育發展。要運用「網際網路+ 」新技術,打造智能化、人性化的自然教育資源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和自然教育的智慧發展模式。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方春英 吳採麗

編輯 唐怒嬌 遊正蘭

編審 陳毓釗

相關焦點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兩山論出發,回溯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可知,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對傳統工業文明引發的全球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在新型工業技術引領高質量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由習近平同志主要創立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部觀點、科學論斷、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推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不斷深化和勇於變革。
  • 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生態文明建設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是世界潮流。進入21世紀,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在歐洲呼聲日漸高漲,這種方法顛覆了以往片面依賴技術手段實施生態治理的認知,提倡依靠自然的力量應對風險,著眼於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協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思路。
  • 茶人分享: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
    鄉村的振興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保障,要注重鄉村人居環境的整體整治,強化汙染源管理,正確處理生活垃圾和汙水,做好美化、綠化及潔化工作,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 鄉村的產業發展要把握好大局,統籌兼顧,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確保產業鏈的生態環保性,在環保建設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產業發展,達到生產空間的高效性,體現出山清水秀的生態鄉村空間。捨棄那些未達標的生態環境功能、布局要求等,堅決杜絕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企業和項目,這主要體現在嚴格控制鄉村的能耗,確保排汙體系的環保性。通過環保體系促進企業產業鏈的發展,形成有效的生態環保體系,體現出生態宜人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打造綠色教育環境,成都青羊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獲肯定
    6月15日,成都市青羊區接受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驗收。期間,花園(國際)小學校長謝曉麗帶領專家組參觀了校園,學校教師團隊向專家組介紹了學校生態教育理念、生態環保課程體系及生態環保主題活動體系,學校通過在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豐富的主題活動,結合學科滲透、跨學科融合等方式,強化各學科與生態環保之間的聯繫,有效增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讓教育回歸自然,讓生命煥發活力,釋放生命的靈性。
  • 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全文發布!
    第四條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應當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示範地、綠色發展試驗地、自然保護樣板地、生態富民先行地,守護好青藏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建成美麗中國西藏樣板。
  • 構建促進生命成長的教育生態
    作為管理者的我,無論是在薄弱初中還是在普通高中,之所以取得好的辦學績效,是因為我帶領管理團隊加強校內外育人環境的建設,加強學校的課程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努力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努力為每一名師生創設發展的平臺……細細想來,我所做的一切,其實就是在構建有利於師生發展、有利於學校發展的教育生態。    【陶繼新】「教育生態」,說得真好!
  •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答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什麼自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什麼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課後作業怎麼完成?今天九妖小編現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課後作業第二題答案,還有不知道答案的同學九妖找答案吧。
  • 10家單位獲「湖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9日訊(通訊員 唐瑜琦 記者 李成輝)12月18日下午,全省林業宣傳暨生態文化建設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會議為獲得「湖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的10家單位進行授牌,省林業局造林綠化處、永州市林業局等4家單位負責人做典型發言。
  • 濟寧曲阜師範大學書法學院丁莊村黨建基地和翰墨森林生態文明教育...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1日訊 近日,濟寧曲阜師範大學書法學院丁莊村黨建基地和曲阜師範大學書法學院翰墨森林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共建揭牌儀式在曲阜市石門山鎮舉行。啟動儀式上,曲阜師範大學黨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發出倡議:希望通過活動促進曲阜師範大學黨建及生態文明教育的大力開展,在全校學生中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生態文明教育,定期組織生動活潑的黨建和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學生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共同參與到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家園的行動中來。
  • 蘭州海洋公園被授牌甘肅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由團省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和草原局、省農業農村廳、省青聯決定命名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等18家單位為甘肅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經過前期申報、現場測評、評審、公示等環節,蘭州海洋公園躋身其中,並於1月6日被正式授牌「甘肅省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促進兒童與自然建立「親屬關係」
    本欄目將刊發相關文章,以期引發幼兒園對可持續發展教育如何落地的思考。 ——編者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再次敲響了「善待自然」的生態警鐘,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的理念早已在國內外的國家綱領性文件中,作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策略實施和能力建設而被多次重申。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此舉標誌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將極大地促進各地區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對「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
  • 自然法則是生態文明的根本法則
    生態文明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根本文明,對於生態文明而言,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就要遵循自然法則。因此,必須確立大自然法則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規律,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
  • 推動綠色發展(137)丨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雲南發布)
    12月18日,《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底線,鞏固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提升雲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影響力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達斡爾族薩滿教的自然觀與生態文明建設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必要性人類的生存與自然息息相關,人類在長期發展中選擇適合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並發揮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中的資源去創造出各類事物以維持自身的生產生活。人類適應多樣化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以生計為中心的文化的多樣性[5]。
  • 省內外600餘名高校師生研討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陳思)11月14日,第二屆全國生態文明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工程大學舉行。據介紹,此次學術研討會以「綠色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致力於促進生態文明研究領域的合作與發展,提高生態文明研究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