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中國臺灣華視版《紅樓夢》一開場用了5分鐘時間把原著中有關木石前盟的神話部分做了簡略交代。隨後原著中甄士隱、賈雨村的部分被略過,劇情直接跳到了林黛玉進賈府。對於這樣的刪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因為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雖然在原著的結構來看是全書的一次預演,甄士隱家的敗落被紅學家稱為「小榮枯」,但作為電視劇來說,與主線劇情關聯性不大,英蓮的身世可以放到後面交代,所以刪掉之後對於劇情的完整性倒無大損傷。
既然一上來就拍了林黛玉進賈府,那麼這一段拍得怎麼樣呢?據我看來不甚精彩。劇中人物之間的稱謂未遵循原著,而是改作中國臺灣那邊的習慣性稱呼,比如把賈母稱作「老奶奶」,這對於內地觀眾來說一開始肯定不太適應。而且節奏很趕,很多細節都沒有呈現出來,與華視版73集的總容量不甚匹配。
在原著中,林黛玉從下船到進賈母院,有大量的環境和心理描寫,心理描寫主要表現了林黛玉此時的謹小慎微,環境描寫則交代了榮寧二府的氣派。不過在96版電視劇中,或許是由於場地限制,又或許是為了儘快進入核心劇情,這些描寫基本沒有在鏡頭中體現,只大概出現了幾秒鐘下人抬著轎子的畫面,然後鏡頭一轉林黛玉就已經進了賈母院。不得不說,這榮國府從內到外總是煙霧繚繞,加上該劇在拍攝上常常曝光過度,讓人感覺時時刻刻都像在看神話劇或武俠劇。但這畢竟是《紅樓夢》,所以不免懷疑難不成榮國府天天都在走水(失火)嗎?
至於走進了賈母院之後,林黛玉站在院子中央,一副苦大仇深、大義凜然的姿態,配合上煙霧,讓人誤以為她馬上要上戰場殺敵了。這倒是近年來興起的某本《紅樓夢》續作似乎有了些照應關係。當然,扮演林黛玉的演員張玉嬿本身還是很美的,而且常常演苦媳婦的她確實有些苦相,倒和林黛玉有幾分契合。只不過這版電視劇開拍時她已26歲,正式播出時則已30歲,相對於林黛玉這個人物來說年紀實在太大了些。
當然,接下來的劇情依然如趕火車一般,賈母直接走到院裡迎黛玉,原著中先摟著哭再行禮的細節也沒了,黛玉直接跪了下去,賈母哭著把她扶了起來。邢夫人、王夫人、李紈統統沒有介紹,迎春、探春、惜春也沒有去請,而是直接和眾人一起出場了。
當然,我能認識這些人是因為早已看過了後面的劇情,不過對於全新的觀眾來說,導演似乎並沒急著讓大家這麼快就把大家認清,而是這一大幫人裡,大家在這場戲只需要認識林黛玉和賈母就可以了。不過也不能說這麼處理就一定不好。因為這場戲出場人物眾多,且都是首次出場,就算一一介紹,對於不熟悉《紅樓夢》的觀眾來說也未見得都能記住;而且如果一味忙著認人,那麼這場戲的功能性就大過了戲劇性。導演和編劇可能更在乎戲劇節奏吧。然而於我個人而言,73集的篇幅其實是可以不這麼趕進度的。
等她們進屋後賈母也沒來得及給黛玉介紹這些人,因為這場戲中又一個被著重刻畫的人物出場了,當然在書中她的出場也是濃墨重彩,那就是王熙鳳。她的出場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榮國府的煙霧繚繞。
飾演王熙鳳的演員是徐貴櫻,曾經在《在水一方》和《海鷗飛處彩雲飛》等瓊瑤劇中與女主角劉雪華「爭奪」秦漢,現實中她是中國臺灣名門公子黃任中的第4任妻子。徐貴櫻出演《紅樓夢》時年紀已然不小,但扮相倒還算合適。
編劇對於王熙鳳的偏愛是顯而易見的,相比於前面的劇情中只是把臺詞按照中國臺灣的語言習慣做了一些口語化改良,且配合劇情的壓縮做出一些改動,王熙鳳出場後編劇別出心裁地為她加臺詞。她的一大串臺詞有的原著中有,有的則是擴充的原創臺詞。為了表現賈母對林黛玉的重視,王熙鳳說賈母念叨林黛玉把人念叨的耳朵快要生繭。為了表現自己忙,說全家上下好像串通起來整她給她找事。最後為了表現自己機制,她說自己插了個翅飛來了。雖然這些臺詞大體意思與原著精神倒也不差,但說法過於誇張,聽起來頗為雷人。
雖然96華視版《紅樓夢》的林黛玉進賈府一節削弱了原著以黛玉視角初次觀察賈府的作用,部分原創臺詞也過於直白和現代化,但這部劇依然是現存的對於原著拍攝得比較完整且帶有一些探索意識的紅樓影視作品,其後續很多原創劇情與原著中的細枝末節都有微妙的呼應關係,想來編劇對於原著的理解不差,也無怪乎對《紅樓夢》很有研究的歐麗娟女士對這一版本頗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