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國房地產進入黃金時期,成為風口。中建作為我國最大的建築集團肯定是要進入這個火爆的相關行業的,隨後成立二級公司中海,只做地產,後來中海在香港上市,現在成了top6房企,僅次於三巨頭的地產公司。
由於中建八大局屬於獨立運營,自然也眼紅這個行業,像三八一五二這些較好的局率先成立了自己的三級地產公司。
這些公司成立較早,但各自為營,並且受各大工程局管制,國企文化深植,規模並不大,多數每年盤口也就是100億。所以中建為了整合除中海外的地產業務,成立了房產事業部和中建地產公司及品牌,用來集約化地產業務,2013年的時候中建地產公司排到過房企第72名。
但是過了幾年集團高層決定將中建地產中的房產事業部和中建地產公司併入中海,所以各局地產又恢復了各自為營的狀態,雖然各公司一直都在使用中建地產的紅色標誌,但是保留的也只是品牌而已,中建地產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一起參與房企排名。
中建地產的增速很快,部分年份可以接近50%,整體排名是八局東孚>三局地產>五局信和>一局地產>二局地產,其他的沒必要排名了,規模太小,要麼新成立要麼局限在一省範圍內不成規模。
有的公司發展戰略得當,如東孚,房產業務發展成了千億房企top35,信和產業鏈完善的也不錯,擴展到了商業板塊,也成了百強房企。
三局地產仗著強大實力在湖北也算「地頭蛇」,全口徑銷售額已是百強,但是可能因為沒有申報中房的排名所以並未出現在官方榜單上,倒是一些私企百強榜單上能發現他的存在。
一局地產主要是京津冀和長三角五六個省份,2020前半年拿地面積已達百強之列,未來三年估計會有成效,五年內進入百強之列也是很有可能的。
二局地產這幾年接的項目有點偏西部,且二局在對員工這方面口碑真的不怎麼好,工資問題時常出現,人力也一般,所以排在一局地產之後。
值得注意的是,地產公司成了眾多建工人在轉行時的優先選擇,畢竟待遇高,工作環境也比較好,尤其國企的地產公司待遇也比較好。造價工程師在這些地產公司屬於核心職業,很多人在施工單位或者造價諮詢公司工作一段時間考了一級造價工程師後就跳槽去了這些地產國企,待遇蹭蹭上漲。其實主要還是需要造價工程師證書,畢竟有行業認可的證書不管是升職還是跳槽,都比沒有證書的人成功的機率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