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馮玉祥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14歲入軍伍,兵戈鐵馬幾十年,最鼎盛時期兵力高達40萬人,而在他爺爺那一代,馮玉祥家還是社會最底層的貧苦人家了。然而,僅僅兩代人,馮家就在馮玉祥手中成了中國風雲家族。
那麼,馮玉祥是怎麼把事業做大的呢?
將門虎子,從小就在軍營中摸爬滾打
說起來馮玉祥的發跡應該始於父親馮有茂,馮有茂年輕時是個泥瓦匠,但是他和別人不一樣,一次偶然機會被一位普通武師收為徒弟,他卻出人意料地憑藉自己的努力和苦練2年後就在武科考試中中了武秀才,同年,他被編入李鴻章的淮軍成為一名下級軍官。
在馮玉祥出生時,父親馮有茂隨部隊調往保定擔任了後營右哨哨官,馮玉祥也被帶入軍營中,但當時兵餉不多,馮有茂的性格和地位都決定了他不是個撈大錢的人,因此家窮,直到馮玉祥11歲,遭受過人情冷暖毒打的馮有茂終於靠著走關係讓兒子補了空缺,領了三年軍中恩餉,於是,馮玉祥在14歲正式進入軍營。
從此,他在部隊裡摸爬滾打,一如當年父親一抓到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拼命苦練、拼搏一樣,他苦練苦熬學會了一身好兵法,練就一手好槍法,熬出了頭,在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就成了北洋陸軍第20鎮(師)第80標第三營的管帶。這個管帶的職位雖然不大,卻是馮玉祥一生事業的基石。
後世很多學者和研究者都喜歡稱馮玉祥為「倒戈將軍」,因為他們認為馮玉祥的發跡和商人的營利情形類似——商人是靠不斷的倒買倒賣、囤奇積貨從而發家致富的,而同理,馮玉祥是在不同陣營中變換倒戈,來回倒騰,將自己的軍隊發展壯大的,這個管帶的職位讓他擁有了「原始資本」,擁有了可以倒戈的能力與隊伍。
倒戈將軍馮玉祥的愛國之路充滿了離奇
馮玉祥的第一次倒戈行為發生在1911年的灤州起義,作為清廷中下級軍官他倒戈起義造反,緊接著在清朝滅亡後加入袁世凱的陣營,成了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成為旅長後,他再次深耕軍伍,四年後,率軍與護國軍作戰,因戰功被袁世凱封為三等男爵。
可以說,在袁世凱麾下馮玉祥完成了發跡,但隨著袁世凱想要稱帝變成眾矢之的,馮玉祥瞄準機會與蔡鍔聯絡,與各路軍閥一起對袁世凱發起倒戈一擊,這是他第二次倒戈行為。不久,他成為段祺瑞的部下,在孫中山1917年發起的護法運動中,他便被段祺瑞派往福建作戰,但是,這一次他再次審時度勢,在武穴停兵,倒戈反擊段祺瑞,這是他第三次倒戈。
當然,僅僅7年後,已成為直系第三軍總司令的馮玉祥再次趁著「第二次直奉戰爭」進行了第四次倒戈,在1924年10月接受了張學良50萬銀元的賄賂,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曹錕,向吳佩孚背後捅刀,推翻了直系曹錕政府,並宣布脫離北洋軍系,改編所部為「國民軍」,電邀請孫中山北上。
但是當孫中山加緊北上時,馮玉祥權衡利害得失後,進行了第五次倒戈行為,再次掀翻自己的宣告,與反直系的軍閥張作霖、段祺瑞妥協,參與組成了由段祺瑞執政的北洋政府。
這一頓操作下來,讓孫中山氣得乾瞪眼,也讓全天下人認識到這是個眼中只有利益的人是何等厲害,因為緊接著1925年他就聯合張作霖手下郭松齡共同反奉,結果卻放人鴿子,導致郭松齡失敗被槍殺,這是他第六次倒戈。而次年,北伐戰爭爆發,作為北洋軍閥的馮玉祥直接背叛北洋軍,先是和汪精衛的武漢政府訂立盟約,而後又馬上倒入蔣介石的陣營,這第七次、第八次倒戈行為同樣是充滿了利益算計。
褒貶不一的人生,但在抗戰救國中,他是高光的
相比三國呂布的三姓家奴作為,馮玉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且越是倒戈越是強大,每次都成了最大的受益人,堪稱奇蹟。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蔣介石對這種不忠不義的人是看不上的,二人分別在在1929年和1930年發起了蔣馮戰爭和蔣馮閻戰爭,因為張學良的加入了混戰,馮玉祥大敗虧輸,他的部眾被最終蔣介石收編。
當然,縱觀馮玉祥一生中的倒戈行為,也有人說這都是利國利民的進步之變,稱讚他說愛國愛民,從思想到行動,貫穿了一生。
而我們回過頭去看,馮玉祥反清、反袁、反段、反曹、反吳、反汪、反蔣都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實在沒有太多可以說三道四的地方。尤其在九一八事變後,馮玉祥提出了抗日救亡的13項主張,後來還成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親任總司令收復察東四縣。
六年後「七七事變」爆發,馮玉祥任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儘管受到蔣介石排擠,卻也盡心盡職在抗日救國。抗戰勝利後,馮玉祥接觸了共產黨,心生靠攏,結果卻被蔣介石派赴出海,強令退役,直到1948年7月31日,因輪船失火,罹難於黑海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