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雜誌:1967年乃堆拉山口移交印軍屍體及軍用物資一一中印邊境...

2020-12-11 中國青年網

1967年9月,陸軍第11師31團副參謀長馬學政在乃堆拉山口指揮所前觀察。

1967年9月11日,印度軍隊從中印邊界的乃堆拉山口悍然對我國發動武裝入侵,企圖一舉消滅我軍在乃堆拉山口守點分隊,或把我軍乃堆拉山口守備分隊趕走,逐個消滅或擊潰我軍在中印邊界一線的邊防部隊,進而奪取亞東地區,為達賴叛國集團建立獨立的喜瑪拉雅王國打開通道。但印度過高地估計了自身實力,把我軍「不打第一槍、不主動惹事」的做法看成是軟弱可欺。印度軍隊在乃堆拉山口的武裝進攻受到我軍邊防部隊堅決反擊,傷亡慘重。印度政府便賊喊捉賊地向我國駐印使館提出照會,誣衊我軍邊防部隊向印軍發動「進攻」,還煞有介事地提出:「為了緩和緊張形勢和防止局勢變得十分嚴重,建議雙方立即停火,在這個地段的雙方部隊司令官在乃堆拉山口會談」。

9月14日。前方指揮所周在明股長打電話給我,傳達周恩來總理指示:「敵人不打炮了,我們也停止打炮。敵人不打槍了,我們也停止打槍。」但是,敵人一直到14日中午才停止炮擊,我軍即於14日15時停止了炮擊。次日上午,印軍陣地上的輕武器停止射擊,我軍隨即也停止了射擊。

15日19時,我軍乃堆拉山口指揮所收到總部電報:「將印軍入侵時遺棄在我軍陣地上的屍體、武器彈藥及軍用物資集中起來,通知印軍16日12時到山口領取,並擬好移交方案立即上報總部。移交中應指出,這次衝突是印軍挑起的,侵略中國不會有好下場。我方代表由馬學政副參謀長擔任。」

印軍用報話機將印軍屍體和軍用物資清單向其上級匯報。

總部還是第一次直接向乃堆拉山口發電文。陸軍第11師31團副團長武斌召集我和2營副營長曾仁德、作訓股副股長嚴長啟、6連連長王以相進行研究。武斌副團長說:「印軍遺棄在我境內的屍體和武器彈藥、軍用物資,由6連組織一個排和工兵排負責搜集集中,要隨時防止敵人突然襲擊。作訓股副股長嚴長啟和孟凡傑幹事負責清點造冊。馬學政副參謀長儘快做好移交方案上報總部。政治處楊學良幹事擬一份通知,讓印軍16日12時來乃堆拉山口領取印軍屍體和軍用物資,並由孫天晉同志翻譯錄成印地語,通過我軍陣地上的喇叭從今晚開始播放。」一切準備工作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連日來隆隆的炮火聲突然停了還有些不適應,會把別的聲響誤認為是槍炮聲,常常鬧出笑話。

武斌副團長連續操勞幾個晝夜,趁著大家分頭去做準備的功夫,披了件大衣就斜靠在掩蔽部的石牆上打著呼嚕睡著了。我也是三、四天沒有合眼了,很疲憊,可這項向印軍移交屍體的任務落在自己的肩上,深感責任重大。團裡這麼多幹部,上級偏偏指定我來擔任中方代表,黨和領導的信任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我絲毫不敢怠慢,反覆琢磨著印方接到通知後和移交過程中種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應對措施。到了零點,移交方案終於完成,我又斟酌了幾遍文字,才叫醒武斌副團長審查籤發了。

印軍遺棄在我國境內的槍枝。

16日早飯前,6連副連長劉繼明、楊丕和排長萬華全指示3排把一號陣地附近敵人的屍體和武器彈藥向山口集中。特務連副連長白恆興帶著工兵排把二號陣地附近的印軍屍體和軍用物資向山口指定地點集中。指揮所嚴長啟副股長、炮兵參謀許林和、政治處幹事孟凡傑和戰士們一起清點、擺放、造冊、登記。副營長曾仁德組織部隊進入陣地進行掩護。早飯後,陸軍第11師師長王巨全、副政委魏光中也來到乃堆拉山口,親自指揮移交工作。師領導對乃堆拉山口部隊在這次戰鬥中英勇頑強、遵守邊防政策的表現很滿意,與山口指揮員一一握手,又到前沿陣地上看望了戰士們,詢問了戰鬥過程。11點30分,我們從指揮所出來向移交地點走去,師長王巨全心裡還是擔心著移交工作,這是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事,絕不能出問題。他右臂搭在我的肩膀上,幾乎是摟著我的脖子一同向移交地點走去。師長一邊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移交中要提高警惕,防止印軍耍陰謀。要抓住機會,譴責印方,指出這次衝突是印度挑起的,中國軍隊不是好惹的。」後來他在警衛員的陪同下,在現場查看了印軍的屍體和軍用物資後離開了現場。我觀察發現印軍從102陣地下來十多個人,打著紅十字的白旗,沿公路向山口方向走來,隱蔽在山口西側的窪地裡。從印度境內又開來十多輛小汽車,停在99號陣地的公路上,像是印軍的高級官員,他們到達102陣地附近的高地後用望遠鏡向乃堆拉山口觀察。

移交的時間是9月16日北京時間12點。快到約定的時間了,我與印地語翻譯孫天晉同志拿著事先寫好的移交清單站在邊界附近等候,政治處電教組長馮克忍同志帶著照相機負責拍攝移交現場的重要場景。1個小時過去了,就是不見印方人員過來,同志們心裡都有些焦急。明明看到印軍拿著白旗向山口走過來,時間已經過了,怎麼就不見他們出現呢?莫非是他們把時間搞錯了?還是印軍要耍什麼陰謀?我對曾仁德副營長說:「為了防止意外,請師首長回指揮所等候。」又過了1個小時,仍不見印方人員蹤影。99號陣地的印方高級官員開始紛紛驅車返回,總參作戰部的張參謀不斷在電話裡詢問乃堆拉山口的移交情況。14時30分,我想印方沒有來一定是把時間規定沒有搞清,就將想法向總參張參謀作了匯報,建議派印地語翻譯再到陣地上喊話通知對方,後來總部首長同意了。事後我們才知道,那天周恩來總理也在作戰部等候。

我令印地語翻譯孫天晉到陣地距印軍較近處喊話,從100號陣地出來一個印軍指揮官,向孫天晉說了一句話便跑步回了陣地。孫天晉回來向我說:「那個印度軍官聽我喊話後說了句『對對對!好好好!謝謝你!』便飛快地跑回去了。」又過了幾分鐘,印軍十餘人打著白旗,扛著擔架,從乃堆拉山口西側窪地走了出來,他們用手拉起自己在邊界上架起的鐵絲網,鑽了過來,我們立即將這一鏡頭拍了下來。我和翻譯上前幾步,對印方人說:「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乃堆拉山口部隊代表馬學政,你們的代表是哪一位?」印方一位身高不過1.65米,身著風衣,嘴唇凍的發青的軍官沒精打採地說:「我是印方代表,少校錢克拉。」我沒有看見軍銜,請他出示。錢克拉用凍僵的手艱難地解開風衣扣子,亮出了他的軍銜,果然是個少校。我問錢克拉:「我們從昨晚開始就通知你們,移交時間是今日北京時間12點,你們為什麼不按時來?」錢克拉自知來遲還想狡辯,說什麼「我們執行的是新德裡時間,另外也是等你們再傳叫。」我以順利達成移交為原則,不再追究來遲原因,立即拿出那份中文、印地文寫好的清單,對錢克拉說:「這是你們於1967年9月11日侵入中國境內進攻時遺棄在中國境內的人員屍體、武器裝備清單。」指著擺在現場的實物對錢克拉說道:「請清點。」錢克拉接過清單看了一會兒,又用報話機向他的上司讀了一遍清單這才決定接收。

中方代表要求印方代表錢克拉少校在移交印軍屍體體和軍用物資清單上簽字,印方代表藉故沒筆不籤字。

見印方準備接收,我便要求錢克拉少校在清單上簽字。身為印方代表的錢克拉少校竟沒有帶筆,要求借我手上的鋼筆用一下。我心想,你們印方代表來領屍連支筆都不帶,竟然開口向我們借,太有損「大印度帝國」尊嚴了。中國人的筆不是隨便就能借的。我決定不借給他,說:「我們的東西是不能隨便借的!」錢克拉無奈,便在他們隨行人員中找筆。有一個大個子士官從他的衣袋裡掏出半截鉛筆遞給了錢克拉,錢克拉拿了鉛筆就準備籤字。我們辦公文都是用墨筆、鋼筆籤字,哪裡有用鉛筆的道理?何況這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接,絕不能用鉛筆籤名。我便對印方代表擺著手說:「這個籤字是不能用鉛筆的,必須用自來水筆!」過了幾分鐘,錢克拉從鐵絲網外面一個印軍身上找來一支自來水筆,但是軟軟的清單又不好寫字,錢克拉急得抓耳撓腮。他的一個隨從卸下頭上的鋼盔當桌子,錢克拉終於能籤字了,寫了幾下,筆不出水,急得他又是甩筆,又是吐口水,好不容易在兩張清單上籤上了他的名字,真是出夠了洋相。我們及時拍下了當時的鏡頭,後來還刊登在了《人民日報》上。

印方代表錢克拉少校在清點完印軍屍體和槍枝彈藥後,在移交清上簽名確認。清單用中印兩國文字註明:「在1967年9月11日印度軍隊越入中國境內進行軍事挑釁時,遺棄在中國境內的屍體及軍用物資」。

這是我人民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向印方移方移交的印軍屍體和軍用物資清單。印方代表錢克拉在清單上簽名認領。

待印方代表籤字後,我也在兩張清單上籤上了「馬學政」三個字,並讓印方人員搬運屍體和物資。十幾個印軍忙著搬運屍體和物資時,錢克拉只是呆呆地站著看。我藉此機會對錢克拉說:「這次武裝入侵事件完全是印度軍隊一手挑起的。」孫天晉同志翻譯後,錢克拉頻頻點頭:「是是是。」接著我嚴正申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侵犯別人,但也絕不允許別人侵犯我們一寸土地。」錢克拉又是回答:「是是是。」我指出:「你們不要把中國軍隊的克制和忍讓當作軟弱可欺。」錢克拉還是回答:「是是是。」我見錢克拉老是這麼回答,心想這些印度軍官只是完成上司交給的差事,順順利利交差完事,哪管你如何譴責他呢!明天他的上司叫他來挑釁,他可能還是會來挑釁的。我義正辭嚴地對他說:「中國軍隊不是好惹的,侵略中國絕沒有好下場!」錢克拉看了一下中國代表的臉,還是說:「是是是。」

這時,印軍把屍體和軍用物資都搬出了界外,從邊界開來一輛卡車裝上了屍體和物資,離開了乃堆拉山口。

1968年,在重修的乃堆拉指揮所前與戰友合影。後排左一為陸軍第11師31團2營副營長徐世明,中為31團副參謀長馬學政,右一為譯電員,前排左一為警衛員李錫福。

這次印軍發動的武裝入侵,以其代表在我移交清單上簽字,承認侵略,認領屍體而告終。事後,我有關部門從印軍向其上司報告中得知:印軍傷亡607人。我軍在這次自衛還擊戰鬥中以少勝多,英勇頑強,重振了國威軍威,有力地配合了黨和國家的政治和外交鬥爭,我軍傷亡123人。

(作者:馬學政,1935年出生,陝西富平人。1950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3年2月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同年調入陸軍第11師工作。1963年赴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65年畢業後回11師31團任作訓股長、副參謀長。1973年任31團參謀長,1976年因病內調陝西富平縣人武部,1984年退休。)

(來源:正義網)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寸都不會讓——歷次中印邊境衝突簡介(上)
    中印邊界爭端產生於1959年,中間經歷過兩次較大的戰役一個是1962年的第一次中印邊境戰爭和1967年的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因其規模較小顯有報導),直至1981年年底中印兩國才正式啟動解決爭端的邊界談判程序。所以在此期間中印邊界是處在事實的戰爭狀態的。
  • 印軍車輛在中印邊境墜下山崖,摔得面目全非導致4死1傷
    然而,剛在邊境示強的印軍,最近又在中印邊境翻車了。據印媒12月22日報導稱,一輛載有印軍和平民的印度軍車行駛在中印邊境途中墜入峽谷。事故地點距離乃堆拉山口約17英裡,車輛因積雪路滑墜崖,造成4人死亡,1人受傷。從印媒公布的圖片可以看到,墜下山崖的軍車,已經面目全非。說到印軍翻車,雖然年年有,但今年特別多。
  • 國門行 | 乃堆拉:「風雪山口」迎來歷史機遇
    在今天乃堆拉山口下方數公裡遠的蒼翠山谷中,還留存著清代開埠通商的亞東關遺址。100多年來,乃堆拉山口經歷了多次的開放與關閉。2006年7月6日,中國和印度宣布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恢復了中斷40多年的邊貿通道。2015年6月,乃堆拉山口作為印度香客進藏朝聖新線路也正式開通。
  • 不開第一槍,但打得你還不了手,1967年卓拉山口我軍自衛反擊作戰
    1962年對印自衛還擊作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不再進一步加劇當地的緊張局勢,破壞中印兩國之間的關係,以大局為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在中印邊境的東西兩段同時後撤,再度實行脫離接觸隔離政策。在我軍撤離後,雙方軍隊直接的接觸地段就僅限於中國和錫金的邊境,此時的錫金已經淪為印度「保護國」,在中錫邊界駐紮的都是印軍部隊。
  • 印度皮癢不打不行 62年後還在洞朗以北挑釁三次
    印軍曾在1967年3次大規模入侵我國領土,地點距離洞朗地區不遠。兩軍在洞朗地區以北激烈交火,甚至炮戰。印軍傷亡高達800多人。聽薩沙說一說吧。  1962年印度被我軍打敗以後,一直叫囂著報復。  從1966年開始,印軍陸續在邊境挑釁,派特種部隊進入我國境內偵查、訓練、甚至修築工事,對解放軍開槍開炮。  當年,印軍被我軍發現的越境就有73次。  到了1967年,印軍加大地面的挑釁,還不斷使用飛行越境偵查。  在中印邊境的南段,印軍將我軍控制的亞東視為眼中釘。
  • 1965年,解放軍試圖引誘印軍再打一仗,可印軍認慫,戰士直呼可惜
    背景簡介張明孟老人1962年從四川中江縣參軍,親身經歷了步兵11師飛兵貝利小道、攻佔德讓宗等重要戰鬥和邦迪拉押俘回撤,1965年隨31團3營機槍連進駐亞東邊防,參與乃堆拉山口自衛反擊戰鬥。本文接續上篇,是31團在東巨拉山口執行任務時的回憶。
  • 1967年邊境衝突印軍大勝?照片還原真實現場,印度軍隊還是大敗
    去年上映的一部印度電影《帕爾坦》,講述了印度與中國在1967年的一次激烈邊境衝突。當然,電影裡面印度大兵一如既往的「開掛」,不但神勇無比的打敗了所謂的「敵人侵略印度的野心」,還「擊斃」了對方的「著名軍官」。
  • 中印邊境20萬印軍休想撐到過年!
    天氣轉涼,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印軍開始儲備過冬物資了。但目前由於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僅物資極其短缺,冬裝的質量也成問題,而身處高海拔雪山地區卻缺乏棉靴、護目鏡和睡袋,印軍部隊士兵不得不去外圍「回收」二手雪地靴。不僅如此,印度的軍方審計人員還發現,軍隊的保暖服與登山器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甚至還有不符合標準的劣質軍用背包。
  • 中印邊境發生車禍,一輛印度軍車墜入山谷,車上3名軍人當場身亡
    據印度媒體最新發布的報導,一輛載著印度士兵的軍車在20號途經中印邊境附近區域時,意外發生了車禍事故。據悉,事發地點在距離乃堆拉山口27公裡左右的山路上,墜入山谷的軍車是從積雪覆蓋的路面上直接失控滑出,當時車上載有4名軍人,其中3人當場身亡,只有1人受傷存活。
  • 中印第九輪高官會談前,印防長:印度已今非昔比,這是要來硬的?
    今年以來,印度陸軍戰車摔成鐵餅,海軍戰機墜海、空軍戰機墜毀,頻發的事故,除了表明印軍的後勤補給能力及後勤管理能力落後外,還表明印軍的軍事建設跟不上印軍的激進擴張戰略。此外,中印邊境對峙仍在持續,在印軍不給力的情況下,印軍防長放話「印度已今非昔比,而這對中印邊境會談毫無助益。一、陸軍方面,可謂災禍連連。
  • 德媒:解放軍與印軍在中印邊境過冬比拼後勤 印軍囤積枸杞自稱能...
    中國小康網9月27日訊 老馬 中印邊境局勢持續緊張,兩國日前在第六輪軍長級會談後同意不向前線增兵,卻無意撤軍,雙方都加緊後勤補給,為漫長嚴冬做準備。拉達克邊境地區10月就要封山,中印雙方加緊運送後勤物資德國媒體報導,位於喜馬拉雅山區的拉達克(Ladakh)地區邊界沿線,目前仍有數以千計的中印士兵集結。
  • 中印局勢微妙 印軍高官視察完邊境得出結論:印度非常確信 中印會...
    原標題:視察完中印邊境,印軍高官得出一個結論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達成積極共識後,印軍於8月底再次非法越線挑起事端。就在前一天(3日),印度陸軍參謀長馬諾伊·納拉萬(Mukund Naravane)前往列城,對中印邊境對峙的印軍戰備情況展開為期兩天的視察。當地時間9月4日,納拉萬接受印度ANI通訊社採訪時聲稱,印度實控線(LAC)沿線的局勢「微妙而嚴峻」,印度軍隊有必要採取「預防措施」。「在過去兩三個月內,(邊境)局勢變得緊張。」
  • 印軍效仿中國戰爭經驗,在中印邊境部署「地道工事」
    天天三五分鐘,了解中印邊境一線軍情!1、印媒稱印軍效仿中國抗日戰爭經驗,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工事」印度媒體稱,印度軍隊通過效仿中國的戰爭經驗,在印度所謂的「拉達克地區」部署了「地道工事」。目前邊境的印軍已經陷入了困境,在大雪紛飛的冬季,駐紮在邊境地區的印軍士兵所面臨的不僅僅有雪崩等災害,同時還有最為嚴重補給匱乏問題,由於目前邊境的印軍數量比往期多了數倍,而落後的後勤保障無法確保這麼多士兵的補給問題,邊境士兵不僅缺糧,同時還急缺過冬需要的防寒服,常溫帳篷等等,即便是向美國緊急採購了一大批防寒物資,但由於運力原因,許多物資至今還沒來得及送上山去。
  • 1962年中印戰爭——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
    爾後,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分兵力繼續向南追擊,於21日進佔吉莫山口、比裡山口和鷹窠山口一線。在瓦弄方向,我軍一部於16日晨發起反擊,殲敵一部,印軍第4軍軍長和第11旅旅長倉皇逃走。我軍在當天下午即佔領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擊,至21日,先後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傳統習慣線。
  • 我們吃火鍋羊腿,印度吃糖果,印軍在中印邊境,越發撐不下去了
    ,保證印軍的戰鬥意志不崩潰,印度陸軍參謀長瑪諾傑·那拉瓦對中印邊境地區多處印軍前線高地陣地進行了慰問,目前在中印邊境附近對峙一線的印軍主力是第14軍團,該軍團在包括後勤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  印度陸軍參謀長馬諾傑·納拉瓦  因為正好在聖誕節前後,印度陸軍參謀長瑪諾傑·那拉瓦也不好空手就到前線視察,該參謀長給中印邊境前線印軍送去了蛋糕和糖果。只不過不知道在中印邊境的高原地帶,凍結實後的蛋糕印軍啃不啃得動。  送了些蛋糕糖果  印度目前的情況,實際上已經比較惡化了。
  • 中國怎麼都沒想到,當初用來打日軍的戰術,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了
    近期有印度媒體報導稱,印軍方面已經在中印邊界地區建立了地下工事,中國怎麼都沒想到,當初用來打日軍的戰術,現在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了。這也印證了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中印兩軍邊境越冬保障哪家強?
    即便不算上這最新的一個師,環球網披露的數據顯示,在這輪會談之前,印度方面已經在中印邊境陳兵超過30萬,在兩軍衝突一線駐紮兵力超過3萬。印度媒體還多次引述印官方人士消息稱,印軍準備和解放軍在該地區長期對峙。如果消息為真,那麼對於印軍而言,保障前線官兵越冬將成為一個不小的挑戰。早些時候,印度審計總署(CAG)調查報告表示,印軍目前適應高原地區的冬衣和裝備不足。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1757年,英國殖民者大邁步的踏入了印度的土地,還試圖從中印邊境上進入中國,向中國西藏發起侵略,因為英印這樣的侵略擴張行為,加上當時的舊中國政府根本無力顧及邊境防禦,便有了後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和邊界爭議、爭端。
  • 印指揮官洩氣下令撤兵,俄:何苦自討苦吃
    眾所周知,自今年6月份以來,印度邊境問題持續升溫,印度往北方邊境地區投放了大量兵力,企圖藉此施壓。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真正因為這些印度士兵感到著急的並非對手,而是印度軍方。因為嚴寒且漫長的冬季已經來臨,而印度軍隊的補給線卻愈發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