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2020-12-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該研究論文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雜誌。

最古老的「水中奔跑者」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

2017年夏,應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對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地質調查顯示,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該段地層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足跡點區域屬於瀉湖或淺海沉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省關嶺組松子坎段中發現過大量的陸生主龍類足跡,如伯氏手獸足跡等。但本次在么鋪足跡點發現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陸生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動物在水底留下的足跡。其中有12條行跡和一些孤立的腳印被歸為了羅平雙槳跡(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

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其整體形態與雲南產出的雙槳跡相同,但時代更早。

科學家在么鋪足跡點與雙槳跡同層的巖石上,還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不同於雙槳跡,新足跡類型為『半蹠行–蹠行性』的四趾型足跡,即半腳掌–全腳掌觸地行走,四趾則是指第II至V趾。」邢立達介紹,這些足跡有著完整的趾、掌痕,形態類似於四足動物在陸地上正常行走所留下的足跡。足跡較長,且有著十分清晰的趾痕,顯示出足趾粗壯,其中第II、III趾最長,而第IV趾和V趾較短,足跡後部通常有一個拉長的雙葉狀或三葉狀的「足跟」。「行跡整體較寬,足跡對稱且相對於行跡中線外轉,是典型的擁有水下遊泳或海底行走習性的四足動物足跡。」由於其形態和行跡模式與此前的足跡記錄有著顯著不同,因而,研究者將其歸入了新的分類單元,並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Anshunpes aquacursor),其中屬名「安順足跡」取自足跡發現地——貴州安順,種名中的「奔波」意為「水中的奔跑者」。

本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距今約2.4億年前的中三疊世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

對比足部骨骼鎖定「造跡者」

安順足跡是什麼動物留下的?

么鋪足跡點概貌與足跡分布

研究者們將安順足跡同貴州省和雲南省的關嶺組(安尼階)和法朗組(安尼階-拉丁階)產出的海生爬行類骨骼進行了比較。在這些「潛在的造跡者」中,原始龜類由於具有典型的弓形前足跡,以及趾痕的刮擦狀特徵——未顯現在樣本中,而被排除;魚龍類無法留下任何清晰的趾痕,也可完全排除;海龍類的運動模式與安順足跡行跡明顯不同,足趾比例和鋒利的爪子也不同於後者;原龍類足趾比例不同於安順足跡;主龍形類的利爪也與化石樣本表現不符。

可能性存在於龍龜類和楯齒龍類。儘管龍龜類的骨骼數據尚不完善,但其寬闊且對稱的行跡同安順足跡類似。此外,來自法郎組的楯齒龍類,例如新鋪中國豆齒龍(Sinocyamodus xinpuensis)和康氏雕甲龜龍(Glyphoderma kangi)的鰭腳骨骼,也與安順足跡顯示的寬圓形或橫向擴張的足趾相匹配,同時,它們都有著類似的末端較鈍的粗壯趾痕。因此,安順足跡的「造跡者」可能為龍龜類或尚未在關嶺組發現過骨骼的、類似於豆齒龍的楯齒龍類。這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尚有四類遺蹟難以確定來源

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punting)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撐行」描述的是利用前肢或後肢觸底推動身體的水下行進方式。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繪圖:張宗達

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保存下來。因此來自貴州安順的足跡動物群的意義十分重大,它們記錄了海生爬行類的水下活動,更是首次發現的關於楯齒龍類或龍龜類動物水下行為的記錄,揭示了海生爬行類早期採用肢體協同運動的遊泳方式。同時,足跡化石組合表明,幻龍類曾與楯齒龍類或龍龜類動物一同出現在東特提斯海沿岸的瀉湖等淺海環境中覓食,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生爬行類在中三疊世淺水或瀉湖底部的習性和運動情況,拓展了人類對海生爬行類足跡的有限認識。豐富的化石記錄有利於未來將本研究區與其他地區的生物群進行比對,為古生物學、古生物地理學和古環境學研究提供了方向。

邢立達介紹,除了雙槳跡和安順足跡兩種足跡以外,剩下的遺蹟都是孤立的,其中大多數形態和上述足跡相似,但還有一部分遺蹟很難確定來源,這些遺蹟包括四種類型:第一種呈現為短而深的平行溝槽,類似安順足跡,但邊緣較為鋒利,可能為鰭行跡;第二種為零散分布的凹痕,形態類似於魚巢或魚類覓食跡,但不涉及任何足跡模式,不能確定是否跟上文中兩種足跡的造跡者存在關聯;第三種為「多節」索狀堆積結構,可能是魚類的糞便,其多節狀的形態和現今家養金魚糞便類似,但金魚的排洩物猶如細絲,個體較大的鯉魚的糞便直徑也不過2至3毫米,可見這種遺蹟的「始作俑者」體型要大得多;第四種形如沙漏,代表一些鈣質沉積物。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祺瑤

編輯 胡德成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其整體形態與雲南產出的雙槳跡相同,但時代更早。科學家在么鋪足跡點與雙槳跡同層的巖石上,還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
  •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動物化石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動物化石 2020-07-24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而這一切,依然都還在研究中。
  • 5.5億年前生物再現,科學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真相或公諸於世?
    科學家認為,地球誕生於45.7億年前。英國生物學家於2017年3月1日稱在加拿大發現了最古老的化石,顯示約43億年前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這證明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比人類先前的認知的認知更早。自古以來,科學家都在探討生命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遠古生物到底長什麼樣?生命到底是何時形成的?
  •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2020-06-11 21:10:29  環節動物是當今動物界中一個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的重要門類,常見的有蚯蚓、水蛭和沙蠶等。其中,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身體具有成對帶剛毛的疣足,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對早期多毛類動物的研究一直是揭示環節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熱點之一。  科學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丹尼多毛蟲。
  • 揭秘1億年前,最古老的活化石,是如何進行有性繁殖
    介形蟲,這個從早奧陶世就已出現,在地球上已生存了將近5億年,迄今依舊相當繁榮的古老活化石。最近,又為自然界動物的有性繁殖,其起源與演變歷史,提供許多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史料」證據。通過高解析度的顯微CT,用足足1年的時間,還原了這39年份歷史已有足足1億年、個頭卻不足0.6毫米的小傢伙的殼體和軟軀體的特徵形態。而最有趣的事情就是,1億年前,它們被樹脂包裹形成琥珀的瞬間,有些雌性介形蟲的儲精囊,正處於擴張狀態,並且已經充滿了精子。換言之,它們剛剛成功地完成了交配,然後就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成為1億年後,科學家的研究樣本。
  • 2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發現人類足跡,這個穿著鞋的人究竟是誰?
    2億年前的三葉蟲,被殘忍踩死,這個穿著鞋的人究竟是誰?自從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之後就備受質疑。因為它的出現,打破了曾經人們對於神的信仰。更是因為在後世對達爾文進化論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正在推翻進化論。
  • 科學家發現1.5億年前「魚龍」
    近日,科學家們在英格蘭多塞特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個晚侏羅世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1.5億年前的神秘小型海洋爬行動物。古生物學家雅各布斯是貝勒大學地球科學博士研究生,也是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的合著者。
  • 沒有人會相信人類誕生於2億年前
    ,最早的人類出現在距今300萬年或400萬年前理論把人類的起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猿人階段;人和猴子都是階段;會製作工具的人的階段但是有一天突然有人對你說了實際上,如果2億9000萬年前就有人類,足跡成為了證明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古老頭皮屑!距今1.25億年,揭開古生物進化之謎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近日,來自愛爾蘭的科學家取得了一項重磅成果,發現了迄今為止人類所見到的最為古老的頭皮屑!據分析研究,這片頭皮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1.25億年,是當之無愧的最古老頭皮屑。同時,這片頭皮屑也為古生物學家帶來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新難題…這片頭皮屑被發現於化石當中,不錯,它正是恐龍的頭皮屑,來自距今1.25億年前的恐龍羽毛之中。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aria McNamara表示,被研究的化石中恐龍細胞保存的極其完好,並展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納米級角蛋白纖維水平細節!對了解恐龍羽毛是如何脫落皮膚有著巨大的影響。
  • 在兩釐米的小世界裡,發現0.2毫米長精子,封存1億年後被專家圍觀
    無可奈何,它們只好在這個小世界裡面安然地封存1億年,成為了最具研究價值的自然遺產,被無數個拿著放大鏡的科研人員一起圍觀,迫切地想知道1億年前的生物到底長啥樣子,和現在的同類生物有何差異?琥珀是樹脂經過數萬年石化後的產物,最神奇的地方是,樹脂石化後仍是透明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史前小世界,因此封存史前生物的琥珀一直被科學家視為是自然界贈予人類最古老的遺產。
  • 5億年前的「海洋霸主」被發現:全身盔甲
    你知道五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海洋霸主」是什麼樣的嗎?據報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昆蟲,大約生活在5億年前,這種古老昆蟲的頭部輪廓看起來就像一對兔子耳朵,科學家們把它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它之所以被稱為「耳形範特西蟲」,是因為它大約有4釐米長,頭部很窄,接近身體總長度的一半。頭部殼的兩端前側向前延伸,中間有一個明顯的缺口,使它的頭殼特別像一對兔子的耳朵。
  • 科學家發現一個古老物質,距今70億年
    關於地球的誕生,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地球誕生於太陽系的星雲殘骸之中,誕生的時間大約是46億年之前,不過,很多科學家對此都持有不同意見,比方說作為地球衛星的月球,它誕生的時間理論上來說,應該比地球要晚,因為此前有觀點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不過,通過對月球的勘測研究,科學家竟然發現
  • 長逾700公裡的「超級閃電」,比地球還老的最古老物質……
    比如,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物質竟然有70億歲高齡——要知道,地球還不到50億年歷史;一隻體重不到1斤的鳥,竟然不眠不休11天從美國阿拉斯加直飛到紐西蘭,它是如何做到的?一道閃電竟然長達700公裡......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十大破紀錄的科學發現。
  • 4億年前魚類腦部已做好登陸準備
    奇怪東勝魚的藝術復原圖及其腦腔重建模型的被調查者供給圖 魯靜以前研究過奇異的東方魚類,這是迄今已知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四足類肉鰭魚類。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古生物學家利用高精度的X射線斷層掃描和計算機三維虛擬重建技術對東勝魚的顱腔及神經、血管等相關結構進行修復時,發現顱腔內有一個區域,可能是四足動物大腦中含有特定腺垂體結節的腔。這表明四足動物的祖先可能早在4億年前就進化出了腺垂體結節。 腺垂體的結節聽起來很奇怪,但它在調節陸地動物的晝夜節律中起著重要作用。陽光進入水體的深度有限,因此生活在水中的魚對晝夜變化不敏感。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精子,長度驚人還刷新了一項記錄
    前不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在一枚緬甸化石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動物精子化石,可以追溯到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一個巨型精子能有多長?., 2020)研究發現在長眠於琥珀中之前,其中一隻雌性剛剛經歷了一次成功的交配。在它充盈的儲精囊中,研究人員們發現一團像毛線一樣糾纏在一起的巨型精子。這團精子的長度至少有0.2毫米,約為這隻雌性介形蟲體長的三分之一。如果放大到人類的比例,就相當於一個人精子的長度達到57釐米,和一隻成年的美國短毛貓差不多大。
  • 陽泉長壽螈被發現,距今2.54億年
    據報導,在近日的《化石記錄》雜誌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我國山西地區發現的一種始椎類化石,它竟然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它被稱作「陽泉長壽螈」,距今大約有2.54億年的歷史,它的出現也打破了始椎類動物最「長壽」的記錄。
  • 俄羅斯發現的魚龍或是俄境內發現的最古老三疊紀鱗甲目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符拉迪沃斯託克10月28日消息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海洋水族館發布消息表示,科學家們已確定在俄羅斯島上發現的古魚龍骸骨年齡,可能這是在俄羅斯發現的最古老三疊紀海洋鱗甲目動物之一。俄教育項目「旅行中的科學 濱海邊疆區」的參與者們在自己臉書頁面上表示,遊覽期間,在俄羅斯島上發現了一塊被颱風「美莎克」打碎的石板,其上可以看到肋骨的痕跡和骨頭的碎片。該項目古生物學方向的協調人找到科學家,他們確認這是魚龍。
  • 【海洋+健康】世界十大最古老最恐怖的動物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世界十大最古老,也是最恐怖的動物。1、皺鰓鯊。鯊魚和鰻魚之間的交叉是令人不安的。該皺鰓鯊是四處接近1.5億年。幸運的是,它只是掛出海洋的底部附近。皺鰓鯊為一種原始的鯊魚,是軟骨魚綱六鰓鯊目皺鰓鯊科的皺鰓鯊屬下的唯一種鯊魚。因其腮間隔延長且有褶皺互相覆蓋,故名皺鰓鯊。2、蝌蚪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