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案》
著 者:【美】彼得·薩伯(Peter Suber)
譯 者:陳福勇 張世泰
出 版:九州出版社
洞穴探險者案是美國法理學家富勒於70多年前發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險者受困洞穴,為生存「不得不」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籤選中的是最初提出該建議、卻在實施前反悔的威特莫爾。最終獲救的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他們是否犯有謀殺罪?
富勒虛構了上訴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見,將當時各個法哲學流派的觀點納入其中。富勒的案例設計精巧,為論證的多向發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為各種觀點交戰的場地。案例本身,連同虛構的法官陳詞由此成為法學初學者探討重要法律原則的必讀文本,本書同時也作為激發思辨的優秀通識教育讀本而備受推崇。
1998年,薩伯續寫了有關此案的九個新觀點,又將20世紀法哲學的新發展引入討論。在法律深度、思辨靈敏度上,沒有其他案例可與之相比。它被視作「法理學經典」,一個「非凡的智力成就」。
本書是法學專業學生必讀書目,作者把重要的法律原則衝突具體化,並藉此闡述各個法哲學流派的觀點;本書也是激發思辨的優秀通識教育讀本,跟隨十四位法官嚴謹而專業的陳詞,讀者可以品味精彩動人的深邃思辨,培養適應法治社會的法學素養。
這是一本思想性的書,是具有原創性的法理學思考。儘管用作思考背景的案件是虛構的,法官意見也出於杜撰,但作者提出和思考的一系列問題,卻真實而且意義重大……嚴謹的法律推理、公開的理性論辯、開放的對話,以及對正義的不斷探求……是必不可少的。保有這些品性和能力,我們雖不能輕易達致正義,但接近正義的希望總不至湮滅於黑暗之中。
——梁治平,著名法學家
著者簡介
彼得·薩伯(Peter Suber,1951—),影響甚廣的「開放獲取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提倡在科研文獻發表的同時,將電子文本在網上公布,以便讀者免費取閱)的發起人,目前任哈佛學術交流辦公室和哈佛開放獲取項目主管。1973年畢業於美國葉爾漢姆學院,1978年獲西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長期擔任葉爾漢姆學院哲學教授,也講授法律、計算機等其他課程。1991年出版專著《自我修正的悖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謝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