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澳關係波折不斷,而在兩國關係起伏之下,澳大利亞內部開始出現越來越多對莫裡森的質疑聲。據媒體本月6日消息顯示,澳大利亞參議院工人黨領袖黃英賢(華裔)不再糾纏此前的「推特諷刺漫畫事件」,轉而將矛頭對準了莫裡森,批評他在與中國的外交處理上欠缺考慮,同時缺乏明確的目的與策略。
來自黃英賢對莫裡森的指責,引起不少澳政府人士的共鳴。要知道黃英賢的身份可不僅僅是工人黨領袖這麼簡單,她同時還身兼反對黨領袖以及澳洲影子內閣外交部長的多重身份。而這一次對莫裡森的指責,也被外界視為反對黨已經對莫裡森在對華政策上的無為做派逐漸失去了耐心。
其實不只是黃英賢對莫裡森不滿,包括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在內此前也曾多次「炮轟」莫裡森,認為莫裡森應該對中澳關係當下遇冷的處境負主要責任。澳大利亞上下為何對莫裡森如此不滿,僅僅是因為中澳關係緊張嗎?答案顯然不是,這其實與澳大利亞政治體制有關。
澳大利亞屬於聯邦制國家,中央政府在對華態度上更為強硬,同時在外交政策上也始終堅持與美國利益捆綁在一起。但是,澳大利亞地方政府並不希望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做出「二選一」的決定。除了地方政府對華出口存在嚴重依賴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少澳大利亞城市希望參與到中國的一帶一路當中,為澳大利亞的未來尋求更寬的出路。
對此,可以理解為澳大利亞的「革新派」與莫裡森所代表的「保守派」就澳大利亞未來發展路徑存在分歧。保守派一直堅信跟著美國走,澳大利亞才有未來。而且他們認為澳大利亞在軍事、經濟等各領域已經高度與美國捆綁,一味地分離反而會損害澳大利亞的利益。相反,「革新派」與「保守派」相比,更為務實。
他們認為澳大利亞應該逐漸削弱對美國的依賴,同時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以此加深澳大利亞的全球化。尤其當下澳大利亞經濟結構過於單一,財政主要依靠出口的前提下,澳大利亞更應該擁抱全球化,而不是追溯美國的「單邊霸權主義」。
從這一點不難發現,不只是莫裡森本人在對華態度上存在很明顯的自我矛盾傾向,既想要擁抱對華貿易,又不想捨棄「抱美國大腿」的機會。同時,澳大利亞上下同樣存在這樣的分歧與矛盾,那就是究竟該跟著美國混,還是逐漸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重新為澳大利亞尋求新的出路。或許正是這樣的困惑,才有了黃英賢、阿爾巴尼斯以及莫裡森在對華、對美態度上的不同立場。而這種立場上的「分歧」更是當下西方國家在面對中國崛起這件事上的一個心態「縮影」,究竟是接納還是抗拒,都是擺在包括澳大利亞在內西方國家面前的選擇題。
那麼對於澳大利亞的自我矛盾,我國又會怎麼做呢?從目前來看,答案是一邊施壓,一邊「等待」。等澳大利亞內部達成統一,等澳大利亞自己想清楚如何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而不是急著站隊。等澳大利亞要麼認錯、接納中國的崛起,自此之後學會謹言慎行,又或者固執己見、承擔這份選擇的惡果。相信隨著中澳關係緊張給澳大利亞對華貿易帶來的壓力,澳大利亞最終會做出選擇。無論選擇的是什麼,中澳關係中將有一個定論。徹底「冷凍」,或者「回暖復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