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霹靂布袋戲在市場上很流行。在動漫,動畫一統二次元江湖的背景下,這
種用木偶表演的戲曲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也有些格格不入。它與傳統中熟知的傀儡戲的表演方式很類似,但木偶的尺寸比傳統木偶更大,也更精緻。溯本求源,霹靂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泉州漳州等地流行的掌上戲。布袋戲在時代的變遷中發展變化,在保留傳統底蘊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流行的元素。這便是風靡三十多年的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這一新派別的誕生
霹靂布袋戲由黃氏家族於1984年創立,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兩將《霹靂城》被搬上螢屏,不久後的1988年《霹靂金光》上映,因出品的所有劇名都帶有霹靂二字,這種表演形式的劇作被冠名為「霹靂布袋戲」。對比傳統的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劇情中融入了武俠的元素,詭譎的中原武林中,各方勢力隱在暗處等待時機,正義與邪惡不斷在對抗,各方人物華麗登場,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紛至而來。
(霹靂布袋戲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再往前追溯,霹靂布袋戲是脫離於用聲音道具以及奇關變景的「金光戲」。由黃強華和黃文擇的父親黃俊雄創立,20世紀50年代黃俊雄進入「五洲園」並組建真五洲掌中劇團。憑藉聰穎的才情以及嫻熟的記憶,五洲掌中劇團的名氣逐漸壓過其他布袋戲劇團,一枝獨秀。但黃俊雄不滿足於現有的成就,20世紀70年代創作《雲州大儒俠》,並將只存在於線下的布袋戲搬上螢屏,創下97%的收視神話。
(《雲州大儒俠》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黃氏布袋戲在家族間代代相傳,家族的首次聞名,是從1915年開始的。當時黃俊雄先生的父親黃海岱進入家族的「錦繡園」布袋戲園學習,很快便掌握布袋戲的全部表演技巧。當時的布袋戲界名家輩出,群雄割據,不斷擠壓著黃氏布袋戲的生存空間。黃海岱先生推陳出新,將武俠的元素融入布袋戲表演中,精彩的表演很快就俘獲了觀眾的心,在競爭激烈的布袋戲界打出名號。
從家族的創業人黃海岱,到將布袋戲搬上螢屏的黃俊雄,以及創作出霹靂布袋戲的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倆。黃氏布袋戲傳承了三代,三代雖生於不同的時代,面對著不同的社會環境,但都做了一個選擇—踏踏實實演繹布袋戲。也因為這份初心,在90年代家族之間發生爭議時,才有一分三派——「金光戲」、「霹靂布袋戲」、「天宇布袋戲」,各自發展開明景象。理念的差異並沒有讓黃氏布袋戲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停止不前,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霹靂布袋戲在黃文擇的代領下,不斷走向更大的世界,被更多的人所認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前進的路上霹靂布袋戲未曾忘卻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