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與外家拳是傳統武學的分類,一般的人受電影作品影響大,字面地理解為內家拳就是主修內功,內力;外家拳就是主修招式,力量。如此來分是很不準確的,傳統武學在傳承的過程中都在著明顯的融合,互相借鑑的情況。詠春的寸拳的柔勁,與洪拳的剛猛完全不同,與太極拳八卦掌等內家拳卻有著相似之處。
所以要確定拳法的內外之分最好的辦法是確定其源頭,詠春拳為一個叫嚴詠春的女子所創,其創立拳法的根本是其師父五枚師太所傳授的少林拳法。而且在詠春拳法的拳譜裡開篇即說道「詠春絕技,源於少林;招無虎鶴,法無五行;」
金庸的小說中有一句「天下武功源少林」,也不是亂扯,但了不盡完全正確。天下武功都是宗教產物卻是沒什麼問題的。自佛教傳入中土後,中國便有著兩大教派,道教與佛教。宗教不僅傳播著自己的價值觀念,更是探尋強身健體的方法-武術。由於就生成了2個派系,道教武術與佛教武術。道教為本土宗教,其武術習慣之稱為內家武術,佛教為外來宗教,其武術稱之為外家武術。
自唐以後,道教佛教共存,道教以太極五行八卦,創出如太極拳八卦掌,蛇形雕手等拳法,意在通過自身模仿自然的形態來達到強身的目的,這些類別的拳頭都出自道教,為內家拳頭。而佛教的招式是注重隔絕事物,內練骨外練皮,以達銅皮鐵骨以達到外界事物不能侵擾身體,達到強身目的,如羅漢拳、洪拳、鐵線拳、伏虎拳等。
有了兩教的興盛才有了後來傳統武學的盛世,細細一想不難發現,金庸,古龍,梁雨生等武俠小說家所作的時代背景都是自唐以後的時期。開學分內外,但並無強弱。根據自己的喜好,發展自身的潛力才能把武學運用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