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很多武術書上,都沒有把外家拳和內家拳的差異說清楚,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很迷糊。這也難怪,真正的內家拳,懂的人很少。中國寫教科書的人,很少是懂內家拳精要的人,只知道"想當然爾"。我十年前去體育學院拜見過一個「武術博導」,據說是武術世家的後代,他還寫了一本厚厚的【中國武術史】的書。我很崇拜地想跟大師學點什麼東西,經他的研究生介紹去拜訪的,還聽了一次他講的內家拳和外家拳講座。結果卻發現他根本不懂武,也不練武,光「談武寫武術」。他僅僅是靠一個「武術世家後人」的身份,還有翻翻古書,研究古代的武術資料的「研究」,就成了大學裡專業的「武術博導」,帶「武術研究生」。他的研究生,恐怕我只需要一隻手就可以對付了---不是我有本事,而是這些「武術研究生」根本不練武,光讀書「研究武術」,寫寫文章,就可以拿到學位了。北京體院也有一個「全國著名」的武術教授,也是「名人之後」。他還好,還練武,可全是些花拳秀腿。動作好看,基本上是健身舞一樣的東西。可是這人拍了很多影碟,教學各式「太極拳」「形意拳」套路等等各式「內家拳」,國家套路和民間套路以及自創套路一起上,書店裡充斥了此君的各種「教學片」。我看過他練的拳,坦率說,沒什麼功夫。問過認識他的人,也說他當年他父親的功夫的確不錯,但是他本人就不行了(武術這東西,好像是不能夠遺傳的),靠父親的老名頭吃飯。他也寫文章,也編寫「武術教材」發行全國,掌握了武術界的「輿論權」。上述的這些人,就是代表中國武術界「正統主流」的名人了,他們很看不起真打實戰的「練家子」,覺得他們是「粗人」,沒有文化。這也是對的,我也跟一些拿過全國散打比賽冠亞軍的人交朋友,談武道。在文上,他們的確表現不佳。因為他們是小時候讀書不行之後,不得已才去「練武」找條出路的,業餘時間也很少看「有文化」的書籍。這樣其實練武也很難練到極高的程度,也無法了解內家拳的真諦。年輕的時候當運動員,年紀大了就想法當教練員,或者改行做生意等等,「武」並不是他們的「人生追求」,只是一個「吃飯工具」,因此他們無法與文武兼通的古人相比。民間有些拳師寫的書還不錯。讓我能夠有所收穫的武術方面的書籍,都是民間拳師寫的,沒有一本是「國家正規制定」的。我感覺什麼好東西,一旦「國家認定」後就毀了。例如太極,作為內家拳的一隻,被認定和搞出「國家套路」後完全就不成樣子了,基本上變成了體操。反而沒有「認」的八卦和形意裡面,還保留了較多的真東西。民間拳師的思考比國家教科書對我的幫助更大一些。前幾年出的一本談武道和武術的書真好,就是【逝去的武林】,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這是一個老人在「走」之前,把當年民國時期高手的很多點滴告訴了大家,包括練功的細節。讓大家知道中國武術曾經有這麼一批人達到的境界,現在已經找不到了這種人了。懂得用心的人,可以從這本書裡學到不少武術的真功夫。當然,大多數人只會拿來「看故事」,特別是本書沒有「套路演練」,會讓習慣「學套路」的中國人抓瞎的。即使是民間,這樣的人也太少了。這本書說了,武林已經「消逝了」。而且,他們往往有自己的局限性,對自己的「流派」過於執著地「捍衛」,這難免障礙了他們對武道的真正理解。中國的武術界,可能就是用這種極端對立的,文武分裂的形式來「繼承中國武術文化傳統」的。更別提要想真正理解中國武道,還需要道學和禪學的深度體悟和融合,無論文武兩派的人,他們都不屑於研究這些「封建迷信」的東西。因此,讓這些「正統人士」來告訴你什麼是外家,什麼是內家,練拳到底應該怎麼練,中國的武術傳統是什麼?當然就是以盲導盲,結果弄得人們越來越看不懂了。但是他們都很敢說,什麼都自以為是。一般人認為,太極,八卦,形意拳就是內家拳。少林拳,洪拳,查拳,炮錘等等是外家拳。內家拳很柔和,四兩撥千斤,以柔勝剛。外家拳剛猛有力,虎虎有聲。所以從外表上就很容易分辨出內家拳和外家拳。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因為,拳如果落了形象,就已經是「外家」了,不落形象,才是「內家」。這才是最正統的分法。 練法上,採用「內家」的心法來練的,無論什麼動作,都是「內家拳」。採用外家的「形象」和方式來練的,主要在動作外形,招式上找感覺的,就是外家拳。那麼,太極,形意,八卦到底是不是內家拳? 這不好說,看你怎麼練。現在99%的人,都把太極八卦等練成外家拳了。甚至連「拳」都不是,練成「體操」了。以太極為例,現在的人把太極分為24式,42式,66式,88式,108式,孫吳陳楊,國家套路等等。既然落了相,分了招,玩了套路,還標上了「家族標誌」,哪裡還是內家拳?這不是我說的。拳經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招是「無招」,拳動是「無形」。看不見,看不出,這才是真內家。看得見的拳,分的很細的招,還有各種門派自以為是的「正宗套路」,都已經不是「內」而是「外」了。 不僅拳理不同,內家拳的練法,也不同於外家。 外家拳喜歡玩動作套路,通過一遍一遍的「打拳」來獲得熟練度,達到「高手」的要求。所以,外家拳的說法是「拳打千遍理自知」。靠像熟練工一樣的反覆練習招式來「練拳」的,都是「外家」!。甚至可能還不是「外家拳」,只能叫做「外行拳」。現在練太極的很多人,練的就是這種「外行拳」。包括一些跟我練拳的大學生,也是天天在練「外行拳」,不過他們自己還喜滋滋的,覺得只要跟我學的,跟董師傅學的,就是「內家」,就是「內行」了。他們也不想一想,如果只學和模仿了我的「外形姿勢」,沒有走入自己的「內心」,拳還是在你的「外面」,當然還是「外家」。怎麼可能是「內家」?跟我學拳的學生,居然有天天「勤奮練拳」,卻不去看拳經,悟拳理的人,也不去琢磨借鑑高手的練拳經驗,看別人的「門道」,豈不是一個大傻瓜!你想想就知道:一個人天天砍柴,卻不肯去磨刀,不是傻瓜是什麼?把內家拳拿來當外家拳練,把需要「動腦子」的拳,當做讓身體活動的「肢體運動」,長期練習就是出不了功夫,自怨自艾,實在是可笑之極!
下面,把外家拳和內家拳做一點直接的比較,供大家參考:
一:外家重招式和外形,內家不重招式,不看外形。
二:外家靠不斷的重複練習來建立慣性和本能的快速反應,內家則要練如何破除人的慣性反應,而以對拳的超級知覺和控制能力來取勝。
三:外家重視練力量,內家重視練協調。而一旦人體協調之後,可以擁有比普通外家拳更具破壞性的力量。
四:外家重視練速度,內家關注練柔和空靈。一旦達到空靈的境界,就擁有外家拳手無法想像的速度。
五:外家拳的力量和速度來自於肌肉的訓練和反應,所以外家拳手看起來很壯實,所謂的孔武有力。內家拳的力量來自於神經系統的協調和反應,所以看起來顯得單薄清瘦。在內家拳手看來,外家拳的肌肉力是「滯力」,不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會對身體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練內家拳的人,要花很多功夫去掉身上的「滯力」,變成「靈勁」,在這個過程中,人體各部位往往會逐漸瘦下來(如果是身體偏瘦的人反而會壯起來),把很多不需要的肌肉和脂肪,都通過身體的「內化」去掉,在「去濁氣,蓄清氣」的過程中消解掉。所以,我們明顯看到:內家與外家的練法和外形都是完全相反的。
六:外家練拳講究一招一式如何「標準」,內家練拳則不一樣,是要體會這些招式怎樣運動才符合拳理。在符合拳理的情況下,所有的招式都是「對的」。所以,外家拳是「一元化思維」,內家拳是「多元化思維」。
七:外家拳的練習對象是「肉體」,內家拳的練習對象是「意識」。相當於外家拳注重「硬體」,內家拳注重「軟體」。
八:外家拳的進步靠「刻苦練習」,內家拳的進步靠「內在悟性」。
九:外家拳攻防進退分得很明白,內家拳攻防一體,進退一身,很難分辨區別。
十:外家練「形」,內家練「心」。外家拳在外形上下功夫,在招式上求勝負。內家拳的「招式」和「外形」,是要體現「心」的運行和覺知程度。是「以形調心」的,通過外形的觀察,來覺知自己身體內部運行是否流暢,心態是否穩定和綿密。所以,外形和招式,僅僅是一個「輔助工具」。
十一:外家拳不懂文化的粗人也能練,內家拳如果沒有領會「心訣」,是一定學不會的。所以,那些不看拳經,不悟拳理,天天「勤奮練習」,跟著師傅的動作照貓畫虎的「內家拳學徒」,其實練的是四不像的,連「外家拳」都談不上的外行拳。勉強可以說是在練「健身體操」,跟真正的「內家拳」肯定一點也沒有關係。
十二:真的內家拳不練套路,起碼五年,十年是不練套路的。因為練了也沒用,反而障礙真正的學拳。所以只能練幾個「基本動作」。天天練套路的「內家拳」其實是體操,連「拳」都不是。我懷疑真正的外家拳也是不練套路的(不夠了解,不敢肯定)。因為練套路違背基本的武學規律。套路是已經學會武功之後的人用來「玩」的遊戲方式,表演給大家看的演練方式,絕對不是練拳入門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入門」,就一輩子也摸不到門了。(特別申明:以上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我是「外行」,非武術專業人士,武功也不咋的,只會亂說。專業的武林師傅們看了別在意,你們教徒弟願意教套路,他們願意學套路,我沒有意見。這只是我們學堂的一派玩法)對照以上的內外區別,就可以知道,現在很多人所謂練「內家拳,太極拳」的,有幾個做到了上面要求的「內」?這些人練幾十年都「不出功夫」,連初學外家拳的新手都打不過,有什麼奇怪的?二:太極拳是慢還是快?是剛還是柔? 很多人看太極拳慢吞吞的,像是在摸魚。心裡想這種拳怎麼能夠打人?沒有速度,也沒有力量。還有人看了太極推手,說「明白了,太極打人,就是纏住對方,讓對方失去平衡而摔倒。」 其實,這種看法錯了。 慢吞吞的「摸魚」拳,是個人練拳,體悟身體控制力的「練法」,不是打法。太極推手,是對於「勁」的體驗式練習法,也不是打法。 想一想就知道,面對面交手的時候,別人不跟你「推手」,你怎麼辦?太極拳的進手,可以說快若閃電。當事人一眨眼,拳已經擊到要害之處了。如果是看打架的話,內家拳的招數也沒有什麼出奇的,就是特別快,身法特別靈活。如此而已。金庸小說寫內家高手對敵,手上好像挽重物,慢吞吞的,但是圈子裡拳風激蕩。「如挽重物」這倒是內家拳的練法,可不是打法。小說家言,豈能當真。真打起來,可能旁邊人看都沒看到什麼動作,對手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分了勝負。以為內家的打法「特別」一些很不現實。內家拳經云:「後發先至」,如果不快,如何能夠後發而先至?顯然出拳的速度要比對手快很多才行。「打人不見手,見手非高手」,出手的時候要快得讓你看都看不見。「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先動!」這些拳經,很明顯地告訴你:內家拳快若閃電,對手往往還沒有反應就被擊倒了。其實,與真懂內家拳的人交過手的就會發現:自己往往莫名其妙地就「完了」,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在太極高手面前,自己的抵抗基本上完全就是徒勞無功的。太極拳是剛還是柔呢? 外家拳為了練力量,要打沙袋。太極拳練功禁止練力量,也不打沙袋。內家拳師說,打沙袋是笨人。這種練法未傷人,先傷己,就像是七傷拳。這種練武方法,對於特別注重身體健康狀態的道家修習者來說,認為是愚不可及的。的確,很多外家拳手,年紀稍大後出現各種病態,甚至殘廢的都有,皆因早期種下的自傷的根子,自己內體早已經傷了,卻還不知道。內家拳的手,要求「嫩若處子」,絕對不像是一個武人。劉老師七十多歲了,手還是很柔軟,像是文人的手。長相也沒有一點「武相」,像是和睦可親的鄰家大爺,身體清瘦,但是很健康。這種柔柔的拳,有力量嗎? 有!而且力量往往比外家拳還大。太極拳其實也可以說是至剛之拳!太極發力的時候,可以很輕易就發出一兩百斤的力量,並且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個攻擊點上。如果力量集中一個點進入對手的身體,這顯然是極具破壞力的。你想像一下,身上被上百斤重的錘子敲一下感覺如何?內家出拳,只有比這更重的。而且,這還是低級別的,剛剛入門的內家拳。我的老師說:內家高手連拳都不用出了,就抱著手讓你打,打得越重,自己傷的越重,他讓我將來往這方面學習和發展。老實說,對這點目前我只能「相信」,還沒有「體驗」。「低級別」的內家功夫我倒是見過。太極拳的快,太極的至剛,我是有真實體會的。老師說的境界,是真正的至剛----「剛」到了「無形」的境界,看上去是至柔的剛。 二:外家與內家練法上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看上去慢吞吞的拳卻會很快,很剛?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道家的奇妙學說了。 道家認為,快和慢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一體的兩面。想快的時候可能得到的是慢,不急,慢慢來,反而會很快。因此,慢練快用,就是內家拳的特殊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