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話:「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確實,作為學生,經常會被考試考得焦頭爛額,疲於奔命。
到底如何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其實,考試不過是為了檢查學習的效果。所以,要想成為考霸,關鍵還是要怎麼學。最近,讀到了一本書,光聽名字就很想看——《跟著考霸記筆記》。
是不是跟著作者學,就能在考試中變得很厲害?我們先來看看作者作為考霸在哪些考試中取得了高分。
(一)16個月通過註冊會計師考試的秘密
《跟著考霸記筆記》的作者確井孝介是個日本人,80後。
其實,他一開始也並不是什麼考霸,反而是個墊底的差生。確井孝介高中一年級時,在日本全國模擬考試中偏差值為35(低於合格線)。
看到這麼差的成績,有的人可能會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還好,確井孝介不是這樣的人。在他身上,又一次證明了失敗乃成功之母。他善於從失敗中學習,反而摸索出一條成功之路:他開始實踐以「熟記」為主的學習方法,此後成績不斷攀升,順利考入大學。
在大學期間,他通過了日本錄取率僅3%的司法考試。這個考試比高考還要難,一般人都是工作後才考的,很少有人在大學裡通過。後來,他零基礎備考僅16個月就通過了註冊會計師考試,又一次證明這個學習方法是有用的。
(二)記憶和理解,哪個更重要?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如何學習。
《跟著考霸記筆記》一書中的「聰明人」,可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人。我相信很多人眼裡的聰明人是那種智商比較高的人。但是,確井孝介認為:聰明人就是學有所得的人。
聰明人是學以致用的人。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連知識都沒有,還怎麼用呢?這樣看來,記憶比理解更重要。
印象中,大多數老師都會跟學生說: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似乎,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其實不然,古人有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了這麼多遍,恐怕早就背出來了吧?
先記憶再理解,比先理解後記憶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理解是剎那的頓悟,是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所有的一切都始於記憶。
無論能否理解,先記下來再說。
那究竟該怎麼記呢?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三個步驟。
(三)有效記憶的三個步驟
首先,聚焦要點。
把記憶的重點放在不得不記的重要信息上。如果是一個很長的句子,那就提煉出關鍵詞,通常是「主語+謂語」的簡單形式。
問題:如果轉換成「主語+謂語」的簡單形式後,還是有很大的信息容量,怎麼辦?
答:把長句拆分成多個短句,再把信息填入筆記本的「聚焦欄」。
因為若干個簡訊息比一個大容量信息更好記。我們都有記電話號碼的經歷,如果要你一下子記住11個數字,難度較大。但是,我們往往在報電話號碼的時候採用拆分的方法,方便別人輕鬆記憶。當然,還可以採用諧音的方法來記。
接下來,整合信息。
零散的信息容易忘記,經過系統化整理後成型的信息,則難以忘記。
那麼,用什麼方法來整合信息呢?記憶的時候可以問自己「也就是說……」。其實,這就相當於我們平常用到的「換句話說」。老師為了考察學生對某個概念的理解,他們常常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而不是直接用教材上的原文。
整合的標準可以不一樣。舉例而言,如果我們要記住這句話很難:董事的任期和監事的任期。但是,我們可以採用聯想法來整合信息,就會化難為易。比如,把自己公司的董事和監事的名字代入進去,就會很容易記住。
最後是信息可視化,利用圖像記憶。
抽象和具象相比,哪個更容易記住?當然是後者。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利用圖像比直接死記硬背更輕鬆。具體信息記起來容易很多。我們在孩子的教科書中常常看到很多圖像,以為這樣符合孩子的性格特點。其實是因為孩子不懂文字,更重要的原因也是為了方便孩子記憶。
學習就像馬拉松。荀子在《勸學》中也說過:「學不可以已。」持續學習的行為會推動人們繼續努力。
讀到這裡,你是否已經掌握了考霸記筆記的方法了呢?從現在開始就可以行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