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研說歷史|三千精兵VS七千勁兵?金帝國擁兵百萬,野狐嶺之戰為何才這麼點人打

2021-02-15 冷兵器研究所

關於蒙金野狐嶺之戰的時間,在《元史》裡,野狐嶺之戰竟然打了三次:1211年二月、八月和1212年正月,這是把應為一場戰爭的野狐嶺、會河堡和貛兒觜拆分為三,而這一錯誤也被《續資治通鑑》繼承,事實上野狐嶺之戰應該就是在1211年,【《蒙古秘史》:成吉思合罕於羊兒年出徵金國,先取了撫州 ,越過了野狐嶺,又取了宣德府。】

二月,成吉思汗在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誓師,禱告於天,請求神助,誓為金人所害的祖先報仇。命脫忽察兒將二千騎,留鎮漠北,率軍開始伐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在逐個介紹1227年蒙古帝國的129個千戶時,其中有被稱為」豁沙忽勒」的千戶,並對這個名稱的來歷作了說明:「當乞臺與女真將攻佔時,成吉思汗下令從每十個蒙古人裡抽出兩個人來……便將這三千軍隊交給他們……『豁沙忽勒』是『從每十人中給他們兩個人』的意思。」)

▲成吉思汗大封功臣

筆者考證,第一次徵金是分了三路軍隊:三皇子西路軍,成吉思汗東路軍,阿勒赤東北路軍。因此,即使算上西北部族的資助,蒙古可供入侵金國的人數可能只有六萬左右。而後期能用來攻打野狐嶺的人數就更少,應該是二萬多些。《史集》朮赤、察合臺和窩闊臺為蒙古西路,估計近三萬,攻擊實力較強的西部大同等地。

關於金軍人數:《蒙古秘史》、《親徵錄》、《史集》中沒有記載金軍所率軍隊的具體數字,而幾年後花剌子模君主摩訶末派遣出使蒙古的使節賽典赤·寶合丁·拉齊得到的記錄是「(金帝)調遣了一支擁有三十萬匹馬的軍隊駐守在防範蒙古人的要道上,控制了蒙古地區通向外界的關口。」

是年七月,成吉思汗趁著烏沙堡剛修繕好,防範不足之際派遣哲別為帥,耶律阿海為先鋒,循元朝時所稱的帖裡幹驛道南越金界壕,攻襲烏沙堡(今內蒙古商都縣)、烏月營(位於今張北西北)等地,獨吉思忠率行省官兵來到剛修繕好的烏沙堡,即遭到襲擊,烏沙堡、烏月營失陷。金廷不得不將獨吉思忠撤職,改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同時,成吉思汗派遣三位皇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經由汪古部所守之界壕突入金境,攻掠了金朝的淨州、豐州、雲內州、東勝州、武州、朔州等地。其中東勝州(位於今內蒙古託克託縣)是金國的榷場。

三皇子的部隊從南攻向西京,胡沙虎率兵出城野戰,雙方戰於灰河(今恢河),激戰三日後蒙古軍獲勝,胡沙虎逃回西京守城,七天後帶著勁兵7000突圍逃去,三皇子派耶律阿海的弟弟耶律禿花率領三千精兵追擊胡沙虎,蒙古軍追擊金軍直到定安之北的大勝甸。胡沙虎是知兵善戰的老將,但他自完顏允濟即位開始,心常不服,再加上之前曾在灰河被擊敗過一次,因此不肯力戰,金軍在定安之北與耶律禿花的部隊打了一仗,既然是「勁兵」,這7000人必然都是金國最後的精銳,戰鬥力極強,可依然敵不過耶律禿花三千人的「精兵」。

▲強勁的金國西京重甲部隊

▲精銳的蒙古重甲騎兵

此戰中蒙古軍的鎮海表現極為英勇,他四次中箭,仍瞞著部下,帶傷繼續戰鬥,全軍聲威大振。戰至傍晚,胡沙虎觀望形勢,認為取勝無望,就帶著麾下士兵百騎逃走,兵眾潰敗。敗軍之將胡沙虎不敢向東北走,因為那邊有成吉思汗的大軍,就向東南逃,沿途勒索,經過蔚州、紫荊關等地時擅自從官庫中奪取了五千兩銀和其他物資,還搶走了不少馬匹,途徑淶水,擅殺了淶水縣令,最後狼狽回到了中都。完顏永濟沒有治他的罪,遷右副元帥,權尚書左丞,於是他更加無所忌憚,1212年春正月,因故罷歸田裡,1213年五月始起復。而7000人剩餘的殘兵繼續失去主帥,繼續北逃,耶律禿花不知道胡沙虎已經跑了,仍照原方向追襲,在野狐嶺南的翠屏口全殲剩餘金軍。

▲該版本地圖表現了胡沙虎軍被耶律禿花軍從西京一路追殺至翠屏口的路線

灰河之戰與大勝甸之戰的情形是筆者自己整合資料所提出的新說。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所言:「秋七月十八日丁酉夜,韃靼猝至,與金人戰於灰河,凡三日,勝負未分,忒沒貞選精騎三千馳突之,金軍亂,忒沒貞自以大軍乘之。」本書中說此戰是由鐵木真(忒沒貞)親自作戰,但又與之後的戰況相牴觸,此時的主戰場是在東線,而非西線。此外據《宋史紀事本末》:「八月,金獨吉千家奴、完顏胡沙至烏沙堡,未及設備,蒙古兵奄至,拔烏沙堡及烏月營,破白登城,遂攻西京,凡七日。胡沙虎等懼,以麾下棄城突圍遁去。蒙古主以精騎三千馳之,金兵大敗,追至翠屏山,遂取西京及桓、撫州。」白登位於西京東部,可能是有一支蒙古軍從東北方援攻西京,中途攻破白登。

關於大勝甸可能的的位置有二,一是在今山西靈丘縣東,二是在今河北萬全縣,據《金史·胡沙虎傳》所說的「定安之北」,兩地都分別偏南偏北,《金史·地理志》:蔚州……縣五……定安(晉縣。有桑乾河。貞祐二年四月升為定安州。),據《蔚縣縣誌》載,黃梅鄉有一個定安縣,記載其「後晉置,明初廢縣」,在鄉府駐地東偏北4.2公裡處。大勝甸應在此地不遠處。此戰中胡沙虎的表現參照《金史·紇石烈執中(胡沙虎)傳》:「以勁兵七千遇大兵,戰於定安之北,薄暮,先以麾下遁去。眾遂潰。」與《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允濟急命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領大兵迎敵於大勝甸。執中者,老將也,知兵善戰,自允濟之立,心常不服,至是不肯力戰,其下觀望,遂大敗。執中以百騎奔還。」但是西京雖然可能在此戰被攻破,但蒙古軍並沒有將其佔領,隨即離去,完顏永濟詔與胡沙虎不和的抹撚盡忠為左副元帥兼西京留守,再次佔領西京並繼續防守,他後由留守升為行省,一直守到1214年5月,西京始終無恙,他也則三次因功升官。

▲1211年蒙古伐金之戰

同時,成吉思汗駐軍於撫州城下,將城圍攻了下來。【《聖武親徵錄》:「(野狐嶺之戰前)契丹軍師謀謂九斤曰:聞彼新破撫州……」】九月十四日,哲別率領的先鋒軍圍攻奉聖州(今涿鹿),兩天後攻克,主力遂進軍野狐嶺。據《張北舊志》記載:「獾兒嘴山,因地形和獾兒嘴相似而得名,在縣城南五十餘裡,為大戰爭扼要之處」野狐嶺之戰可能地點有兩處,一據李瑞傑、肖守庫《蒙金野狐嶺、會河川戰役考》,野狐嶺應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南萬全縣北的土邊壩上,此處為張北與萬全的分界線。

▲在大宏溝下車,遠處即為土邊壩

二據網傳,在張北大營灘水庫的大壩正南方一千五百米處有一座高約五十多米的獨立山峰,形狀像嘴巴一樣的前端伸向水庫,河水從山兩側流入水庫。其後山脈向南延伸,南端和野狐嶺相交。這裡就是《舊志》記載的獾兒嘴。

▲這是在水庫大壩的中心照的相,遠處即為獾兒嘴山

筆者曾對兩地都進行實地考察,並詢問當地人,其中大營灘水庫修建前原為一條垂直於大壩的小河穿過的平原,大壩修成後北側皆為平原而南側皆為水域,蒙金交戰應在土邊壩的南坡和北坡,或是獾兒嘴山前的平原上。此戰中金方的兵力組成,除了常規的步兵騎兵之外,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還有車陣,這可能是金軍統帥吸取了灰河之戰的教訓,企圖憑著人多勢眾,以戰車列陣的方式作為拒馬工事,阻擋蒙古騎兵的猛烈衝擊。幾位將領帶著約三萬三千多人的軍團前往獾野狐嶺的獾兒嘴。據《史集》所載,當成吉思汗得到消息時,蒙古軍正在進餐。於是他們立即倒掉鍋裡的東西,急忙出發,來到獾兒嘴,當時成吉思汗把剩下兩萬多人的軍隊分為兩隊,讓另一路軍隊埋伏待命,擺開戰陣,靜待著敵人的到來。

▲六耳行軍鐵釜

作戰前夕,成吉思汗派党項人察罕去調查金軍虛實,察罕登上野狐嶺山頂,此處兩側平原盡收眼底,回來後報告說「他們馬足輕動,沒什麼可怕的。」於是成吉思汗下令馬上率部鼓行而前,發起了迅猛的出擊。了解到敵方軍情後,左翼萬戶官木華黎向成吉思汗進言:「敵眾我寡,如果不拼全力與敵人決鬥,就難以輕易擊敗金軍。」說罷,率領敢死士衝鋒陷陣【《元朝名臣事略·太師魯國忠武王》:「時金軍號四十萬,陳於野狐嶺之北。王抗言曰:『今敵眾我寡,弗致死力未易破也。』即策馬橫戈,大呼陷陣。上麾諸軍齊進,日未午,大破之。乘勝追至澮河堡,殭屍百餘裡,金兵之精銳者鹹盡。」】有種說法此戰中木華黎讓士兵都下馬步戰,可能是混淆了之後黃陵岡之戰的內容:「(庚辰,1220年)俄大軍繼至,遂薄黃龍。金兵盛列城北岸,王麾蒙古、漢軍下馬,短兵接,金兵大敗,入河溺死者不可勝數,遂克黃龍。」(《元朝名臣事略》)。

隨後,成吉思汗率領主力軍攻入,不到中午就已大破金軍,敗逃的金兵趕忙後撤,在天快到傍晚的時候打算重新紮營,但成吉思汗之前分的那一路軍隊繞到金軍陣營之後,進行側翼迂迴,兩面夾擊。金軍腹背受敵,遂被徹底擊破,死者蔽野塞川。【《大金國志·東海郡侯紀》:日將夕,令諸軍下寨,大軍乘國兵不備,出谷衝突,又調一軍轉出其後,國兵腹背受敵,大恐,潰散,大軍逐之,遂大敗,死者蔽野塞川。】一看九斤軍被擊潰,作為後繼軍的承裕軍不敢再與蒙古軍交戰,趕快向南逃走。【《通鑑續編》:太祖皇帝遂與糾堅等戰,金師大敗,死者不可勝計。蒙古乘銳而前,呼沙呼畏其鋒,不敢拒戰,退走宣平縣中。】

完顏承裕的軍兵,敗逃到宣平縣(今河北萬全縣)。這是金人向北邊用兵時常駐的要地,有險可守。當地土豪願以土兵作前鋒,抗擊蒙古。承裕卻懼不敢用,只是到處探聽哪裡有小路可以南逃。人們回答說:「曲折的小路,我們都知道。只是你不知因地力戰,而只想著逃跑,註定是要失敗了。」果然,成吉思汗的大兵隨即趕到這裡。在宣平附近的會河堡展開決定性的大戰,金兵潰敗不支,防守西京路的主力全被消滅,承裕狼狽隻身逃往金朝北邊重鎮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傳統意義上的野狐嶺之戰到此才正式宣告結束。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英美遊園情,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了解更多兵器,掃描下方冷研運營微信二維碼,添加微信了解。

揭秘蒙金戰爭中金軍的奇葩晉級標準

為何眾多漢人軍閥替蒙古人賣命?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野狐嶺之戰金國45萬精銳主力為什麼打不過10萬蒙古軍?為何說野狐嶺之戰在戰前就註定失敗?
    野狐嶺之戰是發生於1211年八月,在野狐嶺發生的決定蒙古與金朝雙方命運的決定性戰役。
  • 野狐嶺
    繼上一篇《壩上探古之元中都》後,本篇詳細介紹野狐嶺以及探古經過,作為春節期間壩上探古之旅的完結。上一篇《元中都》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以後,收到了多位復旦校友和老師的熱情反饋,作為非專業的考古與歷史愛好者,受寵若驚之餘亦如坐針氈。因此本篇《野狐嶺》事先聲明:僅是作為愛好者的玩票之作,貽笑大方之處,還請海涵。本篇所有照片皆為實地拍攝,地圖為"Google Earth"軟體截屏。(地圖詳情請單擊圖片查看大圖) 2012年定居北京以後,才陸續展開北京周邊的各種「探古之行」。
  • 蒙金之間的野狐嶺之戰令人感慨: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那些年》 麻 辣 風 趣 聊 歷 史丨財 經 視 角 說 金 朝 蒙金之間的野狐嶺之戰
  • 蒙古滅金第一戰:野狐嶺之戰後,金軍為何再無還手之力?
    決定女真國運的野狐嶺之戰金章宗明昌年間,由於塞外之患益急,先後遣使加繕北方邊防各堡的女牆、副堤。這時,距離野狐嶺之戰開始還有整整十一年。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他為了復金人殺其從曾祖俺巴孩汗及其叔祖斡勤巴兒哈汗之仇,在繼承汗位時就有了討伐金國的打算,並逐步做了以下安排:為肅清西北邊境,1207年派長子朮赤徵服林木中百姓,1209年得到了畏兀兒人的歸附,1211年春得到了哈剌魯人的歸附,南徵大軍的後方安定得到了保證。
  • 陳二虎:野狐嶺之戰——木華黎計謀,成吉思汗滅掉了金王朝
    三、載入史冊的野狐嶺之戰 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兵馬到達野狐嶺(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在野狐嶺統帥金軍的將領是九斤、監軍萬奴,號稱四十萬,起碼也有二十萬左右,又據野狐嶺天險,可謂天時地利。
  • 野狐嶺之戰,兩個馬背民族的疆場交鋒,一場以少勝多的鐵血殺戮
    後來女真完顏部落出了一位傑出的首領叫完顏阿骨打,阿骨打在公元1115年率領女真2500多人打出了反抗遼國的旗號!並建國號為金。至1125年,阿骨打僅用10年時間,就把不可一世的遼國打得一敗塗地,徹底滅國,並奪取了幽雲十六州,成功入主中原!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勢力!金國滅了遼國以後,馬不停蹄就發動了南下攻打北宋的戰爭,竟然一戰蕩平北宋,佔領黃河以北的全部土地。自此金國勢力達到巔峰。
  • 追昔撫今野狐嶺
    非張家口、承德人或沒在這些地方工作過的人,可能對壩上壩下不甚了了。「壩」是一個高差的概念,張家口市區海拔600米左右,野狐嶺則海拔1600米左右,高差就是1000米左右。壩頭好似一條攔河壩,把內蒙古高原與張宣盆地明顯區分開來,成為壩上與壩下的分界點,同時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壩上為廣袤的草原或丘陵,壩下則是華北平原的過度地帶。這樣說想必您就明白了。為什麼稱作野狐嶺?
  • 冷研說歷史|古戰場神還原!嶽家軍如何大戰鐵浮屠?馮子健油畫《郾城之戰》不容錯過
    《郾城之戰》是歷史上宋、金戰爭中一次著名的戰役,史載此役宋朝嶽飛率嶽家軍以少勝多,予金軍以沉重打擊。
  • 金國野狐嶺之戰敗得有多慘?精銳全軍覆沒,主帥獨自潰逃
    在鐵木真此次的徵戰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野狐嶺之戰。說到野狐嶺之戰,大多數史書都說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蒙古以十萬軍隊,把金國三十萬大軍殺得落花流水,通過這場戰役,金國軍事主力被徹底摧毀,再也無力阻止起像樣的反擊。
  • 戰爭事典|野狐嶺之戰的勝利者、成吉思汗的第三怯薛長:木華黎
    不久鐵木真一行被追兵趕上,而鐵木真的戰馬卻已累死,其他五人相顧愕然之時,孔溫窟哇毅然將自己的坐騎送給鐵木真,自己徒步抵擋追兵,鐵木真才得以逃生。木華黎投靠鐵木真後,表現出超凡的智慧、勇氣和武功。一次鐵木真只帶了三十多個怯薛行進到一個地勢險要的溪谷之中,鐵木真觀察了地形後說如果這裡埋伏了敵人,該怎麼辦?木華黎回答說:「以身拒擋!」果然從森林衝衝出大批敵軍,箭矢如雨襲來。
  • 冷研說歷史|說到人權,咱們才是燈塔,從東亞為何沒有使用奴隸的槳帆船談起
    在海戰對抗中,行動軌跡可控性極強的槳帆船比起風帆船有很大的優勢,直到大航海時代步入高潮之後,槳帆船才完全被近代帆船所取代。當然,槳帆船載人多,需要頻繁上岸補充糧食和淡水,的確更適於多島嶼港灣的地中海地區。在《荷馬史詩》描述的時代,希臘人就開始使用二十槳戰艦,在地中海海面上巡弋。
  • 成吉思汗與金國決戰 一粒沙填平了大海 野狐嶺之戰
    金對南宋的矛盾,金對宋有滅國之辱,宋數次想收復故土,一血靖康的滅國之恥辱,第四個就是蒙古政權與金的矛盾,金朝數次到草原進行減丁政策對蒙古人進行仇殺,蒙古對金有血海深仇,因此成吉思汗才敢決策南徵,十萬兵馬去對付金朝的百萬雄師。鐵木真十分重視這次戰爭。蒙古的十來萬軍隊幾乎全部出動,九十五個千戶只留兩千人駐守內地、出哨邊防,四個兒子、幾個弟弟、其他所有將領都隨軍參戰。
  • 野狐嶺古道話變遷
    在該地的各種史料記載中,有關野狐嶺一帶的歷史故事,多之又多,流傳甚廣。比如傳說中發生在1211年的野狐嶺金元大戰,蒙元以少勝多,大敗金軍40萬。比如元代初期的全真教道長丘處機,途徑野狐嶺,勸說成吉思汗不要枉殺無辜,終至「化胡為道,一言止殺」。再比如明朝初期,成祖朱棣北伐,多次在野狐嶺厲兵秣馬,取得凱旋。
  • 北洋軍閥擁兵百萬,國軍只有25萬,為何北洋軍閥打不過國軍?
    那麼為何只有25萬軍隊的國軍卻能打贏擁兵百萬的北洋軍閥呢?國軍北伐,取得勝利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後,孫中山聯合蘇聯在廣州建立起了黃埔軍校,這所軍校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指揮官。正是這些優秀的指揮官的畢業後成為國軍的骨幹力量。他們的存在使得國軍戰力變得十分的強大。
  • 冷研說歷史|卡萊會戰後,帕提亞鐵騎對羅馬軍團再無大勝?這戰羅馬皇帝都做了逃兵
    如果說哪一次交戰最能展示帕提亞軍事實力的話,筆者認為並不是卡萊而是雙方之間的最後一場較量——尼西比亞斯之戰,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尼西比亞斯之戰。才使帕提亞軍隊停止進攻。雙方第一天作戰結束,帕提亞佔優,極大的鼓舞了鬥志。
  • 冷研說歷史|花了兩千年,才算消化了雲貴高原,為何中國西南地區易攻卻難經略
    而對雲南西南部瀾滄江以外的土司改土歸流直到現代才徹底完成。可以說,對雲貴高原的經略花了2000多年。如果以漢武帝經略滇地作為統一的中央王朝管理雲貴高原的開始,到明王朝時中央王朝才能對雲貴高原大部分地區進行有效統治,這個進程也花了1000多年時間,其間雲南更是一度分離出去,建立了南詔、大理這樣的獨立政權。在《南亞和東南亞自古不能打?
  • 什麼樣的兵才是精兵?唐朝大將被射成刺蝟,卻生龍活虎地贏下戰爭
    中國古代有很多戰爭都是以少勝多,這些戰爭一不小心就奠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如官渡之戰,曹操以自己的膽氣和勇略成功地打敗了數倍於己的袁紹軍。 再比如淝水之戰,面對前秦天王苻堅的不可一世,東晉朝廷的柱石謝安謝玄不但沒有怯戰,還重創了前秦。
  • 新絳歷史上的柏壁之戰
    李世民說:「宋金剛無計可施才逃跑,軍心渙散;功勞難立,失敗卻很容易,機會難得,失去卻很容易,一定要趁此機會消滅他。如果我們滯留不前,讓他有時間考慮對策加強防備,就不可能輕易打敗他了。我盡心竭力效忠國家,怎麼能只顧惜自己的身體呢?」於是打馬追擊,將士們也不敢再提飢餓。唐軍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剛,一天交鋒八次,都打了勝仗,殺死、俘虜了幾萬人。
  •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
    下面就讓筆者為您撥雲見日,來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吧! -1449年),字美旭,大明山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蔚州薄家村人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卜北堡人。關於王振入宮前的身份,最早在王振同時代的人都有記錄。大明學官黃潤玉的孫子黃溥在《閒中今古錄摘抄》中指出王振是「學官」屬「教職」,而且還說明王振有子嗣,這麼說王振比只有女兒的趙高、魏忠賢都強。因為王振沒通過考評,一怒之下淨身了。
  • 嶽家軍最後的名將:率領三千精兵,擊破七萬金軍,影響歷史
    這年年底,嶽飛、嶽雲、張憲被害,不過嶽家軍還有其他將領,這些人依然在軍中任職,奮戰在抗金前線。其中,有一位嶽家軍將領,用一場精彩的戰鬥,影響了歷史,這到底是這麼一回事呢?紹興七年,嶽飛在臨安見到了一位來自北方的將領,此人名叫李寶,之後他跟隨嶽飛來到鄂州,成為嶽家軍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