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壩上探古之元中都》後,本篇詳細介紹野狐嶺以及探古經過,作為春節期間壩上探古之旅的完結。上一篇《元中都》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以後,收到了多位復旦校友和老師的熱情反饋,作為非專業的考古與歷史愛好者,受寵若驚之餘亦如坐針氈。因此本篇《野狐嶺》事先聲明:僅是作為愛好者的玩票之作,貽笑大方之處,還請海涵。本篇所有照片皆為實地拍攝,地圖為"Google Earth"軟體截屏。(地圖詳情請單擊圖片查看大圖)
2012年定居北京以後,才陸續展開北京周邊的各種「探古之行」。距離北京僅200多公裡的野狐嶺自然早就被提上日程,無奈直到2015的春節才得以成行。在此之前的三年時間,碎片化地收集和整理了野狐嶺的各種歷史信息和考古科研成就,在親自到達以後,結合之前所做功課,再附上自身感悟完成此篇,作為三年來對魂縈夢繞的野狐嶺的一個階段性交代。本來春節假期就完成的內容,直到今天才徹底完成。相比元中都,野狐嶺的功課量更大更複雜,花費時間也更多,也正是因此,野狐嶺對我的吸引力也就更強,可以說,本次壩上之行是專門為了野狐嶺的,至於元中都,純屬捎帶手。
一、地理位置
野狐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與張北縣的交界處,距離北京約220公裡、距離上一篇介紹的元中都遺址約40公裡。宏觀的地理位置和路線在上一篇中已經詳盡介紹,本篇就不再贅述。重點說一下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野狐嶺及其周邊山嶺(下統稱為「野狐嶺」或「廣義野狐嶺」)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40公裡,南北最寬約5公裡,最高處海拔不超過1700米,「橫亙」於太行以北、直插入燕山西沿,但它既不屬於太行也不屬於燕山,而是陰山的餘脈。可以說莽莽陰山向東綿延到此就再無氣勢,在太行與燕山的巍峨雄壯下,野狐嶺這樣一條看似毫不起眼的低矮餘脈作為陰山最後的輝煌,在地位上卻毫不遜色,原因有三:
廣義野狐嶺位置圖(視線海拔高度288km)
1、從古至今連接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通主幹道——關溝媯川一線(上圖紅色曲線),大體呈現西北至東南走向,而野狐嶺將該線路的西北端生生截斷(上圖綠色區域),要想通過,必穿越野狐嶺;燕山山脈和陰山山脈分別延伸至此附近,卻獨獨在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留下一個15公裡左右的豁口。經由這個豁口,從北往南可以直達華北平原,而從側面繞路,則要經過綿延的山脈。直到今天,連接張北與石家莊的張石高速通過野狐嶺時,也是需要兩橋兩隧大費周折才能通過。也就是說在古代,野狐嶺上的隘口,是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接合部山區距離最短的隘口,而通過野狐嶺隘口的上圖中紅色曲線,是蒙古高原通向北京最易行的捷徑,直到今天也是(京藏高速);
2、東西走向的野狐嶺恰好與過去兩千年來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重合。這條神奇的等降水量線也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3、野狐嶺北面即是茫茫草原,南面也是相對平坦的河川谷地,也就是說野狐嶺南北都有寬裕的平地作為縱深,在冷兵器時代為大規模作戰提供了空間條件,這和南邊關溝上的狹窄且兩側山石懸立的居庸關大為不同。
二、重大歷史事件
基於野狐嶺以上三點的自然屬性,這條不高不寬也不怎麼長的陰山餘脈,作為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自然屏障、同時作為中原王朝防禦草原民族的第一道自然防線,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屢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夏商時期所謂的「鬼方」與華夏,就應以野狐嶺為界,往北就是「化外之地」,鬼方你若來打我華夏,我必反擊,不過趕你到野狐嶺以北,我也就不追了,因為那是白給我都不要的「鬼地方」。
2、戰國時期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稱這一條山嶺上的隘口為「無窮之門」,即便對於軍事強國的趙國而言,這條山嶺的溝溝岔岔到底通向何方,也是一個難題。
3、遼末,女真人在野狐嶺一帶伏擊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未果,但致使後者逃亡大漠,直到最終被俘亡國。
3、蒙古崛起之初,成吉思汗曾率軍在野狐嶺與金國展開決戰,決定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走向,這一戰役是發生在野狐嶺的最重大事件,也是本篇後續敘述的重點;
4、明成祖朱棣五徵北元,都從野狐嶺進出;
5、明英宗朱祁鎮親徵蒙古瓦剌部,在野狐嶺南部的土木堡(今懷來縣)被蒙古人生擒,當做「奇貨」囤積起來,一年後無奈交還明朝,而這奇葩的「太上皇「交接儀式舉辦的地點就在野狐嶺。野狐嶺也是明朝和蒙古諸政權事實上的勢力分界線;
6、二戰時期,日本人在野狐嶺構築工事設防,後被蘇聯軍隊(裡面很多是蒙古士兵)攻克。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在野狐嶺上的戰爭;
7、1981年,中央軍委在野狐嶺舉行代號為「802」的軍事演習。普通的軍演其實沒必要列入進來,但與眾不同的是這次特殊的軍演使得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華國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全部親自到場觀摩,更重要的是鄧小平檢閱了軍演部隊並發表講話。這一事件後來被解讀為鄧小平對軍隊掌控力的昭示。
三、野狐嶺與野狐嶺要塞
由於野狐嶺極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長城研究者近年來在野狐嶺發現了自戰國、秦、漢、南北朝至明等朝代六道長城並行的遺蹟,可見此地自古以來在軍事防禦上的重要性。
野狐嶺要塞實地古代軍事遺蹟 1
野狐嶺要塞實地古代軍事遺蹟 2
而在東西走向原本就不長的廣義野狐嶺上,有一個10-15公裡長的豁口,這個豁口是古代進出野狐嶺的必經之路,由於相對狹隘也是最易於修築防禦工事的所在,這個隘口也是我們上面提及的很多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位置,尤其800年前蒙金決戰就應該發生在這個豁口周邊。為區別於前文講的廣義野狐嶺(本文稱「野狐嶺」),本文把該豁口稱之為「野狐嶺要塞」加以區分。野狐嶺要塞與今天的張石高速穿越野狐嶺的結合部並不重合,現代的築路技術通過橋梁和隧道輕鬆實現了逾越,而古代的野狐嶺要塞必須依託自然地形,大體位置在今天張石高速穿越野狐嶺交匯點的西側15公裡處。
野狐嶺要塞相對張石高速公路位置圖 (視線海拔高度65km)
這個豁口不同於其它著名的歷史遺蹟那樣有明確的路線甚至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該地至今荒涼蕭瑟人跡罕至,應該較大程度保留了歷史原貌。豁口的具體位置沒有權威的說法,歷史記載和當代專業研究領域對其具體的位置至今莫衷一是,於是主流的說法是籠統地將該豁口和廣義的野狐嶺混為一談:將東西長約40公裡的山嶺都稱為「野狐嶺」,這顯然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而我們此行的目標,就是嘗試找到並親臨這個寬度為10-15公裡的豁口,即野狐嶺要塞。
張北當地土生土長的學者胡明老先生,通過多年的史料文獻研究和多次的實地考察,曾在十年前確定了野狐嶺要塞的具體位置並通過專著發表,雖然沒有獲得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我本人是非常信服的,而我們此行探古的路線依據,也基本是依照胡明先生的研究成果;行程前的案頭工作很大程度也是基於其研究方向,在此特向胡明先生表達敬意。
四、蒙金決戰
親臨實地之前,我要詳細說一下發生在800年前的蒙金決戰,畢竟野狐嶺及野狐嶺要塞是因重大歷史事件而永載史冊。上文羅列的諸多事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蒙金決戰:公元1211年,統一了蒙古草原各部落的成吉思汗率領號稱10萬蒙古大軍南下與金國軍隊在此決戰,當時金國守軍號稱40多萬,由金國將領完顏承裕指揮防禦,但最終被蒙古軍隊擊敗,金國軍隊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完全喪失了抵禦蒙古的能力,直到23年後的徹底滅亡。這裡不對戰爭經過作實錄式的描述,重點敘述此次戰爭的歷史背景和深遠影響:
1、 對於華夏文明和世界歷史:
蒙金野狐嶺決戰是蒙古人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後第一次對金國用兵且以少打多(10萬 VS 40萬)的戰爭,最終取得了完勝。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很多,比如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比如東晉的淝水之戰,前者由於文學作品的渲染使中國人家喻戶曉,後者因為漢族政權的勝利而使處於少年階段的華夏文明得以保全和延續而彪炳史冊。淝水之戰使得中華文明完全被外族統治的時間延後了將近九百年,在這九百年時間裡面,中華文化繁衍壯大,形成了不依靠武力而通過文明同化進行自我防禦的無敵體系。因此,如果非要說出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影響歷史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首選東晉淝水之戰;而同樣是以少勝多的蒙金野狐嶺之戰卻有著與淝水之戰逆向的歷史意義,雖然蒙古人擊敗的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國,但卻是中華文化第一次完全被異族統治的開始,也是蒙古帝國徵服歐亞大陸的起點。
2、 對於成吉思汗和蒙古民族:
屈辱的回憶
野狐嶺之戰的勝利是蒙古民族全方位對外擴張的開始。鐵木真這個蒙古男人前半生最大的志向應該僅僅是統一在他價值體系中的能夠理解和感知到的蒙古諸部,打敗他們本民族的大小冤家對頭,為他爹報仇雪恨,最後成為他們民族光榮的「大汗」;當經過多年的徵戰實現這一目標、「鐵木真」成為了「成吉思汗」後,這個將近50歲的蒙古男人在屢徵西夏之後將目標對準了女真人建立的金國。金國取代遼國後,依舊是蒙古各部落的宗主,蒙古諸部非但要按期向金國納貢,還要時時被女真人「減丁」。鐵木真的爺爺還因為有反抗金國的意圖而被女真人用酷刑處死;即便是成了「成吉思汗」後,他還需要每年向金國稱臣納貢。
更高的目標
可是現在不同了,這個蒙古男人在西夏向其臣服以後有了更高的目標。首先是停止了對金國的納貢,下一步,就是要打敗金國,也是為他爺爺報仇雪恨。可是戰爭並不好打,擴張初期的蒙古軍隊遠沒有其鼎盛時的那種烏雲壓境所向披靡的勢頭,而更多時候是處在弱勢一方,幾次攻打實力不如金國的西夏也沒有使其徹底滅亡,這種情況下又要集中全部家當,去和兵力數倍於己的金國來一場決戰,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當年「五胡」之一的氐人苻堅在淝水之戰失敗後,非但沒有吞併東晉,還使得自己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北方帝國頃刻土崩瓦解,最終身死國亡。
輸不起的決戰
從小在草原長大的成吉思汗應該不識漢文、當時也應該沒有人給他講述這段歷史,所以他也一定不知道800多年前發生在中原的淝水之戰以及那個在戰敗之前和自己非常相似的叫做苻堅的人的命運,但他一定清楚,如果和金國的戰爭失敗了,他那「成吉思汗」的權威一定會大幅下降。他知道很多部落至今對他仍是口服心不服,時時在找機會反抗他的權威,如果戰敗,他奮鬥大半生統一起來的蒙古部落極有可能又一次四分五裂;而他自己極有可能死於其他反抗部落之手,正如他父親一樣;也極有可能被女真人殺死,正如他祖父一樣。野狐嶺的戰鬥,成吉思汗輸不起;而對於金國,即便打敗了,還有迴旋的餘地。因此,發生在野狐嶺上的蒙金決戰,是成吉思汗「all or nothing」式的決戰。
勝利的甜頭
結果歷史選擇了成吉思汗,他沒有成為第二個苻堅,而是空前絕後的「成吉思汗」。正是由於這場戰鬥的和隨後一系列對外族戰爭的勝利,成吉思汗通一次次強化了自己「天神」般的權威,更是讓他自己的信心和野心極度爆棚;蒙古各部落也把他從軍事領袖升華為精神上的圖騰和乃至信仰,於是,再也聽不到不服的聲音了。同時,打敗了金國主力以後,在少年時期就聽說過的富庶華麗的金中都城(今北京)就已經是大汗的囊中之物了,此後的幾年時間內,只要他稍微有一點兒不爽,就會從漠北揮師南下直抵金中都,搶掠一番再回去。
永恆的目標
野狐嶺的勝利,至少給了這個名字叫做「孛兒只斤·鐵木真」、稱號為「成吉思汗」的蒙古男人這樣一個印象:中原不堪一擊,甚至不如西夏。所以此後進攻中原的任務都被他交給了部將和子孫,而他自己則掉轉馬頭親自往西去打花喇子模,然後繼續再去和西夏死磕……更重要的是,這個50歲的蒙古男人在完成人生兩大目標(統一蒙古為父報仇、打敗金國為祖報仇)以後,也許經歷過瞬間的迷茫,但立刻又有了新的目標:徵服世界。而對於這個馬背上長大的十三世紀的人而言,他無法有「地球」的概念,他世界觀中的「世界」,就是胯下戰馬能達到的任何地方,任何地方。
2、對於金國和女真人
歷史的重複
當蒙古人和女真人在野狐嶺上決戰時,中都(今北京)宮殿裡面的金國皇帝完顏永濟一定把腸子都悔青了,因為他曾經有機會除掉這個今天的心腹大患。那是完顏永濟登上皇位之前,作為親王的他去大漠接受蒙古部落的朝貢,一個蒙古首領對他傲慢無禮,完顏永濟並沒有追究。這個桀驁不馴的蒙古人就是鐵木真。這一幕,和金國的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傲慢對待來巡視的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歷史場景幾乎一模一樣。後來,耶律延禧死於完顏阿骨打之手,遼國亡;完顏永濟間接死於成吉思汗,不久金國亡。歷史這三個民族之間,上演了一出重複循環的戲碼。
帝國的改變
話說金國在此之前搞得非常紅火,尤其是滅掉了遼國並把南宋壓制在淮河以南以後,他們控制著「天下」最富庶的土地以圖「千秋萬代」,可自從一個叫做完顏璟的女真人當上皇帝以後,昔日的虎狼之國開始走下坡路了。後世稱為金章宗的完顏璟是從他爺爺金世宗完顏雍手裡接過的皇位。他爺爺可是個狠角色,從完顏亮手裡奪過皇位、廢完顏亮皇帝稱號,貶為「海陵王」。這個叫完顏亮的「前任皇帝」以兇殘荒淫和窮兵黷武著稱,可我認為今天的北京人都應該紀念他,雖然這個「海陵王」名聲不好,但他在位時把金國的首都遷到了今天的北京,使得北京開始了八百餘年的建都史,北京作為「帝都」就是從那時開始,我認為今天的北京市政府應該用地產開發商的錢給完顏亮立一個雕像。完顏雍政變取代完顏亮以後,改變金國國策,不再窮兵黷武,而是「睦鄰友好」,停止攻打南宋、休養生息、開科舉、拉攏漢族士大夫階層、重農耕……昔日馬背上的女真帝國,慢慢演化成地地道道的中原王朝了。
文藝青年的情懷
及至完顏雍的孫子完顏璟即位,後者把「去女真化」發揮到了極致:這個年輕的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他最崇拜的人居然是當了他祖先俘虜的宋徽宗趙佶,對趙佶的花鳥畫和瘦金體迷戀得如痴如醉。光迷戀怎麼能行,還要學習,於是經過數年的刻苦臨摹,完顏璟終於寫得一手漂亮的瘦金體,而且模仿的逼真程度,竟然使得後世人很難分辨哪個是趙佶所寫、哪個是完顏璟所寫;這還沒完,文藝皇帝怎麼能光寫字畫畫?還要遊山玩水,於是遠的地方就先不說,單說這中都(今北京)城裡,就被他欽定了幾處名勝,就是今天「燕京八景」的雛形。假如金國有了軍情大事,你在皇宮裡面是找不到皇帝的,因為金章宗不是在」盧溝曉月」看月亮,就是在「金臺夕照」喝酒;不是在「瓊島春陰」畫畫,就在「太液秋風」寫字,當然也有可能在「玉泉趵突」品茗,抑或是在「居庸疊翠」吟詩……
可怕的流言
上行下效。這個靠武力立國的女真王朝,漸漸在風花雪月中走上了北宋的絕路。當時在宮中和市井都流傳著一個可怕的說法:「金章宗完顏璟其實就是宋徽宗趙佶轉世,專門來禍害金國報仇雪恨的,不然,完顏璟怎麼那麼像趙佶,連字寫得都一模一樣……」這話聽起來令人不寒而慄。雖然不能把金國的衰落算到完顏璟一個人頭上,他不過是以皇帝的特殊身份比較誇張地表現出了中原文化「殺人不見血」的威力,而這種力量似乎是無法抗拒的。終歸,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姓、無論是女真貴族還是金國將士都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昔日「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金帝國,在蒙古民族崛起的同時,慢慢淪為一個繡花枕頭了。
壕溝的作用
完顏璟死了。怎麼死的,我想應該是醉生夢死的吧。他的叔叔搶先登上皇位,這就是曾被鐵木真怠慢過的王爺完顏永濟。完顏永濟雖然沒有他那個侄兒皇帝那麼文藝,但指望他抗衡蒙古還是有些難度。不過這個皇帝還是做了他主觀上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他命令獨吉思忠鎮守北疆抗衡蒙古,獨吉思忠「創造性」地命令眾多民夫士卒在無險可守的茫茫草原上挖深溝,再用挖出來的土就地修築土牆,企圖擋住蒙古鐵騎。溝也好,牆也罷,死的工事怎麼能擋住活的蒙古人,而事實上自古以來類似「長城」的工事是很難有效抵禦敵人的入侵的,它更多是一種主權和精神層面的昭示。獨吉思忠耗費國庫民力修築的防禦工事除了被冠以「金界壕」的名稱並將遺蹟留存至今以外,幾乎沒有起到任何實際作用。越過金界壕的蒙古鐵騎在烏沙堡(今張北縣以北)大敗金軍,獨吉思忠的防禦體系徹底宣告失敗。
預期內的失敗
驚恐不堪的金國皇帝完顏永濟把保衛金國首都的重任,交給了他唯一可以倚重的權臣完顏承裕。完顏承裕,是金國人眼中的「戰神」,因為他曾數次擊敗「來犯」的南宋軍隊,又與獨吉思忠駐防北疆多年。作為權臣加將軍的完顏承裕太清楚蒙金之間的實力了,眼下這個情況接受抗蒙重任的他即便有萬般無奈,此時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金國在壩上有三個重要的城池:昌州(今河北沽源縣以北)、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西)、撫州(今河北張北縣),完顏承裕主動放棄了這三州,因為軍人出身的他知道茫茫草原上的三個孤城是根本守不住的,索性孤注一擲,把全部兵馬南撤到自北向南的第一道自然屏障,野狐嶺。在這裡,他退無可退,只能和成吉思汗來一場決戰。誰勝,誰就是中原之主。然而「戰神」的名頭沒有給他帶來好運,押上一切的完顏承裕一敗塗地,主力全軍覆沒,險關盡失敵手。
永不釋懷的關隘
23年後,身為金國宗室的大將完顏承麟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即位」不到半天,就被蒙宋聯軍殺死,金國徹底滅亡。在幾個小時之前,他剛剛從一路南逃至此的金哀帝完顏守緒手裡很不情願地接過了金國的傳國玉璽,那是因為完顏守緒無法面對國家亡在自己手裡的現實,同時還期待這個身手矯健的將軍能突出重圍延續國祚,這一幕像極了曾被他們祖先滅掉了的北宋徽欽二帝的悲慘境地。當完顏守緒和完顏承麟這兩個金國最後的皇帝在敵軍的殺聲震天中倉皇舉辦「傳位大典」時,一定會對23年前那個原本屬於他們的叫做野狐嶺的天險,耿耿於懷。
五、實地探古
回到800多年後的今天,我試圖找到野狐嶺要塞,感受古戰場的歷史氣息。按照胡明先生的考證,只要確定小麻坪村和鎮虎臺村的位置,就能找到那個長約5公裡的豁口,即古代的野狐嶺要塞。我們從蘇蒙烈士陵園南側的小路進去,蜿蜒前行約15公裡,找到了經胡明先生考證過的野狐嶺要塞。
野狐嶺要塞及周邊村莊 (視線海拔高度10km)
相比繁複的案頭準備工作,親臨實地會更加有效率,因為到了現場,一切清晰明朗,這個豁口非常明顯,換作你是完顏承裕,你也會在這個豁口設防抵禦蒙古騎兵,這裡真是一處天然的險關隘口。
野狐嶺要塞及古代軍事遺蹟實景3
東西走向的野狐嶺有一處凸向北方的山嘴,如今那裡是一個小水庫,經考證這個山嘴就是「獾兒嘴」,是野狐嶺決戰的勝負手,當初就是成吉思汗佯攻野狐嶺要塞,而派部將木華黎率領步兵奇襲獾兒嘴,使得完顏承裕的防線在薄弱處被撕開一個口子;金國在野狐嶺雖然重兵集結,但分散各個山嶺又不能相互支援,進而全線潰敗。其實野狐嶺的戰敗並沒有使完顏承裕全軍覆沒,他們潰逃到澮河堡(今河北懷安縣)時還有數量可觀的收容的兵力,但此時的完顏承裕毫無鬥志,一心逃命,致使金軍主力澮河堡一戰全軍覆沒,此後再也無法抗衡蒙古軍隊。
野狐嶺要塞與獾兒嘴、澮河堡位置圖 (視線海拔高度130km)
野狐嶺要塞實地古代軍事遺蹟 4
野狐嶺要塞實地古代軍事遺蹟 5
野狐嶺要塞實地古代軍事遺蹟 6
野狐嶺要塞實地古代軍事遺蹟 7
可能是古代遺存 1
可能是古代遺存 2
可能是古代遺存 3
野狐嶺要塞上北望張北城。800年前完顏承裕在此駐防。每當夜幕降臨,他遙望已經被他放棄了的撫州城中依稀燈火和近處連綿不絕的蒙古帳篷時,不知是何心情。
2015年3月7日 北京香山
(探古日期:201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