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貴了!明朝朱棣皇帝御駕親徵漠北時,途經張北野狐嶺時的情景

2021-02-22 張北之聲

 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達北伐,幾經鏖戰,終於收復脫離中原王朝429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當時張家口市區是蠻荒之地,西太平山翠屏庵有條小路可翻越長城,通往元朝重鎮張北。明朝大將藍玉和李文忠都曾率軍經張家口攻克興和。

  

  有小路就有大路,大路是北京大都到藍旗上都的西路驛道興和路。興和路原為撫州,元朝皇帝北巡時,凡漢使臣、扈從官員均走此路,忽必烈的孫子海山,在張北建中都行宮後,將撫州改為興和路,這條路平坦,水草豐美能通牛車,後來改為專門輸送漢地貨物的通道,也就是張庫大道的前身。

  

  張家口老照片,應該是大境門外的東溝。

  張庫大道是清朝與俄國進行茶葉貿易時,正式命名為張庫大道。這條路在遼金元時期,就已經形成。中原物產屯集在宣化、獨石、萬全、柴溝堡等地的長城隘口榷場,與西域或草原商人進行交易,由於語言不通,只能以打啞語的方式進行交易,後來發展成牙行,牙子經紀人。

  

  接著說文錄扈從金幼孜記述朱棣北徵大軍,經宣化、宣平堡到達萬全時的描述。這一帶有丘陵、平地、水泊、樹木繁茂,秦漢以前就開耕部分農田,是典型的半耕半牧交錯地帶。遼金元時期是京畿腹地,大都是皇家灘甸,不是什麼人都能放牧種地。

  山峽中行萬全

  接記:「二十四日早,發宣平。行數裡,渡一河……,過山,下平陸,次萬全。大風寒,下微雪。」,金幼孜對萬全沒作過多描述。明朝修繕長城時,重建軍事重鎮萬全城,取「防備周全,萬無一失」之意。萬全一名,明朝才有,萬全最早是陽門縣,隸屬弘州(陽原)。郭磊莊陽門堡現在還在,是唐代以前古堡。

  

  都知道陰山,有陰就有陽,有人說陽山便是野狐嶺,陰山是漢唐防禦匈奴、突厥的天然屏障。明朝奪回燕雲十六州,「天子守國門」,中原的政治經濟中心東移到燕京,燕山長城戰略防禦體系凸現出來。野狐嶺地處九邊外,韃靼佔據,陽山野狐嶺不如陰山有名氣,有些地名保留下來,陽門堡,開陽堡,陽原以前稱安陽邑,懷來稱沮陽,赤城是造陽,有鎖陽關。

  

  德勝口洗馬林

  金幼孜接記:二十五日,大風寒,發萬全。行數裡,至城下。上謂幼孜三人曰:「此城朕所築。」,洗馬林古城朱棣所建,洗馬林早先叫蕁麻林,有詩云:「平生不解談孫武,也到蕁麻塞上來」,也就是說,蕁麻林是兵家用武之地,朱棣在河邊洗過戰馬,改名稱「洗馬林」。

  

  《元史》載:「弘州、蕁麻林納失失局,秩從七品……招收析居放良等戶,教習人匠織造納失失,於弘州、蕁麻林二處置局。」。蒙古大將鎮海是景教信徒,他跟隨成吉思汗西徵時,俘獲了上萬人,成吉思汗命他在西域戍土屯田,給蒙古西徵大軍中的漢家軍補給糧食。

  

  鎮海將不耐寒的漢人,遷到萬全蕁麻林和陽原,從事耕種和手工業。後來,將俘獲的工匠和醫生也遷徙到蕁麻林,在西徵中俘得西域織金綺紋工三百餘戶,滅金時又得河南開封織毛褐工三百戶,全部遷到陽原和蕁麻林,成吉思汗命鎮海世襲管領。

  

  元朝時,為了滿足蒙古貴族奢侈華貴的需求,在元大都及京畿地區,設立了專為宮廷織造緞匹織染雜造人匠都總管府,下設綾錦局、紋錦局、弘州、蕁麻林納失失局等。可見當時宣化、萬全、陽原、懷安一帶的繁華。

  

  接記:「過城北,見城西諸山積雪。上曰:「此亦西山晴雪也。」過城北,入德勝口。上指關口曰:「如此險,人馬安能渡?」。德勝口即膳房堡,膳房堡是野狐嶺大通道南端的重要關隘,因給過往官兵提供膳宿,故名「膳房堡」。

  德勝口是個具有歷史意義地標,後來的隆慶開關開海,結束了明朝與蒙古長達200多年的長城對峙,明朝與蒙古韃靼俺答汗達成和解互貢,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在德勝口舉行隆重的封敕儀式。明朝官員曾多次在德勝口宣讀明朝廷對蒙古部落的布告。不過,德勝口的旅遊資源被山西大同得勝口佔先了。

  金幼孜記:「前至得勝口、宣德、宣平縣境也,地宜樹木,園林連屬,宛然燕南,有御花園雜植諸果。」,壩下風土風情與壩上截然不同,分界線是野狐嶺。野狐嶺地域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千年對峙的戰略緩衝地帶,農業牧業交錯發展。

  

  接記:「行二十餘裡,上野狐嶺,上指東南諸峰,曰:「至此看山,則盡在下矣。」時,風沙眯目,小石擊面。面為風所吹,皆紫黑。下山頂,度關,關門為車所塞。從土堤而下,地滑,馬多僕者」。金幼孜是江西人,對燕山北部的描述多有狂野悽愴感。

  

  張家口張北壩頭關帝廟,走東口的人們。

  野狐嶺海拔1644米,張北海拔約1496米,萬全海拔最低處650,張家口是716米,海拔高度決定了張家口地區的地理地貌特色。以前座貨車從萬全蘇家橋到壩頭30裡壩區,有驚無險,爬坡慢的很,看遠處的山巒低矮很多,別有一番景色。

  

  張北壩頭老照片

  朱棣帝及扈從隊伍登上野狐嶺,曰:「至此看山,則盡在下矣。」,大有山高我為峰,峰高為我巔的感慨。金幼孜則沒這份豪邁,南方人何曾受過塞北風寒,「風沙眯目,小石擊面。面為風所吹,皆紫黑。」,也許金幼孜是白面書生,細皮嫩肉不經風吹雨打,他為我們留下800多年前的野狐嶺風貌。

  

  元朝漢臣文學家周伯琦《野狐嶺》詩及注,詩:「高嶺出雲表,白晝生虛寒。冰霜四時凜,星鬥只尺攀。其陰控朔部,其陽接燕關……。」註:「嶺界南北,甚寒,南下平地,則暄矣。」。文學作品的誇張筆法,別有詩情畫意。

  

  金幼孜《扈從詩後敘》:「由興和行三十裡,過野狐嶺,上為納缽地。高風甚寒,東南盤折。而下平地,天氣即暄,無不減衣者。」。金幼孜寫實,描寫了壩上壩下的風情景物。「納缽地」是遼代和元代皇帝及皇親國戚遊歷巡幸的行宮所在地,也是召見外國使者的辦公場所,政治影響力,與京城皇宮無異。

  

張北之聲微信公眾號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朱棣帝御駕親徵漠北時,途經張家口萬全和張北野狐嶺時的情景
    當時張家口市區是蠻荒之地,西太平山翠屏庵有條小路可翻越長城,通往元朝重鎮張北。明朝大將藍玉和李文忠都曾率軍經張家口攻克興和。有小路就有大路,大路是北京大都到藍旗上都的西路驛道興和路。興和路原為撫州,元朝皇帝北巡時,凡漢使臣、扈從官員均走此路,忽必烈的孫子海山,在張北建中都行宮後,將撫州改為興和路,這條路平坦,水草豐美能通牛車,後來改為專門輸送漢地貨物的通道,也就是張庫大道的前身。
  • 皇帝為什麼很少御駕親徵?玩得好就是朱棣,玩失敗了就成了朱祁鎮
    文丨谷城淺說歷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很少沒有去御駕親徵,自己帶兵打仗呢?既然不信任那些將軍,不如就把軍權握自己手中。在我國明朝時期在位的皇帝很多都喜歡御駕親徵,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祁鎮和朱厚照等等這些人。御駕親徵是有很大風險的,明成祖朱棣帶兵打仗的時候打出了「遠邁漢唐」的永樂盛世,相比之下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的時候沒打好直接把「仁宣盛世」這個王炸給玩壞了,於是就造成了事變「土木堡之變」。
  • 野狐嶺
    ;燕山山脈和陰山山脈分別延伸至此附近,卻獨獨在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留下一個15公裡左右的豁口。經2、戰國時期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稱這一條山嶺上的隘口為「無窮之門」,即便對於軍事強國的趙國而言,這條山嶺的溝溝岔岔到底通向何方,也是一個難題。3、遼末,女真人在野狐嶺一帶伏擊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未果,但致使後者逃亡大漠,直到最終被俘亡國。
  • 野狐嶺古道話變遷
    在該地的各種史料記載中,有關野狐嶺一帶的歷史故事,多之又多,流傳甚廣。比如傳說中發生在1211年的野狐嶺金元大戰,蒙元以少勝多,大敗金軍40萬。比如元代初期的全真教道長丘處機,途徑野狐嶺,勸說成吉思汗不要枉殺無辜,終至「化胡為道,一言止殺」。再比如明朝初期,成祖朱棣北伐,多次在野狐嶺厲兵秣馬,取得凱旋。
  • 《大明風華》一代帝王朱棣下線,淺談朱棣對明朝的貢獻
    隨著《大明風華》的熱播,朱棣徵戰返回途中於榆木川正式下線。王學圻飾演的朱棣,在觀眾心目中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朱棣在社交網站上也表現出,對「大明」的不舍,對「兒子」以及「太孫」的不舍。
  • 明朝版圖為什麼有很多種?因為從朱棣以後版圖逐漸縮小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明朝版圖在朱棣在位時期達到了頂峰有九百七十萬平方千米,而從朱棣之後一直縮水,到了萬曆時期就剩下三百多平方千米了。
  • 明朝歷代皇帝簡介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朱元璋第四子。在位22年 (1402-1424)。通過靖難奪取皇位,繼位後,平定邊疆,編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派鄭和出使西洋,使明朝的發展達到巔峰,史稱永樂盛世。在位期間,立有不世之功,政績卓越,卻好大喜功,生性好疑,殺人無數,成為爭議性很強的一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煕」。朱棣長子,在位1年(1424-1425)。
  • 朱棣金戈鐵馬的一生,是一個殘忍的反派角色,不是一個好皇帝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位從困苦中打拼出來的人物是在元朝成長起來的。他的兒子朱棣自然攜帶他的基因,金戈鐵馬的傳奇一生。明朝的歷史大家都不愛研究,但這個朝代確實輝煌過。其中的朱棣雖然是篡位當上皇帝的,但他好歹幹得不錯,是個好皇帝啊。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是一個有著強烈草原基因的大明皇帝。朱棣個人慾建立超邁其父的功業,希望像忽必烈那樣讓「四夷來朝」。
  • 《大明風華》中朱祁鎮聽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徵,其實歷史上的朱祁鎮是...
    騙不到吃喝就發動戰爭,這也太不把大明當回事了。 2.朱祁鎮心中確實想效仿明朝歷代皇帝,在戰場上建立功業。 明朝的皇帝素有親徵的傳統。在朱祁鎮之前明朝共有5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作為開國皇帝,自然是多次帶兵打仗,也多次御駕北徵蒙古;建文帝和明仁宗朱高熾偏向文治,當皇帝時間也比較短。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也曾親徵漢王朱高煦叛亂。
  • 明朝太監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徵,導致皇帝被外族俘虜
    "僕以主貴",主子當了皇帝,王振這個太監也算是熬出頭了。明英宗天資不高,要讓他成為一個稱職的皇帝,實在是難為他了。他這個人很奇怪,也不像其他皇帝那樣貪圖享樂、不理朝政,他也會過問朝政,也會想著要努力工作。但是,他卻只聽王振的話。凡是王振說的,他馬上就相信,而且認為是最好聽、最正確的。如此一來,朝廷大事,都在王振的掌握之中。
  • 朱棣乃明朝最出色的天子,康熙乃清朝最優秀的皇帝,誰的成就更高
    不過這兩個王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和康熙皇帝玄燁都不是開國皇帝,然而他們的廟號中都帶有祖這個字。眾所周知,只有開國皇帝才會叫什麼太祖或者高祖一類的。有人會說了,元朝皇帝忽必烈和清順治帝福臨的廟號也是世祖啊,他們也不是開國皇帝啊。這就要說明了,忽必烈是元朝第一位正式皇帝,而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們的廟號是世祖也是正常的。
  • 明朝前5位皇帝打造的盛世,結果被第6位皇帝敗光,而且差點亡國
    明朝是歷史上少有的連續出5位明君的王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邊以酷刑打壓貪官汙吏,一邊又對百姓很好,在位期間國力發展很迅速,史稱「洪武之治」;在朱元璋之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雖然朱允炆在位僅四年,但仍然稱得上是一代明君,締造了「建文新政」;靖難之役後,明太宗朱棣繼位,朱棣雄才大略,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在南京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明太祖有二十多個兒子,他的長子朱標被他冊立為皇太子,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其他皇子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 朱棣死後樸妃、安貴妃去哪兒了?朱棣棺槨旁的幾個小盒,慘絕人寰
    大型歷史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終於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得天下,成為九五之尊。朱棣是一代雄主,熱衷於徵戰沙場,多次深入漠北,發誓要消滅。第五次徵討漠北,朱棣不幸病逝,他寵愛的樸妃、安貴妃命運如何?她們為何突然銷聲匿跡了?
  • 明朝16帝聚在一起,以朱元璋的暴脾氣,哪些皇帝會挨他的揍
    自古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十多個朝代,四百多位皇帝,各朝代中,昏庸、暴君很常見,但是像明朝這樣,出現了很多奇葩皇帝,還是少見的。朱元璋雖然為人殘暴,殺了很多功臣,但他勤政,也算一個好皇帝。他這樣一位脾氣暴躁的皇帝,假如見到他之後的16位明朝皇帝,他會揍誰?
  • 明朝皇帝個個奇葩,16位皇帝逐一看
    其弟弟朱高煦非常英氣勃發,深受朱棣喜愛,在傳位於誰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大臣解縉說了句:子不決,看聖孫。朱高熾正好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深受朱棣喜愛,於是最後還是朱高熾登上了皇位,可惜天不假年,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在位時間雖短,但該同志是在第一位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從這個角度講,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主人。
  • 永樂之後,明朝的抗元戰爭就結束了嗎?朱棣:徵途還在繼續
    原本已經被逐出中原的大元又動起了垂涎之心,元大都富麗堂皇的宮殿肯定遠比戈壁草原更讓北元皇帝念念不忘。而永樂七年的臚朐河大敗,他們也想把南下的計劃提上日程。不過,現在的元朝還能算元朝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建文四年之時,北元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件,鬼篡位事件。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允炆這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之子,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繼任者。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沒能繼承皇位就死了,此時朱元璋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這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后的生母,而是選擇了年僅16歲的朱允炆。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1421年,成祖朱棣遷都於順天府(今北京),至1644年,朱由檢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共傳一十六帝,享國276年!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