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上面的介紹,相信你也一定明白了標題的暗喻。德國的快遞服務質量和國內的比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即使德國也有類似豐巢的智能快遞櫃,但實際數量和分布並沒有讓人們普遍受益。感嘆德國沒有豐巢,不如說是感嘆德國沒有順豐和四通一達這樣的快遞公司。
而橫向比較德國和中國的快遞行業,在比較二者異同高下的同時,也可以藉助對方國家快遞企業的情況來理解和分析本國的情況。在此我就豐巢事件發表一些個人評論,就簡單說說。
快遞櫃的窘境
1,快遞櫃本身是好的,是一個解決需求痛點的創新。
對快遞企業來說,它幫助快遞員進行集中派送、提升效率;拓展了送貨和收貨的時間;增加了安全性、減少不必要的紛爭。
對消費者或者收件人來說,它使收件人收取包裹時間更加靈活,寄存的包裹也更安全可靠,所在小區減少人員流動方便管理也更加安全。
從這個角度來說,快遞櫃是創造了價值的。
2,矛盾直接和間接的原因
消費者抱怨的直接原因在於,消費者和快遞員之間關於未經授權就直接將包裹扔進快遞櫃的行為是違反國家關於快遞行業的規定的(詳見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遞暫行條例》)。間接原因才是快遞櫃在沒有經過和用戶達成合意的情況下就與強迫用戶使用了服務並要求支付費用。
3,豐巢被懟有委屈但不冤
豐巢委屈的是創造了價值,但是沒有賺到錢。兩邊收錢的想法很好,但並沒有很好到達目的。這和它沒有建立一個現實有效的商業模式有關,沒有抓住實際的用戶,收件人和快遞公司都在享受著豐巢櫃帶來的便利,但是又在將矛盾指責導向豐巢,豐巢更像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
但是豐巢絕對不冤。它最直接的錯就是繞過了收件人,取巧地暗渡陳倉通過快遞員的手逼迫收件人使用了服務。雖然一定程度為雙方都提供了便利,但是由此造成的矛盾它卻一直選擇無視,默默搶佔市場,綁定快遞公司強迫用戶「消費」。
即使要收費,也沒有做好前期溝通,直接「悄無聲息」宣布收費,引起用戶不滿甚至把所有快遞公司和收件人間的矛盾都引導到了自己身上,自己被推上風口浪尖實在是自作孽。
消費者應該理性
1,不能一概而論
如上面所說,快遞櫃是解決了需求痛點創造了價值的。必須要看到有大量上班族的需求是被滿足了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或者都願意24小時在家等著收快遞的。很多快遞公司早上7點到晚上9點都有派送,豐巢讓收件人的時間也變得靈活。
2,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
如果按照法律規定快遞一定要投遞到手上,那麼快遞公司是否也可以在公司的一般性規則裡約定免費投遞的次數。就像德國這樣,即如果投遞時收件人因故不在,那麼包裹會被送到一個自提點,或者需要收件人額外付費才可以指定時段以及多次投遞。如果這樣的話,消費者又真的願意接受麼?
誠然,快遞如果不能送到門口,對消費者是不方便的,如果物品質量和體積特別大尤其不方便。但如果消費者不能保證隨時能收快遞,那麼對快遞員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3,現實中成本都是由消費者承擔的
現實的情況是,快遞行業競爭大、成本高,快遞員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壓力大,中國包裹量巨大。且考慮到派送時實際的工作量,每個包裹都送上門的理想狀態幾乎不可能實現。回想下以前沒有豐巢櫃時,在大多數小區拿快遞,也是需要收件人本人到樓下或小區門口的,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對於快遞上門送到手這樣的要求,不得不說太不現實了。
如果有槓精一定要強調這是自己的權利,那麼我想說,這是市場行為,成本一定會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自己身上的。要達到這樣的「合理要求」,在沒有黑科技和包裹量不減少的情況下,企業就只能增加快遞員的數量並提高快遞員的待遇。那麼這一切,都會體現在快遞費上,即使商家保持包郵,也會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
4,與其反對收費,不如討論如何合理收費。
豐巢不收費,不代表快遞櫃不收費。既然是市場行為,且消費者也有得益,那麼為之付費就是正常的(即使明面上不付,實際也會從其他渠道分攤成本的)。那麼,與其反對收費,不如去談如何合理收費。5月15日豐巢宣布最新的消息,免費保管的時間由12小時延長至18小時。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改變,畢竟對於早出晚歸的目標客戶(上班族)來說,12小時的確不合理。
另一個重要豐巢無法迴避的點,就是必須得徵得用戶同意。現行的用戶如果不想使用可以登記的做法是錯誤的,必須讓用戶主動註冊後再使用。這點也可以參考德國快遞櫃的做法。
行業和市場
1,市場競爭會解決問題
既然是市場行為,那麼競爭自然會解決問題。豐巢雖然前期搶佔了半壁江山,但其原罪不可逃脫,如果不能很好應對,誠心改錯與消費者更好溝通,那麼這江山恐怕也只是幫其他家打下了的。這背後除了快遞行業本身的競爭外,還不免眾多資本的角逐和對用戶信息和大數據的爭奪,知識有限,這裡就不妄加評論了。
2,國家不應過多幹預 但應該引導行業制定更現實可行的規範
此次事件暴露出來的快遞行業在包裹投遞時產生的諸多不規範行為,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引導行業領導企業共同建立行業間切實可行的具體規範,從根本上優化行業服務水平,倡導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