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海世茂金融中心的12樓,一家設計風格純港味的公司——香港知名建築師事務所「hpa何設計」正在忙碌運轉。半年多前,他們搬入前海,理由是「未來項目要覆蓋粵港澳大灣區,而這裡將是大灣區CBD。」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間,諸多外資企業來到深圳安家落戶,見證了深圳對外開放的堅定步伐。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已累計批准外商直接投資項目9.4萬個,累計吸收合同外資2960億美元,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78億美元;今年前8個月,深圳進出口總值達到1.88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外貿進出口的9.4%,其中出口1.04萬億元,規模繼續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40年崢嶸歲月,深圳激流泛舟,先行先試,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杆。跨入新時代,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建設雙重疊加的戰略機遇,深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將堅持「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協同發力,努力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先行示範。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全球化腳步不停
8月6日,總部位於美國的世界500強企業戴爾科技集團在深圳又有了大動作——該企業首家為小企業和商務人士服務的企業解決方案中心正式落戶深圳。這是基於戴爾科技集團的IT轉型、安全轉型、勞動力轉型戰略,為小企業和商務人士提供產品零售、解決方案、維修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體驗中心。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跨境投資不斷承壓。但在此背景下,外資企業投資深圳的步伐並未停止,反而熱情高漲。
上半年,深圳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34萬億元,其中出口總額仍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2000家,吸收合同外資近8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了5.04%,外商投資企業保持良好「入深」態勢。
空中巴士、埃森哲、高通、雀巢、西門子……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紛至沓來,深圳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的效應凸顯。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9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布局。而僅在今年上半年,深圳設立外企近2000家。
與此同時,深圳「走出去」的力度一點不小於「引進來」。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對外投資存量達到1450.83億美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對外承包工程累計籤訂合同額2024.8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689.65億美元,均位列全國第一。
「看著地圖做生意,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去年9月,深圳出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持續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傳音手機在非洲市場佔有率第一,邁瑞、理邦、開立等企業的醫療器械產品成功打入東南亞、歐洲市場……今年上半年,深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外貿總額超3000億元,增長5.5%。
伴隨著深圳資本走向全球,深圳與世界的聯繫也變得愈發緊密。作為濱海城市,深圳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貨櫃班輪航線已達200多條;國際客運航點41個,覆蓋20個國家;深圳也正積極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寶安國際機場國際客運航線通達全球60城,2019年實現了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萬人次和年國際旅客量超500萬人次的雙突破。
從「世界工廠」到
「全球創新創意之都」
科技創新助力開放水平
進一步提高
美國東部時間今年3月30日,聯合國在紐約總部宣布,騰訊公司成為其全球合作夥伴,為聯合國成立75周年提供全面技術方案,並將通過騰訊會議、企業微信和騰訊同傳在線舉辦數千場會議活動。
作為「科技之都」的深圳,擁有騰訊、華為、邁瑞、大疆等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疫情期間,這些科技巨頭在國內和國際抗疫合作中各顯神通,為全球抗疫不斷提供科技設備和解決方案,展現出了深圳速度、深圳質量和深圳擔當。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表示,深圳對於疫情防控科研項目取消申請人年齡限制,只要有情懷、有基礎、有優勢就可以來申報,同時,項目中止或驗收不通過,不列入科研誠信異常名錄,「這是深圳最大力度鼓勵攻關和寬容失敗。」
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營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發展環境,增強科技創新活力和產業鏈集聚優勢,使深圳從昔日的「世界工廠」逐步邁向「全球創新創意之都」,其開放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越來越多的國際巨頭,也正將自己的研發創新中心設在深圳。作為全球第二大航空航天技術公司,2019年2月,世界500強之一、來自歐洲的航空航天巨頭空中巴士在深圳啟用其在亞洲的首個創新中心。「深圳在硬體製造、電子工業、航空航天及其他領域獨具活力。」空中巴士公司首席技術官保羅·艾瑞蒙科說。
無獨有偶,去年4月,世界500強企業埃森哲在深圳啟動了全球創新研發中心。該公司大中華區主席朱偉表示,深圳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從一線城市到全球城市
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之前並未打算到深圳創業,但前海主打深港合作,對外開放程度很高,又有政策扶持。實地參觀後,真的覺得這就是當時環境最好的創業園區之一。」「天空社」深圳公司負責人、香港青年姚震邦告訴記者。
如果說,40年前經濟特區建立,是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的探索;那麼,10年來,前海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則承擔著新時代全面對外開放的新使命。
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近年來,前海不斷加快步伐,通過建設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範基地等措施,與香港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新格局,推動深港合作達到新高度。
以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建設為引領,深圳正在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借鑑自由貿易港政策,助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同時,通過加強與港澳等灣區城市的緊密合作,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抓手,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推進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在擴大專業資質認定範圍、支持青年就業創業等方面推出更多便利措施。
而在前海東邊20多公裡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則是另一個正在打造的「開放高地」。現如今,老皇崗口岸正式開拆,新口岸開工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皇崗口岸片區城市設計方案評審全面啟動。未來,以「灣區基石、國之重器」為理念,新的皇崗口岸將成為一個「超級口岸」,同時,皇崗口岸貨檢區近40萬平方米空間的釋放,將全部用於深港科創合作。
起步就是衝刺。瞄定「全球標杆城市」,深圳要堅持「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協同發力,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先行示範,率先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跑好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第一程」。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徐烜和 崔璨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統籌:胡良光 曲廣寧
■連結
羅湖口岸裡的特區開放史
「蓋章的聲音熱鬧得像放鞭炮一樣。」1984年,唐祥貴來到羅湖口岸工作。在他的記憶裡,位於一樓的驗放大廳總是黑壓壓一片人,擠得像沙丁魚罐頭。每驗放一名旅客,就要在入境文件上蓋章。鐵做的印章敲在木製的辦公桌上,大廳裡充斥著此起彼伏的蓋章聲。
1978年後,中國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深圳也成為了連接內地與香港乃至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樞紐。而與香港新界僅一河之隔的羅湖口岸,則是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和全世界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
從手動蓋章到自助通關查驗,伴隨著科技化手段的日新月異,邊檢查驗設備和旅客證件都不斷更新:1986年,羅湖口岸聯檢大樓正式建成,首次採用了出入境分層驗收的模式;1988年,我國第一套邊防檢查計算機查驗系統在羅湖口岸港澳旅客檢驗通道啟用;2005年,羅湖口岸在全國率先啟用港澳居民自助通道查驗,並於2007年開通內地居民「L籤」團隊旅客自助通道查驗。
「改革開放前,我們邊防檢查以『防』為主,如今,變為以『放』為主。」深圳邊檢總站原副巡視員陳濱說。
近年來,羅湖口岸熙來攘往,已經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自由流通的重要通道。目前,羅湖正在製作口岸全面改造提升的相關建設規劃,開啟了智慧口岸建設的全新道路,全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