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放開機構,同質化競爭,已經進入到金融市場高水平服務、產品創新和金融科技革命的關鍵期,轉折點意義在於,從開放機構設立走向開放市場參與,並雙管齊下
文|《財經》(博客,微博)記者 嚴沁雯
編輯|張威
「當前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放開機構,同質化競爭,已經進入到了金融市場高水平服務、產品創新和金融科技革命的關鍵期。」9月2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在 「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峰會」上透露,人民銀行和外匯局正在深入研究未來五年推動資本項目開放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
陸磊表示,當前是構建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金融市場的開放潛力仍然巨大。針對當前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不夠成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等挑戰,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的金融市場開放是統籌推進改革和防風險的關鍵。面對挑戰,要建設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核心資產的國際金融中心,穩步審慎地推進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
當下,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正不斷上升,與世界經濟的聯繫也愈發緊密。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中指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金融市場領域,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當前金融管理部門和市場主體共同關心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陸磊就「致力於構建面向未來五年的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這一主題,從當下所值關鍵期、短期和長期的發展機遇、以及金融市場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戰略三個方面進行深入闡述。
他指出,開放是一盤棋,必須通盤思考,不可以孤軍獨進,底層的機構能力、制度建設、市場效能是相互關聯的決定性因素。只有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制度變革和機構能力提升才可以成為可能。「當今人民幣國際化會面臨種種風險,但是推進國際化的進程我相信是歷史必然。」
金融市場開放潛力巨大
「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必然路徑。」在陸磊看來,當前是構建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
近年來,從監管機構的措施看,理財子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貨幣經紀公司,信用評級機構等立足於資本市場、更具技術含量的金融機構層面獲得了更大的開放度,其轉折點的意義在於,改革開放從開放機構設立走向開放市場參與,並雙管齊下。「當前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放開機構,同質化競爭,已經進入到了金融市場高水平服務、產品創新和金融科技革命的關鍵期。」陸磊指出。
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入了離岸和在岸市場互動的關鍵期。據陸磊介紹,從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交易和投資規模來看,2019年,已經建立了清算行的國家和地區共發行人民債券近4000億,同比增長超過35%。
此外,資本與金融項目可持續開放進入了機制變革的關鍵期。陸磊提到,境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青睞股票市場,境外央行傾向於投資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股票以及政府和銀行債券是最受非居民投資者歡迎的人民幣資產。
「為了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拓展投融資渠道,在股權直接投資層面,我們在研究修訂QFLP和QDLP規則,大力發展私募股權投資的國際化路徑,逐漸形成全球投資基金髮展和管理的新模式。」陸磊表示。
與此同時,在疫情蔓延加速世界大變局的背景下,全球國際形勢和風險因素有較大改變,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場擴大開放進入了逆水行舟的關鍵期。陸磊指出,「新興市場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波動可能進一步加劇,對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站在構建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陸磊在講話中談到了長期改革的取向。「長期來看,穩妥有序推進以金融市場開放為核心的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是既定的改革取向。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在易綱行長、郭樹清書記和潘功勝副行長的帶領下,正在深入研究未來五年推動資本項目開放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
而從短期來看,國際機構投資者普遍看好中國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通過比對OECD《資本流動自由化通則》,陸磊指出,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潛力仍然巨大。「到2020年6月,開放程度66.4%。按照IMF的實際測度標準,2019年開放程度70%,較2011年提高8個百分點。直接投資(FDI)開放度高達91.7%,資本和貨幣市場為64%,衍生品和其他工具是50%,證券投資開放度也就是境外投資者證券投資規模佔GDP比重是14%。」
「從當前的條件來看,全球『寬貨幣、低利率』為我國提供了以人民幣為基礎資產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優勢,主要經濟體維持零利率或者是負利率,中國和主要的發達經濟體維持了較高的息差,決定了近期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改革紅利對全球資本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陸磊指出。
四大戰略應對挑戰
「為了對標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同樣面臨挑戰。」陸磊說。
首先,與國際對比,中國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不夠成熟,創新能力,風險管理的能力,海外業務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支付清算系統、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以及登記系統等都存在提升空間。
此外,目前在理論界存在「金融市場的開放時機是否成熟,開放是否對貨幣政策自主權和匯率穩定構成衝擊」的爭議。對此陸磊認為,「金融市場有韌性才可以構成大規模的交易,這才是匯率的決定機制,人民幣匯率在這個過程當中的彈性勢必會進一步加強。」
針對以上挑戰,陸磊指出,開放是統籌推進改革和防風險的關鍵,對此,他提出了四大戰略。
首先,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順應市場主體的需求,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打破封鎖和圍堵的風險,積極融入和擁抱世界金融體系。
其次,建設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核心資產的國際金融中心,推動離岸和在岸市場規則與國際接軌,促進中國與全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培育全球交易市場。
再次,穩步、審慎地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貨幣調控體系,培育市場基準利率和收益率曲線,逐步形成市場化利率調控體系,增強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用改革的辦法疏導貨幣政策傳導。
最後,建立與更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金融監管體系,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的宏觀審慎和微觀合規兩位一體的管理框架,保持微觀政策的跨周期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