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陸磊:當前是構建金融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

2020-12-23 和訊

當前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放開機構,同質化競爭,已經進入到金融市場高水平服務、產品創新和金融科技革命的關鍵期,轉折點意義在於,從開放機構設立走向開放市場參與,並雙管齊下

文|《財經》(博客,微博)記者 嚴沁雯

編輯|張威

「當前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放開機構,同質化競爭,已經進入到了金融市場高水平服務、產品創新和金融科技革命的關鍵期。」9月2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在 「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峰會」上透露,人民銀行和外匯局正在深入研究未來五年推動資本項目開放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

陸磊表示,當前是構建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金融市場的開放潛力仍然巨大。針對當前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不夠成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等挑戰,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的金融市場開放是統籌推進改革和防風險的關鍵。面對挑戰,要建設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核心資產的國際金融中心,穩步審慎地推進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

當下,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正不斷上升,與世界經濟的聯繫也愈發緊密。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中指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金融市場領域,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當前金融管理部門和市場主體共同關心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陸磊就「致力於構建面向未來五年的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這一主題,從當下所值關鍵期、短期和長期的發展機遇、以及金融市場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戰略三個方面進行深入闡述。

他指出,開放是一盤棋,必須通盤思考,不可以孤軍獨進,底層的機構能力、制度建設、市場效能是相互關聯的決定性因素。只有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制度變革和機構能力提升才可以成為可能。「當今人民幣國際化會面臨種種風險,但是推進國際化的進程我相信是歷史必然。」

金融市場開放潛力巨大

「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必然路徑。」在陸磊看來,當前是構建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

近年來,從監管機構的措施看,理財子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貨幣經紀公司,信用評級機構等立足於資本市場、更具技術含量的金融機構層面獲得了更大的開放度,其轉折點的意義在於,改革開放從開放機構設立走向開放市場參與,並雙管齊下。「當前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放開機構,同質化競爭,已經進入到了金融市場高水平服務、產品創新和金融科技革命的關鍵期。」陸磊指出。

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入了離岸和在岸市場互動的關鍵期。據陸磊介紹,從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交易和投資規模來看,2019年,已經建立了清算行的國家和地區共發行人民債券近4000億,同比增長超過35%。

此外,資本與金融項目可持續開放進入了機制變革的關鍵期。陸磊提到,境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青睞股票市場,境外央行傾向於投資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股票以及政府和銀行債券是最受非居民投資者歡迎的人民幣資產。

「為了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拓展投融資渠道,在股權直接投資層面,我們在研究修訂QFLP和QDLP規則,大力發展私募股權投資的國際化路徑,逐漸形成全球投資基金髮展和管理的新模式。」陸磊表示。

與此同時,在疫情蔓延加速世界大變局的背景下,全球國際形勢和風險因素有較大改變,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場擴大開放進入了逆水行舟的關鍵期。陸磊指出,「新興市場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波動可能進一步加劇,對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站在構建金融市場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期,陸磊在講話中談到了長期改革的取向。「長期來看,穩妥有序推進以金融市場開放為核心的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是既定的改革取向。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在易綱行長、郭樹清書記和潘功勝副行長的帶領下,正在深入研究未來五年推動資本項目開放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

而從短期來看,國際機構投資者普遍看好中國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通過比對OECD《資本流動自由化通則》,陸磊指出,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潛力仍然巨大。「到2020年6月,開放程度66.4%。按照IMF的實際測度標準,2019年開放程度70%,較2011年提高8個百分點。直接投資(FDI)開放度高達91.7%,資本和貨幣市場為64%,衍生品和其他工具是50%,證券投資開放度也就是境外投資者證券投資規模佔GDP比重是14%。」

「從當前的條件來看,全球『寬貨幣、低利率』為我國提供了以人民幣為基礎資產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優勢,主要經濟體維持零利率或者是負利率,中國和主要的發達經濟體維持了較高的息差,決定了近期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改革紅利對全球資本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陸磊指出。

四大戰略應對挑戰

「為了對標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同樣面臨挑戰。」陸磊說。

首先,與國際對比,中國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不夠成熟,創新能力,風險管理的能力,海外業務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支付清算系統、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以及登記系統等都存在提升空間。

此外,目前在理論界存在「金融市場的開放時機是否成熟,開放是否對貨幣政策自主權和匯率穩定構成衝擊」的爭議。對此陸磊認為,「金融市場有韌性才可以構成大規模的交易,這才是匯率的決定機制,人民幣匯率在這個過程當中的彈性勢必會進一步加強。」

針對以上挑戰,陸磊指出,開放是統籌推進改革和防風險的關鍵,對此,他提出了四大戰略。

首先,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順應市場主體的需求,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打破封鎖和圍堵的風險,積極融入和擁抱世界金融體系。

其次,建設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核心資產的國際金融中心,推動離岸和在岸市場規則與國際接軌,促進中國與全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培育全球交易市場。

再次,穩步、審慎地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貨幣調控體系,培育市場基準利率和收益率曲線,逐步形成市場化利率調控體系,增強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用改革的辦法疏導貨幣政策傳導。

最後,建立與更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金融監管體系,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的宏觀審慎和微觀合規兩位一體的管理框架,保持微觀政策的跨周期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開放是國家進步的前提,封閉必然導致落後。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廣西作為沿海開放和沿邊開放的交匯點,在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踏上新的發展徵程,廣西如何乘勢而上,走活開放發展新棋局?
  • 和合資管:2020外灘金融峰會 聚焦"新格局下的新金融與新經濟"
    他提到,最近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中,中國積極發起和參與G20的「緩債計劃」,但是疫情比較複雜,疫情過後究竟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還是需要研究的,並不意味著當前的緩債,就一定是疫情後的債務重組,就一定是減債和消債。和合資管發現,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視疫情後未來能力的建設,特別是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未來生產能力的建設。
  • 和合資管:人民日報重磅發聲,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他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科學指導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重大關係。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努力構建人才發展工作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大重點任務,提出要加快國內人才培養,使更多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人才是科學技術之本、發展之本,是最活躍的先進生產力,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斷加深,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風險和挑戰。
  • 外灘金融峰會三大關鍵詞:開放、科技、生態
    在這座日趨崛起的國際金融中心,全球監管和金融人士縱橫捭闔,華山論劍,可以用三個「助力」來總結其主題,分別是「金融開放助力雙循環」、「金融科技助力數字經濟」和「金融生態助力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為全球及中國未來發展探究新機遇,力爭在變局中開新局。
  • 中信集團牽手阿里巴巴、螞蟻集團構建數字金融科技生態圈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沈杭 張末冬 孟揚中信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集團今天在杭州籤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在全新的市場環境挑戰和發展機遇下,三方將充分整合各自優勢資源,升級業務合作,以網際網路科技創新為契機,催生新的發展動能,共同建立「共生、共享、平等、開放」的普惠金融及產業網際網路合作新生態,打造數位化合作典範,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 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解讀降息降準和市場利率化改革
    23日晚間央行年內第三次「雙降」,並取消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對此,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在接受人民金融採訪時表示,降息針對周期性因素,重在治標;普遍和定向降準針對周期和結構性因素,標本兼顧;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重在全面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方式,觸及了中國金融體制的根本環節。
  • 開放深圳 在構建「雙循環」新格局中先行示範
    在前海世茂金融中心的12樓,一家設計風格純港味的公司——香港知名建築師事務所「hpa何設計」正在忙碌運轉。半年多前,他們搬入前海,理由是「未來項目要覆蓋粵港澳大灣區,而這裡將是大灣區CBD。」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間,諸多外資企業來到深圳安家落戶,見證了深圳對外開放的堅定步伐。
  • 濰坊濰城區構建青年人才循環發展新格局
    □記者 都鎮強 報導  本報濰坊訊 濰坊市濰城區以「青鳥計劃」為抓手,團區委、區人社局、組織部、教體局等部門聯合發力,共同構建起青年人才「引」「凝」「留」「培」「用」循環發展新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 艾德控股集團:助力金融國際化!香港定位金融開放「轉換器」
    近期,在港交所發布的《中國內地國際收支新格局和香港金融中心的新定位》研究報告中就對中國金融開放以及香港在其中的定位進行了深刻闡述:  『當前中國內地經濟金融領域具有深遠意義的變化之一是經常項目順差出現明顯下降: 2018 年經常項目順差同比下降70%至 491 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降至1.55%,這一趨勢在 2019 年前三季度仍然持續。
  • 沛縣:高標定位謀思路 構建發展新格局
    原標題:沛縣:高標定位謀思路 構建發展新格局   日前,沛縣局(分
  • 金融市場加速開放,「上海機遇」何在?八位國內外資管專家獻策|...
    來源:國際金融報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上海已經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各類中外資券商、基金、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資產管理機構加快集聚。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不斷擴大,中外資金融機構將面臨哪些新的機遇?上海該如何發揮綜合優勢,加速資本聚集,提升對全球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6月19日,在陸家嘴論壇上,8位國內外的資管專家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
  • 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發展金融科技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必由之路
    本次會議以「危機中育新機 變局中開新局」為主題,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雙循環經濟新格局」以及「金融科技創新驅動消費金融新模式」等熱點話題,來自國內外政、商、產、學、研等數十位嘉賓,發表了精彩的演講。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作為「科創金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主題論壇的演講嘉賓,發表了題為「內循環新格局下的金融科技創新與發展」的主旨演講。
  •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推動雙循環,構建發展新格局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推動雙循環,構建發展新格局 2020-12-18 18:04:09| 中公教育 2022國家公務員筆試備考已開始,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備考
  • 瞭望|如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我們謀劃中國經濟下一程的重點內容形勢越困難,越要保持開放、擴大開放,在變局中開新局,以高水平開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營商環境反制「撤資論」、以超大市場的吸引力反制「脫鉤論」,加快形成於我有利的國際經濟大循環
  • 開放引領:奮進大灣區 服務新格局
    面向未來,廣州將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勇挑大梁、勇當尖兵,發揮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連結作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的城市地位。
  • 吳曉求: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目標是成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在線舉行。在此次峰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就「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新徵程」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中國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開放的目標,應該是成為21世紀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為此需要設計並完成多項改革措施。當前,關於中美脫鉤的話題討論越來越多,吳曉求表示,他不願意看到中美脫鉤,「因為這是一個互利的關係,但是有一些事情也不是我們有意願就一定能實現的。底線思維和基於底線思維的理論分析和政策架構是需要建立起來的。」
  • 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改革開放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全面部署。在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和我國發展進入關鍵期的新形勢下,《意見》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外管局「三招」嚴打騙匯 重申年度5萬美元購匯額度不變
    針對「外管部門對個人外匯信息申報管理進行完善,是否涉及個人年度購匯額度調整」的提問,該外管局負責人稱,「個人購匯政策沒有變化」,「不涉及個人外匯管理政策調整,個人年度購匯便利化額度沒有變化。」事實上,這已經是近三個月來,外管局第二次重申個人購匯政策不會有變化。
  • 構建新格局 當好領頭羊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中央針對變化變局作出的主動戰略調整,是關係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部署。長三角各地把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為謀劃經濟工作的大坐標,積極應變、創新求變,努力在應對變化變局中,當好領頭羊,實現高質量發展。